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 > 132章 要罗马不要突厥

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 132章 要罗马不要突厥

簡繁轉換
作者:正统大汗阿里不鸽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18 01:16:52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132章要罗马不要突厥(第1/2页)

对于村里的人员现状,亚历山大神父也一直有担忧。

这里的大部分人,都是零散召集来的。因为这边村落的规模本来就不大。自然形成的聚落,经常只有几户人家。就算一起逃亡,投奔这里,也算不上多大的组织,很容易就能融合进新的集体里。

但是,也有一些人,是诏安来的“自由人”武装流民团伙——其实就是土匪。他们的组织,大部分也很小,偶尔有规模比较大的,也被上级先打散了。不过神父对这些人还是不放心,觉得他们肯定都有前科,因此一直盯着这帮人。

团伙前成员则辩解说,自己早就洗手不干了。而且要是认真去查的话,这片大地上,就没有干净的人。

其他人一般喜欢宣称,自己是老实巴交的农夫,一直在村落里定居,每天就是老老实实地种地过日子。但想想都知道,怎么可能是真的。

这种几乎没有管理的地方,唯一有意义的法律,就是村民之间默认的公约。但凡想想都知道,这种粗疏的规则,肯定不会保护外来人。在村子内部,都未必会公平。

因为种田所得往往不足以生活,所以农民也普遍会做一些副业。村社里,有时会组织大家做点手工产品,或者跑跑商——当然,这些业余工作里,也包括一些来钱很快,但是按照罗马法律,不太合适的部分。

村落之间如果没有冲突,也不是因为他们畏惧法律,而是因为离得太远了,或者互相都消灭不了对方。要是其中一方明显更强大,或者遇到势单力薄的群体——比如防备不足的商队,那大家也肯定会想要做些什么的。

这些农民,根本不是什么淳朴老实的人,相反,他们都狡猾得很。很多时候,反而是那些不够强大也不够滑头,应付不了各路头领的人,才会被迫逃出领地和村社,去当“自由人”。

而他们这边,其实也不是单纯的强盗。这都不是道德的问题了,而是以这里的贫瘠程度,就不可能养得起专业的脱产强盗团伙。

因此,大部分时间里,他们这些所谓匪帮,其实也是在捕鱼、放牧、打猎,当然也会种地。不过,因为他们更喜欢占据河滩草地之类的地方,所以也经常参加贸易。可能这部分份额,会比普通农民高一些。

而既然贸易,就免不了会互相动武的过程,因为商人更不是什么良善群体。敢在这片大地跑商的,都是有背景、有实力的狠人。

他们确实会觊觎商队,乃至被其他大匪帮邀请,尝试拦路打劫。但有时候,商队也会打劫他们。像威尼斯人经营的商队,在各地都吃得开,就经常顺手把他们老巢端了,把匪帮成员都抓走,卖到别处去。

当自由人的代价,就是什么都得自己负责。他们不是合法公民,就算被人杀死或者掳走,也没有人管。王公和波雅尔们甚至巴不得他们赶紧死,免得惹麻烦。因此,这种商队,也会得到默许。

他们会通过商会掌握的合法路线,沿河北上去诺夫哥罗德,或者向西北前往克拉科夫,在那里的大市场上,把抓来的人当做奴隶卖掉。毕竟,哪怕一穷二白,人本身也还是值一点钱的。

所以,不管名义上叫农民,商人还是匪帮,他们做的事情,其实都差不多。都是完成一些本业,然后顺手抢点东西。无非是大部分农民被村社约束,活动范围偏小,不如他们专业,而他们又不如商人专业罢了。

大家的境遇,其实也差不多苦。虽然最初,帮派里大部分人,都是受不了贵族的压榨和村社头人的束缚,跑出来讨生活的。但匪帮内部,也很快形成了三六九等。那些大帮派的头领,才能过上好点的日子,其他人实际上也不怎么样。

