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402章所有命运的馈赠,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月底求票)(第1/2页)
凭借CCTV的影响力和《面对面》栏目的收视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热度再次创了新高。
刊载这篇的《当代》,也如之前的《收获》一样让印刷厂开足马力加印,才让全国各地的读者能买到这一期杂志。
当然,让这篇蔓延得最广的土壤还是互联网。
和《最后一课》里的「张潮」不同,「小杨」身上具有更多次世代青年典型的负面特征——
沉迷网络,逃避现实,恐惧社交,情感疏离……
这让不少网友都“对号入座”,把「小杨」作为自己的人生镜像,颇让人心有戚戚焉。
更有心理学家把这种心理现象总结为「小杨型人格」,上节目讲个不亦乐乎。
当然也少不了医学专家的参与,算是把“肾”是干啥用的给老百姓讲了个明明白白。
而混迹于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的流水线工、散工、日结工们,很多也看到了这篇。
不过反应倒是挺一致的:“哪个傻逼会为了一部手机卖肾哦!太看不起我们了吧!”
其实就在他们随意的讨论中,一些人的命运被永远地改变了。
……
而在深圳龙华的一个工业园区宿舍里,一个湘西妹子,抱着杂志把看了一遍又一遍。
与其他人的想法不同,她脑中只有一个念头盘桓难去:如果当时我再坚持坚持呢……
世上没有后悔药,等她再徘徊在龙华工业区的大街小巷的时候,已经看不见那个带着书卷气的身影了,倒是常看见两个年过四十、不务正业的邋遢大叔,没事就在街头巷尾晃荡。
她想改变命运,却已经不知抓住哪一根稻草了。
……
有人忧愁就有人欢喜,最欢喜的无疑是许立志。
自从6月份在《青春派·非虚构》上发表了自己的诗歌,并引发了巨大的讨论后,他的命运齿轮悄然发生了改变。
先是工厂的领导找他促膝长谈,询问他对工厂的待遇有什么看法和建议,又耐心地询问他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什么规划。
许立志从来没有想过,平日里凶得吓死人的台湾主管,竟然能如此和颜悦色,甚至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他才是对面这个满脸油光的胖子的领导。
年轻的许立志有些诚惶诚恐,像许多诗人一样,他的锋利只在纸上。
不过很快他的待遇就不同了——一纸调令,让他进入了工厂的内刊做编辑,从此不用站流水线,而能坐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吹空调。
甚至就连宿舍都换到了管理区,变成了家电、卫浴齐全的单身公寓。
再次上班,许立志坐在办公桌的电脑前,旁边一个小姐姐正温和、耐心地教他怎么打字,怎么操作word文档。
但他却感觉,有一种什么东西,从此离开了自己的心脏。
……
“啧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已经不是一篇,完全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了啊!”
在作协大院里,王蒙戴着老花眼镜,一手拿着一部全新的iPhone3G手机,一手用一根食指在上面一下一下划动着,兴致勃勃、聚精会神。
张潮这次让人从美国弄了不少iPhone3G手机回来,逢人就送,已经让自己的父母、师长还有朋友都用上了。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大家本来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iPhone能成为“身份标志”还将信将疑,觉得啥手机啊能这么神奇?
等拿到张潮的这份大礼后,一用一个不吱声。
就是严肃方正如铁宁主席,用上iPhone以后第二天到办公室,也挂着两个大眼袋。
不玩「功夫水果」,还不用「微信」聊天吗?不用「微信」聊天,还不用内置浏览器看看论坛、刷刷网站吗?
过去必须在电脑上完成的事情,第一次如此便捷地转移到手机上,配合3.5寸巨屏,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就连已经60多岁的王蒙,都开始习惯用手机来查看新闻。
张潮就坐在他的对面,眼前是堆成山一样的书——
统统是经过去年12月份的网络人气投票与文学杂志编辑组成的初评评委筛选,选出来的「第一届茅盾文学新人奖」的入围作品有近百部。
由于每一部都至少是一本书,所以审阅周期格外漫长,大家看了大半年,才勉强完成80%的进度。
这还是大部分年轻作家的作品本身比较轻巧,没有大部头,阅读难度不大,甚至像散文集这种不需要全部看完的情况下才有此进度的。
要知道同时在评的还有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正奖,评选范围是2002到2006年出版的长篇,初选就用了1年,到2007年底才筛选出130多部作品。
正式的评选过程又要用一整年,直到今年(2008年)年底才会尘埃落定。由于评审任务繁重,原则上茅奖正奖评委不参与青年奖的评审工作。
铁宁主席担任正奖评委会主任,自然就不能兼任青年奖评委会主任,于是就给王蒙这个老同志加一加担子。
王蒙则决定给张潮加一加担子,趁着他在燕京,抓过来解决一些重要问题。
张潮苦着脸道:“您这让我看到猴年马月去?这不是耽误颁奖吗?”
王蒙呵呵笑道:“这次、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文学评论、剧本,对了,还有网络文学……都要评出各自的最佳新人。
其中工作量最大的可不就是?尤其你非要把网络文学纳入进来。哎呀,那些网络作家怎么那么能写,动不动就一百多万字,还有两三百万字的。
你要是参选了大家都轻松,其他人的都不用看了……可你偏偏只想颁奖。不行,你得来帮着解决问题。”
张潮:“……”身为评委会主任能不能矜持一点?就是事实是这样,也不能这么直接说出来好不好!
不过王蒙说的也在理,这工作量确实有点大,不仅要看完全部作品,而且还要进行讨论投票,要赶上9月份的颁奖典礼恐怕有点赶——当然也不是说不能完成,活儿就难免有些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02章所有命运的馈赠,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月底求票)(第2/2页)
张潮沉吟了一下,问道:“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阅读效率吧?”
