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红楼帝业 > 第77章 泰顺帝:此子可栽培

红楼帝业 第77章 泰顺帝:此子可栽培

簡繁轉換
作者:挽铖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5-18 13:24:11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77章泰顺帝:此子可栽培(第1/2页)

姜念恭敬颔首,缓缓解开上衣,展现肚脐旁的一处胎记。

这胎记宛若三团云朵般,中间一朵大,两侧两朵小。

泰顺帝凝视着这胎记,神色虽静如止水,心中却已波澜暗涌。昔日姜念初生之时,他曾亲手抚过这胎记。如今十五载光阴荏苒,姜念的容貌虽未令他感到亲近,这胎记却如旧日信物,唤起了他心底的温情。

姜念整理好上衣,主动对泰顺帝道:“母亲有临终遗言让草民传达圣上。”

泰顺帝微微颔首,示意姜念说出。

姜念启口而问:“圣上还记得那年玄武湖畔的姜雪莲吗?”

泰顺帝默然,心头如被细针刺了一下,隐隐作疼。

姜念又取出了一方旧手帕,道:“母亲临终前,手书一诗于此帕上,血迹染成红花,望圣上过目。”

泰顺帝让姜念将旧手帕呈上,接过旧手帕,心中疼痛又赠——竟是多年前他的手帕!

泰顺帝展开旧手帕,只见血迹凝结成一朵红花,旁书一首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此乃李商隐的《无题》。

意思是:

相见不易,离别更是难舍,东风无力,百花凋零。春蚕吐丝,至死方休,蜡烛燃尽,泪水才干。晨起对镜,唯恐青丝变白,夜半吟诗,只觉月光清寒。蓬山虽远,却非无路可至,愿青鸟殷勤,代我探看。

泰顺帝读罢,眼眶竟不禁微湿,心中疼痛难抑,且生出了悔意!

当年姜念出生后,他便返回神京城,自此再未踏足江宁,十余年未曾见过姜雪莲。姜雪莲至死,亦未能再见他一面。

泰顺帝忽而联想到姜念的名字——当年他在江宁时,曾亲自取名“袁易”,姜雪莲另取名“姜念”。“念”字之意,既是她对泰顺帝的思念,亦是希望泰顺帝能思念她与儿子。

十余年间,泰顺帝虽也思念姜雪莲,却始终未曾主动去江宁见姜雪莲,亦未让姜雪莲进京相见。

如今,悔之晚矣!

那女子已带着深深的思念,离世两年多了。

泰顺帝心中暗叹:“她临终前,可曾后悔?是否后悔当年与朕相遇?后悔与朕相爱生子?”

此情,如秋风扫落叶,凄凉入骨。

泰顺帝唯有长叹一声,黯然神伤。

本来,泰顺帝已决意,即便今日亲自考查姜念后发现其文武兼备,天纵奇才,亦不急于授官,不令其早早迈入朝堂。

然而此刻,因对姜雪莲的愧疚之情萦绕心头,泰顺帝已改变了决意,意欲依从忠怡亲王昨日提议行事……

泰顺帝拭去眼眶微湿,神色复归严肃,转而对姜念道:“你于顺天府乡试名列第三十三名。”

姜念心中一喜。

泰顺帝却紧接着淡淡道:“然,朕已将你黜了,勿使你登科。”

姜念听罢,神色如常,既不惊讶,亦无懊恼。

此事早在他预料之中,缘由亦已揣测明白。

泰顺帝只简短解释了一句:“你不宜乡试登科!”

姜念恭声应道:“草民明白。其实,圣上赐予草民国子监监生资格,费心费力使草民得以赴考顺天府乡试,草民已深感惭愧。”

泰顺帝轻哼一声:“你晓得便好!”

泰顺帝语气稍缓,道:“不过,你能考中第三十三名,倒也有些能耐。”

姜念答道:“此乃侥幸。”

泰顺帝以为姜念在自谦,其实姜念所言非虚——此次中榜,乃气运所致。

泰顺帝凝视着姜念,缓缓开口道:“朕闻你记性超群,几能过目不忘,此言当真?”

姜念恭敬答道:“草民不敢当此赞誉。然记性略佳,确属实情,此乃父母生养之恩,天生而来,非草民所能自矜。”

泰顺帝:“……”

他眉梢微动。

忠怡亲王则不禁一笑,暗道:“此子机灵!”

泰顺帝心里受用姜念的回答,却故作肃然,沉声道:“油嘴滑舌!朕素来不喜谄媚奉承之徒!”

姜念神色不改,依然恭敬答道:“草民所言属实,并非虚言。记性之佳,实乃父母生养之恩!”

泰顺帝道:“既如此,朕便考查你一番,以验真伪。”

姜念道:“圣上意欲如何考查?草民自当遵从。”

泰顺帝早已成竹在胸,淡然问道:“《周易》一书,你可会背诵?”

