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宋文豪 > 第50章 国朝悬案

大宋文豪 第50章 国朝悬案

簡繁轉換
作者:西湖遇雨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5-17 01:21:22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这事说起来还有些复杂,当年仁宗曾因为被郭皇后抽了一嘴巴子,所以就以“无子”为由废黜了郭皇后,而如今的皇后曹氏因出身名门、德行兼备被选为继后。

嗯,正儿八经儿的名门,人家是大宋开国名将曹彬的孙女。

一开始帝后感情还行,但曹皇后在仁宗心里的地位很快就被美貌与舞技堪比汉时赵飞燕的张氏所取代了,张氏备受仁宗宠爱,短短几年内就从才人升至修媛再升为贵妃,恩宠之盛前所未有。

而在庆历八年正月,宫中发生叛乱。

颜秀、郭逵、孙利、王胜四名披甲执矛的当值禁军,在宫内突然放火鼓噪,随后直奔坤宁宫而去。

将门虎女曹皇后临危不乱,指挥宫女和太监锁死厅门设置障碍,并派人搜集宫中常备水扑灭火源,坚持到了王中正带兵赶到,当场将四名叛军射杀三人,但有一人逃了。

随后仁宗下令皇城司大索全城,足足找了三日,才把最后一人找到。

然而吊诡的是,这人被皇城司当场格杀了,没留下活口。

御史中丞鱼周询等官员认为幕后定有黑手,但仁宗最后却很奇怪地选择了没有继续追查,只是把皇城司的头头给革职了。

这桩案子也就成了仁宗朝的又一桩悬案。

而在这次宫变里,明明是曹皇后的作用最为关键,但却并未获仁宗感激和奖赏,仁宗反而打算把功劳给最后赶来的张氏,称其“有扈跸功”。

当时夏竦等大臣借机提议对其行“尊异之礼”,仁宗非常高兴,打算从谏如流,但是这时候担任三司使的张方平认为此举严重违背礼制,援引汉代冯婕妤挡熊救驾的典故,力劝不可。

最后张贵妃没上位成功,曹皇后倒是念张方平的好,但还是挡不住张方平因为一些小事被牵连贬官,出任滁州知州。

而张贵妃在去年去世了,仁宗不顾曹皇后在世,执意以皇后之礼安葬张氏,也是引发了朝野好一阵议论。

“这么多年,官家心里那点不舒服早就散了,更何况如今张贵妃已经故去,国朝财政也到了危如累卵之时,宫内宫外,不管是曹皇后还是韩、富两位相公,哪个不盼着你出山?”

“我已经明着跟宰执们说了,要我出山可以,得拉着范晋公一起。”

张方平站起身来干脆说道:“否则的话这差事我干不了,谁爱干谁干。”

张方平和范祥,都属于如今大宋朝廷里专门负责搞经济的技术官僚,他们的主张概括起来就是“保守主义财政”,强调爱惜民力,节流优先,同时认为整顿三冗、发展经济这些都是有必要的,但反对过于激进的手段,认为不可急功近利。

正因如此,庆历新政的时候,范仲淹、欧阳修、韩琦、富弼,这些新政派闹得那般轰轰烈烈,张方平他们也并没有卷进去,新政失败以后,吕夷简的清算也落不到他们头上。

不过要说张方平跟吕夷简这些保守派走的有多近,那也不至于,张方平本人在《上丞相吕许公》中明说了“虽闻汝阴言,终莫能致身门下”,只是在财政主张上,与保守派反对激进开源不谋而合而已。

总之,就是中立稳健派。

赵?想了想,问道:“刘沆和范镇什么态度?”

政事堂里如今两位同平章事,两位参知政事,拢共四位宰相。

虽然韩、富两位宰相暂摄大权,但刘沆和范镇这两位副宰相,说话也是有分量的。

而这两位副宰相跟张方平一样,都是如今大宋庙堂里中立稳健派,主张在现有体制内调整政策,而非彻底变革,虽然他们不会主动拉帮结派,但基本的默契是有的。

“就是他俩建议韩、富把我召回来主持三司的。”张方平也不避讳。

见此,赵?直白说道:“但韩、富不会把整个三司交到你手里的,他们也怕力量失衡......若是不给你上点掣肘,三司使加上两位参知政事就足以抗衡他们,尤其是现在正值多事之秋,官家的态度也拿捏不准。”

“他们要是这么做,那这烂摊子谁爱收拾谁去收拾,我继续在成都待着。”

张方平呵呵一笑,只道。

这时候赵?忽然看着湖面问道:“你说,官家有没有可能在钓鱼?”

