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406章 兑现承诺(月初求票)

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406章 兑现承诺(月初求票)

簡繁轉換
作者:长夜风过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24 13:41: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406章兑现承诺(月初求票)(第1/2页)

“说实话,你写的这个故事我还是有点看不懂。”徐子东一边说着,一边抿了一口茶。他身前放着一叠稿纸,正是张潮最新的《画皮》。

现在文学圈子里流行一个说法:“谁和张潮见面,一定要把他的新要过来先睹为快。”

原因无他,从之前发表的两篇来看,所有稍有水平的作家、批评家,都清楚地知道张潮在写一种很新的,有人管这叫「未来现实主义」,也就有人说是「科幻现实主义」。

当然还有人说应该叫做这叫「社会实验」——因为所有对科技发展有了解的人都不得不承认,张潮中描写的那些未来生活的细节,哪怕不能一一应验,也有不少完全有实现的技术与商业基础。

甚至他自己都让「潮汐文化」开发了中的软件,让“未来”提前上演。

这哪里是写,分明就是一场大型的社会实验——“我已经写了,你敢不敢做?”

这是一种几乎被家们放弃了一二百年的创作传统:以作品强力介入并干预现实。

所以也有人私下里表示了一种审慎的担忧:“张潮这不是在写,也是在给自己掘坟墓。”

当然这些东西并不太能摆到台面上来说,有煽动读者之嫌。不过也让所有业内人士——包括文学界、互联网企业,都对张潮的新作品极为好奇。

尤其在「微信」迅速成为美国排名前三的社交平台后,甚至有企业直接向张潮开价:“就不要往文学期刊寄了,我们买下来,多少钱你定。”

徐子东自然也清楚这些传闻,所以笑着道:“你现在是字面意义上的‘一字千金’,这一个字不止一千美金吧?”

张潮就坐在他的对面,面前则是一杯柠檬水。两人身在香港,岭大校园附近的一间小茶室里,窗外是一池荷花,几竿斜竹。

张潮笑着道:“哪有那么夸张,一个短篇卖两千万美金,人家又没疯。——不过您说看不懂不应该啊。”

徐子东被勾起了好奇心:“哦,这话怎么说?”

张潮道:“您忘了,‘桃之夭夭’啊——您不是和王安亿老师很熟悉吗!”

徐子东有些恍然道:“你是说,王安亿的《桃之夭夭》,你从里面得到的灵感?”

张潮点点头道:“是啊,《桃之夭夭》,《画皮》的徐畅畅就是一个黑暗版本的‘郁晓秋’吧。”

《桃之夭夭》是王安亿的代表作之一,以解放初至8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讲述私生女郁晓秋在时代裂变中的成长历程。郁晓秋母亲笑明明的滑稽戏演员身份与风流往事,让少女自小背负“不名誉”标签。

但她以蓬勃生命力对抗世俗偏见,在动荡岁月中辗转求生,最终洗尽铅华成为贤妻良母。

张潮接着解释道:“王安忆《桃之夭夭》是隐喻女性在时代困境中迸发的那种原始生命力,以及最终归于市井烟火的命运轮回。

我当初看这部时候就在想,这世界上会有‘郁晓秋’这么完美的女人吗?出身卑微、美丽、善良、百折不挠、大爱无私……”

徐子东笑了起来,道:“你这是恶趣味!”

张潮则笑着回应道:“我写的只是‘郁晓秋’们可能的一条命运支线。”

徐子东这时候沉默了下来,不再嘻嘻笑笑,过了一会儿才道:“我没想到你对未来这么悲观。”

张潮惊讶道:“悲观吗?”

