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大河守望 > 第一九三章 韩家老爹的葬礼(一)

大河守望 第一九三章 韩家老爹的葬礼(一)

簡繁轉換
作者:关源岭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19 01:18:40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荷花儿娘家姓韩,她的老爹在年迈之前是一个出色的泥瓦匠,还会一手藤条编织手艺,在古寨无论哪家修房盖屋有请必到,工钱分文不取,也就是主家儿招待几杯水酒了事,在乡亲中口碑甚佳。他们韩家是在五十年前从离古寨五华里地的韩家庄迁到葫芦庄来的,虽然在古寨韩家是小门小户,可在韩家庄青一色的姓韩的,少说也有几百口人,没出五服的就有百十口人。族里人口越多,遇到婚丧嫁娶啰唆事情就越多,规矩就越多、花样儿就越多。荷花儿娘家按照当地传统老规矩以她的长兄出面,遵照:“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儒家古训,开始张罗办理老人的后事。

头一桩要紧的事情是向亲戚族人派人分头报丧,告知出殡安葬日子。紧接着就是准备逝者入土的棺木,如果家里没有事先放置的棺椁,那就得派内行人到棺材铺定买棺材。定买棺材的木质厚薄尺寸是很有讲究的,一般好户人家松柏木棺就属于上等了,没钱的穷户人家使用杨木棺也说得过去,要是大财主家一定是要用樟木或楠木棺的,但无论何种木质,棺材的上盖儿一定得是整木做的。如果不是整木做的棺盖儿,据说亡灵来世托生新人会肢体残缺。除了棺木还要尽快准备孝子穿戴的白孝布,自己家织的白布若不够用按规矩是不能借别人家的,那就得到商铺购买白孝布了。白布买来以后家里的女眷就忙乎开了,要给孝子们裁剪孝衣孝帽和缝裱孝鞋。若是家中女眷忙不过来,还要请街坊邻居的女人来帮忙。孝衣孝帽和缝裱的孝鞋,孝子与孝子亲疏远近用布的大小尺寸是有区别的。越亲越近的孝子使用的孝布就多一些尺寸,反之就少一些尺寸。再就是要慎重为逝者准备寿衣和随葬物品,按规矩不能委托别人、需要逝者的亲人亲自办理。除此之外还要雇请扎纸活儿的匠人扎制纸人、纸马、纸车和房舍宫殿,以备出殡起灵时为灵主焚烧,好让逝去的老人在阴间享受到在阳间享受不到的帝王般的待遇。据说在大清朝没倒台之前民间丧葬扎制纸活儿,是绝对禁止扎制宫殿的,因为宫殿是皇帝居住的,小民百姓岂能享受?官府发现是要治罪的!现在是民国了皇帝废掉了官府不管了,草民百姓有幸在阴间享受享受住在宫殿的乐趣未尝不可。除了这些还要雇人搭置灵棚,赁租出殡下葬的龙头凤尾八仙抬具,也就是搁放灵棺便于杠抬的专用葬具。随后还要雇请“哭丧”专业户,出殡时在灵前又哭又唱一通,以烘托丧葬的悲痛气氛和扩大丧葬的眼泪流量。还要租赁碗碟杯盘,购买肉菜米油、雇请掌勺操刀厨艺,雇请账房先生记账管钱管物,雇请有儒学底蕴的文人老先生书写白色联额和祭文。还要雇请有笔墨功夫的人儿,记述丧葬礼单账目。还要雇请阴阳风水先生勘定吉穴方位,再雇请行家里手挖穴打墓。还要雇请吹吹打打的响器,使丧葬在传统的哀乐声中进行。有钱的请定大响器,就是办喜事儿的那种唢呐班儿。钱少的请定小响器,就是专为丧事儿支摊儿的;这种丧葬小响器一般是一个吹家儿一个拍镲的,看着甚是寒酸。还要准备出殡起灵时向棺材头上摔砸的“老盆”,“老盆”必须摔碎,摔得越碎越好。所谓“老盆”就是陈旧的老瓦盆,金属的盆不行,金属的摔不碎,必须是青色的瓦盆。摔“老盆”的人按规矩是逝者的大孙子,若逝者没有孙子,就在同族中找一个孙子辈儿的替代。还要雇请焚烧病褥铺草的,一般是寻找一两个要饭花子,给点儿馍饭即可……最后重要的一项,是恭请指挥摆布丧事儿的老总到位,由老总点请八仙抬殡壮汉;这八仙抬殡,是一般农家丧事儿普通的丧葬规格。若有钱有势人家,抬殡规格有十六抬、十八抬、二十四抬……抬杠儿的人也十分讲究,不能有属虎、属狗、属蛇、属鼠的。是害怕老虎和狗把死者吃掉,是害怕长虫钻进坟墓咬食死者,老鼠爱打洞也有危险性。最好是属牛、属马、属鸡、属兔的,不雇请属驴的。

若一一说来,丧规丧距之多、丧礼环节之繁,与皇帝老儿的国葬相比犹过之而无不及。中国汉族这种民间的丧葬规矩,据说是从几千年前的周朝传承演变下来的,也许是迄今世界上最复杂、最讲究、最极致的殡葬制度。这种传统的殡葬最大的特色是折腾人,把人折腾得晕头转向精疲力尽。

