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232章 张潮的侠客行(两章合一)

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232章 张潮的侠客行(两章合一)

簡繁轉換
作者:长夜风过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24 13:41: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232章张潮的侠客行(两章合一)(第1/2页)

访谈的主题终于被汪明全拉回了正轨,张潮也松了一口气,按照自己预先的构想,从容地答道:

“首先,已经获得复赛资格的选手,依旧可以正常参加复赛。我们选拔复赛选手的时候,并没有为港、澳、台三地的选手预留特别名额。

也就是说,香港这12名同学,是堂堂正正在全国几万个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我相信,即使这一次初赛没有出现组织上的错误,有更多香港学生参赛,也只是让香港的复赛人选增加,而他们依旧可以在列。

所以我希望这12名同学,不要有任何心理包袱,放下担忧,大胆参赛。我相信,无论是香港市民,还是本土的文学界,都会理解并支持他们。”

回答完第一个问题,张潮顿了一顿,等大家略微消化一下这个决定,才继续说道:“回答第二个问题之前,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件事,从上前两届开始,‘新理念作文大赛’就与大学录取脱钩了。……”

汪明全适时插了一句话道:“那也是你的‘功劳’。”

张潮听完也不禁耳朵一热,毕竟个中原委,着实难以对外人道,也是张潮重生以后,最冒失、最冲动的一次尝试。不过好在汪明全只是打趣,没有借题发挥的意思,所以张潮继续道:

“正因为‘新理念作文大赛’已经不牵涉具体、实际的利益分配,所以我们才把比赛时间放在了暑假,让广大选手有更充分的时间做准备。

我们目前对‘新理念作文大赛’的定位是——发掘中文写作的新兴力量,让他们能更早得到关注。其实就是一次‘亮相’的机会。

所以针对此次组织上的错误,我决定在今年内,由我们《青春派》杂志发行一期‘香港文学新势力’的特别专刊,从今天就开始征稿。

我们《青春派》杂志每期发行量都超过50万份,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文学杂志之一。所以在《青春派》上发表文章,也是不逊于‘新理念作文’大赛的一次‘亮相’。”

汪明全点头道:“其实作家和演员、歌手在这点上很相似,‘亮相’很重要。在什么层次的比赛上获奖,在什么规模的戏里演出,往往决定今后的道路是否顺利。

那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知道港澳台三地的选手都是写繁体字,这是非常重要的特征。如何保证复赛当中,这三地的选手不会被特殊对待呢?”

张潮笑道:“这应该就是之前说的‘公平’问题。其实很简单,这次比赛评委审阅的将不是作者的原稿,而是由速记员誊录而成的电子稿,全部是简体中文。

专业的速记员每分钟录入字数在200-300个,一篇稿件通常10分钟左右就能录入完成。我们这次会聘请20名速记员为大赛提供服务,预计在比赛结束后2-3个小时内,就能完成全部稿件的誊录。”

汪明全惊讶道:“速记员转录稿件?这个办法好有创意。”

张潮道:“其实这不是什么创意。我们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早就使用这种方法来防止舞弊了。只不过那时候是用手抄,我们是用电脑。

当然,这样的措施是防君子不防小人。但我前面说过,现在的‘新理念作文大赛’没有重大的利益牵扯,只是提供一个比较醒目的‘亮相’机会。

因此大家参赛全凭自觉,这次复赛的地点是一个非常广阔和开放的空间,我们甚至不会禁止选手互相讨论,只要另外的人同意即可。

我希望大家不要把这次当成一个‘比赛’,而是一次与全国各地热爱文学的同龄人交流、碰撞的精神旅程。我也相信在放松的状态下,可以写出更优秀的文字。

因为文学创作不是靠一时一地的成功,而是靠长久的坚持和努力。重在参与,重在参与!”

汪明全道:“看来你对比赛的态度非常开放?”

张潮点点头道:“当然,坐在一个逼仄的小座位上,在限定时间里写出精彩的文章,肯定很有才华。但是有些写作者,就是对写作环境有要求,写得也很慢。

这一届‘新理念作文大赛’虽然不能完全兼顾所有要求,但是尽量让大家自由发挥是我的想法。既然我们已经尽量淡化功利意味,那为什么不做得更极致一点呢?”

汪明全道:“你对这次香港选手的成绩有没有什么期待?”

张潮道:“我希望每个地方来的选手,都能写出自己最好的水平。作为大赛的组织方,我其实最希望这个比赛会慢慢发展成一个文学paparty,大家不是来比赛的,是来交流,甚至是来玩乐的。”

汪明全道:“我们知道,两年前,你是通过批判‘新理念作文大赛’成名。为什么两年后,你愿意成为这个比赛的组织者?

