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302章 伟大的艺术家,总能洞见世界的

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302章 伟大的艺术家,总能洞见世界的

簡繁轉換
作者:长夜风过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24 13:41: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302章伟大的艺术家,总能洞见世界的真相(第1/2页)

《今夜,我们都是印度人》这篇文章的切入角度还是很巧妙的——

它首先指出了基兰·德赛之所以使用英语作为自己的写作语言,并不是因为“母语”或者“非母语”的因素,而是印度的官方语言本身就是“英语”和“印地语”两种。

“英语”之所以成为印度的官方语言,是因为印度遭受英国的侵略,当了英国200年的殖民地,这是历史因素,并非个人能控制的。

所以张潮用“创作使用母语”来刺激基兰·德赛,是一种对历史的无知和不尊重。

【回顾中国民族的百年沧桑,我们也曾经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蹂躏,对印度、对基兰·德赛,更应该抱有一种同情与理解。】

【“揭疮疤”绝不是一种理性、友善的交流态度,张潮作为中国青年作家的代表,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撕下了文明的面纱,**裸对一名女性进行人身攻击。】

【一个女性,在印度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成为一名作家,已属不易之事;而能远渡重洋,在异国他乡获得认同、取得成功,更是一种奇迹。】

【此刻,基兰·德赛不是一个人——她是全世界亿万独立女性的象征;印度也不是一个国家名称——它是所有被侵略过的国家的代表。】

【忘记历史,等于背叛过去。】

【张潮用自己无知、傲慢的嘴脸,给整个中国,和所有的中国人抹了黑。】

【中国要想融入世界,成为国际大家庭的一员,就不容许有这样“文化沙文主义”的代言人活跃在舆论舞台上。】

【我要代表张潮,代表全体中国人,向基兰·德赛和全体印度人民深深鞠一个躬,说一声:“我错了!我们错了!”】

【认不认识基兰·德赛,只是一个文学问题;支不支持道歉,是一个良心问题!】

【今夜,我们都是基兰·德赛;今夜,我们都是印度人!】

……

应该说,这篇文章的迷惑性和煽动性还是很强的。“种族歧视”在中国没什么市场,但是“百年屈辱”“帝国主义侵略”这种说法还是能引起很多人的共情的。

张潮那句“我用母语写作”的话没头没尾,确实也容易让人觉得是对那位印度女作家的攻击。

这让许多张潮的支持者都没有办法为他辩白,心中还隐隐觉得——“这次,大概是他错了?”

在2007年,这还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毕竟张潮这样影响力的作家,已经默认代表某一方面的国家形象,他的一言一行,都会被视为“中国人如何如何”。

极短的几个小时内,网络上要求“张潮道歉”的声浪不绝于耳,这篇《今夜,我们都是印度人》的文章,点击量更是破了百万次。

署名“世界风”的博客,风头也很快盖过了韩涵、徐才女,大家纷纷都在猜测这个ID背后究竟是谁?

要知道在2007年,博客总点击量“破亿”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单篇文章几个小时点击量破百万,算得上“轰动”了。

关键是命门切得准,恐怕张潮本人也很难回应这种质疑。

“怎么样,效果不错吧?”中国南方,羊城一间咖啡厅隐蔽的角落里,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中年男子,向眼前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得意地说道。

这是工作日的下午,有闲工夫在这儿喝咖啡的人很少,大部分都是打包带走,此时更是只坐着他们一桌。

外国人朝他竖起了大拇指,用赞叹的语气说道:“没有想到,方老师他们做不到的事情,你做到了。”

中年男人略微扬起下巴,说道:“他们就是不懂,对付张潮,不能凭蛮力。要用这儿!”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脑袋。

外国人赞赏地道:“林,你真是一个天才!从几年前你为布什总统‘虚构’的那一份就职演讲就能看出来,你拥有这方面的天赋。”

名为“林”的中年男子喝了一口咖啡,自豪地朗诵起来:“……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烂缀的演讲。

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致害人。才不会有以强凌弱,才会给无助的老人和流离失所的乞丐以温暖的家。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这是他的得意之作,在一次演讲中,他假称这段文字是来自美国总统小布什的就职演讲,不仅震撼了现场的大学生们,更在事后广为流传,一度在搜索引擎当中,比真正的演讲内容排名还要靠前。

“林”朗诵完以后,又不屑地笑道:“你不知道当时那群傻X有多激动,真他么好骗。还他么大学生、大学教授呢,全他么一群没脑子的傻X。”

外国人一边倾听他深情并茂的朗诵,一边轻轻地为他鼓掌,结果没想到最后又听到一串脏话,连忙用夸奖来掩饰自己的尴尬:“精彩极了!即使布什总统听到这一段,也不会反对它出现在自己的演讲稿里。

下一步,你准备怎么办?”