徐子东拍了拍文稿道:“还不够悲观?‘大老板’大手笔打赏‘互联网主播’其实我并没有感到惊讶,因为80年代香港鼎盛期,那些夜总会里的场景也差不多,只不过是用现金,而不是什么‘礼物’。

但是夜总会毕竟是高消费场所,和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底层民众的生活无关。无论怎么骄奢淫逸,他们都没办法参与进来。

你描述的‘互联网直播’就完全不一样了,直接贯通了顶层和底层,一夜消费几万十几万的,和不花钱白看的都在一个‘直播间’里……

一看到‘大老板’进行,所有人都起哄让他送礼物,甚至能说出更恶心的奉承话——你写的那些我都不好意思你念出来,你到底怎么想到的?——这不是把正常人的爱好、审美,甚至性格都扭曲了吗?他们只是穷,哪有这么……‘贱’?

我觉得这样的社会对人的价值观破坏太大了。”

张潮呵呵笑道:“您这就多虑了。这个问题其实在80年前,鲁迅就用阿Q的嘴回答过了——‘那谁摸得,我摸不得?’——您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最早只能在说书先生的嘴里听到的,或者市井小报上看到的那些骄奢淫逸,现在一分钱不花,或者只需要花很少的钱就能看上几个小时,难道你不觉得这是个更好的社会吗?”

徐子东闻言还是有点难以置信,瞪大了眼睛看着张潮道:“这……这……可怎么能这样呢?”

徐子东虽然研究文学,也在香港这个繁荣的大都市生活了几十年,见多了光怪陆离,但是像张潮这样大喇喇地宣扬‘物质至上’的作家,还是第一次见。

他可以接受这世界上有声色犬马的场所存在,但无法接受整个世界都声色犬马化。

像‘美女直播’这种形式,在徐子东看来,简直和在公共电视台的合家欢时段播放禁片没什么两样,都属于不堪入目、难以接受的表现。

张潮写这篇竟然不是为了警醒世人不该让社会如此堕落,反而像是认同这种现象,甚至要催化这种现象?

这都什么三观?

张潮却毫不在乎地道:“怎么不能这样呢?互联网最大的作用是信息的共享和公平,还有就是让整个社会层级扁平化。

这些信息可不止是知识、文化、娱乐……这么想就太天真了。‘美女直播’也是其中之一啊!原先只能在画报、杂志、电视上看到的‘港姐’们,现在不仅在你‘面前’表演,而且只要花点小钱就让她夸你也是大老板……

这哪里是堕落?明明是人人变得更平等的表现好不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06章兑现承诺(月初求票)(第2/2页)

徐子东更惊骇了,他甚至有些愤懑地道:“共享?公平?你让一个本来普普通通的人用不法之财打赏主播,让通马桶的侦探靠敲诈勒索维生,这叫扁平化?这是把人性最贪婪的脓疮挑破了任其溃烂!

你之前解释‘物欲’和‘浮躁’的那些话我还能理解和接受,但是这篇……”

徐子东没有把话说完,只是摇了摇头,很沉重,似乎支棱在他细长脖子上的这颗脑袋有千斤重。

张潮并没有生气,反而挺高兴的。徐子东这样一个资深的中文系教授都是这个反应,就别提那些读者看到以后,意见会如何分裂了……

正如很多人揣测的那样,张潮写这些与其说是追求艺术,不如说是一个社会实验。

他实在想看看,在自己这些的催化下,不久之后就会到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会发生哪些他意想不到的变化。

重生、穿越的前辈们一个个宏图大志,都想通过财富、暴力或者政治来做社会实验,他没有那么大野心和动力,但是却不介意用文学浅浅拨弄一下时代的琴弦,看会演奏出什么样的乐曲。

所以张潮从容地道:“三十年代上海滩的《良友》画报,每期里面都夹着缝纫机的广告。主妇们踩着缝纫机给舞女改旗袍,舞女们穿着旗袍去百乐门找金主,金主们的钱又是从纱厂女工身上刮来的——

这刀子递了快一百年,怎么轮到互联网时代就成了洪水猛兽?难道因为一百年前老百姓只能在百乐门外面流哈喇子,现在却可以用一部手机就能旁观消费,这就道德败坏了?”

