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292章 (加更)狂妄

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292章 (加更)狂妄

簡繁轉換
作者:长夜风过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24 13:41: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292章(加更)狂妄(第1/2页)

张潮环视了一眼小广场上的听众,又看了看困惑的徐知远,以及不安的张越然,才开口道:“你问我到底是‘不怕被这个粗鄙的时代所定义、污染’,还是‘有信心定义、改变这个时代’。

那我的答案是——我不认为这个时代是粗鄙的,因为我已经在我的领域内重新定义和改变了这个时代。这与我有没有信心无关,我已经做到了。”

张潮的话,让现场陷入了比之前更深沉的安静当中。

大家设想了100种张潮可能给出的答案,但张潮给出了第101种——他说他已经‘重新定义和改变了这个时代’,何等的狂妄!

虽然加了一个限制语“我的领域内”,但却丝毫没有削弱这句话蕴藏的巨大爆破力,把每个听到的人脑子都震的嗡嗡的。

中国文坛不是没有出过“狂徒”——远的有李敖,说自己是“500年内白话文第一人”;近的有怼天怼地怼空气,谁都不放在眼里的韩涵。

张潮崛起这几年虽然抢了韩涵的风头,争议比他更盛。但是他的“法宝”之一就是把自己放在比较弱势的地位上对批评者展开反击,很少在个人定位上自我标榜,所以谈不上是个“狂徒”。

而刚刚张潮的发言,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他的印象。

偏偏张潮看起来还十分平静,似乎完全不认为自己说了一句多么刺激听众神经的话。

徐知远勉强挤出一个笑容,他内心是个极其骄傲的人,固执地抗拒时代的同化,坚持精英主义的价值取向,即使他无能为力,也坚定地认为引领人类方向的是极少数人。

他问道:“这是‘单向街书店’的沙龙开张2年以来,我听到的最……惊世骇俗的一句话。为什么会突然说出这样一句话?

或者说,你认为如果没有你,这个时代的‘你的领域’会是什么样子?”

张潮道:“‘我的领域’自然是文学这个小圈子。我认为如果没有我,它会很无聊,很平庸。”语气依旧平淡,仿佛在说一件平常不过、理所应当的事。

徐知远追问道:“是什么促使你有这样的判断?”

张潮反问道:“那你觉得,没有我之前,新世纪的文学是什么样一种氛围?”

徐知远沉默一会儿,然后道:“沉闷,衰微,逐渐边缘化。——我说这个,越然可能不同意啊,毕竟他们那两届的‘新理念作文大赛’选手,还是掀起了一些波澜。”

张越然自嘲一笑,道:“算是‘死水微澜’吧。其实也就火了那么两三年和两三个人,大部分人还是沿着平庸的轨道,滑入生活的常态当中。

像我虽然上了山大,但是读的是英语;后来去了新加坡,读的是计算机。虽然一直在写作,但是内心从来没有笃定自己能走这样一条道路。

‘作家’这个身份并没有带给我应对生活足够的安全感,我仍然会下意识去寻找其他的可能性。这几乎是我们这几届获奖者都有的一种心态。

所以到最后,我们像是一把洒向一汪平静湖水的小石头,刚接触到水面的那一刹那,就是最辉煌的时刻,接着就是往下沉、往下沉……”(《死水微澜》作家李劼人在1926年写的一部,强力推荐阅读)

徐知远道:“很悲观,但又很冷静的一种说法。但好像也确实能印证张潮刚刚说的话——我确实看到你让文学一次又一次重新站到时代的主视野当中。

我觉得的确有这么一种可能——过10年、15年,人们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会把文坛的这个时代命名为‘张潮时代’,或者用你来作为时代的符号、标签。

但是你这么直接地在现在就提出来了,会不会给人一种‘迫不及待’的轻浮感,你不怕再惹上更多争议吗?”