“林”想了想道:“现在高层保护张潮的力度很大,纸媒和电视现在都不敢报道,只在网络上流传。但是没有关系,张潮起家就是在网络。

只有在网络上形成了质疑张潮人格的强大思潮,他的根基才会动摇。”

外国人疑虑道:“这点之前不是没有人试过,但是都……”

“林”从鼻子里轻蔑地“哼”了一声,然后才道:“他们都太保守了。总寄希望于张潮自己犯错——什么文章代笔,什么录取作弊……这都太容易被张潮反证了。

只有那些看起来和张潮不可能沾边的事在网络上流传,大家的兴趣才会被真正的激发出来,也才会逼得张潮在不断的回应中露出破绽——

就像这次,这家《美国印度人报》就做得很好!他们就逼张潮说错话了嘛!”

外国人顿时对“林”的思路大为倾倒,追问道:“那这不就是……不就是FakeNews(假新闻)吗?老百姓会相信嘛?”

“林”再次露出轻蔑的表情:“这就是你们之前犯的一个大错,让他们暂时相信有什么用?张潮三两下就澄清了。所以不要追求让这些愚民们相信,而是要让他们感兴趣。

张潮刚澄清一条,就会发现还有五条、十条在等着他。而且一条比一条离奇,最终让他疲于奔命,他的影响力和公信力自然就土崩瓦解了。”

见外国人还是不理解,“林”举例道:“比如网络上有一条传言说‘张潮其实是个变性人,他家里为了要个男孩,就给他做了手术,从女生变成了男生’。

你说,张潮是回应呢,还是不回应?”

外国人目瞪口呆,“林”不禁又洋洋得意起来,接着道:“他要不回应,那这条传言就会有一部分人相信,包括曾经支持他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02章伟大的艺术家,总能洞见世界的真相(第2/2页)

他要回应,该怎么回应?是去医院出具一份体检报告,还是开新闻发布会当场脱裤子?他这么做了,同样会有人觉得他是小丑,开始取笑他。

既然都是谣言,就不要在乎其真实性,而要突出其荒诞性——越荒诞,人们越喜欢传播。所以你们以前那种‘九真一假’的思维过时了;‘九假一真’,甚至‘十假无真’,才能真正起到传播效果。”

外国人叹服道:“林,NED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不过如果是在美国,这么做,恐怕是要被判刑。”

“林”闻言笑道:“有赖于你们对‘世界风’这个账号提供的技术保护。”

外国人夸道:“从某种意义上,这里才是言论自由的土地。——林,这次结束以后,我会推荐到香港的BBC任职,那里有一个亚太地区新闻主管的职务空缺。”

“林”先是脸色一喜,但随即就变得严肃起来,用一种近乎虔诚的语调道:“打倒权威,是知识分子的神圣使命。

用谣言倒逼真相,是公民的神圣权利!谣言是存于人心深处的真相,是群体表达意愿的方式,是大众对抗宣传和谎言的武器。

它不是事实,但比事实更真;它经不起推敲,但比真理令人信服;它漏洞百出,但大众深信不疑。

而我,林楚生,正在行使我身为知识分子和公民的使命和权利!其他的收获,只是”

外国人:“……”一时间也无法分辨林楚生到底是在他面前表演,还是真的信了自己这套说辞,但无比佩服林楚生这惊人的语言组织能力,竟然能把“造谣”说得这么高尚,这在美国的媒体人里都是罕见的本事。

林楚生此时也放松下来,意犹未尽地道:“可惜,可惜……”

外国人好奇道:“可惜什么?”

