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225章 御驾亲征,灭此朝食

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225章 御驾亲征,灭此朝食

簡繁轉換
作者:长夜风过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24 13:41: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225章御驾亲征,灭此朝食(第1/2页)

来的人正是潘要明,明窗社社长,同时也是港岛作家联会执行会长。

他和徐子东也熟识,打过招呼以后,潘要明道:“还是子东面子大,张潮给记者宣布完大事以后,第一个就来找你。”

徐子东自然不知道早上的事情,诧异地问张潮道:“你宣布了什么大事?”

潘要明帮着张潮把他想给鲁迅建设一个馆苑的事说了,徐子东惊讶道:“还真是大事!港岛这个地方,你要建馆,可不止要花钱——不过这个设想好!鲁迅先生启迪了港岛的新文学,应当有一标志。”

张潮道:“也是在来港岛的途中,查资料时冒出来的一个想法,目前还不是很成熟,还需要完善。”

徐子东略有些激动地说道:“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找我。”作为大陆来的文学教授,徐子东对鲁迅的感情,自然比港岛本地的研究者要更深厚,也更复杂。

潘要明道:“也算我的一份!这件事情如果能办成,也算是港岛文学的一个里程碑。”

这时张潮才和潘要明道:“潘社长,我还想下午再去找您,没想到您这么快就找上门了。”

此时潘要明见这里只有张潮、徐子东两人,显然轻松不少,于是道:“我是‘新理念作文大赛’港岛的负责人,当然着急啦。”

徐子东这时起身道:“我要回去了,你们聊。”

潘要明用手指点了点手表道:“中午了,一起吃饭啦,别急着走嘛。”

徐子东笑着婉拒道:“家里老婆煲了汤,不回去喝要挨骂!”

潘要明也顺水推舟地道:“天大地大,老婆最大!那我就不留你了!”

两人送徐子东到书店门口,早上接张潮的小伙子已经把车开过来了,徐子东说了声“再见”就上车远去了。

潘要明松了口气,回身对张潮道:“咱们边吃边聊?”

张潮点点头,潘要明挥了挥手,一辆丰田皇冠就开了过来,两人上车,不一会儿就来到一家酒楼楼下。

潘要明显然是熟客,一下车就有迎宾热情地打招呼,并且把两人带到了一个小包厢当中。

两人虽然年龄差了30多岁,文学界辈分也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潘要明为人随和爽朗,更兼得长袖善舞,所以并不拘束于这些。

两人的心思也不在饭菜上,简单吃过一些后,张潮就直入主题地问道:“潘社长,复赛选手可能不来大陆参赛,这件事情怎么到现在才爆发?”

潘要明叹道:“如果我说还是因为你,你会不会生气?”

张潮:“嗯?”

潘要明解释道:“其实港岛学生到大陆参加个什么比赛,不是什么大事。回归以来,已经是常态了。但是呢,你前两个月的风头实在太劲了,港岛报纸也都放头条报,还上了TVB。

连带着你举办的这个比赛,也格外引人注目。好多人就借此机会斗一斗法。说实在,比赛是池鱼之殃,根源还在港岛文坛内部的分裂。

之所以没有一开始就告诉你,也是想尽力先在内部做好调停,让学生可以参赛。我也惊你一来,又变成斗争题材了。”

张潮没有追问分裂的具体内容,而是问道:“我听说大赛在不同学校的宣传投入很不一样,确实是这样吗?”

潘要明一点没有扭扭捏捏,很爽快地承认道:“没错。我们差不多把所有资源都投入到好学校里去了,这次港岛产生的12个复赛选手,除了1个高中生,2个大学生以外,全都来自我们重点投入的这些好学校。”

张潮没想到对方如此坦率,反而迟疑了一会儿才问道:“我能问问原因吗?”

潘要明道:“百闻不如一见。要不然我现在就带你去看看原因?”

张潮点点头,把茶水一饮而尽,就跟着潘要明下楼了。坐着车,在港岛狭窄的街道里七扭八拐,半个小时后,就来到一处老旧的大楼下。

张潮抬头一看,大楼名为“新蒲岗工业大厦”,不禁疑惑道:“这是哪里?”

