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我父刘玄德 > 第513章 检阅诸军

我父刘玄德 第513章 检阅诸军

簡繁轉換
作者:网文老大爷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25 01:31:41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513章检阅诸军(第1/2页)

简雍的心情显然很好,听到刘封的问话后,当场笑着回答道:“蒙骠骑大将军、左将军关心,今年九江旱情已解,入秋以来,已经下了两三场雨,虽然雨量不大,却是可喜可贺之事。若是入冬之后,能有一场瑞雪,足以宣告大旱已过了。”

刘封满意的点点头,只要淮泗稳定,汝南就能稳定,汝南稳定,中原就有了战略主动权。

也是多亏了袁术,他在江北这两年可没干啥好事,跟当地的士族豪强争夺土地,水源,动辄灭门倾家。

如此一来,九江、庐江有大量的土地被袁术吞并到肚里,结果如今袁术倒了,吃下肚的土地、田产、水源、商铺、工坊等等不动产,悉数便宜了刘封。

倒是有一些士族豪强跑来讨要,想要刘封回还他们祖产。

刘封表现的看似十分大方,但凡能拿出田产证明文书的,只收取一定补偿即可全额发还,若是没有田产证明文书的,那对不起了,一律视为无效。

不得不说,刘封这吃相并不算好看,要换了承平时节,估计立马就风评被害,名声受损了。

可换了眼下战乱之世,这些士族豪强们再愚蠢,可在袁术的调教下,也看懂了刀把子的威力。于是,这些人也只能灰溜溜的离开,居然连控诉都不敢控诉一下,当真是无胆鼠类。

接下来,刘封花了五天的时间,视察了驻扎在寿春的几个军,包括陈登的两万部众在内,再加上九江、庐江的地方部队,一共有近十一万人的规模。

因为摧锋、挽澜以及新军都需要整合磨炼的关系,所以刘封并没有兴师动众的举行阅兵,而是轻车简从的视察部队。

视察的重点是士兵的伙食,穿衣、器械、住房、卫生、医疗、后勤等方面。

对于士兵的训练和磨合,刘封是相当放心的,但伙食,医疗,卫生,后勤等方面,刘封还是担心太史慈、赵云等人会因为惯性思维而忽视了这方面的建设。

好在这样的情况并没有发生,摧锋军和挽澜军以及新军的建设都非常好,陈登的部曲则要差上了许多,至于九江、庐江的地方部队,那就差的更大了,几近于没有。

刘封也没有批评陈登和简雍,毕竟这些事情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太麻烦了,不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理,还需要海量的金钱和物资。

别的不说,就以伙食来说,每周都要有上百艘渔船为部队供应鱼虾。

这些鱼虾哪怕价格十分便宜,每斤鱼才两钱,每斤虾更是低廉到了一钱的地步。可摧锋、挽澜两军六万人来计算,哪怕鱼虾对半开,每人每天四两的量(去除鱼鳃、鱼骨,虾头、虾壳等不能食用的部分),算上将官,军官额外的份额,每周的消耗也高达三十五万钱,一个月就得一百四十万钱。

这还是最便宜的河河鲜消耗,要是换成猪牛羊,那开销更是十数倍于此。

东汉承平时期,猪肉14钱一斤,牛肉18钱一斤,羊肉20钱一斤,现在战乱,猪牛羊可不比河鲜、海鲜,有大规模野生的可以捕捞,以东汉的生产力来开发,几乎是源源不绝,要多少有多少。

因此,如今的猪牛羊肉都已经涨了好几倍,自然是河鲜、海鲜的十几倍价格了。

所以,大部分的精锐都是靠钱砸出来的,虽然没钱也能磨砺出精锐,但以上限论,那肯定是有钱的上限更高。

刘封对摧锋、挽澜的标准可谓是独一档,几乎天天有肉,虽然大部分都是河鲜、海鲜、咸鱼干、咸虾米,但这伙食标准当真是冠绝天下了。

除此以外,刘封精心建设的军中军医体系也已经逐渐显露成果,虽然远远比不得后世,但目前至少在甲级军中,军医比例已经做到了1:200,护士的比例为1:50。

可别小看这个比例,这意味着三万人的摧锋军军中,光是军医就有一百五十人,护士更是多达六百人,相配套的器械,运力,药材等等更是不计其数。

但刘封就是舍得投入,不仅仅是贪图老兵的战斗力,更是有着浓烈的后世人文思想的影响,刘封很难眼睁睁的看着这些为自己征战沙场的士兵们在负伤之后,因为得不到救治,痛苦挣扎而死。

让刘封感到满意的是,不仅仅是太史慈、赵云、张辽、徐晃等高级将领没有贪腐,中下层军官们在监察委的监察之下,绝大多数表现的都很好,仅有少数案例,也都依法处置了。

最后,监察委还按照刘封的想法,积极向士兵们普及忠于刘封,忠于左将军幕府的思想。

当然了,普及的方法其实显得格外的粗暴简白,主攻军中的伙食、医疗、福利等待遇。没有刘封,就没有每天的肉食和大米,没有刘封,就没有生病时的军医、药材,没有刘封,就没有如实发放的军饷和赏赐。

刚开始制定时,刘封还想推广一些思想,可后来发现,这些完全就是扯犊子,就算监察委能够明白他的心思,没有念歪经,这些大字不识的士卒战士们也根本没法理解。更别说很大可能从监察委的根子上就理解错了。

刘封迫于无奈,只能彻底改换思想,只要让士卒们知道是谁对他们好,是谁给了他们优厚的待遇,是谁保证了他们的地位和收入,就足以杜绝将领裹挟士卒的土壤了。

如此一来,不论是哪里的士兵都会产生一个共识,那就是自己是刘封的士兵,而不是他麾下某个将领的士兵。

这在目前阶段,显然已经足够了。

这一招釜底抽薪,只要刘封还在位一天,只要刘封提供的待遇不会大规模衰减,他麾下的军队就始终只会忠于他一人。更别说刘封本人还是威望极高,百战百胜的常胜统帅了。就是太史慈、赵云、张辽、徐晃等宿将,也都不会有生二心。

从龙之功近在眼前,除非野心大到自己想当皇帝,否则谁又会想到背叛刘封呢?

