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234章 操碎了心

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234章 操碎了心

簡繁轉換
作者:长夜风过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24 13:41: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234章操碎了心(第1/2页)

“哇!~”惊叹声同时在现场和电视机前响起。

选手、记者、观众,甚至没有参与核心工作的杂志编辑,都被这大手笔的“题目”给震惊了。

这样一块蛋糕,拿去申请吉尼斯记录都没有问题,成本恐怕都要按“万”来计算。

每个人心里都只有一个想法:“说会玩还是张潮会玩。”

他说要把复赛变成一个大Party,结果真就推出这么大一块蛋糕。现在只有一个疑问——这块蛋糕,怎么出题?

而在现场,此起彼伏的惊叹声和亮瞎眼的闪光灯结束以后,张潮才道:“这个蛋糕,是沪上国际饭店西饼屋的师傅们工作了一个通宵的成果。我们要先向沪上国际饭店西饼房的师傅们致以真挚的感谢!

沪上国际饭店西饼房,不愧是老字号,首屈一指!”

说罢,率先鼓起了掌,众人也纷纷跟着鼓掌。只有马伯慵悄悄朝张潮竖了一个大拇指,心想老板真是厉害,三句话重复了三遍关键信息,这个大蛋糕就这么白嫖成功了。

紧接着,张潮对选手道:“现在大家可以轮流、有序地上前观察。注意,不要被奶油粘到身上去。”

说罢,选手们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纷纷上前仔细观察了一番。

不得不说,这个蛋糕从巨大的体积到具体的细节,都让人惊叹,精美得就像一个艺术品。主体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高耸的方体造型被精心地绘制成了高楼大厦。

许多巧克力和糖果做成的小人模型,被有序穿插安放在这些高楼大厦之间,仿佛真就生活在其中。“面积”最大的底层,甚至还安排了港口、码头和沙滩。

就连电视机前的观众,随着镜头看完这些细节以后,都不禁喃喃自语:“这……到底要花多少钱?”

大概20分钟后,所有的选手都观察了一遍。这时候张潮道:“师傅们,开始吧。”

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推蛋糕出来的几个西点师傅,拿出长长的蛋糕刀,开始从上到下,切割、分解这块蛋糕。切好的蛋糕,都放进小盘子里,由工作人员递给选手们。

“不要!”一个女选手惊呼道。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向她,登时把小姑娘闹了一个大红脸,不过她还是鼓起勇气道:“这么漂亮的蛋糕,为什么要切掉它呢?”

这句话也问出了很多人内心的疑惑——如果仅就“题目”来说,这个大蛋糕摆在这里,不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思维的“锚定”物吗,为什么要“毁灭”它呢?

不过张潮心想这真是神助攻,不过仍然面不改色的道:“再漂亮的蛋糕,最终也是要切掉的。”

师傅们都是分蛋糕的好手,不到十分钟时间,就把这块巨型蛋糕分成了200多份,现场的不仅选手人手一份,就连那些记者和工作人员都没少。

有记者看着手里香香甜甜的蛋糕,和张潮打趣道:“你早说啊,我就不吃早餐了。”

张潮咬了一口蛋糕,笑着应道:“那不就‘泄题’了吗?”然后拿起麦克风,对选手们道:“题目出好了,大家可以开始写了。”

这时候大家才明白,原来不仅是“蛋糕”,这个分割的过程,甚至包括大家吃掉的结果,都属于题目的一部分。

“新理念作文大赛”的复赛题目出行为艺术,已经不是新鲜事;但是这么大手笔、选手这么深度地参与互动的行为艺术,还是第一次,也是注定要被人铭记很久的。

几乎所有人的心里都开始为张潮的创意喝彩了。

选手们又是一阵嘀咕,赛场上顿时一片“嗡嗡”声。但是大家很快就都有了自己的初步思路,捧着蛋糕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开始自己的写作。

场馆又陷入安静当中,只有笔尖摩擦纸张发出的“沙沙”声,和工作人员来回巡视的脚步声。

张潮也趁机退出了写作区,来到外围,马上就有几个记者围住张潮,开始采访。

第一个问题,毫无疑问和“题目”相关:“张潮同学,你这次的题目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请问你是怎么想到的呢?”

