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320章 日本文坛的风向标

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320章 日本文坛的风向标

簡繁轉換
作者:长夜风过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24 13:41: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320章日本文坛的风向标(第1/2页)

“八嘎,《新潮》这是什么意思?”6月号的《新潮》被狠狠地摔在了办公桌上,松下崇介略带羞恼地咆哮道。

挂着“编集长”铭牌的办公室门微微颤抖着,坐在外间的编辑们忍不住往探出头看了一眼百叶窗紧紧合着的窗户,很快又噤若寒蝉地缩了回去。

“说起来,岸田君真是勇敢呢,敢拿着6月号的《新潮》找编集长。”一个编辑感对旁边工位的同事感叹道。

另一个编辑闻言也停下了手中的工作,一起感叹道:“是啊是啊,年轻人就是有勇气呢。《新潮》这次确实过分,刊登这样的评论和这样的,不是摆明了要和我们《文艺春秋》,和「芥川龙之介奖」找不痛快么。”

“你也看了?觉得怎么样?”

“当然看了,要我说——”

“赶紧说吧,混蛋……”

“要我说,无论是这个叫‘张潮’的中国作家,还是这部《刑事の栄光》,确实写得比绵矢莉莎、金原瞳两位要更好一些。”

“诶……你也这么看吗?”

“我实话实说而已。绵矢莉莎、金原瞳两位虽然优秀,但可能是女作者的缘故吧,内在的精神方面太过于单薄与脆弱了呀……”

“是啊,视角也似乎狭窄了一些呢。”

“《裂舌》对社会批判止步于皮肤表层的撕裂,《欠踹的背影》也只是一个叛逆少女在温室里掀起的风暴呢……相比之下,《刑事の栄光》对现实描摹似乎深刻得多呢!”

“你怎么用起这么严肃的批评语呢?听着真尖锐啊!”

“我说了我说的是实话嘛!她们获奖以后的每一本书,都要在封面添上「转型之作」这样的文字。”

“是啊是啊,而且是什么时候,‘女性作家’这个前缀能彻底消失呢?”

“哈?就像无人会强调村上春树是‘男性作家’一样?恐怕要再过几十年。”

“这是我的愿望嘛……嘘,出来了!”

两个编辑结束了交谈,各自伏案装作认真工作的样子,但是注意力却全在“咔哒”一声打开的编集长办公室门。

30多岁的编辑岸田雅弘被松下崇介亲自送到门口,然后回身向这位脾气暴躁的编集长深深鞠躬,并且道:“我一定不会辜负社长的嘱托。”

然后在其他编辑异样的眼光中,回到了自己位于办公区最糟糕的角落位置的小小工位上。

在他的办公桌上,正摊开这一本《新潮》杂志,翻开的页码正是张潮《刑事の栄光》摘选部分的最后一页,结束部分还印着大大的「6月20日に発売予定です/7月正式発売」(发售)。

作为东京大学文学部的毕业生,他具备远高于一般水准的文学鉴赏能力,自然能看出《新潮》杂志虽然对《刑事の栄光》这部有“过誉”之嫌,但总体还是符合摘选部分展现的魅力的。

但那几百字的「编者の语」确实隐含着对由《文艺春秋》主办的「芥川龙之介奖」的批评之意。

作为日本资历最老的纯文学杂志,《新潮》也有自己的各类文学奖项,包括新人奖;虽然两本杂志主办的奖项评选都会涵盖发表在彼此刊物上的作品,但是价值取向有较大的差别。

总体来说,《新潮》注重“为艺术而艺术”,鼓励打破传统叙事结构的实验性写作;《文艺春秋》则注重文学的社会介入性,获奖作品常涉及历史反思或现实议题。

《新潮》与《文艺春秋》的价值观之争,本质是日本文学内部先锋派与建制派之间绵延上百年的角力。前者如同文学实验室,以杂志为试管,培育叙事的突变体;后者则如文学博物馆,借奖项收藏时代标本。

近几年「芥川龙之介奖」连续颁给20岁出头的绵矢莉莎和金原瞳,无论在文学界,还是在社会大众层面,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刊载两位获奖者作品的当期《文艺春秋》,销量几乎都超过了80万份,比平时翻了一倍。

