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秦人的悠闲生活 > 第三十一章 一无所获的提问

秦人的悠闲生活 第三十一章 一无所获的提问

簡繁轉換
作者:张九文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5-20 13:30:24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三十一章一无所获的提问(第1/2页)

扶苏陪着高走到屋外,看着他坐上了马车,在一队兵马的护送下回去了,又蹙眉问道:“高住在商颜山吗?”

田安回禀道:“公子高住在宫里,白天在商颜山读书,晚上就回宫。”

看着马车越走越远,扶苏看了一眼河床边,蛙叫声此起彼伏。

翌日早晨,阳光刚出来,酷热就扑面而来,监禄正在带着队伍,将一车车的木料拉到河边。

扶苏站在河边,见到民夫手中举着一个个小木锤,正在敲打着桥面木板。

他们利用榫卯结构将木板固定,虽不能说是严丝合缝,但却很牢固。

这座咸阳桥除了方便渭河两岸,还要用于兵马通行与粮草运送,因此这座的桥面宽三十七尺,能够容下五匹战马并排通行。

横跨西渭河两岸,长一千两百尺。

这座大桥,是迄今为止渭河两岸最大的一座桥梁。

大秦一统天下,自然拿出无所畏惧的态度,修桥就要在最关键的位置,使用最好的木料,建设出最漂亮的桥。

扶苏很满意监禄的设计,虽说自己不过是将它取名叫咸阳桥,可在后世,它原本就叫咸阳桥呀,如何不令人高兴。

闲暇之余,扶苏会看章邯让人送来的军报,身为督建商颜山河渠的将军,他一如既往的尽职,每天都会事无巨细的汇报,以及开挖河渠与竖井的进度。

大秦依旧是个很古典的经营环境,即便是现在的人们,多数还是以物易物的状态,粮食就是最值得信赖的交易工具。

扶苏看着民夫们勤劳地敲打着桥面,再过三个月,一座漂亮的咸阳桥就会在他们的双手中诞生。

民夫们举着手中的木锤,一次次敲打着,随着太阳越来越高,天气也越来越高,豆大的汗水接连滴落在刚修好的桥面上。

扶苏见到一个啬夫快步跑向张苍,他到了近前慌忙道:“禀工室令,有几个人上前不肯捆安全绳。”

施工的要求是公子扶苏定下的,每个人上桥铺设桥面的人都要在腰上捆上一根粗麻绳保证安全。

现在正是渭水的涨水期,如此宽的河面,一旦跌入河中,救都来不及救。

闻言,张苍神色严肃道:“将那些人提出来,罚没一天工钱。”

啬夫快步跑开去吩咐。

啬夫一职在国政体系中,一直都较为贴近基层的一环,而在这个正在进行集权统治的大秦,啬夫依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县的啬夫通常清楚一个地方的人口分布,壮年,幼年,老人几何。

啬夫中有调集民夫的,有管理马匹,或者看管各县各亭拥有兵器的人家。

如此,若是出了什么事,或者死人了,哪怕是有私斗,这些啬夫能够在第一时间给予官府消息。

大体上,这些啬夫都是与营造,劳役相关的事宜做得最多。

他们也是秦法中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理念践行者。

扶苏就站在边上,看着老师张苍给这个啬夫叮嘱。

于是,不绑安全绳的几人就被罚了一天的粮食。

扶苏感受着人们在施行秦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麻烦,而这些麻烦也在张苍有条不紊地安排下,一桩桩一件件地完成。