他们自己,就是觉得这种生活过于没保证,但又不想回去给贵族老爷当奴仆,所以一直很纠结。后来听说这边招人,就果断跑过来投奔了。

那些真正意义上的顽固匪徒,确实也存在。但这些“职业选手”,追求的是完全的自由,拒绝接受任何组织的领导,也不和官府进行合作。

这种思想,在这片大地其实由来已久,已经近乎一种宗教信仰了。而他们这些人,本质上还是想过日子的人,只是希望在这片残酷的大地上,能找个更好的工作来糊口。因此,两边就不是同一类人,人家也不屑于伪装进他们这边来混饭吃,甚至最鄙视的就是他们这种“背叛信仰”的人,不会再有什么往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32章要罗马不要突厥(第2/2页)

不过,对于他们这些话,亚历山大神父不置可否。他私下里不止一次对杨士官等人提醒,说这些人的陈述里,大概只有一小部分是可信的,那就是匪帮的日子并不好过,甚至可以说非常严酷——所以,这帮能活下来,还能跑来投奔的家伙,也一样是非常狡猾的人。不能因为装得可怜,就放松警惕。

而且,神父总是怀疑,这些人会勾结其他土匪,袭击这里。村里虽然有正规军驻军,但他们的主要工作,还是率领众人施工。尤其是后面,工作量越来越大,大家天天累得半死。作为骨干的军团士兵,更是出门就去干活、回来吃个东西就睡觉,没有什么多余精力。这种情况下,营地的安全,就必须多加考虑了。

但整个开拓区,人手都不够用,上头也调不出更多人了。没办法,神父只能不断要求士兵们要进行轮休,保持警戒。但他们确实忙不过来,所以另一边,神父又专门挑选了几个可靠也机警的人,帮自己进行管理和监控的工作。

大部分村民都觉得他多事,但神父找了个很好的理由。

村里的人,不管之前是逃难的农民,还是诏安的自由人,都是一路跑过来的。所以,在这些人里,男人远多于女人,而且大部分都是青壮年。因此,神父就说,要严格监督他们的生活,防止他们犯下索多玛与蛾摩拉一般的罪行。

他以此为借口,时不时就去抽查可疑人员,监控他们的行踪,检查他们的私人财物是否突然变化。大家虽然觉得麻烦,但是传统上来说,这确实是教会的工作。所以,也拿他没什么办法。

此外,亚历山大神父还严抓纪律,制定了一些规则,要求大家都得遵守。从每天几点睡几点起,到村里的卫生习惯,事无巨细都要管。

村里的部分成员,尤其是前“自由人”,之前都和商队打过交道,而且很羡慕他们,因为大商队才是这里武力最强、财富最雄厚的组织。一些人也受过商队雇佣,会模仿商队成员的行为,试图证明自己能跟人家混在一起。

本地的商队成员喜欢互相称为“达瓦里希”。这个词源自突厥语,意思就是商队里的伙伴。在草原上,商队是各大部落的重要财富来源。运送货物的任务,既重要,也有很大风险。因此,商队的成员之间,往往都有着过命的交情,让这个词有了额外的含义。当地人也学会了这个说法,用来彼此称呼。

在亚历山大神父看来,这个词过于匪里匪气,会影响营地的风气。作为替代,他提倡学习罗马人的习惯称呼。

在罗马军队里,十个人是一个最基本的单位,他们住一个帐篷,在一起吃饭。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就一直如此。

拉丁语里,这种营帐队,叫“Contubernium”,就是住房、帐篷的衍生词。到希腊时代,这个词也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营帐队的成员,互相称为“Commanipularis”,后来法兰克人把它简化,叫做“Comrade”。

现在,营地里就有两个营帐队的士兵,其他人也是模仿这种编制,进行扎营和军事化管理的。因此,神父提倡大家参考正统罗马人的习惯,来互相称呼,而不要去乱学突厥人的词。

为了提供良好的示范,亚历山大神父和他的助手们,就带头相互这么称呼,也不管两边的级别和职位。这件事情,倒是推广的比较快,没多久就被村民们接受了。

这段时间里,村里一直没出什么事情,但有次军团的信使送邸报来,说有几个定居点受到了袭击,损失很大,怀疑是有人里应外合导致的。大家这才信服,杨士官还给上头写信,建议他们也学学亚历山大神父的经验。他的一些做法,就因此传播开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