林楚生道:“可惜这次实在太仓促了,美国那边没有办法配合我们的行动。只是说他‘种族歧视’……我不觉得张潮会被这样的攻击打倒。”

外国人叹了一口气道:“自从‘燕京春天’被关闭以后,NED方面对经费审核的要求就提高了很多。这次能让主播在新闻节目里抨击张潮‘种族歧视’,已经是我动用了私人关系的结果了……

要是等流程走完、经费下拨,恐怕张潮都已经回来中国了。”

林楚生闻言一愣,吧嗒了一下嘴,眼神顿时显得犹豫起来。

外国人看到他的神色,立刻明白了对方在想什么,连忙亲热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不用担心,经费会有的,这次就当先帮我一个忙。”

林楚生脸色变换两次,才道:“希望我的努力不会白费。——不过你们也不要指望‘毕其功于一役’,这次风波未必能动摇张潮的根基。

后面还有很多行动要接续上,才能真正让张潮臭掉、倒掉。”

外国人点点头,道:“到时候,还需要你来主持大局。”

林楚生一看表,站起身道:“好了,我下来够久了,要先上去处理一下工作。摩根先生,很高兴这次能和你交流,希望我们的合作能一直这么愉快。”

外国人摩根举起咖啡向他致意:“一定能。我还要再坐一会儿,你先上去吧。”

说罢,目送林楚生走进了那栋略显老旧的大楼。随后,一阵寒意沿着脊梁慢慢爬上了摩根的后脑,让他不禁打了一个颤。

即便是在“一线”工作了超过30年,摩根也很少见到林楚生这样的人物——能随时在各种不同的身份中切换自如。

知识分子、公民、流氓、媒体人、叛国者、阴谋家……更是在中国南方的媒体圈里,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极其擅长内容运作。

如果不是工作,摩根不想和他哪怕有一秒钟的接触——林楚生隐藏在眼镜后的目光,总让他想到蛇的信子……

想了一会儿,摩根举起咖啡杯一饮而尽,然后也举步离开了小小的咖啡馆。

远在美国的张潮,还不知道万里之外的祖国大地上发生了什么,他刚美美地从睡眠中醒来,打着哈欠洗漱完,去餐厅吃了一份早餐,又施施然去了观景车厢,欣赏窗外的美景。

现在正是早上7点半,列车刚刚驶离爱荷华州的奥塔姆瓦,继续向西穿越爱荷华州的广袤农田和典型的中西部风光。车窗掠过的是大片的玉米和大豆田地,不时点缀着小镇和乡村的悠闲景致。

旅程中有一段,列车与密西西比河平行而驰,宽阔的河面上波光粼粼,似乎在诉说自己当年的辉煌。

“你怎么还有闲心在这里看风景?”许蕊雅的声音在声音在背后响起。

张潮转头看去,只见她和苏珊两人都面带愁容,不禁感动又好笑,说道:“那还能怎么办?呆在包厢里唉声叹气不成?”

许蕊雅一时语塞,然后问道:“那你在想什么?今天下午的记者会,想好说什么了吗?”

张潮笑道:“我在想,马克·吐温。”

“嗯?”这个答案让两人都懵了,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有闲心琢磨个外国作家。

张潮指着窗外的景色道:“密西西比河啊!这可是密西西比河啊!你们两个不都是搞文学的,没有点感触吗?”

许蕊雅和苏珊:“……”我们就不该来。

张潮继续道:“这可是诞生了《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密西西比河;这也是《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里的密西西比河……

马克·吐温、威廉·福克纳,他们成就了这条河;这条河也成就了他们。可以说,我对美国文学最初的印象,就是这条河。

你们说我能不激动吗?”

许蕊雅和苏珊:“……”老大,你犯文青病是不是有点不分时间地点和场合了。

张潮看她们仍然一脸懵圈,露出“孺子不可教也”的神情,继续道:“马克·吐温,你们没有想到什么吗?”

许蕊雅从牙缝里蹦出来几个字:“《汤姆·索亚历险记》……你不是说了吗?”

张潮摇摇头道:“不是这部。其实在中国,他最有名的作品不是这两部长篇,而是一篇不起眼的讽刺小品,叫做《竞选州长》。你们看过吗?”

许蕊雅和苏珊,一个点点头,一个摇摇头。毕竟《竞选州长》确实不算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在中国,它是因为特殊原因被抬高了,选入了语文课本,因此在几代人心中家喻户晓。

张潮看向窗外的密西西比河,说道:“伟大的艺术家,总能洞见世界的真相。我在想,如果我是那个竞选市长的人,被几个孩子抱住大腿叫爸爸,我该怎么办呢?”

随即回头对两人粲然一笑:“放心,我知道该怎么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