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386章 我们《收获》有自己的骨气和尊

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386章 我们《收获》有自己的骨气和尊

簡繁轉換
作者:长夜风过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24 13:41: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386章我们《收获》有自己的骨气和尊严!(第1/2页)

程永新和毕飞宇坐在各自的座位上,久久不语,不时抬起手上的《最后一课》,翻到其中的某一页,或者某一段,再品读一遍。

这篇的结尾极有意思,竟然是对主人公「张潮」年轻时的外貌描写。

通常来说,主人公的外貌、习惯描写要放在的开头部分,或者在情节推进的过程当中不断点到。

而《最后一课》直到最后才把主人公年轻时的外貌呈现在读者面前,也就是在读者完成了对「张潮」内在生命轨迹的构建以后,才赋予其外在形象,是一种贯通了“外在-内在”的精神互文。

后置的肖像描写也成为了解构他人生双重镜像:既是角色对自我本源的蓦然回首,也诱导读者对角色形象进行回溯性的重构。

当读者在末尾看到年轻的「张潮」,实际上也目睹了所有过往情节在此时闭合,但人物却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那些曾被定义为“妥协”甚至“堕落”的行为,突然在青春面容的映照下显露出更为强烈的悲剧性。

这是作者邀请读者在文本终结处重新出发,在记忆的灰烬中打捞残存的人性。

程永新率先开口了,他有些感慨地道:“我以前以为张潮的叙述技巧主要体现在长篇里,或者至少是中篇。

太短的篇幅无法完全包裹他的倾诉欲和迷宫解构。现在从这篇《最后一课》来看,他似乎完成了一次‘自我进化’?你怎么看?”

毕飞宇闻言后又沉吟许久,道:“在看到这篇之前,我一直觉得张潮很像80年代初的那批作家。

余华、莫言、苏童、刘震云、马原……某种程度上,张潮是他们的集合体,更娴熟,也更有野心。

但是《最后一课》却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冷峻感,始终把故事约束在既有的框架里极有耐心地推进。

风格上来说,混合了老派现实主义对社会的描摹与现代主义对人性异化的警惕……

确实是一篇杰作。就像你说的,他‘进化’了。”

程永新也感慨道:“年轻真好啊!余华他们‘上路’的时候,基本都快30岁了,张潮才多大?

就算他一直维持这个水平,成就都将是惊人的。何况他还能进步……”

这时候主编室的门被敲响了,程永新笑道:“这次倒知道敲门——进来吧。”

进来的当然是刘鹏涛,他的神情仍然难掩兴奋,问道:“主编,怎么样?发不发?”

程永新和毕飞宇对视一眼,露出一个别有意味的笑容,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你也看完了吧?你先说说你的感受。”

刘鹏涛知道这是考验自己的时候,立刻严肃起来,思考了一下才道:“张潮的这篇明显是对都德的《最后一课》的戏仿,但是远比都德的《最后一课》更深刻,也更加复杂。

是以眼下的2008年为基点,通过推演现有社会趋势,构建一个看似荒诞却极具现实逻辑的未来图景。

张潮摒弃传统科幻的架空设定,选择以当下的社会现实为土壤,然后再嫁接上未来可能性的枝叶。

他还打破线性时间,通过主人公的课堂独白,将‘第一课’、‘最后一课’与‘深城十年’折叠到同一空间里。

记忆、现实与幻觉的交织形成环形叙事结构,暗示个体命运在时代齿轮下的循环性与宿命感。……”

“行了行了……”程永新连忙打断道,“让你说评价,不是让你写中文系研究生毕业论文。用最简单的语言总结一下这篇怎么样就行了!”

刘鹏涛涨红了脸,好半天才从嘴巴里蹦出两个字:“牛逼!”

程永新和毕飞宇哈哈大笑,毕飞宇道:“小刘,我们的意见和你的一致!”

程永新道:“这篇我们《收获》要了!但是有一项艰巨的任务要你完成,有信心吗?”

刘鹏涛立刻一个立正,像一个新兵一样大声答道:“有!请首长指示!”

他这个反应让两人又笑了起来,程永新道:“《最后一课》的作者,虽然基本可以确定是张潮,但是毕竟还没有板上钉钉,所以你要落实一下。”

刘鹏涛心里一喜,连忙道:“没问题,我等下就发邮件询问。——不过咱们发在第几期?”

程永新道:“当然是马上安排,下一期就上,不能耽搁。”

刘鹏涛闻言点了点头,转身就要走,结果程永新立马叫住了他:“诶,我还没有说完呢,你急什么?”