潘要明道:“跟我来。”一边说着,一边带着张潮乘坐需要自己拉栅栏的电梯,到了5楼。

走出电梯,再拐个弯,就看到一个大房间里密密麻麻排了许多工位,还有些用玻璃墙分割出来的小办公室。潘要明领着张潮来到其中一间办公室门口,里面坐着四五个年龄看着不过20多岁的青年男女,拥挤不堪,不过每个人都在埋头认真工作。

此外最显眼的就是随处堆放的书籍和杂志。

潘要明轻轻敲了门,这些年轻人才惊喜地放下手上的工作,纷纷站起来打招呼道:“潘叔好!”

其中一个带着圆圆眼镜的卷发女生迎了上来,打量了一下张潮,道:“想必这位就是大作家张潮咯!”

潘要明点点头道:“小华,他就是张潮。”又对张潮道:“这是邓小华。这里是刚刚创办文学杂志《字花》的办公室,小华是主编。晓红和骊珠呢?”

邓小华答道:“她们下午都有课,来不了。”又看到张潮好奇地打量办公室,有些羞赧地道:“这里好简陋是不是?我们才刚起步,办公室是和其他公司共享的,我们下午2点到7点办公。”

接着把两人让进了办公室,其他人手忙脚乱地给张潮、潘要明腾出了座位,但是有人就不免只能站到角落里去了。

潘要明不客气地坐下来,张潮却挥挥手表示不用。

潘要明从书堆里拿出一本杂志递给张潮,对他说道:“这是《字花》的创刊号,你看一看。”

张潮接过来,首先封面就吸引了他——一头满眼天真神色的幼鹿,口衔一根树枝,树枝上结着殷红的果子。

翻开杂志,匆匆看了几段文字,张潮才抬起头,惊讶地道:“很先锋的风格,语言形式感很强。这是本纯文学杂志?”

邓小华有些骄傲地点了点头,解释道:“我们比较喜欢魔幻写实主义和先锋文学,讲究文学的形式。我们希望从包装到内容,都能最快速度地抓住目标读者的心。”

潘要明也开玩笑道:“很年轻的团队,把我们这些老头子主持的《港岛文学》都给‘枪毙’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25章御驾亲征,灭此朝食(第2/2页)

张潮感慨道:“想不到这么特别的一本杂志,是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办起来的。现在销量怎么样?”

邓小华脸一红,道:“创刊号大概卖了600多本,第二期卖了800多本,反响还不错,下一期预计有900本、1000本这样。我们是双月刊,逢单月出版。”

张潮翻到封底,看了一眼售价“HK29”,心中默算了一下,再看看办公室里的几个人,想说什么,却没有开口。

潘要明对张潮道:“是不是觉得很惊讶?其实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兼职,甚至完全不领薪水。”

张潮忍不住道:“就算不领薪水,每期杂志的印刷费用,作者的稿酬,还有这里的租金……我想象不到这本杂志怎么能维持下去。”

潘要明对邓小华道:“你和张潮解释一下吧。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张潮和你们一样,都是年轻人,能理解。”

邓小华这才说道:“其实我们还是依靠港岛艺术发展局的补助来维持。但是艺发局每年的补助也有限,我们《字花》预计可以领到的总额是40-50万。

现在港岛文学杂志给作者的稿费大概是每个字0.25到0.3港币,也就是内地的千字250元到300元。我们《字花》每期的稿费支出大概就在3万左右。

而港岛的印刷费用比内地贵得多……加上其他杂费,还有人工、办公室租金,我们每期的实际成本是8万到9万港币。所以50万港币的补助加销量,只算勉勉强强可以维持。

要是没有补助,《字花》每期要卖到100港币才可以打平成本。但100元一期的文学杂志谁买?”

