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409章 证明人类配得上这种危机!

重生2004:独行文坛 第409章 证明人类配得上这种危机!

簡繁轉換
作者:长夜风过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5-24 13:41:38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409章证明人类配得上这种危机!(第1/2页)

张潮走到会议室的窗边,向着外面望去。

《十月》杂志社在北三环,燕师大边上,虽然因为办公室楼层不高,看不到鸟巢,但是整个城市蠢蠢欲动的气息仍然抑制不住地涌入眼帘。

张潮先问了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开幕式是一周以后吧?”

众人都愣了一下,徐畅畅第一个反应过来,答道:“是,就一周了。”说了,眼里露出期盼的神色。

毕竟是全世界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体育盛会,能在中国人的家门口举办,大部分人都想亲眼看看。

张潮点点头,又问道:“《包法利夫人》第一次发表是在1856年,大家知道前一年法国发生了什么事吗?”

1856年的前一年,那就是1855年?1855年的法国发生了什么事,这真是有点超纲了,大家又不是学历史出身。

张潮收回视线,道:“1855年,在法国巴黎也举办了一次盛会——第二届「世界博览会」。”

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和《包法利夫人》或者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有什么关系吗?不过大家倒是都记起来,上海将要在两年以后举办世博会,至于是第几届就记不得了。

不过既然对方是张潮,编辑们也只能耐着性子听下去。

张潮接着解释道:“那一届博览会上,展出了‘电梯’‘混凝土’‘铝制品’‘橡胶’……这些东西即使150年后的今天,也是日常生活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当然还有已经出现并且开始普及的铁路、火车、蒸汽轮船……当然文学家的笔墨记录下许多‘时代的悲剧’,包法利夫人只是冰山一角,大家这么熟悉文学史,其他的我就不报菜名了。”

张潮最后这句话,成功让编辑们笑了一下,虽然有些勉强。

张潮接着道:“所以狄更斯才在《双城记》在开头写了那句被引用到烂的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句话的深刻不在于价值判断,而在于它道破了所有高速发展时代的本质。

《画皮》里直播打赏的「江爷」与19世纪巴黎证券所的新贵没有本质区别,都在用货币兑换存在感;「徐畅畅」对虚拟人设的执着,与爱玛对蕾丝花边杂志的痴迷同样源于阶层跃迁的焦虑。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根植在人性深处的烙印,是缔造时代的源动力。任何时代的‘进步’都伴随着代价,而代价本身就是进步的一部分。

如果你们认为人物没有‘好’或者‘坏’,为什么觉得要批判时代呢?”

徐畅畅眼里流露出迷惘的神色。陈杰忍不住质疑道:“这么说虽然有道理,但是文学作品的功能不仅要刻画时代,更要反思时代。

如果把时代一切的好坏照单全收,那文学如何解决人类的‘精神危机’?”

张潮马上道:“那历史上文学解决过哪些精神危机?”

陈杰不服气地道:“比如但丁的《神曲》将人性善恶与神学伦理结合,赋予人类自我救赎的可能;还有薄伽丘的《十日谈》肯定了人的**与现世价值,为宗教崩塌后的精神空白注入人文之光。

文学成为新信仰的载体之一,将‘神本’转向‘人本’,为文艺复兴奠定思想基础。”

张潮问道:“只有《神曲》和《十日谈》,就能让欧洲延续了上千年的宗教崩塌吗?”

陈杰一时语塞,不过还是勉力道:“当然不全是……那时候的欧洲社会也走到了十字路口……”

张潮笑道:“你看,至少这点我们还是有共识的,那就是这些作品本身就是时代的产物。但丁的《神曲》诞生时意大利黑死病肆虐,人口锐减三分之一;薄伽丘的《十日谈》正是写在佛罗伦萨尸横遍野的瘟疫时期。

可但丁的地狱烈火烧掉了中世纪的蒙昧吗?薄伽丘的市民笑话能让教会交出赎罪券吗?不,它们只是把脓疮挑开给人看——而挑开脓疮的刀,正是你所说的‘代价’。

福楼拜写爱玛服毒时,巴黎正忙着建地铁、办沙龙、卖股票。那些读着《包法利夫人》流泪的贵妇,第二天照样去百货公司抢购蕾丝裙。文学不是药方,而是镜子。

镜子能照出你牙缝里的菜叶,但不会替你刷牙。”

