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 第三百三十六章 车将军一定有他的道理!

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第三百三十六章 车将军一定有他的道理!

簡繁轉換
作者:许君.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9 04:58:00 来源:源1

......

陈留,车府。

得车胄邀请,商议抗齐大事,玄德遂携义弟张飞率三百亲兵赴宴。

至府门外,玄德欲率亲兵同入,车府卫兵拦之。

“玄德公,车将军有令,只请您一人入内。”...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章会合上《治世纲要》的初稿,窗外已是晨光破晓。天边一抹淡金自东方缓缓铺展,如细笔勾勒,将定陶城楼染成暖色。他缓步走出书房,沿着宫墙小径信步而行。昨夜落了一场薄雪,未及积厚,已在朝阳下悄然融化,只在屋檐滴水处凝成串串晶莹冰珠,叮咚作响,似在应和着远处义塾传来的琅琅书声。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稚嫩童音随风飘来,章会驻足倾听,嘴角微扬。这声音,曾是袁术临终前最后听见的人间回响??那日,他在病榻上听着宫外孩童诵读《千字文》,忽然睁眼,轻声道:“好听啊。”然后含笑而逝。

如今,这声音已遍播南北。

回到政学堂时,黄月英已在等候。她身披素色棉袍,手中捧着一卷新绘的水利图样,眉宇间透着几分凝重。“章相,昨夜雁门急报,乌桓一部首领蹋顿遣使南下,愿以三万骑兵归附‘惠民政权’,条件有二:一是南方须继续供应小儿疫苗与抗寒良种;二是允其子入洛阳太学读书。”

章会接过文书,细细阅罢,沉默良久。

“他们不是来投诚的,”他缓缓道,“他们是来求学的。”

黄月英点头:“正是。据细作回报,北地胡族中已有七部设立‘夜读班’,由南逃流民中的识字者任教。有些部落甚至将《算术启蒙》译为鲜卑语,在篝火旁传授给少年勇士。蹋顿之子年仅十二,却能背诵《孟子》‘民为贵’三章,令其父大惊,谓左右曰:‘此子若不学南策,恐将来为敌所用。’”

章会轻叹:“主公当年说,‘化夷非以兵威,而在同文共教’。今日观之,竟真成现实。”

话音未落,内侍匆匆入殿:“启禀丞相!冀州赵元晦派特使抵达定陶,携奏疏一封,并附北方五十六城联名请愿书,请求正式加入南方联邦体制,实行‘共治共和’之制,愿推举章公为总摄天下文政之首,统辖教育、民生、科举诸务。”

章会接过奏疏,展开一看,心头震动。

那纸上并无繁复辞藻,只有一行行工整小楷,列着各地义塾数目、识字人口比例、女子入学率、农技推广进度……末尾写道:

>“三年前,我们尚不知何为公平税法;两年后,我们自行编撰《基层治理手册》;今日,百姓问我们:‘为何不能自己选官?’

>我等无言以对。

>故决意北归正道,非为依附,实为回归??回归袁公路所倡之民本大道。

>惟愿南方不弃,许我等共筑新天下。”

章会闭目良久,再睁眼时,眼中已有泪光。

他知道,这一刻,袁术的梦想终于突破了地理的界限,从长江流域蔓延至塞外草原。不再是南国孤光,而是星火燎原,照亮整个中原大地。

三日后,政学堂召开特别议政大会。

周瑜虽年逾六旬,仍精神矍铄,手持羽扇步入殿堂。陆绩拄杖而来,顾雍端坐如钟,黄月英则带来最新研制的“风力印刷机”模型??此机可一日印书三千册,即将运往北方建厂使用。

章会立于高台之上,朗声道:“今日之会,非议战守,乃定国本。北方五十余城请归联邦,非因兵临城下,而是民心所向,文教所化。此非征服,乃融合;非吞并,乃共生。诸位以为如何?”

