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仙侠武侠 > 天刀耀世,侠义长存 > 第499章破局谋变齐心抗难

天刀耀世,侠义长存 第499章破局谋变齐心抗难

簡繁轉換
作者:风在吹的地 分类:仙侠武侠 更新时间:2025-11-21 16:54:27 来源:源1

第499章破局谋变齐心抗难(第1/2页)

廊下的灯笼被风推得轻轻摇晃,红光在月尚书的官袍上流动——那袍子是去年武王亲手赐的云锦料,领口绣着暗纹流云,此刻被他搓得有些发皱。他端着茶盏的手微微一顿,茶沫子在盏沿聚了又散,像极了他此刻的神色。

“武王的提点哪里是‘明灯’,分明是寒夜里的炭火。”他声音放得很轻,像是怕惊扰了往事,“那年在嘉宝国,我不过是个抄书的小吏,国主的小舅子占了百姓的良田,我忍不住在卷宗里多写了句‘民怨渐生’,转天就被捆到柴房。是武王路过嘉宝国,听说了这事,隔着柴门跟我说‘官字两个口,先得把百姓的苦说出口’,还把我那卷写满冤情的册子带回了风之国。”他指尖划过茶盏边缘,那里还留着常年握笔磨出的薄茧,“后来我跟着他回风之国,他让我管粮仓,我夜里查仓,发现账上的粮食总比实际多三成,问了老吏才知是‘虚账’,武王却说‘你只管一笔一笔清,错了我担着’——这样的信任,这辈子都还不清啊。”

星尚书手里的折扇“啪”地展开,扇面是幅《风雨归舟图》,他用扇骨轻点桌面:“嘉宝国国主那会儿正忙着给商国送岁贡呢,听说你递上去的百姓诉状,他连封皮都没拆,直接丢进了炭火盆。后来商国倒了,他派了三拨人来风之国,想请你回去当太宰,你还记得吗?”

月尚书笑了,眼角的纹路里盛着暖意:“记得,使者带了百匹绸缎,说‘当年是国主眼拙’,我只回了句‘风之国的米缸是实的,我舍不得挪窝’。”

“可不是舍不得嘛。”金尚书粗声打断,手里的铜酒壶往桌上一墩,酒液溅出几滴在桌面上,“咱们现在要查的那笔赈灾粮,账册上写着‘发往灾区’,可灾区的百姓还在啃树皮,这事儿拖不得!”他站起身,腰间的玉佩撞出脆响,“月大人你说句话,要查粮仓还是审小吏,我这就带人去!”

灯笼的光忽然被风扯得歪歪斜斜,照亮月尚书骤然收紧的下颌线——他握着茶盏的指节泛白,却缓缓摇头:“急不得。账本上的墨迹还没干透,落笔的人定有破绽,咱们先去粮仓看看,那些发霉的粮食,总会比人更诚实。”

荀尚书的眉头拧成了个疙瘩,指节在案几上重重敲了两下,青瓷茶杯里的茶水晃出细碎的水花,溅在摊开的奏章上,晕开一小片墨痕。他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像是跋涉了千里山路的旅人,每说一个字都耗着力气:“办法?你以为制度是画出来的锦绣图?那是拿刀在荆棘丛里劈出来的血路!当年先帝为了推均田制,光斩首的世家就有十七家,可到头来呢?还不是有人在田契上做手脚,把好田都划到自己名下?”

他顿了顿,拿起案上的朱笔,在“百年基业”四个字上重重圈了个圈,笔尖几乎要戳破纸背:“改朝换代?就说前朝吧,太祖皇帝提着剑打下来的江山,到了第三代,朝堂上照样堆满了只认银子的蛀虫。这根本不是换个国号就能了结的事,得像给老树除虫——不仅要刮掉表面的烂皮,还得往根里灌药,可这药劲儿太猛,树可能死;太轻,虫又杀不死。”他抬眼看向众人,眼底的红血丝像蛛网般蔓延,“航船?现在这船底都快烂穿了,舵手再好,能堵住所有窟窿吗?”

窗外的风卷着雨丝拍在窗棂上,发出“啪嗒啪嗒”的声响,像是有人在用指甲挠着木头。议事厅里的烛火被吹得歪歪斜斜,将众人的影子投在墙上,忽明忽暗,如同风中摇摆的芦苇。

“可正因如此,才是机会啊。”户部李尚书忽然开口,他手指摩挲着腰间的玉佩,那玉佩缺了个角,是当年在灾荒里被饥民抢粮时,护着账本被石头砸的,“当年黄河决堤,多少官员跑的跑、贪的贪,反倒是几个小吏扛着沙袋往决口里填,最后竟真堵住了。这烂船虽破,可只要咱们这些人肯跳进水里,用肩膀扛着船帮,未必就翻不了身。”他说着,喉结动了动,“我那在灾区当县令的儿子来信说,百姓们自己组织了‘互助社’,没等朝廷的粮到,就互相借着吃,还说‘只要有人领头,饿不死’——你看,百姓都没放弃,咱们这些拿着俸禄的,能往后退吗?”