杨英也忍不住了,她同样质疑道:“那就应该放任物欲吞噬人性吗?《包法利夫人》的流传至少能阻止一部分无知的女性掉进陷阱里。

但是《画皮》……虽然写得很好,但是「徐畅畅」总让我有些不舒服,甚至就连「江爷」在你笔下也似乎有些惹人同情的悲情。

我相信你的还会引起轰动和追捧,但是你的读者有很多还是十七八岁、二十多岁的孩子,他们的价值观会不会因此受到影响。

如果女孩子觉得「徐畅畅」这样在镜头前面扭扭腰、发发嗲,就能几十、几百万的赚钱,那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不就崩塌了吗?

怎么越讨论我越有点心惊胆战的感觉……”

张潮笑道:“再讨论下去,《十月》杂志社会不会干脆把《画皮》退稿了。”

一句话说出来,一直稳坐钓鱼台,一言不发的王占军都惊动了,连忙道:“今天是纯粹的学术讨论,《画皮》我们肯定会刊发!

不过大家的担心也是有道理的,文学作品一般也要考虑社会影响。我听说每次你的作品一发,《当代》《收获》都会收到数以千计的读者来信。

还有记者也会采访杂志社的编辑,所以进行这次座谈会,也是希望所有人有个思想准备。”

张潮点点头,继续道:“刚刚说‘文学是镜子’,确实不够准确。我再阐述一遍——文艺复兴不是靠但丁的十四行诗推翻教会的,靠的是威尼斯商人的金币、佛罗伦萨银行家的汇票、古登堡印刷机的油墨。

所以文学从不‘解决’危机,它只做两件事——”

张潮停了下来,当着所有编辑的面,竖起两根手指,缓缓道:

“第一,证明危机存在;第二,证明人类配得上这种危机。”

这句话如惊雷般从《十月》杂志社会议室的上空闪过:先是一道闪光,然后轰隆隆的震动声从不可见、不可知的远方传来,越来越清晰,最终像鼓槌一样敲在所有人的耳膜上,久久回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09章证明人类配得上这种危机!(第2/2页)

文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这个问题人们追问了两千年,也回答了两千年。

从「文学(悲剧)通过引发“恐惧与怜悯”实现情感的净化」,到「文学要揭示终极真理」,再到「文学是“社会风俗史”,揭露金钱对人性的腐蚀」,此外还有「文学是“匕首与投枪”」,「文学捕捉瞬间的美与哀愁,延续传统美学精神」,「文学应抵抗娱乐至死的浅薄,重建深度思考」……

每一次追问,每一次回答,都是在这个古老的艺术题材的洪钟大吕上敲击一次,发出振聋发聩的巨响,让整个时代颤抖。

但能做出这种回答的作家古往今来凤毛麟角,绝大部分人——包括那些顶顶优秀的——也只会引用前辈的名言,而不是自己发声,更遑论进行阐释了。

原因无非就是两点,一是要超越前人的经验不易,二是凝练自己的观点太难。毕竟这个命题太过于宏大,想要用短短一两句话来浓缩,很容易就显得轻浮而偏颇。

但是张潮今天在这间小小的会议室,却说出了自己的答案,不仅凝练、隽永,而且足够深刻——

「文学只做两件事:第一,证明危机存在;第二,证明人类配得上这种危机。」

王占军此刻再也保持不住仪态了,他放下茶缸,翻开面前原本只想做做样子的皮质封面的笔记本,又拔了钢笔帽,用最粗的笔锋在纸上写下了这行字。

然后他坐直身子,语气郑重地问道:“还是请详细说说看吧,相信大家都很好奇。”

张潮也拧开一瓶矿泉水,喝了一口以后才道:“其实半年前我在思考这些短篇的创作时,也一直在问自己——为什么要写它们?

