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番外6 烛宵光影(祝大家元宵快乐!)

重生2004:独行文坛 番外6 烛宵光影(祝大家元宵快乐!)

簡繁轉換
作者:长夜风过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24 13:41: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番外6烛宵光影(祝大家元宵快乐!)(第1/2页)

(这是去年元宵写的。月圆之夜,求一下月票吧!PS:今晚正常更新)

平话里,过节日、过生日,一律用个“做”字,大概是这些日子都要大肆操办的缘故。一年里最盛大的操办,自然是“做年”(过年)。但对于登高山的孩子来说,最欢乐的,却是“做元宵”。

老家做元宵,在时间上就与别处颇不同。可元宵不都是正月十五吗?老家却只有县城的一片地方是在正月十五,其余乡镇的元宵则早至初七,晚则至二十。其实南方颇多地区的元宵都比大年更具特色。据说浙江台州、宁海等地是正月十四过元宵,已属罕有。老家隔壁莆田的元宵则更像古代傩神信仰的延续,接行傩、跳傩舞、点烛山……能从初六一直欢庆到二十九,更是绝无仅有。与莆田渊源极深的广东潮汕地区,则有“遊老爷”的习俗,历史上中央王朝都目为“淫祀”(不合礼制的祭祀),上千年屡禁不绝。而老家这样一县之内,各乡排着日子各自做元宵,前后绵延十多天的,也是独具特色的。“大年”在这半个中国的土地上,仿佛只是一场盛会的序曲,为元宵的欢庆积蓄情感,待到月亮将圆未圆之际,这股情感就开始尽情释放出来。这是这片土地的个性,蕴藏着某种叛逆、某种反抗。

而老家这种做元宵习俗的来历,我只隐约记得很小时候父亲大概说过,大概是因为过去老家狮班少,又地形崎岖,各乡镇之间交通不便,只有分开日子过,狮班赶场才赶得过来。父亲说的理由,解释得也不究竟——譬如里岛就在县城左近,元宵却早至十二。所以真实的原因,恐怕只有耆老知晓;而我远在深圳,也无从询问了。人生多么有趣,这样的细节我过去从不在意,此刻却成了一种神秘——所以说“故乡是离开以后才存在的地方”。

而老家做元宵,不仅日子上有特色,吃的也与别处不同。别处吃汤圆或者元宵,都是一颗实心的糯米丸子,我们则是做“元宵丸”——中间有肉馅,有点像鱼丸,却香糯许多。元宵丸虽然好吃,但对登高山的孩子来说,只是小事,“大事”要等入夜以后,祠堂被高高低低、一排排的蜡烛照得光影如画时,才正式开始。

之前的文章说过,登高山多是姓张的人家,且是同祖同宗,因此有个规模不小的张氏祠堂,曾上过县志。祠堂就在我家故厝隔壁,是传统“四扇三”格局的老家民居。祠堂中央是“厅中”,分前大后小的两进,前厅供奉祖先,后厅停放灵柩。两侧则是“官房”,是下高上矮的两层,下层住人,上层放些杂物。房屋前面则是一大片空场。祠堂平时也做老人会的场地,但从我记事起,就是通宵达旦的赌场了。右侧两进官房摆满了麻将桌,左侧则还留了一间放了张乒乓球桌。所以祠堂里终年都是哗啦哗啦的麻将声,令人窒息的烟味、汗味,随时从窗户喷薄而出。这里的热闹,即使除夕晚上也只在年夜饭时停一歇。但在做元宵时,祠堂就真的像个祠堂了——祖宗们的画像高高挂起来了,牌位也被擦拭一新——也许原始的敬畏下,没有人想当着祖宗的面,露出赌徒的丑态吧。

但孩子们不管这些,我们早就准备好的瓶瓶罐罐,蓄势待发,等厅中和官房一排排高低错落的烛台上的蜡烛点亮的时刻——搜集滴落后凝固的蜡块,就是今晚的“比赛项目”。夜幕低垂,星月掩映,烛光开始摇曳,祖先的面目忽隐忽现,来来往往的大人恣肆喧嚣……我们开始化身狸鼠,穿梭在烛台底下,目光逡巡着每一根焰芒跃动的蜡烛,仔细观察烛身、烛台,甚至地上,凝固了多少和多大的蜡块;是现在就“收割”,还是等一等——等蜡块大得可以拿给小伙伴炫耀时再掰下来。但等待是有风险的:注目一处,你可能错过近旁更大的蜡块;分神四顾,守候已久的蜡块可能被其他孩子掰走。孩子和孩子不时会在烛台下碰头,互相给对方炫示一下盒子、罐子里的蜡块,如果见到有巴掌大小和厚薄的,那份妒忌就别提了!

