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286章 一针见血

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286章 一针见血

簡繁轉換
作者:长夜风过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24 13:41: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286章一针见血(第1/2页)

张潮愕然道:“这是为什么?”

王蒙斟酌了一下,才笑道:“还是怕你‘火力’太猛!”

张潮:“……”

王蒙接着解释道:“现在是英国人、印度人、美国人在搞‘三国演义’,你去了不就成一桌麻将了。你都知道人家只是拿你做个吵架的由头,再去凑热闹,何苦来哉。

你现在还是把精力多放在创作上。今年你出的那套‘流星与少年’的故事不就很不错,从形式到内容,都让我们耳目一新啊!

还有那本《刑警荣耀》,别看现在没人说什么,过几年肯定会成为文学批评的焦点。”

张潮连忙摆手谦虚道:“王老,您太过奖了……”

王蒙挥了一下手,表示“我有分寸”,然后继续道:“你的奖项已经‘落袋为安’了,他们吵他们的。咱们也是怕你去了美国,一时忍不住。”

张潮道:“我去美国主要不是推广新书嘛!他们吵他们的,我不参与就是了。”

王蒙用一种极度不信任的眼神看着张潮:“真的?”

张潮无奈道:“在大家眼里,我就这么好斗吗?”

王蒙露出一个“你自己知道”的表情,也不纠结,而是继续劝道:“你去了美国,那还由得了你?到时候不说别的,你那个出版社肯定要炒作一下。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道理你又不是不懂。”

张潮疑惑道:“……这,你们是怕我‘吵’输了?”

王蒙连忙否认道:“这倒不是。而是……而是……”

张潮道:“哎呀,有话您就直说吧!”

王蒙叹了口气,道:“上个月的会议你还记得吧?”

张潮道:“嗯!?当然记得。”

王蒙道:“你现在不比以前了,你是我们文化界,尤其是青年文艺人才,在国际上的形象代表!所以……”

张潮“哦”了一声,表示明白了。

我们官方在文化输出和树立国际文化形象方面,整体上还是比较偏向于中正平和、含蓄内敛、谦虚谨慎的,有点“不争为争”的意思。

别说2007年了,再过十几年,中国的一些文化或者体育明星,在媒体镜头前说两句“嚣张”点的宣言,都要被某些保守的舆论媒体批评。

张潮在国内最受非议的也是他“不能忍”的性格。从炮轰“新理念作文大赛”开始,到最近与教育专家孙云霄的争执,大半争端,他当“看不见”其实也就过去了。

但是张潮偏偏“要看见”,还都“忍不了”,最后往往以对手在舆论上的黯然退场为结局。

虽然这样“好斗”的性格,让张潮带领着国内的文学圈屡屡重回大众视野,但是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欣赏的。尤其是随着张潮年龄渐长,不少人都觉得他应该“成熟点”。

张潮也能理解这种期待,但是内心却还是有点抗拒。毕竟在他看来,除了最早的炮轰新理念有他自己投机的成分在以外,其他的争端几乎都是别人加诸己身的。

不过王蒙作为欣赏他,也帮过他的老前辈,张潮不好就这么直接拒绝。于是沉吟了一下,才道:“美国那边我肯定要去,毕竟《大医》第二部的销售,对我来说也很重要。

不过我可以答应您,尽量回避争端,多卖书就好了。尤其是基兰·德赛她本人没有对此发表过任何意见,那么我也没必要把她当成什么‘敌人’。

至于说我该不该得奖,那是书评界的事,他们自己解决就好了。”

得了张潮的这个保证,王蒙总算松了口气,脸上又有了笑意,说道:“这样很好。你这样想是对的——‘天下的作家是一家’嘛。

他们搞文学批评的嘛,就是要有分歧、有论争,才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我们搞创作的,不要瞎参合。

对了,你准备什么时候动身去美国?”

张潮想了想道:“倒是不着急,《大医》第二部的发售时间是在今年的复活节,距离现在还有十几天。我只要在发售前赶到就行,所以行程还没有定。”

王蒙点点头,没有发表什么意见,而是笑着道:“你中午别走了,留下来吃饭吧?我这刚包了饺子。”

张潮这时候才有点恍然大悟,道:“王老,您这招厉害啊!‘漫天要价,坐地还钱’!”

