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红楼帝业 > 第110章 大婚(下一)

红楼帝业 第110章 大婚(下一)

簡繁轉換
作者:挽铖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5-18 13:24:11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110章大婚(下一)(第1/2页)

大庆神京有小年祭社的习俗,且有着“官三民四”的区分,即,官宦之家腊月廿三祭灶,平民百姓腊月廿四祭灶。

姜家自然属于官宦之家,家中一个正五品三等侍卫,加一个五品龙禁尉。

于是,腊月廿三这日,姜家在厨房里设了香案,供奉灶神,案上摆着糖瓜、蜜饯、果品,又有新蒸的灶糖,甜香四溢,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祭灶既毕,开始大扫除,称为“扫房”,寓意除旧迎新。

连姜念、薛宝钗都参与了大扫除。

正房里,香菱持着鸡毛掸子,踮着脚尖去拂那高处的蛛网灰尘,偏生个子娇小,够不着梁上,急得跺脚。

姜念笑道:“我来帮你。”

说着便接过掸子,轻轻一扬,那积尘便簌簌落下,惹得香菱掩面而笑:“还是大爷个儿高!”

封氏见雕花窗棂缝隙里藏了尘,便取细布蘸了水,一点一点揩净。

孟氏笑道:“还是你仔细。”

封氏亦笑:“既是要除旧,自然要彻底些。”

西厢房里,莺儿正将薛宝钗的贴身衣物装进一个雕花木箱,忽然惊疑一声,从箱中一件肚兜下拿起了两份花笺,对薛宝钗道:“姑娘,这箱中怎还压着这东西?”

薛宝钗登时羞恼,上前抢过两份花笺,瞪着莺儿:“不该问的就别问!”

莺儿“哦”了一声。

一时间,姜家上下,洒扫庭除,笑语盈门。那拂尘掸灰之声,搬挪擦拭之响,混着众人的说笑,竟似那市井庙会一般热闹。

唯有西厢房里发生了一件令薛宝钗羞恼的小插曲。

……

……

小年一过,便是年关。

“年关”其实并非好词,原是穷苦人家的难处,欠租负债的须得在此时清偿,过年像过关一般艰难。

姜念自然不用还债,却是要花钱,因要在年关时置办年货。

年关时的神京城可热闹了,各庙市商铺售卖各种年货。

姜家在东郊,好在东郊也有闹市。

这日,东郊的闹市人来人往,吆喝声不绝于耳,卖着各种年货,有米面杂粮、肉类鱼类、干货果品、菌菇海味、酒类调料、春联门神、年画灯笼、香烛纸马、布料服饰、日常杂项、文房雅玩、儿童用品,等等。

这日,贺赟夫妇领着贺忠、封氏出来采买年货。莺儿得知,央着跟来。她一年到头难得出门,想瞧瞧年关的热闹。

香菱原也要同往,却被姜念拦下。因香菱长得很漂亮,模样招眼,出现在闹市容易惹来麻烦。姜念虽不怕这种麻烦,能避免还是避免。

此时,莺儿随着封氏走在闹市里,但见两旁商铺摊贩林立,货物堆积如山,莺儿看得眼花缭乱,扯着封氏的袖子笑道:“封大娘,真真是热闹极了!”

正说着,忽听一阵清亮的吆喝声传来——

“卖蜜饯荔枝呦,一颗能甜透年节!只剩最后三瓶,不买就没了呦!”

莺儿忙拉住封氏道:“大娘且慢!我家姑娘最爱吃鲜荔枝,只是这季节哪里寻去?不如买些蜜饯的回去,姑娘见了必定欢喜!”

封氏笑道:“既如此,咱们买回去便是。”

二人循声走进一家商铺,见这家商铺专售各色蜜饯,除蜜饯荔枝外,还有蜜饯红枣、蜜渍杨梅、蜜腌桃条、糖霜金橘、糖渍杏脯,林林总总,摆得满铺生香。

蜜饯荔枝装在陶瓷罐里,共有三瓶。

莺儿正吩咐掌柜的统统包起来,忽见瑞珠提着裙角跨了进来,莺儿登时变了脸色。

冤家路窄!

瑞珠适才正与彭继忠老婆一起采买年货,也是听到这家铺子的吆喝,要来买蜜饯荔枝的,她家姑娘秦可卿也爱吃荔枝。

瑞珠对莺儿翻了个白眼,对掌柜道:“我买蜜饯荔枝。”

莺儿笑了一声,将三瓶蜜饯荔枝往怀里拢了拢,眼角眉梢都透着得意:“可惜你来迟一步,这最后三瓶呀,都归我了!”

瑞珠皱眉道:“你付钱了?”