徐子东一时间哑然无语,只能重复着摇头的动作。年过五十的他,思想哪怕再开放,也很难接受张潮的这种观点。

张潮道:“世上的事,不看它就没有了?看看无妨。‘老百姓’作为一个群体,既没有左派文艺作品里说的那么聪明、高尚,但也没有文化精英们说的那么愚昧不堪。

社会风气好不好、坏不坏,不在于能不能用手机随时随地拿着手机收看美女直播。要知道今年哪怕是正常的电视剧,拿到80年代放,也会被认为伤风败俗。

不是发展带来了新问题,而是发展把旧问题揭开了。《画皮》里的‘直播生态’也好,‘互联网人设’也罢,在过去早有先例,在今天也不乏预兆。

再说了,我也只是根据已有的发展趋势做设想,不一定真的会实现嘛?您就别紧张了。”

徐子东深深看了一眼张潮,然后道:“我今年54岁。从当初在文涛的节目里认识你也不过4年多的时间,但是你给我带来的思考和困惑,超过了过往40年的总和。

所以你今天说的,我也只能保留意见。我希望无论是《最后一课》《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还是《画皮》,这些预言的时代最好不要那么早到来。

当然,对此我没有那么自信。”

张潮微笑着道:“我们身在历史当中,所以感受不会那么突兀的,您放心。”

徐子东叹了口气道:“但愿吧……”说着翻过手腕看了一下手表,用手指点了点表盘道:“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出发吧。”

张潮点点头道:“走!”

两人结了账,来到茶室外面,徐子东从停车场开来自己的车,载上张潮,一路风驰电掣来到了湾仔。

在这里群楼环抱中,有一片小小的空地,不过几亩地大小,原先是一栋老旧的厂房,现在已经完全拆除,只剩下空空如也的地基。

不过此刻这里却热闹非凡,空地前面竖起了一个小小的舞台和背景板,上面用写着几个大字:「香港文学公园奠基仪式」。

舞台前聚集了大量的年轻人,大部分手里都拿着一本或者几本书,翘首以盼:

《少年如你》《青春派》《你的名字》《消失的爱人》《刑警荣耀》《原乡》……几乎涉及了张潮所有作品,既有中文版,也有英文版。

有年轻人,自然就少不了媒体,长枪短炮早就候着了。

徐子东的车停在不远处的路边,与张潮两人就这么步行前往奠基仪式现场。

徐子东远远就看到了汹涌的人流,不禁感慨道:“如果不是你,我们谁也不会想到有一天能在这么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建一个属于香港的‘文学公园’。”

张潮闻言,不禁想起了两年前自己来这里,为入选了「新理念作文大赛」复赛的香港学生张目的事情。那时候他对着媒体说过一件事,要为鲁迅先生在香港建设一处纪念场所。

话是这么说,但是做起来何其难也!

香港不仅寸土寸金,而是市政建设规划的立项、审批、执行极其繁琐,动辄一个小工程就要拖延上几年,甚至十几年之久。

张潮一个大陆作家,就算有点钱,怎么可能做得到?所以当时的香港媒体,基本都认为张潮只是嘴上说说而已。

毕竟对着媒体许诺又不是签合同,而且时间一久,谁又会记得此事?

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事竟然真让张潮办成了——虽然这个公园很小,而且最终定名是「香港文学公园」,而不是「鲁迅纪念公园」,但谁都知道没有张潮的这句承诺和他越来越大的知名度、影响力,能在今年审批下来完全是痴心妄想。

当然,这里少不了徐子东、黄耀明、刘以鬯……等等一大批人在背后推波助澜,毕竟香港的文学虽然式微,但积累的影响力不小。

至于为什么大家都笃定是张潮促成了此事?

很简单,这个公园规划设计概念图里,会在绿树流水间安置很多曾经在香港呆过的著名作家的铜像——张爱玲、郭沫若、戴望舒……

他们将或坐或站,融入到这个公园当中,与每个来这里休憩的市民、游客相伴。

而其中在公园中心位置的,则是鲁迅的铜像。

在概念图里,他叼着烟斗,拿着一本翻开的书,悠闲地坐在花池的边缘,温和慈祥地看着来来往往的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