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379章 当然是原谅他啦!

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379章 当然是原谅他啦!

簡繁轉換
作者:长夜风过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24 13:41: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379章当然是原谅他啦!(第1/2页)

(真不能让辣个男人出场了,上次差点没把我改死。而且这时候他还是小角色,和文学也不相干。)

“赔偿华工,承担责任,让美国再次伟大!”上千个华人为主体组成的队伍,从唐人街出发,浩浩荡荡地穿越小半个洛杉矶市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与关注。

不仅因为这个口号很新鲜,还因为这支队伍里竟然有不少黑人。他们也绑着头巾、穿着印有口号的文化衫、挥舞着大旗小旗,穿插其中。

从办公室的电视看到这个场景,州长施瓦辛格脸都绿了。

自从发表了给华工道歉的演讲,以及给张潮颁发「洛杉矶荣誉市民」以后,事情就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起来。

不仅是黑人,不少其他有过被压迫历史的少数族裔,也都纷纷声援起华工向美国政府索赔。

他们都希望通过华人打开的这个口子,也试着能不能从美国政府身上撕下一块肉来。

毕竟美国人在建立这个国家和建设这个国家的过程里,对少数族裔欠下的血债实在太多了。

虽然赔偿是不可能赔偿的,但是施瓦辛格彻底成了夹心饼干:

一方面是来自民意的压力,他既然代表加州政府道歉了,说明当年肯定做错了,既然做错了,为错误付出点代价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

他那沉痛的道歉,就成了套在自己脖子上的绞索。

另一方面事来自党内的压力。小布什的共和党政府外有阿富汗战争,内有次贷危机,又即将进入新的大选周期,可以说焦头烂额。

现在又摊上了「赔偿华工」,每个党内大佬在媒体前露面都会被媒体追问是否支持这个提议,但其实无论怎么回答对他们来说都是错的,都可能损失一部分选票,真把人活活为难死。

作为始作俑者,又是共和党人的施瓦辛格,当然就成了所有人怨恨的对象。私下里提起他来,都从“大块头”,变成了“奥地利佬”。

“阿诺德,怎么办?据说他们下一次聚会,是在州政府门口。”副州长约翰·加拉门迪小心翼翼地问道。

施瓦辛格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反问道:“大概是什么时候?”

加拉门迪掏出手机看了一眼,道:“就在3天以后。规模会比在洛杉矶这次还要大,就连日本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全都要参与。”

施瓦辛格眉头一皱:“日本人?他们凑什么热闹?”

加拉门迪回答的声音有些恍惚:“据说二战期间,美国政府把在美国的日本人都抓进了集中营,还强迫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去欧洲打仗……”

施瓦辛格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你们还干过这种事?你们不是盟友吗?”

加拉门迪汗都下来了,连忙道:“二战,那是二战,美国和日本是敌对关系。”

施瓦辛格也察觉到自己失言了,于是跳过这一话题,直接道:“那到时候你们按照程序处理好。”

加拉门迪一愣:“你们?”

施瓦辛格施施然道:“是的,你们。我已经请假了,我要去好莱坞拍摄《终结者4》!”

加拉门迪:“……你不是说只是客串吗?客串的话需要很久吗?”

施瓦辛格拍拍他的肩膀:“我和导演商量过了,我同意他的意见,我多出场几次会让影片的效果更好、票房更高,所以要提前去片场适应环境。

我看好你,副州长先生。希望在我不在的时候,你能安抚好华人们!”

加拉门迪:“……”

……

“……作为经历过东西方文化撕扯的写作者,我尤其欣赏张潮对「移民文学」范式的大胆突破。他没有将冲突简化为东西对立,而是像细密的刺绣般,用主人公的精神分裂症状隐喻整个移民群体在文化认同上的多重性。

这种创作理念让我很有共鸣,但《原乡》赋予了它更普世的哲学意义——当顾峰在记忆片段中遇见不同时空的自己,这不正是每个现代人在全球化浪潮中的精神写照吗?”