潘要明道:“艺发局的补助不是那么好拿的。每年都要审核账目,还要看你杂志的销量情况,以及在推动市民文化质素提高上有没有实际行动。

全港每年只有5本文学杂志可以拿到补助,但每一本都很微薄。讲实话,全港岛没有一家文学杂志可以靠销量和广告自给自足。”

邓小华接着道:“为了明年还有补助,我们除了要提高杂志销量,就要尽力多参加或者举行一些文化活动。包括进入校园做文学宣讲以及写作辅导。

这些都是要写进明年的补助申请里的。”

张潮恍然大悟道:“这就是那个钟伟明说的……”

潘要明点点头道:“钟伟明一个人赤条条无所谓。他已经是个成名作家,现时又做宝石、古董生意,不需要对港岛的文学存续担任何责任。

他把领补助说得那么难听,好像小华他们个个都吃得脑满肠肥。实际上就算领了补助,像《字花》这样的杂志也是艰难求生。你知不知道这里薪水最高的全职行政总监多少钱一个月?1万港币,包含全部。

1万港币在香港够做什么?洗碗工一个月也得2万港币了。如果不是对文学热爱,每晚去便利店上4个小时的班,一个月都不止这个数了。

他来《字花》之前还是其他报纸的资深编辑,硕士学位。今天他不在这里,应该又去跑市场了。”

听到这里张潮还是小震惊了一下。1万港币,在现在的港岛,连一个地段好点带独立卫浴的单身公寓都租不到,却已经是这本杂志固定收入最高的职位了。

原来以为港岛的文学环境再恶劣,至少也有本地这么发达的经济托底,从业人员的收入再差也不会差到哪儿去。结果真是突破他的想象了。

张潮相信潘要明没有骗自己,一来是两人之间的合作信任,二来人家也没有必要,毕竟太容易查证了。

潘要明这时候又对邓小华道:“你们先忙,我和张潮到外面聊聊。”接着就把张潮带出办公室。

两人来到走廊上,潘要明对张潮道:“这就是我们要把资源重点投入到BAND1学校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也想通过这次比赛,给港岛的文学社团、文学杂志,找找活路。

BAND1学校的学生质素高、底子好,更容易出现好苗子。关键是,他们的家庭条件都较优,更适合在港岛这个地方走文学道路。

今时不同往日,港岛的文学环境,已经容不得贫家子弟靠写作出人头地了。倪匡当年那样一个人给十家报纸写连载、买楼买车的奇迹不会出现了。

现在的港岛,不要讲严肃文学,就是武侠也没人看了。大家都是看娱乐周刊、看网路。

如果这次港岛的学生能获得比较好的成绩,说不定能刺激一下大家,一方面让大家更关注文学;另一方面,也算是《字花》这样的文学杂志、团体对社会有功用的一种证明。”

张潮闻言沉默了。如果说来这里之前,张潮还对潘要明隐瞒情况有一些芥蒂的话,现在他已经在想办法怎么帮着这个老前辈挽回局面了。

潘要明看张潮不说话,于是接着道:“对港岛严肃文学抨击的主要就是几个本土网站。他们的批判“理据”不外乎文学无用论、市场决定文学的存亡论、小众艺术申请资助属于浪费大众资源等等。

邓小华、谢晓红、韩骊珠……这些在抨击者言中骗取“文学综援”的人,实际上是港岛最勇敢最无私的文学建设者。

他们领着微薄的薪金、付出高强度的劳动,成就了一本放在中港台文坛当中都毫不逊色的杂志《字花》。

说实话,我作为他们的叔父辈,很惭愧做不了更多,只能尽量帮点忙,让这些杂志和社团,能多活一天是一天。”

张潮点点头道:“您的心情我理解,但是这么做毕竟给人留下了把柄。现在整个舆论被钟伟明他们给挟持了,学生们去大陆参加比赛就是‘吃综援’,有违公平。”

潘要明道:“我会尽量做学生和家长们的工作,让他们不要有负担。……”

忽然潘要明的手机响了一下,他掏出来一看,登时眉眼充满了怒色,骂道:“钟伟明这个冚家……”意识到张潮还在身边,又连忙闭了嘴。

张潮忙问怎么了,潘要明把自己手机递给张潮,只见上面是一条图片彩信,打开来是一张报纸的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头条标题:

张潮御驾亲征,誓灭港岛本土文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