张潮这次没有犹豫,很快回答道:“我只是陈述一个事实,既不是在炫耀,也不是在试探。你可以看看我出现之前的年轻作家群体,和我之后出现的年轻作家群体,会发现已经是‘一代新人换旧人’。

如果我否认这来自于我的影响,那我就太虚伪了。当我在‘博客中华’网站上发布那三篇文章的时候,借用漫画里的一句话就是——命运的齿轮就已经开始缓缓转动。

我说自己重新定义和改变了这个时代,不是指我一个人成为焦点,而是指从我开始,中国文学的生态发生了变化,大家不仅要关注我,还要关注他们。

年轻作家最需要的就是关注,我也是在读者不断的正反馈下才走到今天。如果中国文学错过了这代人,那真的太可惜了。”

徐知远恍然大悟道:“所以你突然这么说,其实不是冲动、不是自恋,也不是狂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一个宣言,你在代表你这一代的作家宣言?”

张潮不置可否,而是道:“我只是不想他们熄灭。”

他太清楚上一世没有自己的这10年,中国文坛多么地落寞和沉寂。这10年里几乎所有冒头的、被寄予厚望的“80后”,最后都被证明接不过余华、莫言、格非、迟子建他们的班。

原因很复杂,但是结果就是这样。

重生之后,张潮沿着一条他自己都没有设想过的人生轨迹,一路火花带闪电地走到今天的这个位置,蓦然回首,才发现中国文学已经变了天。

这10年里叱咤风云的韩涵,已经在张潮的光环下黯然退场,最近1年多,无论是他的书,还是他的言论,都几乎不再被人提及。

韩涵似乎已经真的转型成了一个专职的赛车手,他的博客当然还有人看,却已经不像张潮记忆里那样时不时爆破一下人们的眼球。

这10年里商海弄潮的小四,无论是《最》系列杂志,还是他的“青春伤痛文学”,都被张潮挤压到了边缘地带,无论是销量还是影响力,都平平无奇。

就连张潮包装推出的邢思媛,都能凭借“大小姐文学”,在二三线城市和小县城这样的下沉市场,与小四战得难分难解。

再这么下去,汪精卫姨太太的豪宅,小四怕是买不了了。

没怎么受到张潮冲击的,反而是张越然、周佳宁、蒋峰这样的“二线选手”,他们的读者群与张潮的有所重合,至少互不冲突。

张潮近乎于改变了一代年轻人的阅读口味,让他们知道文学原来可以做到通俗但不狗血、精致但不小众,甚至带动了一波“纯文学”阅读热潮。

年轻读者是文学生态最重要的土壤,只有这份土壤变得更有耐心、好奇心、包容性与探索欲,才可能滋养出更多优秀作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92章(加更)狂妄(第2/2页)

而张潮“带”出来的一批“《青春派》作家群”,包括马伯慵、双学涛、龚婉莹、陈春成……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汰换了相当一部分的“《萌芽》作家群”。

说起来都是“80后”作家,但已经实现了“升级换代”,内涵与影响已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

这一代“80后”,是真正可以延续80年代文学热潮的一代——两个“80”,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呼应。

但是张潮也深切地感受到,除了自己以外,其他人仍然处于被忽视,甚至被无视的状态。

上一代“80后”作家群,有“新理念作文大赛”这个平台,为他们做了一次漂亮的集体亮相;而这一代“80后”作家群,恰恰缺乏这样一次机会。

历史上伟大的文学潮流,优秀的作家、诗人往往是以群体姿态登上文学舞台,然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席卷旧风气、旧形式,开启新时代。

现在却只有张潮一个人。

既然别人不愿意捅开这层窗户纸,那么张潮决定自己来捅。

他之所以选择来到“单向街书店”,参加这次的沙龙,除了徐知远是他的燕大学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个小众场合,很适合自己说点“过头的话”,然后通过这群“文艺青年”慢慢散播出去,渐渐发酵起来。

张越然似乎也想到了什么,微微失神。她们这些“《萌芽》作家群”,似乎就少张潮这样一个人——但即使真有,又怎么能如此有底气地说出来?

张潮就不一样了,他的作品、他的声望、他的影响力,形成了对同时代其他所有作家的碾压,他的“狂妄”在这种语境下,竟然显得那么合理。

想到这里,张越然不禁问道:“为什么呢?”

张潮:“嗯?”

张越然意识到自己竟然把心中所想脱口而出了,连忙补救道:“你为什么要为‘这一代’做这些事?你已经站在聚光灯的最中央了,为什么还要把光分出去?

要知道,很多人哪怕自己兜里有打火机,抽烟的时候还要向别人借火呢?”