“……哦,你说我们之前的冲突——我要声明,那不是‘冲突’,而仅仅是一些‘分歧’而已。准确点说,我们都是站在各自民族的精神十字路口写作的家。

在某种程度上,张潮的家乡「福海」,就是中国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从公元七世纪到十三世纪,那里曾经是全世界最繁华的港口,甚至还拥有中国第一座礼拜寺。

所以他拥有这样的文化触觉并不奇怪。我们之间,用一句古老的中国谚语来表示,那就是——

「只有经过激烈的斗殴,两人才能成为好朋友」。”

麦德琳看着坐在台上侃侃而谈的《原乡》作者……的“好朋友”,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不禁感慨这个世界的荒诞。

张潮和帕慕克,就在2个月前,还是隔着太平洋、在媒体上激情互喷的冤家对头,张潮竟然会建议自己邀请帕慕克代替他参加《原乡》的一些研讨活动。

这本来已经够荒谬的了。

但更荒谬的是,帕慕克竟然同意了,而且非常愉快,电话里甚至丝毫听不出任何一点抵触的意味。

这两人什么时候“冰释前嫌”的?

但无论如何,帕慕克能同意参加《原乡》的宣传活动,是「兰登书屋」的大喜事——虽然这位去年的诺贝尔奖得主的出场费要价不菲,但是比起他引发的关注来看,这笔钱花的值得。

何况这还巩固了「兰登书屋」与帕慕克之间的关系——帕慕克在2000年后创作的唯一一部《雪》,其美国版就是由「兰登书屋」负责出版的。

据说他最近即将完成一部新的长篇,全世界的出版社都想得到他的版权,现在能借这个机会与帕慕克“亲密接触”,毫无疑问是天赐良机。

而坐在台上的帕慕克,心里却是另外一番想法。但他接到麦德琳的电话的时候,几乎是雀跃地接受了这个邀请——当然,最终开口时他仍然保持了大作家的矜持,语气淡淡的。

他同样亟须一个机会,彻底缓和自己与张潮之间剑拔弩张的关系。

之前张潮在日本被警方“逮捕”,帕慕克知道消息以后,第一时间发表了对张潮的声援,就已经释放了和解的信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79章当然是原谅他啦!(第2/2页)

虽然最后证明那是个“乌龙”,但也足够消解张潮对他的敌意。

果不其然,张潮随后也回应了他释放的善意,通过他的女朋友基兰·德赛转达了谢意。张潮的想法也很简单,他和帕慕克没有什么不死不休的仇恨,既然人家都服软了,那张潮的选择当然是原谅他啦!

但是媒体上,仍然不时有批评家、专栏作家拿这件事打趣帕慕克,让他不胜其烦。而替《原乡》站台,则可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还能顺便从「兰登书屋」里获得丰厚的报酬,实属两全其美了。

况且他还有一个隐秘的小心思:

他的《纯真博物馆》就要写完了,但是正式出版的话,估计还要一到两年时间。

不是所有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都能始终保持自己的热度,有些时候它的保质期确实像张潮那句刻薄的批评所言,「只有12个月」。

虽然每个获奖者都会宣称这个奖项不会改变自己的创作态度,但帕慕克知道这是撒谎——银行卡里多出来的长长的数字、大学停车场画着名字的专属车位、突然从身子四周长出来的高级住宅……这些才是生活的真实。

2006年自己获奖以后,有5部作品进入了畅销榜的前30,「兰登书屋」更是加印了10万本《雪》。

而自己接受商业访谈和出席商业活动的报价,也从区区几千美元,变成了30分钟5万美金——虽然这个价格只维持了半年,但滋味真是甜美啊!

