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 第三百三十五章 鸿门宴

三国:朕,袁术,大汉忠良 第三百三十五章 鸿门宴

簡繁轉換
作者:许君.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19 04:58:00 来源:源1

......

陈留府衙,刘备拱手下问,“为今之计,还请先生教我。”

单福侃侃而谈。

“主公欲伸大义于天下,兴复汉室,营救天子,何甘为曹操之下臣?”

刘备眼含热泪,悲泣如诉。

...

秋去冬来,定陶的雪落得比往年早。第一场大雪飘下时,整个城池仿佛被裹进了一层素帛之中。宫墙内外,松柏披银,檐角悬冰如剑,却不见一丝肃杀之气。百姓巷陌间炊烟袅袅,孩童在院中堆起雪人,笑语盈街。市集上,炭火炉边围坐着南迁来的北方流民,捧着热粥,听着说书人讲“袁公治世”的故事。

章会立于政学堂藏书阁顶层,手执一卷《民策汇编》,目光久久停驻在一页泛黄的纸笺上??那是袁术生前批阅的最后一份奏章,来自交州一名十六岁少年,题为《论海疆渔政与民生之关联》。朱批只有八个字:“此子可教,召入太学。”

他轻叹一声,将书合上,望向窗外茫茫雪色。三年了。自袁术逝去,天下未再兴兵戈。曹操于两年前端坐许昌病亡,临终前焚毁所有兵符印信,只留下一句遗言:“吾一生争雄,终不如袁公路一碗热汤暖民心。”司马懿闭门不出,死后门生散尽,复汉社灰飞烟灭。孙权遣使赴定陶吊唁,亲书挽联:“君以仁政治四海,我以权谋守一方;今知大道不在刀兵,而在人心。”

而今日之南国,早已非昔日可比。百工振兴计划推行十年,匠籍者逾十万,技学会遍布各郡,能工奖得主甚至可直面天子陈策。女子科举连续五届举行,已有三百余名才女出任县丞、医正、税监等职,其中最年轻的不过二十出头,竟在豫章主持修筑了一条贯通三县的灌溉渠,百姓呼其为“清澜娘子”。

更令人惊叹的是教育之普及。全国识字率已达六成以上,南方诸郡更是突破八成。每村必有义塾,每镇必设图书馆,洛阳太学每年招生三千人,不限出身、不论男女、不问地域。甚至连夷洲(台湾)与交趾边陲部落,也派出了使者请求派遣教习前往授业。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仍在涌动。

这一日,章会正在整理年度《万民策问》精选本,忽有内侍急报:“北地急讯!幽州刺史上奏,鲜卑单于檀石槐之孙步度根,联合乌桓残部,聚众五万,已破长城隘口,劫掠云中、雁门二郡!”

章会眉头紧锁。这些年来,北方战乱频仍,胡族乘虚而入,原本由曹操勉强维系的边防体系早已崩塌。如今曹丕继位后力图整顿军备,然赋税沉重,士卒怨声载道,边军多有逃亡南投者。边境空虚,正是外患滋生之时。

他当即召集内阁议事。政学堂大殿内,灯火通明。众人齐聚,皆是袁术旧臣:太尉周瑜(此为架空设定,依剧情需要),掌军事;司徒陆绩,主民政;御史大夫顾雍,理监察;还有新晋女官黄月英,主管科技与水利。

“是否出兵?”有人问。

“不可!”黄月英率先反对,“我朝奉行‘非攻’之策已久,若贸然北伐,恐失道义之名。且百姓安居乐业十余载,不愿再闻鼓角之声。”

周瑜沉吟道:“然若坐视不管,胡骑深入,则中原百姓涂炭,亦违‘民为邦本’之旨。况且……”他顿了顿,“那五万胡军中,据细作回报,有不少竟是原曹军溃卒裹挟而去,甚至有人打着‘迎立正统’的旗号,欲拥戴一个自称‘汉室宗亲’的傀儡皇帝。”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陆绩冷笑道:“又是‘正统’?这些年,什么刘虞之后、刘焉遗子、刘表族侄……冒出来十几个‘汉帝’,哪一个不是司马懿余党扶植的工具?如今连胡人都学会了这套把戏!”