相形之下,《新潮》杂志这几年的奖项颁发,尤其是新人奖,光芒则黯淡得多,无论是浅尾大辅,还是佐藤弘,又或者是去年获奖的女作家吉田直美,都没有引发足够的关注。

获奖作家的热度是文学的风向标,绵矢莉莎、金原瞳,包括青山七惠在内,「芥川龙之介奖」连续出现女性获奖者,对日本文坛的创作风气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例如评委对女性作品的“疼痛敏感性”过度放大,很容易在实践中被降维成“年轻女孩的亚文化猎奇”;而新人女作家为迎合评奖预期,往往将私人经验加工为标准化创伤叙事。

角川书店的销售数据显示,贴上“芥川奖少女作家”标签的作品首印量平均提升40%,但第三部作品的销量普遍暴跌60%。

这是“文学资本”用自己的审美逻辑正将日本年轻作家的创作异化为“痛苦少女经济学”,导致了日本文学中历史叙事的中断,日本战后派文学中的广岛创伤、安保世代的政治激情等宏大叙事,在女性写作中近乎绝迹。

同时讽刺的是,这些关注“肌肤之痛”的作品还导致了文学批判精神的退化——当金原瞳们用舌环取代镣铐时,她们反抗的已不是父权制,而是“不够自由的自由”。

这些都是《新潮》杂志的文学价值观当中,所认为的日本文坛存在的隐忧。

如今,《新潮》看日本国内的年轻作家不给力,直接引入张潮这条“鲶鱼”,试图利用张潮那不可忽视的国际影响力,搅动日本文坛的潮流,动摇《文艺春秋》体系对日本文坛的隐形垄断。

岸田雅弘正是看准了这一点,迫不及待地带着杂志去找了松下崇介,痛陈利害以后,很快就让对方认识到了其中的厉害——

张潮在日本虽然也曾经引起过一定的关注,但主要是在通俗文学层面上。不管是被视为轻的《你的名字》,还是颇为畅销的《消失的爱人》,都只有商业价值,而不会冲击到日本文学界本身的价值体系。

而这种价值体系最大的受益者是谁?自然是处于龙头地位的《文艺春秋》。

虽然《文艺春秋》本身已经蜕变为一个综合性月刊,不再是菊池宽创立时的纯文学杂志了,但「文艺春秋株式会社」旗下仍有「文春文库」「文春新书」,以及《ALL读物》《文学界》《文艺春秋别册》来维持文学基本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20章日本文坛的风向标(第2/2页)

更遑论「芥川龙之介奖」「直木三十五奖」两个涵盖了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最重要的文学新人奖。

《文艺春秋》自然要维护这个体系的稳固。

虽然《新潮》也曾经是走出了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太宰治、三岛由纪夫、大江健三郎这些日本文豪的杂志社,但近年来已经显出了颓势。

最优秀的新人作家,永远是被《文艺春秋》先发掘、奖励,而不是《新潮》——即使有些人的作品是先发表在《新潮》上的也一样。

所以正常来说,《新潮》借一些新作和年轻作家阴阳怪气一下《文艺春秋》是无关大局的,更遑论一个外国人。

但现在张潮就不一样了。

他可是在美国都引发了巨大关注的作家,「一路向东」的行程更是在日本国内也颇有一些媒体报道,而且他还在美国上流社会的慈善晚宴中一鸣惊人,引发了大规模的社会反思和讨论。

加上「weibo」这个阅读分享社交平台的爆火,张潮已经不能简单地用“作家”来定义——他更像是一个行走的文化符号、一台不断中大奖的柏青哥机、一张无人能拒绝的舞会请柬。

在日本的青少年文学读者当中,“张潮”已经成为了一个颇为流行的词汇,大家都想通过各种方式注册他的「weibo」网,然后去看看美国人和中国人都在看什么书。

《新潮》利用对张潮作品的宣传,很大程度上引发了日本文学界和爱好者的集体关注,《新潮》6月号的销售也在短时间内冲上了近年来的高峰,比平常多卖出了近20万份。

关于张潮的讨论,也在日本雅虎2channel(2ch)论坛上引发了广泛地讨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帖子是这样的——