如果新的销量不及预期,即使是像他这样的大作家,恐怕也很难调整好心态。

所以如何为自己一两年后要出版的新书做一些预热,就成了他要考虑的问题。

给《原乡》站台,无疑是个好办法——张潮是全球范围内炽手可热的青年作家,制造话题、营销书本的能力也有目共睹,而且作品质量堪称上乘。

自己看过《原乡》,同样被书中对中国人「乡土」观念的描写深深打动,所以进行赞美并不违心。

帕慕克甚至有点羡慕张潮,「兰登书屋」为张潮举办的《原乡》首发仪式是在好莱坞的「中国戏院」,这可是位于星光大道上的地标性建筑,不仅举办过奥斯卡奖的颁奖典礼,还是不少大片首映礼的举办地。

「中国戏院」门口的“手印广场”,更是好莱坞明星们身份的象征,没有一定的地位很难把自己的手印星星留在上面。

在帕慕克的记忆里,从来没有一个“严肃文学作家”有这样的待遇。即使是他,获得诺贝尔奖以后,接受也多是一些大学、文学观、图书馆、电视台的活动邀请。

能在「中国戏院」这样的场地举办独属于自己的新书发布会,他连想都不敢想!

举办首发式当天,现场更是星光熠熠,数不清的大小明星都来凑了一下热闹,希望能蹭一蹭这个中国作家的热度,甚至就连在拍摄《功夫之王》的成龙、李连杰都抽空来了一下,并且在现场提出让张潮在电影里客串一个镜头。

但是张潮竟然拒绝了!

竟然有人会拒绝出演JackieChan的电影!还是个中国人!

《原乡》首发的70万册更是两天内就销售一空,「兰登书屋」立刻宣布加印70万册以满足市场需求——要知道这可是美国不是中国,《原乡》也不是《哈利·波特》,是正儿八经的纯文学作品,短时间内能卖到140万册,简直有点天方夜谭。

可它偏偏就这么发生了!

据说美国的不少华人家庭,已经把《原乡》当成了家庭必备读物。这些“中国人”不仅买了英文版的《原乡》,甚至通过各种方式,从中国购买中文版的《原乡》对比阅读,要把这本当作移民二代、三代的祖国文化启蒙读物。

这也让帕慕克羡慕得“牙痒痒”。尽管他精通英语近乎到了母语的程度,但始终坚持土耳其语写作,却几乎没有听说美国的土耳其裔会这么买他的书。

可偏偏张潮做到了!

帕慕克作为诺贝尔奖得主,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师,当代文坛最重量级的作家,他可以不羡慕JK罗琳那1200万册的《哈利·波特7》首印数,因为两人不在同一个赛道。

但说对张潮没有一点妒忌,连自己都说服不了——毕竟张潮一半以上的作品都在“严肃文学”的范畴里,但是宣发、销量完全是商业畅销书级别的。

这就有点让他不平衡了。

所以帕慕克就是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在纽约的「《原乡》读者见面会」上,做了这样的总结发言:“今天我坐在这里,并不是一个前辈的身份来对《原乡》指手画脚,你们也知道,这会带来什么后果……”

现场响起了一篇善意的笑声,毕竟能来这里的读者,都知道他和张潮的“往事”。

帕慕克也笑了,继续说道:“我不得不承认,张潮创造了一个文学奇迹——在如此积极地投身舆论漩涡的中心之后,他的内心依然保持了一个作家的纯粹与敏锐。

在伊斯坦布尔,我们习惯用两种目光注视博斯普鲁斯海峡——既看到亚洲,也看到欧洲;既看到奥斯曼帝国的尖塔,也看到拜占庭帝国的残垣。

而张潮则有一种更加特殊的能力——他既看到了这个时代最浮华、最喧嚣、最拥挤的表面,也看到了这个时代最孤独、最绝望、最顽固的灵魂;

他既享受这个世界给予他的财富、名誉、地位与诱惑,精神却孤独而又狐疑,用一双手术刀一样的眼睛解剖着现实、历史与他自己。

在我的文化,我们相信真正相知的宿敌会共享同一种乡愁,我从这本书里读懂了他的乡愁。

据说他现在也只有23岁?天啊,这真是上帝赐予文学的瑰宝。或许他能走到我们所有人都不能触及的未至之境。

到那个时候,我可能已经死了,但我依然对此感到兴奋!”

……

而在帕慕克深情发言的时候,他赞美的主角已经在成田机场走下了飞机的舷梯,在他面前,是排成两排的接机队伍,盛况同样空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