顾雍缓缓道:“问题不在他们立谁为帝,而在北方百姓是否愿意追随。若真有万人响应,说明我们的仁政尚未抵达彼处,民心仍有缝隙可钻。”

殿中陷入沉默。

良久,章会起身,取出一份地图铺于案上。那是袁术晚年亲手绘制的《天下民心图》,以各县识字率、入学儿童数、工匠数量、女性任职比例等数据综合评分,用红蓝二色标注“心向南方”与“尚待教化”之地。如今,红色已连成一片,从江东直至巴蜀,唯独北方三州??冀、幽、并,仍大片斑驳。

“主公曾说,”章会声音低沉,“真正的征战,不在沙场,而在学堂。”

次日清晨,一道诏令传遍全国:

>“今北地动荡,胡虏犯边,万民受苦。朕不忍见同胞陷于水火,特启‘文治北援计划’:

>一、选派五百名优秀教师、医师、农技师,组成‘惠民使团’,携教材、药典、良种、工具北上,深入战乱边缘区,设立临时义塾、诊疗所、耕作示范田;

>二、开放洛阳太学特别通道,凡北方流亡学子,无论身份,皆可免试入学,食宿全免;

>三、鼓励民间结社互助,成立‘信义帮’,资助难民南迁安置,并协助其返乡重建家园;

>四、严禁任何军队以‘救援’为名进入北方政权辖区,违者以叛国论处。”

诏书末尾,赫然写着袁术遗训八字:**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消息传出,举国震动。有人赞其仁德无双,也有人讥讽“书生误国”。曹丕在许昌得知后冷笑不止:“袁术已死,这群腐儒还想靠几本书收服天下?可笑!传令下去,凡南来‘使团’,一律驱逐,敢私授书籍者斩首示众!”

然而,禁令终究挡不住人心所向。

第一批惠民使团刚到黎阳边界,便遭遇曹军拦截。带队的是位年轻女教习,名叫柳芸,原是柳林村袁术喝过热汤的老妪之孙女。她并未退缩,而是当众打开箱子,展示里面的《千字文》抄本、《农桑辑要》图册、小儿疫苗药瓶,然后朗声道:“我们不是士兵,不带刀剑。我们带来的,是让孩子不再饿死的种子,是让母亲不必眼睁睁看着婴儿夭折的药,是让农民不用跪求地主减租的算术课本!你们若要杀,请先杀了这些书!”

守将愣住。身后一名老兵低声说:“俺娘不识字,临死前最后一句话是‘要是你能念个名字给我听就好了’……这姑娘带来的东西,比我这辈子见过的所有圣旨都重。”

那一夜,三百名曹军士兵集体脱甲,加入使团护送队伍。他们说:“我们不想再当杀人机器了。我们要做点真正对得起良心的事。”

自此,星星之火,燎原北境。

使团所至,义塾悄然兴起。许多村庄自发组织村民轮流守护学堂,哪怕风雪交加,孩子们依旧准时前来读书。一位老秀才在信中写道:“三十年未闻书声,今闻童子诵《论语》,泪湿衣襟。方知文明不死,只待春风。”

更有甚者,一些原属“复汉社”的士人开始倒戈。他们在暗中传阅南方送来的《万民策问》合集,发现其中讨论的议题远比“尊刘贬袁”深刻得多:如何防止官员**?怎样建立公平税制?女子为何不能参政?盲人能否学习算术?这些问题,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长久封闭的思想牢笼。

一年后,冀州爆发大规模饥荒。朝廷不仅不赈灾,反而强征粮食运往前线。愤怒的百姓终于揭竿而起。起义军首领是个失明的老账房先生,名叫赵元晦,他曾是洛阳太学旁听生,熟读袁术颁布的各项政策。他在聚众起义时说:“我不懂打仗,但我记得一句话:‘宁可无国,不可无民。’今天,我要为这句话而战!”

