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秦人的悠闲生活 > 第二百三十一章 县与国

秦人的悠闲生活 第二百三十一章 县与国

簡繁轉換
作者:张九文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10 04:09:20 来源:源1

确认县里没有其余事需安排,萧何这才去了栎阳。

关中多数县都有支教夫子,但每年从潼关出来的支教夫子也就这么几十个,关中各县能分两个都算很好了。

以前敬仰县只有百余户,现在的泾阳县有三百户,五...

张良被流放边关后,张苍依旧每日在乡间讲学、巡视桥道。他虽未入仕,但百姓敬他如官,乡学中孩童皆唤他“韩夫子”,而他亦乐于教书育人,不辞辛劳。然而,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想起张良临行前那句“修桥铺路,为民所用”。那句话仿佛成了他心中的一盏灯,照亮他前行的路。

江原县的桥虽已修好,但岷江水势多变,每逢雨季,桥基便需加固。张苍亲自带领工匠与乡民,每隔数月便前往桥边检查桥墩、修补桥面。他常说:“桥是百姓的命脉,修一次不够,得年年修,岁岁护。”百姓听后,皆感其诚,纷纷自愿出力。

某日,张苍巡视桥道归来,路过乡学,见孩子们正在诵读《礼记》,他驻足良久,脸上露出一丝欣慰。正欲转身离去,忽见一名衣衫褴褛的少年匆匆跑来,跪在他面前,满面焦急。

“韩夫子,我家娘亲病重,求您救她一命!”少年声音哽咽,眼中满是泪水。

张苍忙将他扶起,问道:“你家住在何处?可曾请过大夫?”

少年摇头道:“家中贫寒,无钱请医,只求夫子指点一二。”

张苍沉吟片刻,道:“你且带我去你家看看。”

少年大喜,连忙引路。张苍随他穿村过巷,来到一间破旧的茅屋前。屋内昏暗,一位妇人躺在床上,面色苍白,气息微弱。张苍上前探视,见其脉象虚弱,便知是因长期劳累、营养不良所致。

他转身对少年道:“你母亲并无大碍,只是身子虚弱,需静养数日,并补充些营养。”

少年急道:“家中无米,如何补养?”

张苍沉思片刻,从怀中取出几枚铜钱,道:“你去集市买些米面与鸡蛋,每日煮粥给她喝,再配些清淡菜肴,她便可慢慢恢复。”

少年接过铜钱,眼中满是感激:“多谢夫子,我一定照做。”

张苍点头,又叮嘱几句,方才离去。他一路走回乡学,心中却久久不能平静。他知道,江原县虽有桥通路,但百姓生活依旧艰难,赋税沉重,官府又常有苛政,许多人家终年劳作,却难温饱。

他回到乡学后,召集众学子,道:“我等读书,非为功名,而是为百姓谋福祉。你们日后若能出仕,当以民为本,切莫忘却今日之责。”

学子们纷纷点头,表示铭记于心。

翌日,乌县令派人召张苍入县衙议事。张苍抵达后,见乌县令神色凝重,似有心事。

“张夫子,近日成都郡传来消息,朝廷欲在蜀中增设兵役,凡年满十八至四十之男子,皆需服役三年。”乌县令缓缓说道。

张苍闻言,眉头紧皱:“此令若行,百姓必苦不堪言。农事荒废,家中无壮丁,百姓何以为生?”

乌县令叹道:“我亦忧心,但朝廷有令,不得不从。只是……我欲上书郡守,请求宽限,或可减轻百姓负担。”

张苍点头道:“此事若能暂缓,百姓尚有喘息之机。我愿协助县令,起草文书,详述江原县实情,以求郡守怜悯。”

乌县令大喜,道:“有张夫子相助,此事必成。”

于是,张苍连夜执笔,撰写奏章。他在文中详述江原县田亩贫瘠、百姓劳苦,又提及桥梁修缮之艰难,恳请郡守体恤民情,暂缓兵役之令。文书成后,乌县令亲自送往成都郡。

数日后,郡守回信,允准暂缓兵役一年,以待农收之后再议。乌县令欣喜不已,对张苍道:“此皆赖张夫子之笔力,百姓得此宽限,实乃大幸。”

张苍却道:“此举虽解一时之困,然长远之计,仍需朝廷明察民情,减轻赋税,方能真正安民。”

乌县令点头称是,又道:“听闻成都郡有意设立‘乡贤议政’之制,凡德高望重之人,皆可参与政务,为民请命。若张夫子有意,可由我举荐。”

张苍沉思片刻,道:“若能为民请命,我愿一试。”

乌县令遂上书郡守,举荐张苍为“乡贤”。数月后,郡守批准,张苍正式成为江原县乡贤,参与政务,为民发声。

自此之后,张苍不仅教书育人、修桥铺路,更时常与乌县令商议政务,为百姓争取权益。他虽未入仕,却以一介布衣之身,行官吏之事,深得百姓敬重。

然而,张良之事,依旧萦绕在他心头。每当夜深人静,他便会想起张良被押往咸阳时的背影,想起那句“修桥铺路,为民所用”。他知道,张良虽远在边关,但他的心,始终与这片土地相连。

某日,张苍巡视桥道时,偶遇一位年迈老者,身披粗布衣裳,手持竹杖,步履蹒跚。老者见张苍,忽然驻足,目光灼灼。

“这位夫子,可是张苍?”老者问道。

张苍一怔,拱手道:“正是在下。不知老丈有何指教?”

