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仙侠武侠 > 天刀耀世,侠义长存 > 第484章苍古治水共筑海堤

天刀耀世,侠义长存 第484章苍古治水共筑海堤

簡繁轉換
作者:风在吹的地 分类:仙侠武侠 更新时间:2025-11-10 16:40:54 来源:源1

第484章苍古治水共筑海堤(第1/2页)

下游的村落像摊在河滩上的贝壳,毫无抵御之力。浑浊的洪水漫过田埂时,先是漫过稻穗的腰肢,那些饱满的谷粒还未来得及泛黄,就被浊浪连根拔起,在水中翻滚成泥色的泡沫——那是农人弯腰插秧时滴下的汗珠,是孩童在田埂上追逐时留下的笑声,此刻都成了洪水里的碎影。茅草屋顶在水头冲击下发出“咯吱”的哀鸣,像老人临终前的喘息,随后“轰隆”一声塌进水里,木梁与泥坯在浪涛中打着旋儿,仿佛孩童搭起的积木被顽童一掌扫散。偶有来不及逃离的身影在水中挣扎,蓝布衣衫瞬间被浊水浸透,像片无助的叶子,几下就被浪头吞没,只余下水面上一圈圈迅速消散的涟漪。

秋双国曾是这洪灾最烈的地方。每年端午刚过,河神“显灵”的日子就到了。那位鬓角染霜的国王,站在城楼上望着城外白茫茫的一片,龙袍被江风灌得鼓鼓囊囊,像只即将倾覆的船帆。他攥紧了拳头,指节泛白,最终下令开凿新河道。征调的民夫们光着膀子,在烈日下挥动锄头,汗水混着泥水淌进河道,可第二年洪水一来,新挖的河道又被冲得歪歪扭扭——那洪水就像附了身的鬼魅,准时准点地来叩门。

更让人齿冷的是,朝廷拨下的赈灾款,本该是缝补破碎家园的针线,却被层层盘剥。有贪官把银锭熔了,铸成更小巧的元宝藏进袖中;有小吏用糙米替换了赈灾粮,把白花花的大米运去黑市售卖。那些刻着“赈灾”二字的木箱,送到灾民手中时,只剩下半箱发霉的杂粮,箱底还垫着几块石头充数。国王派去巡查的御史,回来后呈上的奏折写满了“百姓安居,灾情缓和”,字里行间却闻不到半点焦土的气息。那时候的朝廷,就像间漏雨的老屋,梁柱早已被蛀空,只等着一场更大的风雨来推倒。

金尚书说到此处,喉结滚动了一下,他望向窗外,仿佛能看见望海国的海岸线。那里的沙滩曾是孩童捡贝壳的乐园,如今每天退潮后,都能看见礁石上又多了几道被海水啃出的豁口。咸涩的海水像群无声的白蚁,夜里顺着石缝往里钻,白天太阳一晒,石头就一层层剥落。有渔民指着近海的木桩哭,那是十年前插在浅滩的界碑,如今大半截都泡在了水里,木头被泡得发胀,上面的刻字早已模糊——那海水,正悄无声息地舔舐着家园的根基,像头耐心的野兽,一点点收紧獠牙。

他的声音低了下去,带着海风吹过礁石的沙哑:“再这么下去,过不了十年,咱们的港口就得往内陆退三里地。那些祖祖辈辈打渔的人家,怕是要提着渔网,不知道往哪儿去了。”

这些年来,朝廷对地方事务早已懒得睁眼细看,像个揣着手炉的看客,蜷在暖阁里对窗外的风雨不闻不问。靠近海洋的那些王国,国土正像被潮水反复啃咬的面包边,一点点缺了角、塌了边。曾经能跑马的沃野,如今退潮时能看见半截浸在水里的稻茬;祖辈传下的渔村,屋基每年都要垫高半尺,否则涨潮时门槛下就会冒起水泡。站在崖边往下看,浪头卷着泥沙退去时,总能拖走几片被泡烂的芦苇根——那是土地在无声地哭诉,像幅被雨水泡花的水墨画,晕开一片令人心口发堵的衰败。

慕容副盟主闻言,眉头拧成个疙瘩,指节无意识地叩着案几:“照这么下去,用不了几十年,怕是连港口的石碑都要沉进海里了。这可如何是好?”他话音刚落,案上的茶盏轻轻晃了晃,像是被他语气里的焦虑震得发颤。

金尚书指尖在地图上沿着海岸线划了道弧线,墨痕在“沧海”二字上洇开一小团:“得调用上百万劳力,沿着这道线筑起三道河堤。最外一道要能抗住腊月的暴潮,中间那道挡春秋的涨水,最里层护住城镇村落——三道墙垛子立起来,才算给国土安上副铁打的护心甲,至少能保百年安稳。”他说这话时,喉结动了动,像是把“百年”二字嚼出了沉甸甸的分量。

慕容副盟主倒吸一口凉气,端茶的手顿在半空:“上百万劳力?单是把人凑齐就得惊动半壁江山。不说别的,光是每天的口粮,就得用船装、用车拉,这数字想想都让人头皮发麻。”他放下茶盏时,杯底与案面碰撞的声响都带着几分发虚。

“更要命的是石料和石膏。”金尚书指尖重重戳在地图上的采石场标记,“最外层河堤得用花岗岩,一块就有几百斤重,得从百里外的山里凿出来,再用船运到海边——这路上磨碎的石头渣子,怕是都能堆成座小山。石膏更别提了,寻常的不行,得用熬煮过的‘凝水膏’,不然经不住海水泡,那玩意儿熬一锅就得耗上三担柴,上百万斤下去,柴山都得秃一片。”