《张潮的〈刑事の栄光〉真的很有深度呢!》

【大家最近都在讨论《新潮》6月号的这篇《刑事の栄光》吧?我也是被朋友拉过来的,本来对这种“外国作家”的话题没啥兴趣,但看了几段后,真的被吸引住了。】

【张潮的文风也很特别,既有传统的叙事技巧,又融入了现代的元素,让人感觉很新鲜。我觉得《新潮》这次真的挑对人了,我希望日本的作家也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呢!但似乎没有哦!】

帖子下面的讨论非常热烈——

【我也看了《新潮》6月号,确实被张潮的文风吸引住了。尤其是他那种独特的视角,感觉和日本传统的文学作品很不一样。】

【有朋友说这只是《新潮》为了销量搞的噱头呢!】

【《新潮》这次的操作有点冒险,但也挺有勇气的。不过,《新潮》这次确实赚到了,短时间内销量就冲上去了。这说明读者还是喜欢吵来吵去吧!】

【希望《刑事の栄光》能让日本文学更加热闹呢,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像张潮这样的外国作家出现,给日本文学带来更多的活力。】

【张潮桑好棒好棒好棒好棒……】

……

“哒”一声,岸田雅弘鼠标点了一下浏览器右上角的“X”号,然后感叹道:“综合这些来看,这位张潮桑,不是一条‘鲶鱼’,而是一柄‘锤子’呢!”

松下崇介交代给他的任务是,组织一批附属于《文艺春秋》的文学批评力量,对《新潮》展开反击,但是又不能太失体面,尤其是不要得罪张潮。

毕竟张潮本人几乎肯定是不知道也没兴趣介入日本文学界的“内斗”的,何况他现在正炙手可热,作品销量在日本也很好,毕竟《文艺春秋》不是「文艺春秋」的全部,「文艺春秋」麾下的出版社,可也参与了对张潮作品版权的争抢呢。

作为《文艺春秋》杂志的主编,松下崇介的视野比岸田雅弘更加高远和广阔,岸田雅弘只看到了挑衅和危机,松下崇介则在暴怒过后,同时看到了机遇。

既然浪潮已经被《新潮》掀起来了,《文艺春秋》要做的既不是回避,也不是压制,而是乘着风驾驭这股浪潮。

身为绵矢莉莎、金原瞳、青山七惠等“少女作家”的提携者,松下崇介更希望利用这股浪潮,为她们正名——这些年轻的女作家写的不是“便利店文学”,由她们引领的女性创作潮流也不是日本文学停滞的象征。

所以岸田雅弘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形势,利用《新潮》评论的漏洞进行反制——

“佐藤老师,您看了《新潮》了吗?……这样的评论太过分了啊……《刑事の栄光》虽然不错,但是文学作品也是有地域性的……是呀,文化隔阂……无论《刑事の栄光》多么深刻,也限于特定语境,无法成为衡量日本文学的标尺呢……嗨伊,期待您的大作!”

“上野老师,您看了《新潮》了吗?……其实莉莎作品当中便利店打工少女的生存焦虑,折射的就是「就业冰河期世代」的集体创伤呢!还有瞳,《裂舌》的**改造,代表的正是平成青年在消费主义中迷失了呢!这些都是属于日本独有的社会问题,是不能贬低和忽视的!……嗨伊,期待您的大作!”

“江原桑……哦哦,你也知道了啊。《刑事の栄光》真是好呢!……但是《刑事の栄光》再好,也没有好到能‘重构’日本当代文学的程度嘛!……对啊,实验性写作虽然重要,但文学界需要多元化的声音,包括传统叙事和社会介入性强的作品……嗨伊,期待您的大作!”

……

一圈文学批评家沟通下来,岸田雅弘心满意足地放下电话,抬头才看到好几个编辑同事正笑眯眯地看着自己。

“各位前辈,你们……”

“岸田君,工作很努力呢!”

“哪里……”

“想必很快就要升职了吧?”

“怎么会……”

“到时候一定要请客呀!”

“一定……啊,不,我是说,我并没有……”

“诶呀,谦虚什么呢?我们都看到了!”

在日本职场特有的阴阳怪气的氛围下,岸田雅弘的后背,很快湿透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