陆绩率先起身:“昔者秦以法治天下,汉以儒安社稷,今我以‘民智’立国基。若拒之,则失道于北地;若纳之,则需重构治理体系。老臣建议:设‘北地文治总署’,统管教育、医疗、农业重建,由赵元晦任总督,但受南方议会监督。”

顾雍补充:“当立《联邦共治宪章》,明定各州自治权限,设立南北联合议会,每州无论大小,皆有一票表决权。官员不得世袭,地方官由本地民众推选,中央派驻监察使,确保政策落地而不滥权。”

周瑜沉吟片刻,道:“军事上亦须变革。现有‘惠民军’十余万,皆为民心所聚而成,不可视作叛军。宜整编为‘国民护土军’,专司边防与救灾,永不对外征伐。另建‘文卫队’,由教师、医师、农技师组成,佩象征性短剑,职责为保护学堂、诊所、粮仓,遇暴乱可自卫,但不得主动出击。”

黄月英最后发言:“科技不分南北。我愿率工匠团北上,于幽州设立第一座‘北方技学会’,培训胡汉青年共同研究抗寒作物、风车提水、煤炉取暖。另提议开放‘女科进士北援计划’,每年遴选百名才女赴北地任教、行医、理政。”

众人议论纷纷,最终达成共识。

当日午后,诏书颁行天下:

>“朕闻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今北方诸州,自愿归心文治,共求太平,实乃民智觉醒、大道昭彰之兆。

>特准其所请,建立‘大汉文治联邦’,废除郡县集权旧制,推行‘共治共和’新政:

>一、设南北两京??定陶为文治中枢,洛阳为学术中心,互为呼应;

>二、成立联邦议会,由各州推举代表百人,三年一届,议决全国重大事务;

>三、施行普选制度,凡年满二十、识字者,皆可投票选举县乡官吏;

>四、保障言论自由,允许民间刊行报纸、组织学会、批评朝政;

>五、严禁任何形式的奴役与人身依附,解放佃户、婢妾、战俘,赐予土地与公民身份;

>六、所有儿童七岁起必须入学,九年义务教育,违者罚其家长;

>七、军队不得干政,将领退休后五年内不得参选公职。”

>

>诏书末尾,再次镌刻袁术遗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消息传出,举国沸腾。

洛阳街头,学子们手执油印传单奔走相告;江东渔村,老翁扶孙儿站在门前石碑前,一字一句教他念那“普选”二字;岭南山中,瑶族长老召集族人,用铜鼓宣告:“从此以后,我们的头人不再由神巫指定,而由大家举手选出!”

而在北方,变化更为剧烈。

赵元晦宣布解散“惠民军”,将其改编为“国民护土军”,并亲自带头拆除起义时占据的官府大堂,改建为第一所“公民议事厅”。他站在厅前广场上,面对数万百姓宣布:“从今日起,你们才是这里的主人。若有不满,不必揭竿而起,只需走进这扇门,说出你的意见。”

与此同时,数十个村庄自发组建“识字互助组”,一人会读,便教全家;一家有书,全村共享。一位原为奴婢的女子,靠自学《基础算术》与《民法简述》,竟在乡试中脱颖而出,成为代县令,主持清查贪腐案百余起,百姓称其为“铁笔娘子”。

最令人动容的是胡汉交融之势。

在并州边境,鲜卑部落与汉族农民联合开垦荒地,共建“混居屯田区”。双方约定:孩子无论出身,一律进入同一所义塾读书,教材采用双语对照版《三字经》与《百家姓》。节日时,汉人跳秧歌,胡人舞鹰翅,孩童们混在一起唱新编童谣:“南风吹,北雪融,你我同读一本书。”

甚至连曹丕也开始动摇。

许昌宫中,他独自翻阅从民间搜缴而来的《联邦新政宣传册》,看到其中一页写着:“政府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而是人民雇佣的服务员。服务员做得不好,人民有权换人。”他手指微微颤抖,喃喃道:“这……这不是乱了吗?”

