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364章 开宗立派!

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364章 开宗立派!

簡繁轉換
作者:长夜风过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24 13:41: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364章开宗立派!(第1/2页)

“我看了你写的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那篇《为失败者的鲁迅》。”

“那是我几年前参加高考时写的,还不够成熟……”

“正因为不成熟,才足够真诚啊。我以为先生已经被中国文坛遗忘了,想不到一个年轻人让大家又想起了他。”

“其实先生从来没有被遗忘,我们有时只是羞于再想起吧。”

“哈哈,你这句话说的,比‘遗忘’更加尖锐啊……但想必先生如果看到今日之中国有张潮桑你,也会十分欣慰吧。”

……

这是「中国青年作家访日代表团」来日本的第一天,在东京的酒店办理入住的时候,大堂里正播放着张潮和大江健三郎谈笑风生的电视画面。

几乎所有人都移步到电视底下,驻足观看。

无论是张潮,还是大江健三郎,都足以成为吸引他们的理由。

张潮说中文,自然听得懂;大江说的日语,虽然听不懂,却也有学过日语的伙伴代为翻译。

即使在国内就已经听说了张潮在日本闹出了不小的动静,可只有来到了日本,才能具体感知到这个“不小”,到底有“多大”。

出了机场,坐在接机的大巴上,小电视就在播放张潮如何把石原慎太郎气到两次抢救的新闻专题片。

进入市区,偶尔看向大巴窗外,大楼的电子屏幕上也时不时闪过张潮那张表情永远似笑非笑的大脸。

下了大巴,酒店旁边的书店门口,摆放着《你的名字》《刑警荣耀》的大幅海报,还有张潮的新书预售海报。

甚至还时不时能看到有日本的校服少女在海报旁边与张潮立绘合影。

现在进了酒店,随机播放的电视里是「日本电视台」的张潮访谈专题片,他大大咧咧地坐在沙发上,与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新感觉派”文学大师大江健三郎亲切对话。

代表团的年轻作家们,简直以为来到了特意为张潮打造的游乐园里,不然怎么在哪里都能见到他。

听说这次行程有个环节叫「中国当代文学在日本」,主要由张潮来主持……

“干脆改名叫「张潮在日本」好了……”双学涛憋着笑,小声和身边的马伯慵嘟哝道

马伯慵也很无语。张潮多能搞事,他作为「潮汐文化」的资深员工,自然心里有谱;但是张潮在日本的所作所为,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力极限。

即使看过了张潮近段时间的全部采访、演讲,他还是觉得这事很魔幻。

过了好一会儿,马伯慵才道:“我现在知道为啥他非要我们俩扔下手头的工作,跟着一起来日本一趟。”

双学涛一愣,问道:“不是让我们来日本拓展下业务,看能不能约点稿子吗?还能为什么?”

马伯慵指了指电视上的张潮道:“他肯定是觉得在日本秀了这么久,不能在熟人面前装逼就很没意思,特地把我们叫过来看他表演!”

双学涛:“……”还真像他会干的事情。

这时候张越然伸手拍了一下马伯慵,做了一个“嘘”的手势,意思是不要打扰大家看张潮与大江健三郎的对话,马伯慵和双学涛都知趣地闭了嘴,专心看起电视来。

“其实我是在渡边老哥找我以后,才匆匆忙忙地找了一本你的来看,是和《刑警荣耀》一起出版的《少年的巴比伦》,好像是你19岁的时候写的?”

大江健三郎一边说着,一边从工作人员手里接过一本书,正是刚刚所说的《少年的巴比伦》。

“是。那是一篇杂志约稿,我写了大概一个月,写的就是我熟悉的地方,和熟悉的人。”张潮也有些感慨,这本是他纯文学的第一次尝试,还有些幼稚,在国内已经很久没有人提起了。

大江摩挲着书的封面,缓缓道:“好像所有作家都是从身边写起呢……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张潮桑你有一种其他年轻作家极少具备的特质——

一种年轻的沧桑感。”

张潮眼神一凝,认真地看着大江。

大江也注意到了张潮的眼神,“呵呵”笑了一声后道:“看来我说对了啊。这部《少年的巴比伦》虽然有着复杂的写作手法,但我觉得你始终与里的人物——无论是陆小路,还是蓝白——保持着一段距离。