莺儿道:“虽还没付,可我比你先来的!”

瑞珠“哼”了一声:“你既没付钱,这三瓶就还不是你的!既是你先来的,我便让你一让,你买两瓶,我买一瓶。”

封氏知道这两个丫鬟不和,忙劝莺儿:“既是秦家的要,分一瓶也无妨。”

莺儿对着瑞珠冷笑:“若是旁人倒也罢了,她来要,我偏不松这个口!”

彭继忠老婆拉着瑞珠劝道:“好姑娘,咱们另寻一家……”

瑞珠甩开她的手,指着莺儿骂道:“你这坏透了的小蹄子!”

莺儿勃然变色:“也不知谁是真真坏透了的小蹄子,帮着家里的姑娘勾搭我家大爷!”

瑞珠一张脸涨得通红:“你作死!”

说着便扑向了莺儿,两人瞬间扭作一团,你扯我臂膀,我抱你腰肢,你抓我衣襟,我拽你头发……

“别打啦,你们别打啦……”

封氏与彭继忠老婆一边喊着一边将两人拉开。

这时,掌柜的忽然搓着手笑道:“二位姑娘消消气,其实……后头库房还存有蜜饯荔枝的,你们纵要买十瓶二十瓶,都是有的。”

霎时间,铺子里静得针落可闻。

莺儿散着鬓角,瑞珠歪了珠钗,二人都傻了眼。

还是待在家里内宅安全,这外头的世界都是套路啊!

……

……

已是除夕。

这日一早,姜家的三进新宅换了门神、春联、年画,宅门外也挂上了两盏大红灯笼。

今日有一件要紧的事儿,那便是祭祖。

虽说姜念明面上没有父亲,母亲也亡故了,还是在家里设了供桌,虽没有牌位,倒也摆列了香烛、酒食,行了三叩九拜礼。

姜念的心思还短暂地飘到了贾府,暗想:“原著里写贾府除夕祭祖可隆重了。然而,这个红楼世界,宁国府已没了,原本设在宁国府内的贾氏宗祠也迁了,今日贾府祭祖的排场必是大不如往年了。”

傍晚时,正房堂屋摆开了年夜饭。

只见八仙桌上:鎏金暖锅腾着热气,东坡肉红亮如琥珀,四喜丸子圆润饱满,清蒸鲈鱼翘着尾鳍,另有各色吉祥菜式。

除姜念、薛宝钗入席,贺赟、孟氏也入席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10章大婚(下一)(第2/2页)

到了午夜子时,新旧年交替时分,姜念领着薛宝钗、香菱、莺儿,到宅门外看放爆竹。

董良、董丰父子点着爆竹,爆竹声如雷震耳,碎红纸屑纷飞似蝶。

街坊四邻的爆竹声也此起彼伏。

姜念、薛宝钗、香菱、莺儿站在门檐下,两个大红灯笼映得人脸如霞。

香菱捂着耳朵又惊又喜,莺儿扯着宝钗袖子直跳。

姜念看着薛宝钗淡定的样子,暗想:“香菱、莺儿这些丫鬟兴奋成这样,宝钗却淡定,若换成前世的各种绚烂烟火,不知宝钗是否会兴奋?”

这时,薛宝钗看向了姜念,两人对视之际,薛宝钗嫣然一笑,说了句:“新岁安康。”

姜念点了点头:“新岁安康!”

爆竹放完,接下来就是“守岁”,很多人家会全家通宵不眠。

姜念却不如此,只命点着长明灯,由下人们轮值守岁。

正月初一的清晨,姜家宅门打开时,又燃放了爆竹,此乃“开门炮”,象征迎新纳吉。

开门炮的硝烟尚未散尽,姜家上下十五口人已齐聚正房堂屋。

包括了姜念、薛宝钗、香菱、莺儿、贺赟、孟氏、贺忠、蒙雄、封氏、琪儿、琴儿、董良一家四口。

姜念端坐正中,身边摆着两个茶盘,分别堆放着金锞子、银锞子,煞是耀眼。

金锞子有梅花式、海棠式、“笔锭如意”“八宝联春”等样式。

银锞子白如新雪,俱是“吉祥如意”“连年有余”的吉庆花样。

这些金银锞子加一起,值几百两银子。

姜念虽刻薄,却并不寡恩,也并不吝啬。今日给下人们散押岁钱,是在论功行赏,也是在收买人心,至于每人赏多少,他心里有本账记着。

姜念环视众人,含笑道:“一年到头,辛苦你们了。”

他旋即看向了贺赟、孟氏,微笑道:“虽说你二人在我心中似长辈一般,今日却要你们向我拜个年,要紧的是,使我能以押岁钱为由头,给你们这一年到头的忠心与辛劳行赏。”