张越然说话和她的一样,十分善用精巧的比喻,这句话让台下的气氛莫名轻松了不少。大家纷纷从张潮刚刚庞大的话语信息的压力下疏解出来,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

张潮道:“要我说实话?因为我觉得太无聊了啊,一直只有我一个人。”

徐知远和张越然都是一愣:“就因为这个?”他们以为张潮又要说出什么惊天动地的话来,结果只是这么平平常常的一句。

张潮点点头道:“没有你们想象得那么复杂。我想这个舞台上多一些人站到聚光灯下,不管是与我同行的,还是向我逆行的,都成。

只要不继续死气沉沉下去,我不介意有人可以把我挤到舞台边上去。”

徐知远笑道:“这好像有点难。”随即像是发现了什么,有些激动地道:“我的解读是,这其实是你生命意识里一次使命感的迸发,你觉得要为这个时代承担点什么,你要带着‘这一代’往前走,不是吗?”

“不是!”张潮斩钉截铁地道:“徐师兄,不要给我上价值!我说了,我只是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我所有的文学创作和媒体传播,出发点都是为了我自己。

至于说这些行为产生了什么后果,绝大部分不是我的初衷,我也无法预料。但是既然已经发生了,我不会否认,但你别想让我负责。”

徐知远、张越然,还有小广场上的听众:“……”这都什么极品渣男的言论。

张潮进一步补充道:“就像我之前说的,历史是条河,滚滚向前、不舍昼夜。不要试图用‘时代’这种历史的‘切片’,来禁锢自己的思维。

有没有我,‘这一代’都会往前走,只不过方向、速度可能与有我不太一样。今后的我,也会和以往的我一样,以‘自我’为出发点去生活、去创作。

我只是把已经存在的事实告诉你们,但不想代替你们判断这是好还是坏、是香还是臭,更别提‘带着往前走’——我又不是拉车的驴。”

场上又是一阵笑声,此刻大家才完全放松下来,但同时内心的兴奋不减。

他们隐隐约约觉得张潮打开了一扇门,只是这扇门朝哪儿开、怎么进,他们还摸不到。

徐知远想得则深远得多,他意识到张潮今天的发言肯定已经酝酿许久,只是借由这个场合表达了出来,自己那些自以为聪明、有深度的提问,更是成了张潮观点的抓手。

以往他总是习惯把嘉宾的话,用“上价值”的方式,曲解为自己想要向听众或者观众传达的观点。今天完全被张潮强大的控场能力给反客为主了。

这下他知道之前他对话的那些沙龙嘉宾的感受了——为什么有人听完他的问题后,就干脆沉默不语。

原来是因为真的很憋屈啊——不过这次他觉得自己的憋屈是有价值了,甚至如果能引出张潮更多的“真心话”,他不介意再憋屈点。

奈何时间有限,他只能抓紧将这个沙龙收尾,于是提出了一个很俗常的问题道:“今天这里坐着的几乎都是热爱文学的年轻人。作为‘这一代’最闪耀的青年作家,你对他们有什么忠告吗?”

张潮笑道:“‘忠告’?我有这么暮气沉沉吗?”

徐知远道:“那就是‘经验分享’吧。你认为你人生当中有哪些经验,是值得在场的年轻人借鉴的。”

张潮闻言,“四十年”的人生经历像书本一样在眼前快速翻动,最后竟然叹了一口气,说道:“如果说有,那就是奉劝大家,不要用‘阅读经验’替换‘社会经验’,不要轻信任何文学作品塑造出来的群体幻觉,不要把来‘单向街’当成逃避现实的手段。

在今天,还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够真实地描绘我们这个时代——互联网语境下交流层级的扁平化,个人话语权被放大,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的文盲,获取知识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而体验情感变得异乎寻常的艰难……

做一片顺着水流轻快而下的叶子,可能比做一块沉在水底,很久才翻个身向前的石头,有价值的多。”

张潮说完这番话,所有人再次陷入了沉默和思索当中。在这一场对话里的张潮,虽然依旧有犀利的一面,但却罕见地流露出了许多温情和善意。

只有张潮自己知道,这场对话只是开始,他心中开始萌发的那个“世界”,还没有被镌刻到理想的版图上。

(万字双更完毕,求月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