一直到我得出了刚刚的结论,我才动笔写下第一行字。

中世纪的人为‘死后能否上天堂’失眠;19世纪的人为‘爱情能否超越阶级’痛苦;今天的人为卷不过其他人而懊悔;明天的人会为‘滤镜关掉十秒会不会掉粉丝’焦虑。

这些精神危机本质相同的——人在试图超越自身局限时必然跌倒;但跌倒本身,就是超越的证据。

刚刚杨师姐问我‘难道要纵容物欲吞噬人性?’我以前对别人说的答案是‘物欲会吞噬人性是因为物质化的程度还不够,如果物质足够丰富,人性就可以驾驭物质。’

这个答案我没想改口;但我今天更想说的是,‘恐惧物欲吞噬人性,恰恰是当代中国文学的精神危机!’

我们总在怀念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汪曾祺记忆里的高邮,莫言魔幻的高密东北乡,贾平凹视野里的**交织的陕西农村,当然还有陈忠实那不朽的‘白鹿原’……

我们总是在哀叹乡土文明消逝,却忽视了这片土地当下发生的故事。文学如果只愿做农耕文明的守墓人,又如何书写正在发生的史诗?

我最早以为这是因为中国的农耕历史太漫长、文明积淀太厚重,才让大家的这支笔写不出今天的。现在我渐渐明白了,是时代的车轮太快,有些东西稍纵即逝,往往作家们还没有抓住就溜走了。

就像‘固定电话’,90年代开始普及,本世纪初达到巅峰,随即开始一路走低。到今天,即使家里有固话,谁又能打几次?

我们在美国、日本文艺作品里经常看到的电话元素,比如最简单的‘来电留言’,在中国都还没有形成某种‘文化意象’,就从身边溜走了,这实际上颇让人无所适从。

但这些只是表象,只是外物。就像我的这篇,人物灵感来自于《包法利夫人》一样——1850年的法国,也是一个一切都在迅猛变革的时代,为什么福楼拜可以抓住那个转瞬即逝的间隙,创作出不朽的经典?

因为他真正克制住了塑造一个宏大世界或者伟大人物的冲动,肯‘坐到’这个庸常无趣的女人身边,把她的精神世界和洪流般汹涌的外部世界联系在一起,挖掘出了她内在的生命力,从而折射了当时整个法国社会施于她的不公。

于是藏在飞速丰富起来的物质下真正的精神危机就浮现了出来。

福楼拜直面了那个时代!

但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的一流作家们还习惯去写‘非常人’与‘非常事’——当然,他们往往以为自己写的是平常人,只不过比平常人长得漂亮点、性格坚强点、人品善良点、意志坚定点……

我不想写这样一个什么都比‘平常人’强一点的‘平常人’,所以有了《画皮》,所以有了「徐畅畅」,有了「江爷」,有了「李默」。

我相信读者作为群体,拥有足够的智慧,不至于把《画皮》当作一首物质的颂歌。”

说完这一长串话,张潮累了。他从桌子上找了个橘子,慢条斯理地剥着,然后一瓣一瓣塞进嘴里,悠闲地吃着。

《十月》杂志社会议室凝固成了一幅油画,只有张潮一个人物在动,此外就是几个男编辑手里忽明忽暗的烟头,和袅袅而上的烟痕。

过了良久,徐畅畅才怯生生地开口道:“张……张潮老师,刚刚您说我都记下来了,到时候能不能由我整理成文字,附在《画皮》后面,可以吗?”

王占军这时候才反应过来,连忙道:“小徐的建议很好,我觉得你的话应该让更多看到。”

张潮这时候也缓过劲儿来了,似笑非笑地看着两人道:“你们不怕得罪人?反正我是不怕的。”

王占军轻轻一拍桌子道:“百家争鸣嘛!这有什么好怕的?发!”

然后又对张潮道:“你刚刚好像还没有把话说完?要不要总结一下?”

张潮看向编辑们,道:“我觉得要不然让大家总结吧?其实今天我说的这些也在各位的质疑、追问下激发出来的,算是共同创作——所以署名不妨多署几个嘛!”

张潮说完这话,好多人脸色都变了,尤其是发言最多的三人。

徐畅畅倒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直接了当地道:“好啊!要不然,我来做这个总结?”

张潮和其他编辑都转头看向她,一张年轻、活泼的脸上满是期待。

张潮点了点头道:“好,其实你最合适。你是「徐畅畅」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