王蒙点点头道:“书太多了,大家也都有自己的写作计划和日常生活,能到办公室集体阅读的时间不多,把书带回家去看也不太方便。”
张潮点了点头,又问道:“不然我让同事们把书都扫描成电子档,这样用电脑也能看……”
王蒙连忙摆手拒绝道:“试过了,看不了半小时眼睛就要流眼泪。我们年纪都大了,比不得你们年轻人。”
张潮想了半天,忽然笑嘻嘻地对王蒙道:“王老,咱们这奖项还缺赞助商吗?”
王蒙:“嗯?!”
……
一个星期后,「亚马逊中国」倾情赞助「第一届茅盾文学新人奖」的新闻就铺天盖地出现在媒体上。
新闻照片里,「亚马逊中国」的总裁与评委会主任王蒙热情握手,两人中间正是一台Kindle——就是王主任的脸色看起来有些严肃,不是那么开心的样子。
报道写道:
【……亚马逊中国特地为评委会的评委赠送了20台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电纸书阅读器。据悉,这款阅读器本身不带有任何背光,完全依赖外部光源照明,能给阅读者带来如同真纸一般的阅读感受。
而这样一部比真书更轻薄的电纸书阅读器,竟然可以存储下今年所有参选作品的高清电子版,为评委的评审工作带来了便利,大大提升了阅读的效率。
有了亚马逊的电纸书阅读器,我们的评委老师无论行走坐卧,外出还是回家,都能最大化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品评作品。相信有了它的助力,第一届茅盾文学新人奖一定能获得圆满的成功。
同时我们也希望这款轻巧、便携的阅读器产品,能早日进入国内,为中国的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张潮并没有出现在赞助签约的仪式上,只是在事后笑眯眯地问王蒙道:“王老,您看咱这一箭双雕怎么样?既给咱的奖项拉了赞助、扩大了影响,也解决各位老师阅读时间不够的问题!”
王蒙摆弄了一下手里的Kindle,笑骂了一句:“你真是个小滑头!这下可把我们这些老头子老太太给‘物尽其用’咯。”
原本拉张潮“入伙”,是想要减轻负担。尤其是青春文学、青春这块,张潮可以说比他们更加专业,即使他不担任评委,但由他来对一些作品进行介绍和初步评价,可以很好地帮大家理顺主次。
谁知道张潮故意装着听不懂王蒙的潜台词,直接拉来亚马逊给新人奖赞助,不仅没有减轻负担,还因为有了Kindle再也没有偷懒的理由,工作量直接拉满,恐怕上茅房都得带着这玩意儿。
但好处嘛,也确实像张潮说的,奖项多了赞助商,经费更充裕,到时候颁奖典礼也能办得更体面一些;另外就是每个人都有了一台这新鲜玩意儿,体验还是很不错的。
既然张潮出了大力,那王蒙也没了理由留他,只能放他回去。
张潮这才歇了一口气。
别看他最近几个月就写了两个短篇,但是耗费的精力却完全不比一部中篇甚至长篇少。
很多人可能以为短篇就是长篇的缩略版本,或者长篇是短篇的扩展版本,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
这两者的区别不仅仅是篇幅的差异,内在的创作机理也是迥然不同的。
从信息密度来说,短篇远胜长篇,对自己严苛的创作者如莫泊桑,简直容不得一词一句的浪费。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手稿仅有15页,却要浓缩爱米丽四十年的悲情人生。
于是他通过房屋衰败、灰尘积累、银器氧化等细节,将时间具象化为可触摸的实体。
而契诃夫的《苦恼》则展示了另一种浓缩的艺术——马车夫四次向人倾诉丧子之痛,每次遭遇不同的冷漠反应。这种螺旋递进的结构,在重复中积累情感势能,最终爆发出作为一个人类,却只能向马匹倾诉的荒诞悲怆。
优秀的短篇的结构美学要求每个叙事单元都承担多重功能,如同精密钟表的齿轮,相互咬合推动故事走向必然的终局。
而长篇的“容错空间”则要大得多。在至少十多万字的文字空间内,作者不免有所懈怠,哪怕强如托尔斯泰,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章节。
很少有家能同时在不同的篇幅中都游刃有余。好的短篇作者由于强迫症般的文字洁癖,往往面对长篇时束手。
鲁迅一生就未曾留下任何长篇作品——虽然他有过一些大篇幅的写作计划——大概就是他的文字洁癖作祟的缘故。
除了发在香港报纸上的一篇游戏之作,张潮过往的最短的也有大几万字,属于中篇范畴,而且数量很少,所以这次写出两个短篇可谓心力交瘁。
不过他也格外兴奋,只想要把这个系列继续写下去。
他有一种预感,如果能将这计划中的十七篇写完,他的创作能力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不过无论是《最后一课》还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都有些太过于沉重了。
读者们总说张潮“把悲伤留给读者,把钞票留给自己”,但作为第一个沉浸在故事中的人,他其实是“受伤”最重的一个。
在写作《最后一课》的时候,张潮不止一次从上一世的噩梦中惊醒。
醒来以后他总要花上几分钟时间来确认自己人在哪里,以及处于哪个时代——有时直到看见比当初自己租的整间房都大的卫生间,他才能回过神来。
而在写《一个陌生女人来信的时候》,前世关于“卖肾买手机”“三和大神”“逼儿捐骨髓”的记忆又不断冲刷着他的精神防线。
一方面他的内心充满了对笔下人物无法抑制的同情,另一方面又要压抑这种情感,尽量让笔调显得冷峻而现实。
所以在构思第三篇的时候,张潮决定放自己、也放读者一马,写一篇基调开朗、欢乐的,而的标题同样取材自过往那些短篇名作。
只是这一次,张潮想要从中国中取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