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252章 天上的星星不说话

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252章 天上的星星不说话

簡繁轉換
作者:长夜风过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24 13:41: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252章天上的星星不说话(第1/2页)

【从前有座大森林,里面住着各种各样的动物。有淘气的小松鼠,有老实的大水牛,还有每天都在唱歌的百灵鸟。而小兔子闪闪,是动物里最有好奇心的一个……】

“嘶啦~~”张潮把刚写了个开头的稿纸扯了下来,发出刺耳的声音。不知不觉就开始使用排比,真是个恶劣的写作习惯。

再说了,和山里的孩子讲动物故事,不是班门弄斧么。不小心搞出点常识性错误,就成笑话了。

于是张潮又写下一个新的开头:

【我的班上有一个让我头疼的小男孩,叫做‘方放放’。他的样子长得和他名字一样,方头方脑,调皮极了。他还有一个同桌,叫做‘袁圆圆’,圆脑壳、圆眼睛,是个乖巧的女孩子。……】

“嘶啦。”张潮写了半张纸,又撕掉了。随即心疼地把纸张铺平了,小心翼翼地夹回稿纸里。村长一共只给了他10张皱巴巴的、小学生用的300格作文纸,还是他孙子今年回村里过暑假落在家里的。

“我都写的啥玩意儿……”张潮把笔一丢,翻身瘫在床上,沮丧不已。大部分人在进入青少年时期后,就不会再看儿童文学作品,张潮也不例外。

所以想抄都没的抄!

如果说世上有一种文学类型是最难写好的,那毫无疑问是儿童文学。

如果再说出一种比写好儿童文学还难的创作,那肯定是讲好童话故事。

张潮的屋子里没有书桌,他就趴在床上、咬着笔,想了半夜,憋出了几个开头,结果自己都看不下去,别说讲给这里的孩子们听了。

如果让他写一本给成年人和青少年看的,他早就把眼前这几张薄薄的草稿纸写完了。但是要写出一个适合这里的孩子的故事,还要能用嘴巴说出来给他们听,简直难死了个人。

是《白雪公主》《小美人鱼》,或者《邋遢大王》《没头脑和不高兴》《葫芦娃》《黑猫警长》不好吗?

当然不是。但这些故事要么距离什雷村的孩子太遥远了,大量的解释会不停中断叙述;要么就是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悖,例如对什么是“邋遢”,以及为什么要害怕老鼠,什雷村的孩子和城市里的孩子的理解显然不同。

还有一些他们已经看过动画片了,例如《葫芦娃》,张潮一开口孩子们就大喊“看过”,闹了他一个大红脸。

可真要让张潮凭空写出一个儿童故事来,却又无从下手。说到底,他并不知道孩子们想听什么、想知道什么。

孩子是没有客套和世故的。他们不会因为张潮19岁写出《少年如你》《少年的巴比伦》,20岁写出《消失的爱人》,21岁写出《大医》……而对他有任何滤镜或者敬意。

张潮所有的名声和成就在这个小山村里都归了零。

在他木木讷讷讲不出一个新鲜的故事时,他就是孩子眼中“不会讲故事的叔叔”,而不是什么“著名青年作家”“互联网意见领袖”。

儿童文学,尤其是面向10岁以下低龄儿童的作品,是要用最简单的词汇、最简洁的表达,在近乎“无技巧”的状态下,创作出一个富有童真童趣,让孩子不仅爱看,而且爱听的故事。

爱听又比爱看的要求高了一层,容不得一点佶屈聱牙,甚至连稍长一点的句子写起来都要谨慎。

所以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实际上比顶尖的文学家更要稀缺。因为童真童趣是一个太容易被丢掉,却很难找回来的心理状态。

张潮想着想着,忍不住困意,就这么睡了过去……

“笃-笃-笃。”沉闷的敲门声惊醒了张潮。

他揉着眼睛从床上坐起来,发现天已经大亮。敲门的是村长,他在门外道:“小张,你的电话。”

张潮来什雷村住下以后,发现手机没信号,就通过村委会的座机告诉给了很有限的几个人自己在哪儿,免得大家担心。不过也交代了没有特别重要的事别找他。

他只想躲开忙碌的生活一阵,又不是要修仙。

张潮披了件外套就下楼了,拿起话筒,刚说了一声“喂”,就听到电话那头传来黄杰夫有些兴奋的声音:“Boss,你知道我们的电影票房多少了吗?已经……”

“不想知道。”张潮用莫得感情的声调说道。

“……Boss,华宜的王仲军联系我了,他提出……”

“也不想知道——你做主就行。”

“……Boss,华纳兄弟把《消失的爱人》剧本发过来,你要……”

“不想看。”

“……《大医》第一部的版税……《三晋风流》的收视率……邢小姐的……《三体》第二部……”