王蒙“嘿嘿”一笑,露出老顽童般的“狡黠”神色,道:“组织上的任务嘛,咱们得完成才行。你又是头倔驴子……”

张潮“哈哈”一声,也不以为意。其实他本来就没存着要去美国吵架的心思——就像王蒙说的那样,印度人还能从自己口袋里把奖章给抢走不成?

不过张潮还是好奇地问了一句道:“要是按照您自己的想法呢,我有没有必要至少写一篇文章,给自己‘正名’?”

王蒙想都没想,爽快地道:“‘正名’?要是换我是你这个年纪,肯定不止‘正名’这么简单!”

张潮竖了下大拇指,道:“果然是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锐不可当!”

说罢一老一少都默契地大笑起来。

王蒙22岁就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短篇《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这是发表时的标题,原名《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新中国最早反应人民内部矛盾、揭露官僚主义的文学作品。

然后当年就戴上了帽子,一直到1961年才摘帽。之后又去了边疆15年,甚至自学了维语,成为了不错的翻译。

回到燕京以后虽然年近40,却进入了高产期,甚至是最早将“意识流”等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引入大陆的作家。

同时他还创作、学术两手抓、两手都硬,有不少学术论著和文章问世,也能算得上是个文学理论家。

王蒙之所以欣赏张潮,很大程度上,就是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这样才华卓绝的人,年轻的时候又怎么会是不敢与人论争的平和性子?所以张潮才说出刚刚那句话,既是对王蒙作品的致敬,也表达了他对王蒙要完成工作的理解。

这时候王蒙的保姆来客厅告诉两人:“饺子煮好了,可以吃了!”

王蒙站起身道:“俗话说‘上车饺子下车面’。虽然距离你去美国还有一段时间,但是今天就当是我给你送行了。”

张潮欣然随王蒙入席。餐桌上只有他们两人,王蒙的太太这两年身子不太好,就没有陪着一起吃饭。

桌上已经摆着热腾腾的四盘饺子,每盘都不多,也就20个的样子,王蒙用筷子分别点着介绍道:“这盘是猪肉玉米馅,这盘是韭菜猪肉馅,这盘是三鲜馅,这盘是牛肉洋葱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86章一针见血(第2/2页)

除了饺子,桌上还有一盘炒牛肉和一盘白菜,此外就是剥好的蒜,辣椒酱,醋,酱油等蘸料,朴素、家常,但是情意满满。

保姆在一旁道:“你们先吃,不够我再去煮。”

张潮忙道:“已经太丰盛啦!我一盘就差不多了。”

王蒙笑道:“你还年轻,多吃点不叫事。我在你这个年纪,脾气大,胃口更大。就这种大小的饺子,我一顿能吃一百个。可惜,你不喝酒!”

张潮一边吃饺子,一边含混地说道:“现在不同当年嘛。当年大家肚子里普遍没有油水,都特能吃。我爸年轻的时候跟着生产队挖排水渠,拳头大的馒头能吃小半筐。”

一句话勾起了王蒙的回忆,悠然说道:“我小时候也就过年能吃顿肉,也就是饺子。哪像现在,饺子能包四种馅,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张潮好奇问道:“您父亲当时不是燕大教授吗?怎么生活还这么难?”

王蒙叹了口气道:“生活难,一方面是世道乱,燕大教授也领不了全薪水。至于我父亲……他是个受到‘五四’启蒙的学者,但也是一个理想者、追求者、失败者、空谈者、一事无成者。

我小时候家道的艰难,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自己的人生悲剧。”

张潮闻言,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默默再吃了个饺子。

王蒙自嘲一笑:“其实我的《活动变人形》的主人公倪吾诚的原型就是我父亲,我一生都把他当成反面教材。我从他身上,既看到了‘五四’新文化带来了伟大的希望与前景;

也看到它带给了像我父亲这样的人那种极端的上下够不着、左右都为难的撕裂,还有被生活活活绞杀的痛苦。”

张潮停下筷子,说道:“其实生活在时代夹缝里的知识分子,精神上确实有着难以对外人言道的痛苦。”

王蒙这时候才恍然回过神来,连声道:“吃饺子、吃饺子。我也是无聊,说这些事干嘛,怪不痛快的。”

