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375章 张潮卖的不是书…

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375章 张潮卖的不是书…

簡繁轉換
作者:长夜风过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24 13:41: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375章张潮卖的不是书……(第1/2页)

一般来说,新书发布会要怎么开?

出版社先请一帮成名的作家、批评家,请他们为这本书写序、写腰封,以及推荐语,然后花钱找媒体进行报道,为正式上市预热。

到了发布会当天,有钱的就请一些著名作家或者文化界名流站台,大家对着媒体吹吹捧捧,然后再签售个百八十本,记者们有素材可以拍,就皆大欢喜了。

陆金波的思路也差不多,只不过他设想里邀请的作家阵容比较豪华:自己麾下的作家群,例如易中天、王朔、安妮宝贝……如果张潮不介意,刚从日本回来的韩涵也可以入列。

然后是和张潮有师生关系的作家:余华、贾平凹、王蒙、刘震云、莫言……

《原乡》的发布会应该是一场顶级的“作家秀”,这样才能充分展现张潮在当代文坛的特殊地位。他也相信只要张潮愿意配合自己的计划,这些作家大部分都能请到现场。

这绝对是中国出版史上绝无仅有的盛会。陆金波甚至怀疑,即使张潮以后出版再多,发布会也不可能像这一次这么盛大了!

毕竟《原乡》有着不可复制的国内外舆论风波的强力支持。就拿日本来说,上哪儿再找一个东京都知事让张潮“气死”去?

没有想到张潮竟然彻底否决了,而且给出的理由刺痛了他的内心:“太市侩了!咱们能不能有点文人风骨?”

陆金波在收到张潮的邮件以后破了大防,差点把电脑给砸了,一度“威胁”张潮道:“场地也租了,不少人都问过意向了,现在反悔合适吗?”

张潮的回复也很简单:“如果你非要这么办,那发布会我就不去了。”

陆金波几乎是咬牙切齿地敲下一行字:“你就不在乎《原乡》的销量?”然后发送了出去。

而张潮的回答,再一次击穿了他的防线:“你说我不去,是不是更有新闻效应?销量会不会更高?作家在新书出版前夕和出版社闹翻,然后这个作家叫张潮……”

陆金波:“……你说说你的方案……”

想到前几天的经历,再看看在舞台上讲着自己故事的贵州山区的孩子,还有台下不时在抹眼泪的读者,陆金波恍如隔世。

如果当初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呢?想必此刻的现场应该是一片祥和、欢声笑语。

但这世界上,最打动人心的,仍然是眼泪。

陆金波已经可以想象,今天的发布会结束以后,读者对《原乡》的期待会高涨到什么地步……

“对韦恩泽来说,「故乡」是黄狗、梯田、稻米,是妈妈做的糍粑辣椒,没有就吃不下饭;对梁细妹来说,「故乡」是年复一年等待,等载着父母的拖拉机碾碎山路的寂静;

梁钿没来说,「故乡」是哥哥离开以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的地方;对梁厚生来说,「故乡」是爷爷给他做的风筝……

那在大家的心里,「故乡」,或者「乡土」,又是什么?”

此刻,台上的孩子已经基本都发过言了,只有几个孩子年纪太小,普通话说不利索,所以才没有发言。

张潮的话引发了现场所有人的思考。面对台上孩子那清澈的眼神,大家心底的那份柔软都被轻轻碰了一下,

陆金波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河南平顶山的一个小村,从小自己除了读书,还要帮家里干各种各样的农活,捡柴火、割猪草、打粮食……样样精通,如果不是考上了大学,他相信自己当农民也会是一把好手……

实习记者顾琳则想到了上海的巷弄。她出生在那里,成长在那里,飘香的馄饨、红砖的民居、欧式的建筑……当然还有在头顶交织成网的晾衣杆,以及饭点时母亲的呼唤……

她身边的杨卫华是土生土长的燕京人,生在四合院的老石榴树下,长在胡同的烟火气里,只是这些年随着燕京的发展越来越快,四合院拆的拆、改的改,小时候的记忆也越来越模糊,有时候他甚至都想不起来当年的老街坊的样子了……