张潮答道:“我是住在香港,看着酒店窗外维多利亚港的夜景的时候想到的。我每次去香港,都觉得那里的城市景观,给人一种近乎不真实的感觉。

这促使我思考,在这片灯火辉煌的繁荣之下,藏着的究竟是怎样的精神内核?由此联想、延伸到每一个城市、每一座村庄,应该都有属于自己的内核。

如果把这种精神内核具象化,那我想,‘味道’可能是比较好的选择。而在呈现上,我认为‘蛋糕’从造型到分配,包括味道的选择,可能比其他食物更易于呈现。

最后师傅的分解,和大家的品尝,同样是题目的一部分。不过‘蛋糕’以及‘蛋糕’上的种种细节,以及上面所说的过程,具体有什么象征,我就不做解释了。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只要扣到刚刚的过程或者一部分就行。我虽然是出题人,但不是评委,我也不会干涉评委的工作。

这里要再次感谢国际饭店西饼屋的大力支持,这个蛋糕耗费他们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过确实很有气势,如果有朋友想在婚宴或者生日宴上给宾客一个惊喜的话,不妨向他们订做。”

张潮再次脸不红、心不跳地给国际饭店西饼屋打了个广告。人家这次不仅按时保质地把蛋糕做出来了,甚至在各处细节上还超出了张潮的预期,给人宣传一下也是应该的。

关键是几句话就省了好几万的开销,某种程度也可以算得上是双赢。

又回答了几个问题以后,张潮忽然灵机一动,对镜头说道:“电视机前的观众,虽然你们没有吃到这块蛋糕,但是如果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写一写这个题目。

优秀作品,我们也会选择出来刊登在《青春派》杂志上,只不过时间可能要晚一些。”

又对记者道:“我觉得你们要好好关注一下里面的选手,他们当中的某些人,将来会在文学上大放异彩!”

说罢,就匆匆离开了现场,来到后台的监控室,通过直播的屏幕开始观察选手们的动向。

此时比赛已经开始近20分钟了,大部分选手们并没有老老实实地坐在位置上蒙头苦写。

5个小时的写作时间太过从容,现场的环境又如此新奇,因此大家渐渐都放下了争强好胜的紧张感,开始展露出自己的个性来。

有些选手从书架上挑选了一些书籍翻阅,并开始做摘抄;

有些选手离开了座位,到圆桌处聚成三五个人的小团队,开始讨论;

有些选手津津有味地吃着蛋糕,表情享受极了;

还有选手似乎前一晚没睡好,干脆跑到沙发那里,拉过一条毯子就开始打盹;

只有一小部分选手是咬着笔冥思苦想的。

张潮笑道:“看来大家都放松下来了——不过也别太松了。和工作人员讲一下,睡觉的同学半个小时就要提醒一次。

不然小伙子睡起觉来那叫一个没日没夜,一睁眼比赛结束就不好玩了。”

这时评委会主任阿来也带着几个评委到了监控室,看着屏幕上学生们的状态,感叹道:“这就是你想要达到的效果吧?”

张潮点点头,道:“写作当然是一件辛苦的事。但是这种辛苦,应该更多地出于写作者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是外部环境的逼仄与局促。

我不喜欢没苦硬吃。我自己赚了版税以后,就一直致力于给自己改善创作的工作和环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34章操碎了心(第2/2页)

苏童在一旁听了笑道:“你这样说被人听见了,又要说骄奢淫逸了。”

张潮大咧咧地道:“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我对维护自己个人形象已经放弃治疗了。”

同来的两个女作家池莉、迟子建不约而同地笑了出来,张潮有些奇怪地看向她们。迟子建和张潮在爱荷华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见状解释道:“昨天晚上我们还聊到你,说你真有勇气,谈了个女明星直接就承认了。你刚刚又说承认自己‘骄奢淫逸’……”

看着两个女前辈一脸的姨母笑,张潮的脸也是一红,连忙道:“这不是赶上了吗……”

韩少功半是羡慕、半是打趣地说道:“时代是不一样了,女明星不爱导筒爱笔筒。你这放二十年前,好比拍《红高粱》,巩大影后不爱张导爱默言……”

引得现场众人一阵大笑,还有同辈分的女作家“啐”了一口,笑骂道:“流氓!回去我告诉预立,让你跪搓衣板去!”

同样兴致勃勃的还有现场的记者。以往这样的比赛,他们都只能等结果,现在却可以参与全过程。更何况现场这200多人里,不知道谁就是未来文坛的大明星,再蹦出一个张潮来也未可知。

很快一个记者就找上了窝在沙发上看书的漂亮女生,穿着白色的连衣裙,一头披肩的长发,略施淡妆,显得清新、优雅、含蓄。她手边还放着刚刚分到的蛋糕,整个人的神态看起来懒洋洋中又带着一丝空灵。

经验丰富的控场导演自然十分知趣地把直播镜头切到了这个女生,甚至专门给她精致的面孔做了一个特写。

记者问道:“这位同学,关于今天的复赛题目,你有什么看法?”

女生眼神放空了好了一会儿,才说道:“太甜了……”

记者:“嗯?”

女生接着解释道:“蛋糕太甜了。我喜欢吃甜品,但又不喜欢这么甜……就好像人和人的关系一样。”

记者眼睛一亮,这话里有话啊,连忙问道:“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能详细说说看吗?”