收集蜡块自然也有些风险,被滴下来的蜡油烫了后颈、手背是家常便饭;头发不小心被燎了一撮也别意外。大点的孩子胆子也大,他们甚至敢把烧得剩下小半截的蜡烛偷偷吹灭,然后整根拔走。但我以为这样就近于偷了,也失了掰蜡块、集蜡块的乐趣。在春天我们还会收集根茎粗壮的三叶草(斗草用),在夏天我们就收集落在地上的白玉兰花、一闪一闪的萤火虫,在秋天我们收集好看的落叶……这大概是孩子的天性吧。

当然,管理祠堂的老头是极讨厌我们,只要得闲就出来赶——因为我们掰烛身上的蜡块时,常常不小心拗断整根蜡烛。

蜡块收集来干嘛用呢?先加热铁罐,让它们融成一体;等凝固后,再用打火机点起火来。没有烛芯的蜡不会腾起起明晃晃的光焰,而是燃得无声无息,火焰近于透明,并且渐渐弥漫出一层浓厚的白烟,就覆盖在铁罐的口沿,像笼着山峰顶的雾,久久不散;还会有一股好闻的燃烧味氤氲在鼻端。就只这样了?是的,就只这样。现在想来,其实无趣得很,至少不如收集它们时那般有趣。但我们依然年复一年,乐此不彼。也许这就是成年人的哀楚——年纪越大,取悦自己就越复杂,甚至越昂贵;童年那种简单如一加一等于二的快乐已经被我们质押给岁月,换来了世故与沉默,无法赎买了。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儿戏”?也无从考证。但大概是因为过去点烛颇费,让孩子收集一些蜡块回来,再自家捻上灯芯,即可省出一笔开支。只是等我开始玩的时候,家家户户早普及了电灯,除了大风雨天停电外,已用不上蜡烛了。但这习惯仍留存下来,成了孩子的游戏。现在登高山做元宵还点那么多蜡烛吗,还是已经换了内置灯泡的烛形电灯?登高山的孩子还会捧着瓶瓶罐罐在烛台下钻来钻去,搜集蜡块吗?我想已经不会了吧。但他们也必创造了独属于自己的简单的快乐,所以不用像一个自作多情的大人一样去自以为是地感慨和伤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番外6烛宵光影(祝大家元宵快乐!)(第2/2页)

待烛蜡收集告一段落,元宵夜的欢乐进入了第二重奏:开始放露天电影了!这习俗原应是请一戏班,在祖宗面对的空场上搭台唱戏。戏,我们孩子可不爱听:台上几个生、旦慢吞吞地走来走去,又慢吞吞地抬手抬脚,口里慢吞吞地咿咿呀呀(我们是半个字也听不懂),有什么意思啊?如果还是唱戏,我们一定早早回家睡去。放电影就有趣多了,想必祖宗们也不介意与时俱进,看中外明星在他们面前唱念做打。最开心的自然是我们这些孩子,一看到放电影的师傅在空场上支幕布、架放映机,我们就急急忙忙回家去搬凳子——电影随便看,座位可得自己占。

此时祖宗们已经歆享了子孙的牲醴和香烟,与我们一起赏用这光影的盛宴。所放电影多是香港的武打片、功夫片,李连杰、成龙、洪金宝们都是常客。《黄飞鸿》《新少林五祖》《新龙门客栈》《A计划》《飞鹰计划》《红番区》……讲究一个热闹、喜庆。悲剧、鬼片、恐怖片自然是不放的。祠堂烛火辉煌,空场就更暗得深沉,放电影是正好的。放映机的供片盘旋转着,发出又脆又轻又密的“哒哒哒”声;前端的镜头射出一束亮过一切灯烛的光柱,打在匀速转动的电影胶卷上,胶片上小小的人像,就成了幕布上顶天立地的“巨人”;这时四周的音响也开始轰然大作——一幕幕闪转腾挪、一场场的生离死别,就在我们面前上演。

那时候能看电影是多么难得啊!连电视都不是每家都有;有也只能收到寥寥几台。虽然电影院就在登高山山脚,但一年倒有一多半时间是没电影上映的。即使上映,也多是我们不感兴趣的国产片——从小学到初中,光学校包场看《离开雷锋的日子》,就不下四遍——我们自然格外珍惜元宵夜这“无拘无束”的观影机会。一张张稚嫩的脸,舍不得转动一下;一双双专注的眼,也舍不得眨一下。看得入神的小伙伴,微微翕张着嘴,似在品尝什么美味。荧幕的光影,在我们脸上变幻出或明或暗的妆,仿佛将我们也拉入了影片,成为了角色,共演着悲欢。