刘鹏涛连忙回转身,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程永新道:“第二件事才是最重要的——你要问清楚他后续还有没有写短篇或者中篇的计划;如果有,争取把这些作品都要过来。”

刘鹏涛倒吸一口凉气,和前面的事情相比,这简直是地狱难度。

张潮为什么将《最后一课》投给《收获》,其中原因暂时不得而知;但办公室这么多人知道了这件事,那在业内肯定是瞒不住的。

作家写中短篇,特别是短篇,基本不会只写一篇,通常都是要写“一串”,最后结集出版。

所以程永新判断一定有几篇类似的短篇跟在《最后一课》后面,张潮要么已经写完了,要么在酝酿当中。

要是能一口气拿下来,那对于重振《收获》的影响力、提高销量无疑是打了一针强心剂。

张潮背后那数以千万计的青少年读者群体,哪个文学杂志看着不流哈喇子。

可人家自己办刊,《青春派·大观》目前是国内销量最高的文学杂志,除了前两年贾平凹主编的《美文》从张潮手里抠了十几篇散文,「潮汐文化」就再没让肥水流了外人田。

要是知道他愿意把新作品投到其他期刊上去,那还不得抢疯了?

论关系铁,有《花城》;论地方近,有《人民文学》;论交情深,还有《青年文学》。《收获》哪儿排的上号?最多就是能从余华那边说说情。

刘鹏涛作为一个年轻编辑,要他完成这样的任务,简直是天方夜谭。

程永新见刘鹏涛露出为难的神色,打趣道:“怎么,完不成?”

刘鹏涛被这句话一激,咬了咬牙,语气坚定地道:“完得成!交给我吧!”

程永新这才满意地道:“这才像咱们《收获》的人。如果对方答应,那无论他想出特刊、增刊,还是别的什么条件,只要不太离谱,都可以答应他。”

刘鹏涛犹豫了一下问道:“不太离谱的标准是……”

程永新笑吟吟地看了他一眼,没有回答,而是直接下了“逐客令”:“事不宜迟,赶紧忙去吧。”

等刘鹏涛离开主编室,毕飞宇才笑呵呵地对程永新道:“你觉得这个小刘能说动张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86章我们《收获》有自己的骨气和尊严!(第2/2页)

程永新道:“如果张潮是这么想的,不用我们请,他也会继续投;如果他不愿意,就算我亲自出面,也得吃闭门羹。

这种事还是让年轻人去,留个联系方式,逢年过节发发祝福短信也是好的。编辑嘛,总得有自己的作者资源。”

毕飞宇意味深长地道:“那这个资源,你可给得太厚实了!”

程永新笑了笑,道:“我老了,和张潮估计也聊不到一块儿去,小刘年轻人,说不定机会更大。再说了,能收到张潮的稿子是他的缘分,我没必要截这个胡。”

毕飞宇摇了摇头,不知道在想些什么,不过很快就道:“既然有了张潮的,那近期咱们《收获》的‘收获’就足够多了,我的短篇就……”

程永新这才想起来今天让毕飞宇来的目的是什么,连忙道歉道:“实在抱歉,刚刚是我太兴奋了,把正事给忘了。”

毕飞宇摆了摆手,表示没关系,然后道:“有《最后一课》珠玉在侧,我也怕自己的小短篇露了拙,还是拿回去打磨打磨吧。”

程永新这时候窘迫极了。毕飞宇最近来上海,他特地约来杂志社见面,就是看中了对方手里的短篇,结果被张潮的意外来稿一搅和,倒好像有些“有了新欢,忘了旧爱。”

但张潮的稿子不能不要,毕飞宇又在现场看过了《最后一课》,还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现在决定藏一藏“拙”,也是人之常情。

毕竟《收获》刊发《最后一课》后,引发的轰动效应是可以想象的。到时候同一本杂志里的其他作品,甚至同期所有文学期刊的其他作品,都不免黯然失色,成了陪衬。

这种事情历史上多次发生过,只是近年来比较少见而已。

毕飞宇自嘲一笑,随即洒脱地道:“不是和你客气,也不是我自谦。看完张潮的以后,我确实觉得手头的两个短篇都可以再推敲推敲。

虽然我写的也是城市里青年男女的生活,但是和《最后一课》相比,总觉得哪里差了点味道。我要回去细琢磨琢磨——这篇稿子我能带走吗?