“……你看着办……差不了……你让老马处理……大刘自己会写……”

一句赶一句,堵得黄杰夫听得直翻白眼。之前张潮虽然是甩手掌柜,但是对“潮汐文化”的发展方向与关键节点,尤其是媒体宣传方面,还是亲力亲为的。

现在张潮好像真不在意这个凝聚他许多心血的集体了。黄杰夫这次给张潮打电话,其实并不是有处理不了的急务一定要请示张潮,而是想说动张潮早点回燕京。

毕竟有张潮在的时候,“潮汐文化”在宣传和营销上,几乎都在碾压竞争对手。这让黄杰夫在商业上的拓展也无往不利,这种配合无间的感觉简直不要太爽。

张潮一“休养”,黄杰夫都能明显感觉到合作伙伴的态度都有了微妙的变化。自己独当一面虽然没问题,但谁不想更顺利些呢?

张潮也听出了黄杰夫的沮丧,温言道:“我状态其实并不好,未必都能做出正确的决策。等我调整好了,就回去了。

没有我,你们一样能干的很好!好了,如果没有别的重要的事,我先挂了,我还要去帮忙做饭。”

电话那头,身在燕京办公室的黄杰夫颓然放下电话,然后瘫坐在椅子里。他无法理解怎么会有人会放弃享受敌人屈身求和的快乐,放弃享受财富一夜暴涨的快乐,放弃站在山巅俯视众生的快乐。

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一张10块钱的钞票,递给了旁边的马伯慵和双学涛,叹口气道:“我输了。”

马伯慵麻溜地把钱塞进口袋,有些得意又有些感慨地道:“我说的没错吧?他短期内肯定不会回来。”

双学涛点头同意道:“说到底,张潮骨子里还是一个作家。”

黄杰夫哀怨地看了两人一眼,道:“行行行,你们作家清高、你们作家了不起,就我庸俗,就我爱钱……”

马伯慵无奈地道:“学涛,你和他解释解释吧。我去忙《狂宠……》出版的事了。”虽然自己已经帮着邢大小姐改了小半年了,但是说起书名,他的牙齿还是会发酸,赶紧略过。

双学涛还是更稳重点,语重心长地对黄杰夫道:“不是清不清高的问题——你想想,张潮短短2年多,走了别人多少年的路……”

同样的对话,也发生在长福县张潮的父母之间。知道儿子突然跑到云贵大山里去“隐居”,张潮母亲差点就要带上锅碗瓢盆、柴米油盐,跟着去“陪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52章天上的星星不说话(第2/2页)

还是同为中文系出身的张卫国能理解张潮目前的状态,连忙安抚了老婆的焦虑:“儿子长大了,又遇到了这么多事,觉得累也很正常。他这是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你别拦着他。

等他找到了,自然就回来了。”

张潮母亲狠狠剜了一眼他,最后还是叹了口气道:“觉得累,怎么就非要去那穷乡僻壤的,回家不好吗?”

张卫国嘴巴上说:“我们作家的事,你不懂!”心里却想着儿子要回来,岂不是连三姑妈的大女婿的表舅的理发店开业,张潮都要去剪彩?躲出去好,躲出去好。

知夫莫若妻,老婆一句话就差点让张卫国破防:“‘我们作家’,我们家还有第二个作家?我怎么不知道?”

张卫国闻言只能把墙上的一幅“忍”字书法作品看了又看,然后一言不发地回书房继续写他的《我教儿子写作文》了。

张潮并不想费心思去猜远在燕京或者其他什么地方的人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他眼下只想烧好眼前的这口灶台。

虽然付了钱,他也不想每天耷拉着俩爪就往人家火塘前一坐就开始干饭。能够参与到过程里,才能让每顿饭吃得更香甜一些。

所以他提前来了今天的“食主”家里帮忙。灶头上的蒸炒烹炸他自然插不上手,所以被打发来做简单的烧火。

说是“烧火”,其实灶膛里早已经点燃了熊熊火焰,他只用负责往里添柴、用风筒吹风,让火力不要减弱就好。这活儿张潮小时候就干过,不过那时候家里的灶膛边上还有一个小鼓风机,不用风筒。

灶台烧火也是有技巧的,不是只管塞柴火就行。而是要用铁棍或者火钳,不时拨动堆在一起燃烧的柴条,才能物尽其用,让它们燃烧得更加充分。

选柴条也有技巧。灶膛里只需要有一根硬柴做“主力”;在“主力”被“消灭”前,只需要往里面添枯柴和细枝。这样既可以保证灶膛的火力不会过旺,也能节约柴火的消耗。

看着张潮吹风筒、拨柴堆、添柴条的动作越来越娴熟,女主人虽然也不会说普通话,但还是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随着温度的上升,蒸屉下的清水开始沸腾,不一会儿白蒙蒙的蒸汽就从烟囱里钻出去,与别家的炊烟交织在一起,让整个什雷村都氤氲在祥和和安宁当中。