贺赟与孟氏相视一笑,上前行礼:“给大爷拜年,愿新岁安康。”

姜念亲手搀起,先抓一把金锞子给了贺赟,又抓一把金锞子给了孟氏。两把金锞子加一起,价值近二百两银子了。

其他人相继上前拜年领押岁钱,只是比起贺赟夫妇都要少多了。

轮到香菱时,姜念特意抓了几个金锞子,又添一把银锞子。香菱忙用帕子托着,喜得杏眼弯弯。封氏在旁瞧着,不禁抿嘴一笑,暗忖:“大爷给这许多,可见真是喜爱我女儿,女儿日后多半要做大爷的妾室了……”

最后剩下薛宝钗、莺儿没领到押岁钱。

姜念看向了薛宝钗,不待他开口,薛宝钗便嫣然一笑道:“今儿好日子,大爷散财,我也厚着脸皮向大爷讨个彩头。”

说着,薛宝钗缓步到姜念跟前,盈盈下拜。

姜念满意于薛宝钗的这种态度,抓了一把金锞子给薛宝钗。

莺儿早急得扯衣角,见薛宝钗领完押岁钱,连忙跪下:“莺儿也给大爷磕头拜年啦!”

众人见她猴急模样都笑了起来。

……

……

正月初一至十五,京师各寺庙举办庙会,百姓们纷纷前往祈福、看杂耍、听戏、买各色小吃……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是一番极热闹的景象。各家各户悬挂彩灯吃元宵,神京城内灯市口等地举办灯会,有猜灯谜、舞龙灯等活动。

而过了元宵,意味着姜念与元春的大婚日子真的近了。

两人定于二月十二大婚,显然是精心选择的吉日。

值得一提的是,江南地区普遍以二月十二为花朝节,即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彩绸或红纸系于花枝,谓之“赏红”,寓意护佑花木繁茂,盛行踏青、扑蝶、放风筝等活动。

北方部分地区,包括了神京城,因受道教影响,将花朝节与道教“老君诞辰”合并,定于二月十五,形成“二月半花朝”。

也有极少数地区以二月初二为花朝节,比如洛阳。

……

……

眼看要进入正月下旬了,这日,贾母将王夫人叫进了荣庆堂的暖阁。

暖阁中仅有贾母、王夫人、鸳鸯,以及一个小丫鬟,这小丫鬟模样很标致,水蛇腰,削肩膀,眉眼有些像林黛玉。

贾母慢慢捻动着奇楠香念珠,对王夫人道:“眼瞅着元春即将大婚了,陪嫁的人手也该定下了,你有何想头?”

王夫人道:“此事凭老太太做主才好。”

贾母道:“我寻思着,陪嫁的人手这块儿,咱们也要做足体面,要紧的是丫鬟。当初林丫头她娘出阁,咱们府上陪了四个,连凤哥儿来时也陪了四个。此番元春出嫁,又是皇太后指婚,自然也该陪四个的。”

王夫人点头道:“老太太虑得周到。只是,元春跟前现只有抱琴一个,缺了三个。”

贾母笑道:“不知你可愿把你身边的金钏、玉钏给了元春?当初元春进宫前,金钏便是她身边的小丫鬟。因宫里规矩,只许带一个丫鬟进去,才只带了抱琴,金钏跟了你。玉钏是金钏的妹妹,姐姐陪去,妹妹也一同陪去。”

王夫人忙笑道:“老太太费心了,我岂有不愿的理儿?只是,纵算上金钏、玉钏,也还缺一个。”

贾母道:“还缺一个,我来补上。”

说着,她指了指身后那水蛇腰、削肩膀的小丫鬟,对王夫人道:“她是赖嬷嬷家买的,因她常跟赖嬷嬷进来,我见她生得伶俐标致,十分喜爱,赖嬷嬷便将她孝敬了我。我本打算将她给宝玉使唤的,然宝玉身边丫鬟多,不缺她一个,倒是给了元春陪嫁吧,别看她小,针线却是好的。”

王夫人仔细打量了一番那小丫鬟,忙道:“老太太挑的人自然是好的,宝玉确实不缺丫鬟使!”

她心中则想着:“这丫鬟生得还真标致,这样的岂能放到宝玉身边?怕是个妖精似的东西带坏了宝玉!”

那小丫鬟正用指尖绕着衣带出神,心里郁闷地感叹着:“若能跟着宝二爷就好了,唉!”

若是贾母、王夫人的这番对话被姜念听到,姜念必会心中一喜。

呵,“又副册十二钗”排在首位的晴雯,竟就这么来了!

且还有“又副册”里的金钏、玉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