女生这才坐直了身子,不过很快又抱过一个枕头,回答道:“我叫周霖楠,今年18岁,来自上海。我觉得这次复赛的题目,象征的是人的内心世界。

人就像那块蛋糕一样,大家都只能看到你表面上光洁、无暇的那一面,但是切开来,里面其实全都是细密的空洞……”

张潮看着眼前的女生,总觉得很熟悉,但是又想不起来具体是谁。但是能让他产生这个感觉的,八成后来肯定成了作家,而且名气不算小。

又使劲儿翻了翻自己的记忆,一个名字闪过大脑——“夏名悠”。如果没有意外的话,这个周霖楠后来的笔名就是“夏名悠”了。

虽然她没成什么大红大紫的青春文学明星,但也算是一个高产的畅销书作家,获得“新理念大赛”一等奖后,基本保持了一年一部长篇的速度,赢得了不少拥趸。

于是张潮偷偷从监控室溜出来,找到在现场的双学涛,说道:“这个周霖楠挺有潜力的,比赛结束了,你不妨接触一下她,看她有没有兴趣签我们。”

并不是每一个“新理念作文大赛”的获奖者最后都会走上文学道路的,更不要说成为能持续输出的畅销书作家了,因此有好苗子还是要尽早把握住。

双学涛也注意到这个女孩,不过没有想到张潮会这么重视,还要特意跑出来交代,于是问道:“她有什么特别的吗?”

张潮想了想道:“你看她的穿着、谈吐,还有面对镜头时的镇定,很显然是沪上家庭富养的女孩。而且她选择的位置,看书的姿态,以及一系列的反应,应该是经过设计。”

双学涛有点茫然,接着问道:“富养……设计……然,然后呢?”

张潮看着眼前文青气还是很浓重的东北小伙,无奈地进一步解释道:“这说明她在文学创作方面有着比较强烈的野心,同时对媒体、对受众,也有着敏锐的嗅觉。

这种野心和嗅觉,能够支撑她持续地写出足够受欢迎的作品。她的家庭,也能支撑她在文学道路上走得更远。这种有潜力的作家苗子,我们不签下来就可惜了。”

双学涛道:“这……这你也能看得出来?”

张潮叹了口气道:“文学世界不是只由严肃作家和纯文学构成的。通俗文学、畅销书是构成健康的文学生态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甚至可以这么说,他们才是文学生态的基石。我们做文学经纪,光讲文学性是不行的。文学作品在创作阶段是作家的私有物,但是一旦走向出版,它就成为了文化商品的一种。……”

“潮汐文化”(改成这个吧,顺口点)里的这些“元老”,什么都好,就是纯文学浓度略高了点,马伯慵还好,双学涛那真是一心只读圣贤书那种。

要不是张潮时不时带畅销书作家进来“稀释”一下,“潮汐文化”就快被文学理想主义分子们给齁死了。

张潮说的没错,周霖楠的采访迅速引起了电视机前观众的关注,大家都被这个充满青春活力的靓丽身影给吸引了。

“哇,长得这么漂亮,作文还写得好。”

“是啊是啊,面对记者一点也不慌呢,说话声音好好听。”

“说话好有条理哦!上帝到底给她关了哪一扇窗户啊?”

“好期待她能写出什么样的文章啊?”

……

随着各色各样的议论在电视机和电脑屏幕前的热度越来越高,第八届“新理念作文大赛”复赛的直播热度也节节攀升,在采访周霖楠的时候,达到了第一个高峰。

张潮之所以极力推动这次复赛全程直播,就是切准了国人骨子里对文化的热爱。尤其在2006年这样的国力上升期,大家在物质初步丰裕之后,都开始寻求精神层次的滋养。

今年不仅是张潮自己的几次直播都有极高的收视率和点击率,其他像邀请于秋雨老师做文化导师的“青歌赛”,以及推出易钟天品三国的“百家讲坛”,也都创造了收视奇迹。

而围观全国最会写的200个少年如何进行创作,无疑极大满足了大众的好奇心。

更何况这里不乏俊男靓女。

这不,记者刚刚采访完周霖楠,又盯上了一个头发遮住一边眼睛、高大消瘦的男生。他既没有与其他人进行讨论,也没有拿着书故作深沉,只是一个人坐在角落里发呆。

这年头,正流行这种忧郁款的“美少男”,食髓知味的记者毫不犹豫地把话筒捅到了他的面前……

张潮看到这种情况,皱了皱眉头,又去专门提醒一下现场的导演道:“镜头最好不要老盯着讨论区的人,也要适时切回到内考场,关注那些正在奋笔疾书的同学。

你看6号机位那个同学,写东西的时候仪态多好,背挺得多直……”

看导演还一脸茫然,张潮心里又叹了一口气,耐心地解释道:“看我们直播的,不只有青年观众,还有学生家长。他们是非常关注这些细节的,我们的学生如果不能做个表率,那舆论会怎么说?

而且200多个选手,后面就是200多个家庭,还有多几倍的家长,他们都想在镜头里看到自己孩子的表现。我们的比赛有5个小时,每个选手都应该有机会上镜……”

一通解释下来,张潮不仅口干舌燥,更是操碎了心。想着这破比赛,以后谁爱办谁办!

(两章合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