广安国的宛尚书捻着胡须沉吟半晌,终于开口:“眼下也只能先抽调十万劳力,从最险的那段海岸线动手。就像补衣服,先把撕开的口子缝上几针,等腾出手来再细细缀补。”他指尖在地图上点了点那处标着“危”字的海湾,“这里去年冲垮了三座渔村,再拖下去,怕是连旁边的县城都要遭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84章苍古治水共筑海堤(第2/2页)

几位尚书顺着他的指尖看去,只见那处海湾在地图上像道豁开的伤口,边缘的墨迹被反复圈点,早已模糊不清。众人对视一眼,都从彼此眼里看到了凝重。片刻后,不知是谁先点了头,接着便是一片此起彼伏的附和声,案几上的茶烟袅袅升起,在窗棂边凝成淡淡的雾,恍惚间竟像是为这艰难的决定,笼上了层沉甸甸的期许。

宛尚书指尖在地图上划过连绵的山脉标记,声音里透着底气:“要说原材料,咱们苍古帝国的家底,可经得起折腾。你瞧这横贯东西的昆吾山脉,岩层里藏着的花岗岩,硬得能抗住百年浪涛;南边的云栖岭,石膏矿脉像地下的银河,一镐下去就能带出白花花的凝水膏;就连河运码头堆着的木料,都够搭起半个船队——只要动工,要多少有多少。”他顿了顿,指尖重重敲在地图上的资源点,“现在就派人下去清点,把矿场、林场的管事都叫到都城来,咱们得给这工程备足粮草。”

话音刚落,嘉宝国尚书忽然笑出声,袍袖一扬,语气轻快:“这有何难?漕运官们常年跟河道、物资打交道,熟门熟路。从各国抽调些老手过来,挑几个能扛事的牵头,管保把物料调度得明明白白。”他说着,还冲宛尚书挤了挤眼,“当年疏通京杭大运河,不就是这么办的?”

宛尚书却没接话,眉头微蹙,指尖在案上轻轻点着:“话是这么说,但这人得挑对了。得是那种……”他抬眼看向众人,目光沉静,“像灯芯似的,烧自己照亮旁人的。见了百姓受苦能揪心,见了贪墨能红眼,捧着账本睡觉都怕算错一个铜板的。”

“没错。”旁边的洛尚书接话,声音沉得像块铁,“管理得跟上,就像编渔网,网眼得密,麻绳得韧——每批物料的出入库,每个铜板的去向,都得记在明处。谁敢伸手,就得有被斩断的觉悟。”他攥紧拳头,指节发白,“这堤坝是往海里扎桩子,桩子歪一分,将来塌的就是一片家园,容不得半点虚的。”

众人都静了下来,厅内的烛火映着一张张凝重的脸。谁都清楚,这话不是危言耸听——那些被海水吞掉的村庄,那些在洪水里漂浮的屋顶,此刻仿佛就浮在眼前。

“那就这么定了。”宛尚书终于开口,语气斩钉截铁,“让各国漕运官明日卯时来议事,咱们当场考校,挑出那几个‘能把心掏给百姓’的人。”

烛火“噼啪”爆了个灯花,照亮了案上摊开的图纸,上面的堤坝雏形在火光下微微颤动,仿佛已听见千万劳力挥汗的号子,正从远方传来。

我提议,让望海国的同僚来主理具体事宜吧。你想啊,咱们这些内陆王国,见着大海就像孩童仰看星空,只觉那片蔚蓝里藏着数不清的谜——潮起潮落像呼吸,风浪呼啸似低语,可真要问起哪片海域藏着暗礁,哪阵洋流会改道,怕是只能挠着头说不上来。但望海国的人不一样,他们脚踩的沙滩被海浪舔了千百年,祖辈传下的海图里,每道波纹都藏着故事。老渔民闭着眼能听出风浪的脾气,船老大看一眼云色就知该不该出海,他们是真把海洋当成自家屋檐下的老邻居,知根知底,连它什么时候会闹脾气都摸得门儿清。这场和海洋打交道的事,交给他们,才叫找对了门路。

这话刚落,望海国的金尚书脸上那层平日里的沉稳就像被潮水冲垮的沙堤,瞬间塌了。他嘴唇哆嗦着,想说什么,喉咙里却先滚出一声哽咽,像被浪头呛了水。紧接着,那哭声就再也忍不住了,起初是压抑的抽气,后来索性伏在案上,肩膀剧烈地耸动,一声声“呜呜”的悲啼撞在梁柱上,又弹回来,听得人心里像塞了团浸了水的棉花,又沉又闷。那哪是哭啊,分明是把积攒了几辈子的委屈都倒了出来,像海边礁石被浪头拍得崩裂,每一声都带着碎碴子。

旁边几位尚书都默默递过帕子,谁心里不清楚呢?望海国这几百年,就没睡过几个安稳觉。记得二十年前那场海啸,浪头比城楼还高,像只青黑色的巨手,一巴掌把海边的渔村扇得稀烂。有老臣说,当时站在山头看,白茫茫的浪里漂着草帽、木盆,还有没来得及带走的渔网,像片破碎的浮萍。他们是真怕了,每年春秋两季,海边的神社里香火就没断过,杀了最肥的猪、最壮的牛,整整齐齐摆在祭台上,村长领着村民跪在沙滩上磕头,额头磕出红印子,求海神息怒。可浪该来还是来,仿佛老天闭着眼,根本没瞧见他们的虔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