老者微微一笑,道:“我乃咸阳人氏,曾听闻张良之名,亦知你与他共事。今特来此,欲问一事。”

张苍心中一动,忙道:“请讲。”

老者缓缓道:“张良被流放边关,不知可有归期?”

张苍神色黯然,低声道:“朝廷未有赦令,恐难以归来。”

老者叹息道:“张良此人,虽犯律令,然其心为民,其志可嘉。若他有朝一日归来,我愿为他引路。”

张苍心中一震,忙道:“老丈高义,张苍铭记于心。”

老者点头,转身离去,身影渐行渐远,消失在桥头。

张苍站在桥边,望着江水奔流不息,心中思绪万千。他知道,桥修好了,百姓得以通行,但这通往未来的路,依旧漫长而艰难。

而他,也将继续走下去,修更多的桥,铺更宽的路,为民所用,为这个时代留下一丝温暖与希望。

张苍站在桥头,望着江水奔流不息,心中思绪万千。自从张良被流放边关,江原县虽依旧安定,但百姓心中皆有一丝怅然。那座桥,是张良与他共同修筑的,如今桥犹在,人却远去,令人唏嘘。

乌县令自那次赋税之事过后,对张苍愈发倚重,凡县中大事,必与他商议。张苍虽未入仕,却以一介布衣之身,行乡贤之责,为民请命,为政建言。他每日奔波于乡学与田亩之间,教书育人,丈量土地,记录百姓疾苦,为县中事务出谋划策。

某日,乌县令召集张苍议事,神色凝重。

“张夫子,成都郡传来消息,朝廷欲在蜀中增设粮仓,以备北疆战事所需。然此令一出,各县需增派徭役,百姓恐难承受。”乌县令缓缓说道。

张苍皱眉道:“蜀中本就地势复杂,百姓多以务农为生,若增派徭役,恐误农时,影响收成。”

乌县令点头道:“我亦忧心。然朝廷有令,不可违抗。我欲上书郡守,请求宽限,或可减轻百姓负担。”

张苍沉思片刻,道:“此事若能暂缓,百姓尚有喘息之机。我愿协助县令,起草文书,详述江原县实情,以求郡守怜悯。”

乌县令大喜,道:“有张夫子相助,此事必成。”

于是,张苍连夜执笔,撰写奏章。他在文中详述江原县田亩贫瘠、百姓劳苦,又提及桥梁修缮之艰难,恳请郡守体恤民情,暂缓徭役之令。文书成后,乌县令亲自送往成都郡。

数日后,郡守回信,允准暂缓徭役一年,以待农收之后再议。乌县令欣喜不已,对张苍道:“此皆赖张夫子之笔力,百姓得此宽限,实乃大幸。”

张苍却道:“此举虽解一时之困,然长远之计,仍需朝廷明察民情,减轻赋税,方能真正安民。”

乌县令点头称是,又道:“听闻成都郡有意设立‘乡贤议政’之制,凡德高望重之人,皆可参与政务,为民请命。若张夫子有意,可由我举荐。”

张苍沉思片刻,道:“若能为民请命,我愿一试。”

乌县令遂上书郡守,举荐张苍为“乡贤”。数月后,郡守批准,张苍正式成为江原县乡贤,参与政务,为民发声。

自此之后,张苍不仅教书育人、修桥铺路,更时常与乌县令商议政务,为百姓争取权益。他虽未入仕,却以一介布衣之身,行官吏之事,深得百姓敬重。

然而,张良之事,依旧萦绕在他心头。每当夜深人静,他便会想起张良被押往咸阳时的背影,想起那句“修桥铺路,为民所用”。他知道,张良虽远在边关,但他的心,始终与这片土地相连。

某日,张苍巡视桥道时,偶遇一位年迈老者,身披粗布衣裳,手持竹杖,步履蹒跚。老者见张苍,忽然驻足,目光灼灼。

“这位夫子,可是张苍?”老者问道。

张苍一怔,拱手道:“正是在下。不知老丈有何指教?”

老者微微一笑,道:“我乃咸阳人氏,曾听闻张良之名,亦知你与他共事。今特来此,欲问一事。”

张苍心中一动,忙道:“请讲。”

老者缓缓道:“张良被流放边关,不知可有归期?”

张苍神色黯然,低声道:“朝廷未有赦令,恐难以归来。”

老者叹息道:“张良此人,虽犯律令,然其心为民,其志可嘉。若他有朝一日归来,我愿为他引路。”

张苍心中一震,忙道:“老丈高义,张苍铭记于心。”

老者点头,转身离去,身影渐行渐远,消失在桥头。

张苍站在桥边,望着江水奔流不息,心中思绪万千。他知道,桥修好了,百姓得以通行,但这通往未来的路,依旧漫长而艰难。

而他,也将继续走下去,修更多的桥,铺更宽的路,为民所用,为这个时代留下一丝温暖与希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