本来,张苍就是大秦的御史,本就是个大才,用来管这一座几百人的工事确实是大材小用了。

傍晚时分,又下起了雷雨,雷雨应声而下,眼看着渭河的水流越来越湍急,水位也越来越高。

在桥边,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枯燥的。

扶苏听说了高真的说服了叔孙通,让高能够与家仆们的孩子一起听课,并且住在了商颜山。

本意上,是想要这个弟弟能够早早的自立,他的确很懂事,也做的很好。

唯一的趣事是,王贲偶尔会带着一队美人,众人可以一边听着丝竹声,一边喝酒吃肉看着美人跳舞。

扶苏记得,那天看着美人跳舞喝酒之时,老师张苍曾经说过,毛亨此人最喜美人与美酒。

只是现在毛亨只能在商颜山吃饼教书,大概是看不到美人,也喝不到美酒。

到了八月之后,就没见王贲再来看咸阳桥的工程了,可能是朝中有更重要的事需要去办,听说此事与南方的有关。

扶苏只能让田安打听到一些零碎的消息,并不知此事的全貌。

当乐趣没了之后,人们都在厌倦这个漫长的夏季,期盼着这个漫长且酷热的夏天能够早点离开。

而修桥工程又是一件极其需要耐心的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脚踏实地,一点点地造起来。

扶苏想起了如今还在北方修筑长城的蒙恬,他多半也会有这样的想法。

扶苏摇着手中的蒲扇,一个人坐在屋檐下,看着手中的书,听到桥面上传来木锤在木板上的敲打声,心中就踏实了。

这说明民夫们都在努力地干活,甚至可以听锤子的声音是否密集,来确认他们今天是更勤快还是懈怠。

民夫们的汗水打湿了刚敲平整的桥面,有人脚底踩到汗水打湿的木板,脚下一滑整个人往一侧摔去。

一侧的桥面并未铺好,他整个人跌落下桥。

扶苏听到惊呼声,目光离开手中的书,抬眼看去,见到一个人挂在桥下,距离水面很近,他腰上的粗麻绳救了他一命。

接着就有接二连三的啬夫朝着桥上走去。

那挂在桥下的人被一点点拉回了桥上,扶苏又收回了目光,继续看着手中的书。

监禄脚步匆匆来报,“公子,人拉上来了,无碍。”

扶苏吩咐道:“安全方面一定要严格。”

“臣领命。”

田安就在后方,给公子洗着芹菜,准备着今天的饭食,他低声道:“公子,章邯将军派人来说,山下的桑树长得很好,以后这些桑树都要种在河边,结出来的桑葚又黑又甜。”

闻言,扶苏点头,换了一卷竹简,继续看着。

当桥面上的敲打声停下了,民夫们终于结束了半天的劳作,他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离开桥面。

今天发生的一件险而又险的事成了民夫们的谈资。

扶苏依旧看着手中的书,这卷书来自吕氏春秋,是从吕不韦的遗产中的那一座书库中带来的,其中多有诸子百家学说,此刻正在看的就是农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三十一章一无所获的提问(第2/2页)

在吕氏春秋中,对农事也有详尽的描写,任地与辨土篇记录了关于列国土地农作物的记录。

其中就有记载,蜀地这个粮仓以及辽东的黑土地。

扶苏一边看着,一边提起搁在一旁的毛笔,仔细记录着。

秉着看什么书,就要做什么事的准备,扶苏在河边开辟了一片田地,种下了一种谷子,这种谷子六月播种,到了十月就可以收获。

扶苏一手拿着书,来到自己开辟的田地边,也不顾烈日当天,看着自己种下的谷子。

这种谷子种出来也是一种淡黄的小米,这是在西面的河西发现的,这种谷子一般长在河谷中。

扶苏将谷子外壳捏碎,得到了一粒小米,米粒很小,比关中的谷子都要小。

虽说收成并不好,但扶苏并不灰心。

粮食一直是国本,这一点从列国征战时期就可以看出来,吕氏春秋有记载,管仲主张富国强兵,在粮食上大做文章,就能吞并一个个小国,管仲种种言行亦是齐国法家一系的主要主张。

其实,这天下的法家并不是秦国一家,早在商君时期就有了法家学派,并且分散在列国之间。

关中到了八月的下旬,关中各县已开始陆续收获粮食。

张苍放壮年的民夫回去了,留下了几十个还有力气的老人家继续修补桥面。

而余下的事,也就不用自己的这个大秦公子去费心,扶苏觉得余下的事根本不用自己参与,而自己制定的那些施工规范,张苍会很好地践行。

闲下来的时候,扶苏就有了闲心专研农作物,钻研了一个多月,除了种了一些谷子,可以说是一无所获,的确是一无所获啊。

因为关中能够找到的粮食种子并不多。

田安见公子坐在河边,公子的神色多有失望与挫败,他上前道:“公子,南郡要修建驰道了。”