随着这种情绪的发酵,现场的氛围顿时变得温柔又伤感起来——无论来自城市还是乡村,「故乡」都是每个人精神上不可抹去的一个烙印。

张潮缓缓地道:“我的新叙写了福海三代移民的身份、记忆与现实的彼此交错,就是希望能在传统「乡土」的缝隙当中,去寻找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在漫长的岁月变迁里,人的记忆会模糊、会扭曲、会裂变、会发疯……但是一切都导向一个朴素的事实——当城里的孩子在讨论星舰飞船时,什雷村的孩子也在数着谷仓顶漏下的星光认字。

这不是落后,是我们这个民族最珍贵的本事——无论留下还是离开,我们踏出的每个脚印都能长出故乡。

这也是我第一次在作品里叩问一个永恒的话题:什么是「故乡」?那至少在这部里,它的答案——「故乡」是千千万万条这样的回家路、离家路,是摔碎了还能攥紧泥土继续往前走的韧劲。

可能有人觉得这有点太‘宏大叙事’了,也可能有人觉得这有点拔高我自己,但这就是我最真诚的想法。”

张潮讲完这番话,和孩子们一起转过身来,一人拉住盖住背景大幕凸起部分的那块大红布垂下来的一个布角,使劲一拉,大红布落了下来,显示出淡金色的两个大字:

「原乡」。

张潮笑道:“这就是我新的书名,《原乡》。这是一本怎么样的,刚刚我已经讲的差不多——孩子们,你们先下去休息吧。”

梁细妹带着其他小孩向所有人一鞠躬,然后依次走了下去。

张潮目送他们离开,才转头道:“好了,现在是媒体时间,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随便问。”

顾琳几乎是第一时间把身子伸展起来,手举得高高的,就像是班级里的学习委员,张潮也注意到了她,便把第一个提问的机会给了她。

顾琳欣喜若狂,但想起师父的告诫,又强压住内心的激动,用尽量冷静的话语问道:“张潮老师,我是《京华时报》的记者顾琳,我想问的是——《原乡》将科幻与乡土主题结合,这种反差令人耳目一新。

请问您是如何想到用科幻去解构「故乡」这一传统命题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75章张潮卖的不是书……(第2/2页)

这个问题很常规,张潮轻松地道:“在我的概念里「故乡」不是凝固的地理坐标,而是是流动的、动态的精神世界,就像什雷村的孩子和燕京的孩子的日常生活——两者看似遥远,实则都包含着对未来的想象与对根源的坚守。

科幻的‘未来性’恰恰能放大这种时空交错的矛盾感,让读者看到福海的移民如何在记忆的裂变中重构精神原乡的过程。”

顾琳还想再问,却被杨卫华拽了一下,只好意犹未尽地坐了下来。

杨卫华指了指其他虎视眈眈的记者,笑道:“你再问,也不怕别人吃了你?”

顾琳这时候才有些心虚地问道:“师父,我刚刚的问题,问得合格吗?”

杨卫华不置可否,而是道:“你仔细听别人怎么问的。”

这时另外一个记者的提问已经进入正题了:“……这次你没有采取常规的新书发布流程,坚持让这些贵州山区的孩子成为发布会主角,是否在刻意制造‘苦难营销’?

或者您认为这种情感绑架能持续拉动销量吗?”

顾琳听完以后不禁咋舌,看向自己的师父,杨卫华摆摆手,让她先别说话,听张潮怎么回应。

张潮道:“如果苦难需要‘制造’,那恰恰说明我们的创作早已背离了真实。这些孩子不是道具,他们的故事本身就契合了《原乡》的精神。

可以说,如果没有在什雷村的经历,我也不会对华人移民以及唐人街的历史有那么深的感触。作家陈村有一个很有趣的短篇,叫《给儿子》,以父亲的口吻引导‘未来的儿子’去自己曾经插队过的农村参与劳动、体验生活。

里面有句话我觉得很有意思——‘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我当初之所以要去什雷村,而不是自己熟悉的故乡,就是想用距离和陌生感来‘镇住’自己。