很多人对你举办这个比赛,并且扩大初赛规模的做法有疑虑,认为从运作到宣传太过于商业化。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

张潮先打趣了一句道:“我相信,认为大赛太过‘商业化’的,一定不是香港人。”

汪明全也笑道:“看来你对香港的商业氛围意见好大!”

张潮接着道:“当然不是,我反而觉得这是一种赞美。这次比赛,确实是商业化运作。我们有赞助商承担了组织比赛的费用,后续获奖作品无论是杂志转载,还是结集出版,我们也都会给作者最高标准的稿酬。

因为所有的出版社都对这次的获奖作品集销量很有信心。所以实际上,从商业角度考虑,无论是我,还是《新芽》杂志,举办这次比赛都是‘有利可图’。”

汪明全“哇”一声惊叹,语带夸张地道:“这么坦白?”

张潮道:“文学需要热情,但文学不能只有热情。只凭热情,我可能可以贴钱办一届比赛,甚至办两届。但是第三届你再让我掏钱,我肯定犹豫。

因为这不会让人看到文学的希望,只会感觉文学已经穷途末路。我之所以想让港、澳、台都参加进来,是因为一个能自己造血的‘文学生态’,一定要有多样性。……”

汪明全对张潮的访谈持续了20分钟左右,直播也在8点20分正式结束。

随着摄影棚灯光暗下,张潮也长舒了一口气。这次的访谈中途意外太多,他也是第一次遇到有主持人对他发动“神风攻击”的,甚至还直奔下三路而去,着实出乎意料。

但TVB的反应也算迅速,最后总算救场成功,否则张潮也不能预料后续会怎么收场。林志恩明显就是奔着激怒张潮来的。

一下台,TVB的高层就找到了张潮,向他连连道歉,并且表示刚刚已经在后台口头宣布开除了林志恩,并会调查此事的来龙去脉,给张潮一个交代。

张潮只是不咸不淡地应付了两句,就匆匆离开了。回到酒店,他先给目前唯一认识的台岛作家王崇楷打了个电话——从在IWP与张潮做了三个月的室友后,王崇楷就彻底放下了他那一点可怜的骄傲。

如果说“新理念作文大赛”在香港因为有潘要明的存在,所以即使组织有误,但还算有所宣传的话,那在台岛只能放任自流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32章张潮的侠客行(两章合一)(第2/2页)

反正2300万人的台岛,最后选拔出来的复赛人选也不过才6个人,只比还没有浦东机场大的澳门多了2个人。

这次香港的风波,台岛那边也闻风而动,各种骚操作不断,所以台岛选手也都观望起来。

张潮现在肯定没空去台岛折腾,不仅人生地不熟,而且舆论环境比香港肯定是恶劣了不止10倍。所以张潮只是请王崇楷帮忙关注一下这两天台岛那边的舆论风向,是否受香港这边转变的影响。

王崇楷满口答应,并且邀请张潮合适的时候来台岛看看。

刚挂掉王崇楷的电话,张潮又给黄杰夫打了过去。面对自己人,张潮的怒气可就无所顾忌地发出来了,他对黄杰夫道:“把和华宜那边的合作逐渐都停掉,另外随时关注华宜在资本市场的运作,他们这两年要上市。”

黄杰夫惊诧极了,张潮很少在他面前表现得这么强势,也极少谈论其他公司具体的运营细节,这对华宜是哪来的这么大的火气?于是问道:“关注华宜的资本运作……我们的目的是?”

张潮冷笑道:“先关注着,具体怎么办,等我把一些事情落实后再说。”

黄杰夫应了一声“OK”,然后趁机汇报了近期的工作内容后,才挂了电话。

张潮在林志恩说出宋嘉是因为自己的推荐才获得出演《少年如你》电影机会的时候,他就想到了华宜。

因为当时在场的只有他自己、导演张艾佳、制片伊哲和副导演陆剑清,而且另外三人都很清楚地知道当时宋嘉和自己连一面之缘都没有,完全是陌生人。

张艾佳和陆剑清都是非常职业的电影人,与自己更是无冤无仇,不会乱传,这点上张潮对他们还是有信任的。

而自己与制片伊哲的合作其实也还算愉快,但是自己偏偏在前一段时间和他的顶头上司有一场不太愉快的交流。

伊哲作为下属,把选角会的情况向上汇报当然再正常不过,所以华宜的兄弟二人知道这个内幕的可能性很大,同时他们一直和港台的文化圈交流频密,趁机拿捏一下自己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处理完这些琐事,他也是真的累了。来香港两天,他都处于高强度的脑力活动当中,不是被人灌输,就是灌输别人,才好不容易为事情争取到了转机。