扶苏微微颔首,没作理会。

田安站在一旁,也不再多言了。

民夫一下子走了大半,这让张苍身上的负担小了很多,他坐在桥面,看着自己昨夜所写的文章。

曾经公子有所听闻,列国征战时期,人口时而锐减,而土地总是保持不变,如若将天下能够耕种的所有田亩均分,每个人至少得多少亩地。

张苍记得那时候自己对公子的回答,当初的回答是土地不可能均分,首先土地归国君所有,其次是王侯,再是士大夫,最后才是黔首。

因此土地均分本就是一件不可能事。

再之后,公子又用郡县制为条件来提问,也就有了公子在之后的提问,那就是郡县制与分封制各自可以养活多少人。

大秦吞并了六国,并且得到了六国的财富与土地,并且消灭了这么多的王侯,让各国的国君失去了土地,实行郡县制之后,能否养出比列国分封时期更多的人口。

张苍写了一篇文章,作出了简要的问答。

思虑再三,张苍将手中的竹简放下了,总觉得其中少了很多条件,譬如说如何耕种,如何分田赋,如何分田亩。

一个大问题往往会引出很多小问题。

公子所提的这个问题,从去年至今,张苍想了半年。

这半年过去了,张苍依旧没有得到一个让他满意的答案。

再看远处,张苍见到公子正手拿着一株麦子观察着。

关中到了九月,有民夫陆续回来了,咸阳桥的建设终于要恢复了,桥梁的主体都完工了,余下的都是桥梁上的精细活,需要的人手也没有之前这么多了。

张苍身为工室令可以调动工匠,从宫中带了一队工匠来到了咸阳桥边。

扶苏发现自己的个子又长高,去年的衣裳穿在身上有些短。

田安看着道:“这就让宫里再制新的衣裳。”

扶苏倒不在意,本来衣服就显得宽大,穿在身上倒不束手脚,他上前道:“老师,朝中如何?”

张苍笑着回道:“朝中一切都好,今年关中大丰收。”

扶苏道:“太好了,有了今年丰收,总算可以松一口气了。”

张苍迟疑道:“倒是听说了一件事。”

见老师的神色不好,扶苏询问道:“什么事?”

“百越。”

张苍简短地说了两个字,扶苏也沉默了。

张苍又解释道:“今天廷议时,朝野对是否南征百越有议论,臣也只是听说。”

扶苏道:“朝野多半还要议论吧。”

张苍颔首,“公子,北面有匈奴扰边,南面其实并不稳妥,丞相还在推行书同文,此时朝野议论不休,有人说可以拿六国五十万罪徒,去南边戍边垦殖。”

再看眼前,扶苏又道:“还是抓紧眼前修桥。”

张苍作揖道:“臣领命。”

商颜山,现在的叔孙通已一改刚来秦国时的儒生打扮,如今他讲话时带着浓厚的关中口音,今年丰收之后,各县的粮仓都很充足。

尤其是看到商颜山库房中,满满当当的粮食,叔孙通笑得眼泪都要出来了。

河渠已挖通数十里地,灌溉了上百亩田地,仅仅只是完成了一小半,就让上百亩旱地成了良田沃土。

叔孙通来这里一年了,这一年他见证着人们劳作挖渠,见证了荒地成为了良田,他此刻真的很高兴。

李由在这里挖了一年的竖井,河渠沿线有十五口竖井都是他参与挖掘的。

李由穿着粗麻衣裳,赤着脚坐在边上,整个人也黝黑了,虎口处已长出了老茧,他笑着与一个老汉谈着话。

正说着,一个朝中官吏匆匆来到这里,找到李由朗声道:“丞相请校令回家一趟。”

闻言,李由整了整衣衫,道:“还以为家父忘了我。”

那官吏见李由站起来,他下意识退后了一步,忽然感觉这个李由长高了不少,就连讲话时的气度也与以前不同了。

李由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在那官吏诧异的目光下,就这样回了咸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