姜念毫不犹豫,答道:“会。”

泰顺帝眉峰一挑,目光如电,直视姜念:“莫要轻狂!朕问的是,你可会背诵全篇?”

姜念神色坦然,再次答道:“会。”

他在穿越初期,就已研读背诵《周易》全篇。

他知道泰顺帝喜爱《周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77章泰顺帝:此子可栽培(第2/2页)

当年泰顺帝之所以取名“袁易”,主要便是取自《周易》之“易”字。另外,泰顺帝的儿子辈,都以“日”部字取名,寓意“光明、昌盛”,暗合《周易》“大明终始”的天道观。易,正是“日”部字。

泰顺帝轻哼一声:“口说无凭,朕且考你一考。”

大庆科举,虽重经义,然不苛求士子熟背《周易》,只需熟读即可。《周易》为“五经”之首,长达二万多字,晦涩深奥,想将全篇背熟很难。

泰顺帝起身,行至书橱前,取出一部《周易》。书卷古朴,纸页泛黄,显是常被翻阅。他随手翻开一页,目光扫过,淡淡道:“背诵‘益卦’。”

姜念神色从容,拱手一礼,随即朗声诵道:

“(风雷益)巽上震下。

《益》:利有攸往。利涉大川。

初九,利用为大作,元吉,无咎。

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贞吉。王用享于帝,吉。

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六四,中行告公,从,利用为依迁国。

九五,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

上九,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

其声清朗,快速背完,且无滞涩。

泰顺帝听罢,眼中闪过讶异。

忠怡亲王微微颔首,目露赞许之色。

贺赟则感到自豪,似与有荣焉。

泰顺帝不动声色,又随手翻至另一页,淡淡道:“再背‘丰卦’。”

姜念依然从容,朗声诵道:

“(雷火丰)震上离下。

《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

初九,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

六二,丰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

九三,丰其沛,日中见沫,折其右肱,无咎。

九四,丰其蔀,日中见斗,遇其夷主,吉。

六五,来章有庆誉,吉。

上六,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觌,凶。”

依然是快速背完,且无滞涩。

泰顺帝心中惊奇,至此,他已认定姜念确能将《周易》全篇背出。

但是,这仅能证明姜念背熟了《周易》,却不足以证明姜念记性超群。

泰顺帝心中已有计较。

他又从案上取了一份谕旨,对姜念道:“此乃朕昨日亲笔手书之谕旨,你当场阅览背诵,朕倒要看看,你需耗费多少时辰方能背诵出来。”

姜念躬身上前,双手接过谕旨,退后两步,展开细览。

只见谕旨上字迹工整,墨色犹新,其文曰: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朕惟帝王临御天下,以仁育万民为心。前明建文季年,晋、陕遗民有因不附成祖而没入乐籍者,沉沦贱役三百余载,实非盛世所宜有。今特颁恩诏:凡山西、陕西等处乐户,着该省巡抚严饬有司,尽行查明削籍,一体改入民户。所在州县即造册编入保甲,准其务农力田,各安本业。地方官绅不得仍前视同贱役,恣意凌逼。其有里胥奸徒借端需索者,该管官员严行究治。

夫除前朝之秕政,正今世之良规。尔部即遵谕施行,务使积年锢习尽行革除,以副朕移风易俗、同享太平至意。

钦此。

太上皇旨,皇帝奉行之”

这份谕旨的意思是:山西、陕西因明朝建文末年未依附朱棣而被编入“乐户(官妓)”籍的后代,摘除其“乐户”籍,使其成为民户。

姜念低头凝神,心中默记。

片刻之后,他抬起头,对泰顺帝恭声道:“草民已记下了。”

泰顺帝眉梢微挑,心中暗惊:“竟如此迅捷?”

他不动声色,淡淡道:“既如此,你且背诵。”

姜念拱手一礼,朗声背诵:“奉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惟帝王临御天下,以仁育万民为心……”

果真背诵了出来,虽说有一句错漏,也有一处停顿,然整体流畅。

泰顺帝听罢,已认定姜念记性超群确非虚言了。

他暗叹:“适才易儿言其记性得益于父母生养,此言不虚。然朕虽为天子,却无此超群之能,若有,必大益于朕之繁冗政务。”

他心中赞赏着姜念,面上仍故作冷峻,沉声道:“记性虽佳,切莫因此骄矜自满,须谨记‘骄者必败’四字!”

姜念恭谨答道:“圣上训教的是,草民谨记于心!”

一旁的忠怡亲王见状,心中暗笑:“四哥素来刻薄,待儿子们也素来严苛。不过,四哥对易哥儿如此训教,实已显露赏识之意了!”

泰顺帝心中不禁感叹:“此子可栽培!”

作者写文喜用伏笔,本章就涉及本书开篇的《周易》伏笔。

今天更新一万多字了,明天开始日更八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