张潮站到窗边,看着外面灯火璀璨的维港夜景,内心涌上一股强烈的疲惫感。

第二天早上,没有定闹钟的张潮一觉睡到了快10点,又被手机铃声吵醒了。拿起来一看是潘要明,就接了起来。

潘要明的声音显然比前两天刚见面的时候轻松许多,言语中也带着对张潮的感激,不过他这个年纪和地位,自然不会表现地太过于激动,寒暄两句以后,就进入了正题:

“你要和复赛学生进行座谈会,已经安排好了,就在今天下午3点。这是一次闭门会,时间、地点都没有向媒体透露,尽量低调。

至于和其他BAND1以下学校文学社团代表的座谈会,也基本确定可以在明天进行。这个会已经向媒体吹过风了,届时会有不少于5家报纸进行采访报道。”

张潮道:“那就好。”

潘要明说完正事以后,又问道:“查先生看了你的直播以后,好欣赏你。你这两天有没有空来他办公室一趟,他希望和你聊一聊。”

这倒让张潮有些为难了。如果自己来香港专程拜访金镛,那倒无所谓了。但是与这样的大人物交流,需要维持的状态和耗费的脑力,都不亚于一次电视台的专访。

自己的行程已经非常紧凑了,实在不想再额外耗费精力。

考虑清楚以后,张潮对潘要明道:“我明天和文学社团代表座谈完以后,就要马上赶回沪上。这次来香港匆匆忙忙,也没有做任何准备,这么去见查先生,未免有些不太礼貌。

下一次,下一次我来香港会专程拜访他,向他请益。”

潘要明不禁犯了为难,犹豫地道:“这……”

张潮立刻说道:“我其实在香港呆的这两天也没有闲着,恰好写了一篇武侠,预计明天就能完成,准备投到《明报》的文学副刊上。

这篇,我想先请查先生看一看,作为我的一份心意,你看可以吗?”

文人相交,将自己的作品交给对方品评,算是一种很高的敬意了,见面反而还在其次。潘要明自己也是个作家,自然知道有这篇就可以“交差”了,于是满口答应下来。

随后的两天,张潮分别与复赛学生以及几个中学文学社团的代表学生进行了座谈,有了之前两天的铺垫,效果都很不错。

一场低调、一场高调的安排,也再次让香港市民关注到了文学。

待到第二场座谈会结束以后,张潮的第一篇武侠也在当天晚上完成了,发给了潘要明,让他转交给金镛先生。

潘要明不敢怠慢,将打印成大字稿,亲自带去给了金镛。

这篇名为《侠客行》,恰好与金镛其中一部作品名字一样。不过只有7000字左右,金镛很快就看完了,将稿件放在桌面上,问道:“你看了没?”

潘要明道:“来的路上草草看了一遍。”

金镛叹道:“后生可畏啊。这篇,我希望香港有足够多的人能够看懂。发给《明报》方面,让他们全文转载。”

《明报》虽然早已经不是金镛掌管了,但是他对《明报》的影响力无处不在,潘要明更还是《明报》出版社的社长和《明报月刊》的总编辑、总经理。

潘要明问道:“会不会太长?”

金镛道:“多一个版面的事情,你去安排就行。我希望明天所有《明报》的读者都能看到这篇《侠客行》。”

潘要明点点头,马上就动身去了报社。

次日清晨,拿到最新一期《明报》的读者,惊奇地发现报纸比原来厚了一点。翻开来,原来是副刊整整多了一个版面。

而多出来的这个版面,全部给了一篇叫做《侠客行》的武侠。

不少人都惊了,以为金镛先生耐不住寂寞,又“出山”了。仔细一看,方才发现作者不是金镛,而是这两天在香港大出风头的张潮。

出于好奇心,纷纷认真欣赏起来——

【冬日里北边的天竟黑得这样早,晡时未过就暗得看不清路。道旁的松林渐渐地像山水画里最浓的那片墨皴,仿佛随时会有剪径的强人从幢幢树影里闯出来。少侠自然是不怕强人剪径——至少一个两个的不怕。他腰间悬着长剑,胯下骑着骏马,头顶发髻高耸,扎得极紧,把眼角眉梢都吊高了些许,越发显得剑眉星目、神采奕奕,任谁看了也要喝彩一声:好个少年英雄!寻常的匪贼见他这身装束,怎敢来送死?】

……

(两章合一,《侠客行》全篇在番外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