雇请来的这些不同事项的人员,除了给测看墓穴的阴阳风水先生、吹奏响器的人、扎纸匠活儿的和“哭丧”专业户一定的礼钱以外,其余乡亲人等无论姓啥名谁均以磕头当钱。由丧家儿当事老大身穿孝衣头戴孝帽,无论地面干净与否,无论地面是砖头瓦块儿石子儿泥巴,一点儿也不能讲究,向着需要被雇请的人趴在地上“咚”地磕上一头就算请定,无需被雇请的人说话同意。这一头磕下你啥事儿都得放下,除了你大病缠身不能动弹,这是自古乡村约定俗成的老规矩。荷花儿的大哥一天下来,脑瓜盖儿磕得红肿起来,头脑也磕得发昏,洁白的孝衣孝帽成了土黄色,两个膝盖露出了里边的黑棉裤,荷花儿看到心痛不已。

当天由荷花儿和她的二嫂把老人周身擦洗干净,把老人有点儿僵硬的胳膊腿儿祈祷着慢慢舒展,方才安稳地给老人穿上寿衣。寿衣是从寿衣店里买的,宽大的蓝色寿衣袍子就像清朝的官服一样,头上戴着清朝官员常戴的那种伞状帽子,不过帽子上少了红顶玉珠和野鸡花翎。寿衣穿毕由当家老大向老人口中放进一枚铜圆儿,称做口福。有钱人家有放银圆儿的,也有放金元儿的……像荷花儿娘家不穷不富,放块儿铜圆儿亦算合适恰当。向亡故者口中放钱,不知是何年兴起的规矩,反正是图个吉利罢了,老人到得那边儿不至于让阎王爷当做穷鬼小看。据对阴间比较了解的老者说:“嘴里无钱在阴间讲话鬼都不相信。”

去世的老人穿着寿衣躺定之后,还要在脸上蒙上一块儿白布,叫作“遮天布”。据说亡故之人害怕见到光明,也多少有点儿把亡故人的一张难看的死脸盖住,免得胆小之人看了感到恐惧的意思。最后是当家老大用细麻绳,象征性地把老人双脚松松地捆住,这是为了预防猫惊尸。有了这道麻绳就是万一猫儿惊了尸体,也不至于死尸迈开双脚干些恐怖的事情。据民间传说真的有猫惊尸的恐怖事情发生……以前在离古寨不远的夏家庄就发生过猫惊尸……说是夏家庄里有一户人家,有一个半精不傻的儿子,父母怕儿子长大找不到媳妇,就收了一个穷人家五六岁的女孩儿作为童养媳。童养媳童年不谙世事,到得十五六岁的年纪,就要和这个傻孩子成亲了,她才意识到自己命运的悲惨。就在成亲典礼的前一天寻了无常,上吊自杀了。半夜时分,一只狸猫为捉一只老鼠跳在了她的死尸上,只见尸体上一束蓝色的微光闪现,忽然尸体张嘴瞪眼伸着舌头(吊死的人的舌头都在嘴外耷拉着)站了起来……有人说是这个闺女死得冤屈,冤魂儿不散,才如此向人间抗议。有的说死者年少怨魂儿变成了厉鬼,想找一个替死鬼儿……不管何种说法儿都与老鼠和猫有关系,所以人们夜晚为亡者守灵最怕听到鼠闹猫叫。若是逝者的家人比较聪明,天不黑就把停尸屋里的老鼠洞给堵死,把猫儿赶得远远的,以防不测。

夜里亲人孝子开始为老人守灵,点上棉油长明灯,大家间歇性地哭上一阵儿,停一会儿再哭上一阵儿,喘口气儿又哭上一阵儿,擦擦眼泪还得继续哭上一阵儿……反反复复一直要哭到天亮。为老人去世深感悲痛的荷花儿直哭得喉哑泪干,但这才是哭的开头,等院门口的灵棚搭好,还要再哭上几天几夜。

在家里守灵不用烧纸钱,也许是老人刚去世在阴间还没着落收钱无处存放。等把灵柩移放到灵棚才开始慢慢地焚烧纸钱。焚烧纸钱也是有讲究的,不能烧得太快,烧一把纸钱得喊一声亡故人的尊称:“……给您送钱啦!您要接好哇!您在那边儿想买啥就买啥,想咋花就咋花,啥好吃就买啥,千万别吝惜这些纸钱,以后每到清明节还要给您送钱的。”

烧纸钱是不能性急的,这就等于向老人在阴间的柜子里和衣服兜里装钱,装得太急太快反而装不了多少,再说就那么多代金券儿,一下子烧光了后几天烧啥?

荷花儿的大嫂由于挨了荷花儿的耳光,不但没有得到自己丈夫的支持与安慰,还装死上吊挨了丈夫的耳光和臭骂,心里一直不是滋味儿,夜里守灵时找不到了她的人儿,是她赌气故意躲了起来。这可就犯了大规矩,荷花儿的大哥恼怒地把她找到揪了回来,又遭到了一顿臭骂。但她并不记恨老公,倒把账都记在了荷花儿的头上,从此荷花儿与老大的媳妇互不搭腔,视若外人一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