张潮连忙道:“不会不会。其实从文学的角度讲,令尊之所以能成为您的主人公原型,就是因为他身上有着那一代知识分子特有的某种印痕。

我们写作,关注的往往不就是这样人群吗?如果您愿意说,我其实挺想多知道一点。”

王蒙踌躇了一下,道:“其实你听听也没什么。无非就是一个被启蒙的‘半新半旧’的知识分子,在学术上、生活上、婚姻中,件件不如意,逐渐被消磨了激情与雄心,只剩下神经质的脾气、不负责的态度和满肚子的牢骚的故事。

后来,他甚至被生活完全抛弃了。如火如荼的运动期间,他甚至被宣布无权参加——多么讽刺、多么可悲。”

张潮犹豫了一下,问道:“您父亲,毕竟是个学者啊……”

说到这里,王蒙眼睛里忽然有了光,有些兴奋地道:“前些日子,复大的一个教授联系我,说是找到了一些他的著述和文章,发给了我看。”

张潮知趣地问道:“哦?是什么样的著作?”

王蒙苍老的容颜此刻舒展开了,既有骄傲,也有感叹、遗憾等复杂的情绪在其中:“他翻译了海德格尔、施普朗格、胡塞尔等好些德国学者、大师的著作,堪称丰富。

他还写了不少值得一看的散文与诗歌,文笔也很不坏……可是,可是他从来没有对我们说过。他好像要把自己的前半生,从生命中抹去。”

张潮沉默了一会儿,才道:“大概是因为幻灭吧。我父亲也有些类似——哦,当然,他不是您父亲那样的学者。其实他在厦大中文系读书的时候,也做过一些不差的研究工作。

当时他们的写作小组,一直是他当执笔人。我这次去鹭岛,查到了一些当年写的论文,像考据鲁迅《眉间尺》的写作时间,工作做的也很扎实。

但是他后来并不是特别如意。毕业被分配回了原籍,当了老师,经历了一些波折,一辈子就在乡下教书。他也从来没提过自己以前读书的事,还有写的文章。

我翻他的校友录,他有不少同学都成了学者。”

(去年查资料的时候,确实是突然在知网里一篇论文的引用部分看到我爸的名字和他近50年前写的论文……后来我的文章引用了他的一个结论,在末尾参考资料里打出他的名字时,百感交集。)

王蒙道:“想不到你也有这样的经历——我小时候听他说就读燕大时,与何其芳、李长之是室友,他们两个都盛赞过他的文章和诗作,甚至我名字里这个‘蒙’字,还是何其芳取的。

但是我是什么反应呢?——‘原来就属你没出息。’你看,年轻时候我是多么浅薄而势利啊。我几乎忘了小时候,是他教我什么是中国文化里的‘道’,教我待人接物,教我怎么吃西餐,还有教我游泳……

可看到复大教授寄给我他的著作和文章以后,这些记忆又全都复活了。

我才明白,原来他不仅仅是我的‘反面教材’,他也在用他的方式培养我、塑造我,不管年轻的时候,我有多么讨厌他,害怕自己也成为他。

但最终,他的一部分,已经不知不觉成为了我生命里不能缺少的东西,而不仅仅是血缘上的遗传。”

说到最后,王蒙的眼神又变得极有神采,没有了伤感的意味。

张潮知道,这个年近耄耋的老人,终于选择了和年轻的自己和解。——只是他为什么突然要和自己说这些呢?

王蒙看张潮又吃了几个饺子,才道:“我一直有种感觉,不知道对还是不对。”

张潮:“嗯!?”

王蒙道:“虽然你才22岁,成名以来的路走得也算很顺利了,而且据我所知,家庭也比较和睦。但似乎你心中总有一股气、一股劲,既不是年少轻狂那种,也不是恃才凌人那种,更不是得志猖狂那种——

而像是压久了的弹簧一样,一旦挣脱了束缚,就不愿意再被压,一定要高高地弹起来,把任何压到你身上的东西给弹走。

这种性格特点一般会出现在年纪比较大,才华才被认可的人身上。但你明明年纪这么小……

不知道我这种感觉对不对?”

说罢,用温和的目光看着张潮,等待他的回应。

张潮闻言一下就愣住了,他从来没有仔细想过自己现在这种性格的成因——尤其是重生前,自己确实明明不是这样……

王蒙老爷子,你这眼光,太毒辣了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