作家总是会与自己笔下的角色共情,但你似乎会在人物真正进入你的内心前将他们拒之门外,然后隔着一面‘单向玻璃’来窥探他们的生活。

这种距离,又不是海明威那种如拍摄纪录片般的冷峻,又能切实感受到你对人物的关注是有温度的……

真是一种奇妙的阅读体验,你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找到了一种极佳的平衡。”

张潮沉默下来,他被大江健三郎的敏锐深深折服。身为世界顶尖的文学奖,他拥有着作家中都极其罕有的文字触觉,只看了他一部作品,就把握住了张潮埋在心底最深处的那份特质。

身为重生者的他,一方面热烈地拥抱生命,另一方面却也对这个世界有着淡淡的疏离感。

这种疏离感,给予他一种始终处于“事件之外”的视角特点——张潮的,要么使用「第三人称」,要么在使用「第一人称」时,“我”也不是主角,而是旁观者、叙述者,和偶尔的同行者。

但是张潮又不会让自己的情绪游离于故事之外,反而会成为约束故事内核向着自己希望方向生长的框架——这种“全情投入”与“有限参与”并存的创作态度,构成了张潮这些年写作的内在支撑力量。

张潮自己当然有所察觉,但这就不足为外人道了——大江健三郎是第一个察觉的人。

过了好一会儿,张潮才微笑着道:“其实我管这叫「不在场主义」。”

“哦?”大江健三郎眼睛一亮,语气也变得有些兴奋:“这是出于你自身创作经验的总结?”

这时候负责给代表在前台办理入住的地接人员过来对年轻作家们道:“大家赶紧过来领房卡,早点放好行李……”

话没说完,就被几道恼怒、犀利的目光给把剩下的内容憋回了肚子里。

这里都是作家,当然明白这场访谈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就连渡边恒雄这个访谈者也不再插话,把舞台完全交给了张潮和大江两人——

张潮这是要在这次的访谈中提出一种全新的文学概念?

想到这里,这些年轻的作家们都有些止不住的颤抖。

张潮的作品销量和他的影响力迭加,可以想象,这个概念今后会有多少跟随者,若干年后,最终变成一个文学流派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64章开宗立派!(第2/2页)

这是真正的“开宗立派”啊!而且是当着大江健三郎的面!

在“新感觉主义”宗师面前宣布“不在场主义”要登上文学的舞台——这可是要写进文学史的大事啊!

怎么舍得错过这个关键的瞬间?

众人把注意力集中在电视上,只听张潮缓缓道:“我认为,作家在虚构某个故事的时候,最好与这个故事的蓝本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可以是听人转述、或者查阅资料、或者干脆从某次阅读或交谈中得到的启发,他本人一定不能在这个蓝本中存在过,甚至不能是见证者——也就是我说的‘不在场’。

只有‘不在场’,他才能摆脱‘亲历者’的局限,用一种更加客观,更加冷静,也更加深邃的思维在蓝本之上虚构整个故事。”

大江健三郎兴趣越发浓厚,问道:“不在场……这倒是令人意外啊。不过细想确实有道理呢——‘在场者’本身就是事件的‘共谋者’,亲身经历也会让自己的情绪被‘污染’。

如果从占有文本的角度来看,也许‘不在场’比‘在场’更全面。这真是反常识的一种领悟啊!”

大江这是认可这种理论了?

虽然不算太意外,但是众人还是难以置信,恨不得搓一搓自己的耳朵,看有没有听错。

张潮点头同意道:“我第一次感知到原来自己是用这种心态创作的时候,也十分诧异。毕竟‘经验与虚构’是文学,尤其是的永恒命题。

每一个创作者都试图平衡两者之间的重量。但经过《少年的巴比伦》《刑警荣耀》这些作品的创作,我认为作者与素材之间必须保持必要的审美距离,这种距离不是简单的物理疏离——

而是通过叙事媒介的过滤、记忆的发酵以及文化转译的过程,使作家获得超越亲历者视角的创作自由。

当作家摆脱‘在场者’的身份枷锁,想象力方能突破经验主义的牢笼,在现实蓝本之上建构更具普遍意义的艺术真实。”

大江健三郎听完以后,在兴趣之余,更显得惊讶了:“看来你对自己这套理论的总结,已经十分完善了?”