但电影总是没法一气呵成放完的,往往放到一半,就听到远远的锣鼓声渐渐近前,元宵夜的第三重欢乐马上要穿插而入——狮队来了。这时要停下放映,大家一起到厅中去看“打狮”(平话把舞狮叫“打狮”,“打”是演示之意)。一场“打狮”通常要有两只大狮子,四只小狮子,还要有一个狮童,当然也少不了锣鼓队。

开场是先是庄严郑重的大锣大鼓,两只大狮子就摇摇晃晃地出场了。舞一只大狮子需要两个师傅,一人顶着狮子头,要轻捷而潇洒;一人撑着狮子尾,要力大而稳重;腰间、腿上也都缚着长长密密的狮子毛。那时节,我们的狮子并不像《黄飞鸿》电影里的广东狮子那样有着毛绒绒的头颈和扑闪闪的大眼睛,而是金铜色的大脑袋上绑着红色的丝绦,朴拙得很。两只大狮子先是踩着锣鼓点大幅度的摇头、摆尾,向前跃、向后缩,这是在热身,也是在等所有观看者就位。等人围得密密匝匝后,锣鼓开始变得紧密细碎,两只狮子渐次向下蹲身、向下蹲身,首尾也从大摇大摆变成轻摇细摆。待蹲到最低,摇摆得最轻最细时,突然一声重鼓震破了这烛宵的肃静,两只狮子从地上一跃而起,开始绕着场地奔走舞蹈起来;锣、镲此时也一并大鸣大放,铿然锵然,与鼓声一起响彻了云霄。大狮子身上的长毛偶尔会甩到我们这些围观的小孩的脸上,隐隐的疼,可见其劲道,但是我是不愿意向后躲的,好像和狮子靠得近些,也能染上他们的活力和勇气。

大狮子舞完一番,就退到一旁去暂歇,轮到小狮子上场。小狮子都是小孩子在扮,他们每个人都顶着一个小小的狮子,来到场地中央,随着锣鼓摇头晃脑,为大狮子的下一番表演做过渡。大狮子二番出场时,狮童会一并上场。狮童手挥蒲扇,身形潇洒,引逗着大狮子做出各种有趣的动作,这是在“斗狮”,也有叫“训狮”的,也许这象征着人和自然之间的某种关系、某种祈愿吧?我现在也不清楚,小时候的我更不感兴趣,只觉得磨磨唧唧,因为我在等待他们的压轴表演——跳八仙桌。等狮童斗狮的环节结束,一张八仙桌被搬到了场地中间,我就开始屏住呼吸——

一只大狮子再次摇头摆尾地出场,先绕着八仙桌舞了两圈,然后一个蓄力、一个发力,“腾”一下,就越过了整张桌子,安安稳稳地落在地面上。这时人群才会爆发出一阵惊呼!

今天回想起来,这样的技术实在算不得什么。广东这边的醒狮,可以在高高低低、相差数米的梅花桩上腾挪跳跃,如履平地。可在童年时,那就是能亲眼见到的最精彩的表演了,仿佛武侠电视剧中的“轻功”来到了现实,令我有无限的遐想。打狮的师傅,跳过去的不是一张八仙桌,而是我娱乐贫瘠、见识狭窄的童年。

等跳了八仙桌,打狮也就到了结束,锣鼓声也稀疏、暗哑下来,大狮子带着小狮子再到场地中匆匆表演一番“父慈子孝”以后,就低头摆首,向我们致了谢,又开始赶向其他祠堂或单位了。人群也渐渐散去,我们又重新回到大大的荧幕前,看没有放完的电影。

但是此刻的时间似乎凝滞起来,夜色也开始变得又黏又稠,像一盆冷掉的粥。随着夜色一块开始发黏的,还有我的眼皮。荧幕上的成龙、李连杰们还在卖力地翻滚、打斗,但是在我眼里,就只剩下模糊晃动的一团团颜色;耳边的声响也开始有空洞的回响。这时候,即使大人不催,也知道要收拾椅子回家睡觉了。其实夜里的电影是两场,可我好像从来没有看过第二场电影放什么。

躺在床上,很快就进入梦乡。蜡烛、电影、狮舞……都渐渐沉入了无边的黑寂当中。这一夜的光影绚烂,在第二天醒来以后,似乎从未发生过。我收集的那一罐罐、一瓶瓶的蜡块,其实从来没有被烧尽,可它们最后去了哪里,我再也记不起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