幸运的是,我得到的远不止‘镇住自己的那块东西’。

所以与其说我在营销,不如说我选择让作品与读者坦诚相见,让他们看看什么造就了这部作品。

我知道你期待中的「新书发布会」是什么样子。但我觉得,文学如果需要靠名流背书而非内容共鸣去赢得读者时,那才是真正的绑架。”

张潮精彩的回答赢得了现场的一片掌声。被他“驳斥”的记者也没有面露愠色,而是喜滋滋地笑着坐了回去。

顾琳满脸疑惑地看向师父,杨卫华叹了口气道:“你啊,还是太年轻。刚刚的问题其实不是‘挑衅’,反而是问出了普通大众想知道的答案,甚至相当于给张潮解了围。

这种问题,看似尖锐,实则圆滑。提问的和回答的,是有默契的。”

顾琳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这时又有一个记者被点到提问:“您在与旅美作家黎翊云的对话中,多次以‘母语写作’和‘民族情感’压制对方,现在又写了这么一部反应华人移民和唐人街的——

这是否在刻意塑造‘爱国文人’的个人标签,以迎合读者的情绪换取对销量支持?”

这个问题同样让顾琳头皮一麻,但是张潮却没有任何不悦的表示,只是淡淡地答道:“文学观念之争不是拳击擂台,所以‘压制’这个词并不准确,我更愿意将那个过程称之为——‘消弭分歧’。

不过我可以确认的是,语言的选择背后是文化的话语权争夺。当黎翊云女士用英文书写被异化的中国形象时,我会选择用母语捍卫叙事的准确性。

如果这被解读为‘爱国标签”,那我希望更多作家能拥有这种‘标签’——让汉语不再是被翻译阉割的附庸,而是承载本土经验的脊梁。”

顾琳松了一口气,又可怜巴巴地望向师父,杨卫华只能又解释道:“这个问题虽然看起来‘攻击性强’,但很明显是在张潮预设的框架里……”

记者问答进行了短短的20分钟就结束了——再不结束,后面几百个读者可就要“造反”了。

随着发布会环节一个个地展开,读者们的情绪一点点被调动起来,此刻他们已经无法控制住内心的期待,只想早点读到《原乡》了。

签名售书环节正式开始!

这些读者,包括几乎现场的所有记者,都事先交了29元,可以直接在工作人员手里领书——这是张潮的坚持,新书绝对不能送,只能卖;即使是自己的老师、朋友想要一本,他也会自己掏钱买了送人家。

陆金波虽然有点不理解——毕竟组织这些全国各地的读者,给他们报销车票和一晚的住宿,还有给记者的车马费,加起来远远超过29元的书价——但还是照做了。

前排的记者们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让出了两条通道,同时重新调整好了相机的机位,开始拍摄张潮签名的场景——

只见现场的人潮像波浪一样,有秩序地、反复地向前涌动着,最后化为两股细流冲向位于中心位置的张潮。

许多读者都眼眶含泪,或者红着眼睛,显然是刚刚哭过一场;但面对张潮时,他们又忍不住心中的喜悦和激动,泪中带笑,情绪复杂极了。

即使张潮对签售已经驾轻就熟,但他也没有想到今晚发布会的效果会如此之好,所以一边签名,一边还得安慰自己的读者。

看来「故乡」确实是最能触动人心的一片净土——就是不知道他们看完《原乡》以后,还会不会认为那是一片“净土”?

陆金波看到此情此景,心里松了一口气。

这本书的首印是创纪录的150万册,版税也是创纪录的25%——如果销量和王朔的新书一样,那他的「果迈文化」很可能从此一蹶不振。

但现在看来,这种情况不会出现了。

张潮以其天生的争议体质和搞事能力,已经绝无仅有的营销手段,将披着科幻外皮的纯文学作品,从单纯的图书销售,变成了情怀共鸣。

张潮卖的,压根就不是书……

陆金波相信今天发布会的新闻一出,《原乡》的销量将在一周内迎来史无前例的高峰!

可事情的发展,又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