吃过午饭,张潮又想帮忙洗碗,可是主人家怎么也不让,他也只好作罢。

回到村委会睡了个午觉,张潮又跑去找了韦广利家的小孩哥韦恩泽,让他带着自己去附近的林子里捡菌子。

韦恩泽本来正在愁眉苦脸地写作业,一听张潮要捡菌子,高兴地把作业一飞,朝着屋子里喊了一句,也不等有人回应,就拎上篮子带着张潮出发了。

等走到村子的边缘,韦恩泽还回头看了看自家,发现母亲没有追出来,这才松了一口气,对张潮道:“快冬天了,菌子捡不了几天了,也捡不了几种了。”

张潮笑道:“那你教我认一认,哪些菌子有毒,哪些菌子能吃。”

韦恩泽仿佛得了莫大的认可,带着张潮就钻进了林子里,一边还说道:“菌子嘛,我也认不全,所以一般只摘爷爷教我的那几种。

其实有毒没有毒,吃一次就知道了嘛!有好几种,我一直想尝尝看。”

张潮:“……”好想回去怎么办……

但是来都来了,张潮默唱着:“红伞伞、白杆杆……”

不过小孩哥还是按捺住了自己的冒险冲动,只带张潮摘了最常见的几种蘑菇,大多数长相朴实憨厚,既没有妖艳的红伞伞,也没有诱惑的白杆杆。

吃过晚饭后,张潮看到孩子们都往村委会跑,也就跟了过去。

原来是每到周末晚上,村长都会把办公室的电视摆到外面,让村民一起看。虽然也有村民家里已经买了电视,但毫无疑问,大家还是更喜欢围坐在一起看节目的热闹感觉。

6点的电视剧,7点的新闻联播,7点半的焦点访谈——这三个节目是雷打不动的,但孩子们多半看得直打哈欠,或者在互相打闹。大人们也多在自顾自地聊天。

只有不多的几个听得懂普通话的大人看得仔细些。

8点钟,村长把电视调到了CCTV-10。张潮还没反应过来,就听到一阵熟悉的音乐,然后就是熟悉的解说词——

【踏遍三晋大地,尽数风流人物。欢迎大家收看大型文化行旅纪录片「三晋风流」。这一期节目,我们来到了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辐射中原的YC市。……】

村长调完台,看到张潮愣在那里,有些不好意思地道:“我们能收到的台不多。最近看电视,就觉得这个节目不错。能让大家看到别的地方是什么样子的……

你要是有要看的节目,可以自己调。”说罢就把遥控递了过来。

张潮连忙摆手拒绝,表示和大家一起看就好。其实这也是他第一次完整地看到「三晋风流」的成片,排期是早就和CCTV10谈好的,只是自己忙完了而已。

很快,山西与这里截然不同的地貌特征就吸引了几个孩子的注意,尤其是大片大片的平原,让从小到大都没有见过二里平地的他们感到震撼。

韦恩泽悄悄拽了下张潮的衣摆,张潮看向他,他小声问道:“这个地方在哪里?”

张潮想了想,大概和他描述了一下两地的距离和交通。但是“一千多公里”“隔着三个省”“坐火车几天几夜才能到”,显然超出了他的想象力。

尤其是张潮最后补充了一句:“我从县城来到这里,一共40公里。”

县城韦恩泽去过,一路上走路、拖拉机、三轮车、公交车,花了大半天才到。而这个“运城”,竟然比县城还要远上几十倍。

以前他也看电视,但是只注意了里面的高楼大厦和花花绿绿的衣服,却并没有人能给他解释这些陌生的事物。学校的老师虽然讲了“祖国幅员辽阔”,但是他对此没有具体的概念。

张潮的话,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世界原来可以这么大,眼睛里浮现出茫然和向往两种神色。

张潮笑问道:“想去?”

韦恩泽点点头,道:“想去……可是很远。”

张潮道:“想去的话,其实不远。我来的地方,比‘运城’还要远。但是我想来,也就来了;你想去,也一定能去。”

韦恩泽摇摇头,不再说话。

张潮也不再说话,和他们一起静静看着电视。

什雷村的夜晚依旧黑得像墨,寥寥几盏灯光,和电视屏幕的荧光,并没能照亮这里的夜空。

晚上9点,村长关了电视,众人也各自散了回家。

张潮上了二楼,拿出纸笔,在新的一页写下了一个新的开头:

「今天,韦小亮突然问了张老师一个问题,可把他难倒了——“老师,我听电视里说要下流星雨了;那下完流星雨,天上的星星是不是都落到了地上,再也看不见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