放心,我会做好‘保密工作’。”

原则上投稿到杂志社的稿子,没有刊发之前,是不允许外人带走的;但可能是心怀愧疚的缘故,同时也相信毕飞宇的人品——作家之间相互交流手稿本是常有的事——程永新稍犹豫了一下就答应了毕飞宇。

看着毕飞宇离开的背影,程永新站在主编室的门口思索良久,直到一个编辑又拿了一篇稿子让他审核才回过神来。

刘鹏涛接下「拿到张潮其余稿件」的“地狱级任务”后,坐在位置上抓耳挠腮了好一会儿,才字斟句酌地发送了第一封给发件人「张潮」的回复邮件。

他当然没有唐突地询问对方是不是就是大家以为的那个「张潮」,而是用例行公事又略带恭维的语气通知对方稿件被录用了;

但是后续和编辑沟通、寄送样刊、稿费转账等一系列事宜,都需要对方的身份证信息、银行卡账号、手机号码和通讯地址等信息,所以希望对方能提供。

忐忑不安地按下发送键以后,刘鹏涛就开始患得患失起来。

他当然希望对方是真的「张潮」,但据说此人“喜怒无常”,万一自己哪个字眼触怒了他,他临时反悔要求撤稿,那自己就别在《收获》混了;

如果对方不是「张潮」,而是一个“冒名顶替者”,那后面的事情,可就好玩了……

但是整整一个下午过去了,一直到下班,同事们都离开了办公室,刘鹏涛都没有收到来自「张潮」的回复邮件。

在过筛一样又过了一遍邮箱后,确认没有漏网之鱼,刘鹏涛也只能失望地准备关上电脑,然后收拾东西回家。

这时候程永新突然出现在他的身边,温和地道:“怎么,没有收到他的回复邮件?”

刘鹏涛疲惫地点了点头道:“是,刚看过一遍邮箱,确实没有。”随即有些担忧地道:“程编,你说他会不会反悔?”

程永新拍拍他的肩膀,道:“别着急,也别瞎猜,静静等待就好。明天如果还没有收到邮件,再另外想办法联系,圈里有他手机号的人还是不少的。”

刘鹏涛这才放下心来。

程永新笑着说起了往事:“我83年到咱们《收获》工作,一开始和你一样都是负责筛选大邮箱里的稿子的——只是那时候的邮箱是真邮箱,不是电子邮箱。

80年代正是文学热,最多的时候我们每天收到的投稿都能用麻袋装,有些同志寄过来的长篇厚得像砖头。

我每天的工作就把这些投稿按照体裁分门别类地摞好,像小山一样堆在我的办公桌周围。我先把其中明显不符合要求的稿子筛出来,再把其他稿子交给不同的负责编辑。

然后我就给留在我这里的稿子一封封写退稿信。虽然很短,但是我都坚持亲笔写,不用社里印好的退稿信模板。”

刘鹏涛惊奇又佩服地道:“那您一天得写多少啊?”

程永新道:“有时候一天一百多封,最多的时候要写两三百封。上班时间写不完,就等下班以后在宿舍里写。那时候也没有结婚,时间多的很。

就这么写了三年多,渐渐的,圈里都知道《收获》有我这么一个人,大家对我的态度比较认可吧。渐渐的,就有作者主动联系我、给我投稿了;也有朋友给我介绍作者了。

余华、苏童都是朋友给我推荐的。他们第一篇有影响力的作品,都是经我的手,发在《收获》上的。

后来我见到余华,他就对我说‘我的稿子以前被你退过’——我其实已经忘了什么时候退过他的稿了。退稿信写得太多,哪能记得住。”

刘鹏涛一边听着,眼神中流露出崇拜的光芒,似乎看到了20年前,那个群星刚刚开始闪耀的年代。

程永新这时候才语重心长地道:“能收到张潮的稿子,确实很重要;但你也不要忘记了自己是《收获》的编辑,《收获》是巴老办起来的,也有我们自己的骨气和尊严!”

刘鹏涛重重地点了点头:“程编,我明白了,我一定会不卑不亢,把握好交流的尺度,哪怕对方真是张潮,也不会丢了我们《收获》的脸!”

程永新欣慰地笑了。

这时候刘鹏涛的电脑音箱“叮叮”一声响,屏幕也骤然亮了起来。

刘鹏涛还没有反应过来,只见年逾五旬的主编程永新一个闪现来到电脑前道:“邮件,新邮件。快看看是不是张潮发过来的!”

刘鹏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