他的军队不烧官府,专开粮仓;不杀官吏,只夺贪官家产分给穷人;每占一城,第一件事就是找房子办义塾,请随军识字的士兵教孩子写字。他们打出的旗帜上写着七个大字:“学袁政,救苍生。”

短短三个月,起义席卷三州,连幽州胡军内部也开始分裂。部分乌桓部落宣布脱离步度根,归附“惠民政权”,理由竟是:“南方送来的小儿疫苗救了我们五十个婴儿,这样的国家,值得信任。”

曹丕惊恐万分,下令全面封锁边境,严禁任何南方书籍、药品、技术人员入境。他还派人伪造谣言,称“袁术遗毒仍在,南人欲以文字灭北”,甚至焚烧了一批从民间搜缴的《识字课本》,称之为“妖书”。

但越是压制,越激发反抗。

两年后春,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席卷北方。数十万百姓自发组织“读书会”,白天劳作,夜晚点灯苦读。有人用木炭在墙上写字,有人把《千字文》刻在犁头上,一边耕地一边背诵。一位寡妇卖掉嫁妆,凑钱请南方流亡来的老师到村里授课,她说:“我丈夫死在战场上,我不想我的儿子也变成拿刀的鬼。”

而在南方,一切仍在稳步前行。

这一年,第一艘完全由女性设计建造的远洋商船“信义号”下水,驶向天竺(印度)。船上载有丝绸、瓷器、印刷术样本,以及一百名自愿前往传播知识的“文化使节”。领队是一位三十岁的女工程师,名叫卫?,她是首批女科进士之一,专研航海与机械。

与此同时,自动磨坊技术推广至全国,粮食加工效率提升十倍。政府借此契机推行“全民营养计划”,确保每个儿童每日至少摄入一顿含肉奶的餐食。医疗系统全面升级,天花疫苗覆盖率达九成,婴儿死亡率降至历史最低。

最令人震撼的变化发生在语言与观念层面。百姓不再称官员为“大人”“老爷”,而改口叫“先生”“女士”或“服务者”。县衙门前,常见农夫与官吏平坐对话,争论水利分配方案。学校里,学生们辩论的主题不再是“忠君报国”,而是“政府是否有权征收超过收入百分之十的税”。

就连曾经最顽固的士族世家,也不得不顺应潮流。许多家族主动送女儿参加女科考试,甚至聘请南方教师在家授课。有位老族长临终前感慨:“吾族百年望族,竟不如邻村一织布妇之女,考中县令后三年内修桥七座,清廉如水……惭愧啊!”

时光流转,又是一年清明。

章会独自来到南阳那片万亩良田。此处已立起一座无碑之冢,仅有一块青石,上刻一行小字:“这里躺着一个想让人人都能抬头走路的人。”

他放下一束野菊,轻声道:“主公,北地八成以上县城已有义塾,识字孩童超百万。赵元晦率领的‘惠民军’已控制冀州全境,并与部分胡族达成共治协议。他们请求加入联邦体制,愿奉南方制度为范本,自行选举地方官吏……我们……做到了。”

风吹麦浪,簌簌作响,仿佛回应。

当晚,章会提笔撰写《治世纲要》,作为未来执政指南。他在序言中写道:

>“袁公未曾称帝,却成就了真正的王道;他不曾封禅,却让千万人灵魂登基。他的武器不是刀枪,是课本;他的城墙不是砖石,是人心;他的王朝不在宫殿,而在每一个敢于说话、勇于思考、乐于创造的普通人心里。

>后世若有问:何谓盛世?

>答曰:当一个孩子能在雪地里安心写完一首诗,而不怕被人抓去充军;

>当一位母亲能挺直腰杆走进县衙,为自己被克扣的工钱讨个说法;

>当一片土地上的所有人,不分男女、贫富、族群,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参与治理、追求幸福??

>那便是袁术的天下,也是我们永远要守护的黎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