荀尚书沉默了,指尖的朱笔悬在半空,一滴红墨滴在“万劫不复”四个字上,像溅上了一滴血。

就在这时,云逸往前站了半步,青布长衫的下摆扫过地面,带起一阵风。他脸上还带着少年人的青涩,眼神却亮得惊人,像暗夜里突然亮起的火把:“荀大人,李大人,我上个月去南边巡查,见着一群流民在山坳里垦荒,他们用石头垒了个简单的石磨,还立下规矩——谁垦的地,多收的粮食分三成给没力气的老人孩子。”他从袖中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是用炭笔描的简易章程,“他们说‘官老爷靠不住,咱们自己搭个规矩’。您看,连百姓都在自己想办法,咱们这些人,难道还比不上他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99章破局谋变齐心抗难(第2/2页)

他将纸摊在案上,指尖点着其中一条:“您说船底烂了,那咱们就一块块补——先从州府的账查起,堵住贪墨的窟窿;再让各县的‘互助社’报上章程,好的就推广;晚辈们年轻,熬夜查账、跑灾区都行,只要能让这船不沉,哪怕用肩膀扛,我们也扛得住!”

议事厅里静了片刻,只有窗外的雨声淅淅沥沥。荀尚书看着云逸那双没沾过多少世故的眼睛,忽然将朱笔重重搁在笔山上,发出“当”的一声:“好!你这话,比我这把老骨头硬气!李尚书,你那本查贪腐的册子,给云逸抄一份;王尚书,你负责清点库房里能调动的粮食,咱们明日一早就往灾区送——既然船要沉,那就让咱们这些人当压舱石,压不住,也得溅起些水花,让后来人看看,曾经有人拼命过!”

李尚书猛地站起身,腰间的玉佩撞在案几上,发出清脆的响声,他拿起案上的酒壶,往三个空杯里斟满酒:“干了这杯!明日卯时,城门口集合,谁迟到,谁就是孬种!”

云逸端起酒杯,酒液带着辛辣的暖意滑入喉咙,他看着眼前几位鬓角斑白的老臣,忽然觉得,这风雨飘摇的夜,似乎也没那么冷了。烛火重新稳了下来,将众人的影子投在墙上,不再摇晃,像一排并肩站着的、沉默而坚定的山。

云逸站在议事厅中央,青布长衫的下摆被穿堂风掀起一角,露出里面浆洗得发白的里衬。他双手按在案几上,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目光扫过在座的诸位大人——荀尚书鬓角的白发沾着些许墨渍,那是方才奋笔疾书时蹭上的;李尚书握着茶盏的手稳如磐石,茶沫在水面凝成细密的网;星尚书的手指在地图上轻轻点着,指甲修剪得齐整,却在“望莱国”三个字上留下浅浅的月牙痕。

“我坚信,”他的声音不高,却像一块投入深潭的青石,在每个人心里漾开层层涟漪,“有诸位大人这般能勘破迷雾的慧眼,有那些在田埂上、作坊里、边关哨所里心怀天下的人——他们或许是给士兵缝鞋的妇人,是背着药箱走山路的郎中,是守着烽火台啃干粮的哨兵——只要咱们拧成一股绳,就没有跨不过的坎。”

月尚书正往嘴里送茶,闻言“噗嗤”笑出声,茶水差点呛进气管,他慌忙用袖子擦着嘴角,连连点头:“没错!就说咱们户部那几个老吏,昨晚核对粮草账目,愣是熬了个通宵,眼睛红得像兔子,今早还说‘哪怕少睡三个时辰,也得把数字算准了,不能让前线的弟兄们饿肚子’——这股子劲儿,就是咱们的底气!”

他说着,从袖中抽出一卷黄绸封面的册子,摊开在案上,上面密密麻麻写着蝇头小楷,边角还粘着几处墨迹未干的涂改:“昨天议的大方向是定了,可这具体章程,得像绣娘绣花,一针一线都不能错。你看这‘流民安置’一条,原说给口粮,可给多少?给三个月还是半年?给粗粮还是细粮?得写明白——若是给多了,国库扛不住;给少了,流民留不住,还得生乱子。”

册子上“军队调动”四个字被红笔圈了三次,月尚书的指尖重重敲在上面:“还有这个,调哪支部队去守望莱国边境?是调京营的铁骑,还是地方的卫所兵?铁骑冲击力强,可耗粮多;卫所兵熟悉地形,却不如铁骑精锐。这都得掰开了揉碎了算,一步错,满盘皆输。”

云逸俯身看着那册子,鼻尖几乎碰到纸面,能闻到墨香里混着的淡淡汗味——想必是月尚书连夜修改时,手心的汗浸上去的。他忽然抬头,目光如炬,扫过众人:“后勤、调度、粮草、兵器……这些都得有人盯着。可眼下最要紧的,是得防着有人先动手。诸位大人,依你们看,哪个王国会先撕破脸皮?”

议事厅里的空气瞬间凝住,烛火仿佛都屏住了呼吸。星尚书的手指在地图上顿住,指尖的温度透过羊皮纸,似乎要将“望莱国”三个字烫出个洞来。他双眉拧成个疙瘩,连平日里最讲究的鬓角都有些散乱:“望莱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