张潮道:“大概一年前我就在思考「不在场主义」,我已经和自己对话了无数遍,只不过今天是第一次说出来。”

大江深思了一会儿,进一步问道:“其实你的「不在场主义」还有一层——如果一个作者在处理蓝本的时候太过于投入,即使他在实际经验中是‘不在场’的,但在心理层面上,已经成为了‘在场者’,也就无法做到你说的构建。”

张潮闻言不禁坐直了身体——大江不愧是大师,有些话自己没有说,人家就想到了——认真地道:“是的。‘不在场’最重要是心理距离、情感距离,而非物理距离。

「不在场主义」不排斥情感介入,而是情感必须经过淬炼,不能是一种不由分说的共情、不由自主的倾注、不胜其烦的宣读……

其实这也不是我个人的创作经验,而是很多伟大的前辈已经实践过了——只不过他们的声名太煊赫,创造的文学概念太耀眼,导致这种具体的‘技巧小道’,没有被关注。

我是个小人物,只不过把从他们的字间行隙里漏下来的金子扫到了一起而已。”

大江健三郎哈哈笑道:“这么谦虚可不像你,张潮桑!石原要是还能醒过来,看到你用这样地态度说出这种话,说不定又要昏厥过去。”

张潮认真地道:“在真正伟大的作家面前,谦逊不仅是一种美德,还是对文学本质的敬畏。”

大江好奇道:“那你说说,是哪些作家启发了你?”

张潮慢慢地一个一个梳理道:“首先是卡夫卡。卡夫卡从未到过美洲,甚至不会英语,却凭借布拉格犹太社区的经验,在《美国》中创造出比现实的美国更具预言性的现代空间。

他告诉我,文化距离会迫使作家放弃表象描摹,转而捕捉文明内在的特征。

然后是翁贝托·埃科的《玫瑰之名》,这部里,作者设置了四重叙事框架,通过现代学者、中世纪译者、修士手稿、当事人见闻,构建了层层迭套的叙事迷宫,使真相始终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

他告诉我,多层级叙事结构可以消解单一视角的局限性……”

大江健三郎插话补充道:“《少年的巴比伦》就有《玫瑰之名》的影子。”

张潮笑道:“是啊,那是我的初次尝试。”

大江道:“很难想象以你的年纪,怎么会读这么多的书——尤其是埃科。他很有名,但是如果对欧洲文化、符号学、神学……这些深奥的知识没有一定的了解,《玫瑰之名》其实没有那么容易阅读。”

张潮道:“其实我并没有全部读懂——我只从读懂的那部分,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大江点头表示明白,然后道:“还有谁?”

张潮“哈”得出了一口气,道:“实在太多了——马尔克斯写《百年孤独》前,刻意将童年听闻的家族故事搁置了二十年;纳博科夫用英语写作;福楼拜在塑造包法利夫人时,通过大量查阅社会新闻与医学档案替代个人经历……

哦,还有海明威,他的电报体写作本质上是种不在场策略——删除主观形容词,用动词链条构建客观场景。这种语言洁癖帮助他抵御了记忆的潮涌,这才培育出了冰山般的叙事张力。

太多太多了,我数不过来——我不是在建筑一个‘空中楼阁’,而是你们——大江先生——你们这样的伟大作家,已经在不经意间搭好了框架。

而我做的,只是踩在梯子上,伸手去摘那个苹果而已。”

大江闻言,又是一阵“哈哈”大笑——对于他这样一个一向严肃,甚至有些阴郁的严肃文学作家来说,这样的“失态”并不多见。

效果之后,大江对张潮道:“并不是我们搭好了梯子,而是只有你看到果子,还发现了梯子。「不在场主义」、「不在场主义」……”

大江嘴里一边念叨着,忽然站了起来,对观众道:“「不在场主义」是由在场的各位见证产生的。人生中能够亲眼目睹一个全新的文学理念诞生,是一件幸运的事!”

说罢,带头为张潮鼓起掌来。很快,现场的掌声就响彻了演播厅,也响彻了代表团所在酒店的大堂。

围在电视机前的众人,此刻仍有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张潮的「不在场主义」,就这么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盖章认证了?

这都什么网文才有的情节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