“你是说?”

张方平皱起了眉头,旋即用力地摇了摇头:“不太可能,现在好不容易才稳定几年,经不起大的折腾了。”

赵?没说话。

而张方平转头看向他:“你呢?御史台里可是不好待,那里更是派系林立。”

赵?笑道:“司谏掌讽谕规谏,凡朝廷阙失,大事廷诤,小事论奏,凭本心做事即可,有何不好待的?”

“亏你还笑得出来。”

张方平撇了撇嘴角,说道:“范镇还兼任着侍御史知杂事,他可是总管御史台庶务,我是怕你们两个待一起犯冲。”

“不说这些了。”赵?突然说道,“若是真的复任三司使,要不要改盐钞法?”

“当然要改。”

张方平理所应当道:“陆北顾拟的那份奏疏,我命人经汉中去华州送给范晋公过目了,盐法即便真的要动刀子,也是由他来亲自操刀的,这事只有他能做。”

“陆北顾这计划终归是稳当的。”

赵?说道:“所有步骤都是有现实基础,又环环相扣,既有新意能解决问题又不激进,比骤然冒进革新强得多。”

“不错,我很欣赏。”

张方平说道:“国朝大事哪是想当然来的?即便不是萧规曹随,那也要有个基础,根据前面的事情一点一点改,一旦骤然变更,不仅上下无所适从,而且是一定会出大乱子的......当年庆历新政的时候我就知道,天下事急不得。”

“说倒是会说,我看你也挺急的。”赵?打趣道。

“国朝如此,看着干着急罢了。”

张方平看着赵?问道:“你觉得陆北顾其人如何?”

宋代士大夫群体,是很热衷于提携、培养那些一眼就能看出来潜力的天才少年的。

原因就在于维持了数百年的门阀被“考不进长安就打进长安”的黄巢所摧毁以后,在宋代科举考试制度下,根本形不成新的门阀,宋代士大夫的阶层流动性相当之高。

底层纯牛马的后人能靠读书做到宰执,宰执的后人倒是不至于沦落到纯牛马,但是家里后代如果没有读书考科举的天分,很快就会阶层滑落。

而这种情况是很普遍的,因为谁都无法确定后代的天赋到底如何。

那怎么办?

两个办法,一个是著名的“榜下捉婿”,宰执高官直接去进士榜下抓女婿;另一个就是提携后辈,收门生。

所以,对于陆北顾这种天赋肉眼可见的天才少年,张方平和赵?给予一定重视,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哪方面?为政还是治学?”

“为政。”

“是个好苗子,看事情总有自己独到的想法,而且做事不冒进,喜欢有条有理循序渐进,宦海沉浮一番,假以时日定为国家干臣。”

“那治学呢?”

赵?笑笑:“勤学苦读有范希文遗风,中举人定是不成问题的,至于能不能中进士,得看造化。”

张方平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赵?这话不是不看好陆北顾,恰恰相反,这是很看好。

因为在大宋如此残酷的科举录取率下,没有人能保证自己一定能走到最后,尤其是陆北顾如今的学问,距离进士的水平还差的很远很远。

但“看造化”,本身就说明了赵?是对其寄予了极大希望的。

张方平笑道:“若是能中个进士,还是调到三司来为好,莫要跟你,陆北顾可不是能当御史的人。”

“对了,还有一件关于陆北顾的事情想跟你说,我也只是猜测,谁都没提过。”

赵?这时候忽然严肃起来,问道:“你还记不记得,庆历年间陈希亮建虹桥时,在附近发生的那件悬案?”

“什么悬......”

张方平的话语卡在了嗓子眼里:“不会这么巧吧?”

“只能说有可能。”

“这种事情过去就过去吧。”张方平蹙着眉说道,“国朝悬案多了去了,就算真是那人的后代又能如何呢......毕竟当年的真相也没几个人清楚,我们不也都只是听说吗?”

“只怕若是真的,以后他回到开封一定是会知道的。”

“大丈夫生当于世,总该有个取舍。”张方平展开了眉头。

赵?若有所思地看向水面,忽然浮子沉了下去,他眼疾手快,赶忙把钓竿甩起来。

果然,一条大鱼上钩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