身旁老宦官低声答:“陛下,百姓说,这才是真正的秩序??不是怕出来的顺从,而是懂道理后的选择。”

曹丕沉默良久,终是一声长叹:“袁术虽死,其政不亡。朕守一座空城,他却得了天下人心。”

半年之后,曹丕退位,自称“许昌书院山长”,宣布终生致力于整理古籍、教授学生,并遣使赴定陶,请求加入联邦体系。他在致章会的信中写道:

>“吾父一生争雄,至死方悟仁政之重。今我愿放下刀兵,拾起书卷。不求高位,唯愿在洛阳太学旁,建一间小小讲堂,名为‘悔思斋’,教人明白:强国不在甲兵,而在教室。”

章会收信落泪,当即批复:“欢迎归来,每一位愿意学习的人都值得尊重。”

于是,又一年春,洛阳太学迎来史上最特殊的一批学子??其中有former曹军将领、胡族酋长之子、盲人账房先生、被解放的婢女、甚至是司马懿的最后一个门生。他们坐在同一间教室里,听着南方派来的女教授讲解《社会契约论》,争论“权力来源究竟是天命还是民意”。

课后,他们在校园湖边种下一排桃树,称之为“新生林”。

十年光阴,如水流逝。

定陶城外,已建成一座庞大的“文治博物馆”,陈列着袁术时代的热汤锅、第一本油印课本、柳芸当年打开的药箱、赵元晦用过的盲文竹板、以及那艘“信义号”商船的缩小模型。每日清晨,总有无数孩童排队入场,听讲解员讲述那段没有战火却改变天下的岁月。

章会年事已高,白发苍然,但仍坚持每日巡视政学堂。某日,他见一群小学生正在操场上写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

他悄悄走近,翻开一本作业,只见上面歪歪扭扭写着:

>“我长大想当一名教师,因为老师告诉我,知识可以救人。去年冬天,我们村来了南方姐姐,她教我妈认字,还帮弟弟打了疫苗。现在弟弟活下来了,妈妈也能看懂药方了。我觉得,比将军还厉害。”

另一本写道:

>“我想发明一种会走路的房子,让流浪的人都有地方住。黄月英奶奶说,只要肯想,人人都能成为创造者。”

章会看完,久久伫立,阳光洒在脸上,温暖如昔。

当晚,他提笔写下人生最后一份奏章??并非呈给皇帝,而是留给未来世代:

>“世人常问:英雄何在?

>昔有项羽举鼎,关羽斩将,曹操横槊,皆谓之英雄。

>然吾所见真英雄,乃那雪夜中抱着课本步行百里赴考的少女;

>是那在战火边缘点亮油灯教童识字的老秀才;

>是那宁愿饿死也不卖女儿换粮的父亲;

>是那脱下铠甲拿起锄头说‘我要种出尊严’的士兵;

>是那明知会被杀头,仍把《千字文》藏在柴堆里的母亲。

>

>英雄不在史册,而在人间烟火深处。

>袁术未曾称帝,却让千万普通人成了自己命运的帝王。

>此即文明之胜,非武力所能夺也。”

数日后,章会在睡梦中安然离世。

临终前,他让人将袁术墓前那块青石移至政学堂门前,亲题背面四字:**薪尽火传**。

葬礼当日,全国停课一日,百万民众自发走上街头,手持课本默哀。北方胡汉百姓齐聚雁门关下,齐声诵读《论语》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风过长城,书声不绝。

多年以后,有个孩子问老师:“袁术真的存在过吗?他是不是神仙?”

老师笑着摇头:“他不是神仙,只是一个不愿看见别人挨饿受苦的普通人。但他做了一件极不普通的事??相信人心可以被光照亮,而不是被刀剑征服。”

孩子仰头望着蓝天,认真地说:“那我也要像他一样,做个普通的英雄。”

老师抚摸他的头,轻声道:“你已经开始了,因为你正在读书。”

春风拂过原野,麦苗青青,书页翻动,仿佛整个大地都在低语: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