满意的检阅过军队之后,刘封带着简雍、陈登馈赠给他,以及委托他带往徐州,进风给刘备的的九江、庐江特产,开始重新启程,走水路前往徐州郯城。

**

坐镇零陵郡治泉陵县的蒯越正翻看着下面的奏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13章检阅诸军(第2/2页)

零陵郡是大汉唯一一个郡县不同府的郡国。零陵郡中有零陵县,但郡府却不在零陵县,而在零陵县以北,漓水的下游泉陵县。

蒯越翻看完奏报,脸上露出了一丝满意之情。

在他的调略之下,交州各郡郡北的几处要点俱已经被他纳入手中。

谢沐、冯乘、富川,临贺、封阳、荔浦、潭中、匡浦关等地皆是望风而降,主动派人来联系,并表示愿为左将军幕府军引路。

也难怪这些人会望风披靡,实在是交州人并不想打仗,更别说刘封此时手中可是握有朝廷的任务,统治交州合法合理,交州人会有这样的反应可谓是再合理不过了。

如今各地俱已奏报,先锋军已经开拔,在月内可以掌控各个要点。

这些要点一下,大军南下的道路就彻底打开了,直抵各郡国郡府可谓是畅通无阻。

就以匡浦关为例,从桂阳郡南下的大军沿着溱水一路南下,再没有任何阻碍,兵马可直抵南海郡治番禺所在。

而潭中则是郁林郡中潭水要隘,拿下此地,大军可以潭水为后勤补给线,畅行无碍的抵达郁林郡治所布山县外。

至于剩下的富川、封阳等诸城,皆是苍梧郡北方县邑,沿贺江而设,最终的目的地也是苍梧郡治所广信县。

如此一来,三郡治所皆已如成熟的果实,敞开了花苞,尽数裸露在蒯越军的面前。

只等蒯越大军一到,便可瓜熟蒂落。

“叔父,大事已成啊!”

站在蒯越身后的蒯祺表情欣喜,眼中满是跃跃欲试之色。

本来刘封是打算将蒯祺召入文学侍从的行列,日后再给其安排一个孝廉名额,以此来换取蒯越、蒯良和蒯家的忠心。

不过考虑到现如今的情况,刘封最终暂时搁置了这一想法。

毕竟蒯家新降,刘封就迫不及待的将蒯祺带走,这让外人看来,显然是自己不放心蒯越,才会屡设人质的错觉。

虽然以蒯越的智谋,未必会有这般短薄的见识,可刘封要的是收蒯越之心,为自己所大用,可不是仅仅只想要一个降服的姿态。

因此,蒯祺如今依旧跟在蒯越身边,为其帐中文书。

“元吉,不可轻忽。”

蒯祺,字元吉。

蒯越也好,蒯良也好,都视这个侄子为接班之人,下一代中,唯有蒯祺的才能可堪此重任。

因为战乱的关系,蒯良的儿子可能年纪尚小,又或者根本没有出生,而蒯越则还没有儿子。

史料中记载,蒯越在死之前,曾经托孤给曹操,可见其就算有儿子,大概率也是未成年,甚至是年纪很小。而日后蒯越的子嗣在史料中再无记录,而与之对应的是,和曹操关系不如蒯越良好,地位也没蒯越高,死的更早的蒯良,反而儿子当到了南阳太守的官位,而且迎娶的还是王肃的女儿,和司马昭是连襟。

从这点来看,蒯越的儿子很可能根本就没长大成人,在托孤后就夭折了。

因此,在眼下这个时间节点,蒯良、蒯越两人都已经年过四十,可膝下却大概率没有子嗣,蒯祺的地位就凸显出来了,已经成年的他是当之无愧的新生代掌门人。

即便日后蒯良、蒯越生出来了儿子,年老的他们在不知道自己寿命的情况下,也需要蒯祺这个青壮年来为他们的子嗣遮风挡雨,搭桥铺路。

由此可见,蒯良、蒯越将蒯祺视为下一代掌门人,是非常具有远见的,心胸也极为开阔,毕竟蒯祺并非这两人的亲生儿子。

就此更可以看出刘封的担心和应变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蒯越面色肃穆,朗声叮嘱道:“如今交北各郡之所以如此顺服,一来乃是左将军有皇命在身,总督交州诸事;二来也是因为荆南诸多贤达出力甚多,居功至伟;三来自然是交北诸郡贤达顺应天命,我等不过因人成事罢了。”

蒯祺赶忙收起脸上的喜色,应命道:“我明白了,叔父。”

“好,明白就好。”

蒯越看见蒯祺语出真心,这才满意的点点头。

突然,外面匆匆走入一幕僚,手中捧着一份文书,看见蒯越后,赶忙下拜道:“启禀将军,扬州传书。”

“拿给我看。”

蒯越当即一伸手,蒯祺则主动上前接过文书,转入其手中。

打开文书后,蒯越匆匆扫视了几眼,脸上浮起一丝喜意。

蒯祺从旁小声询问:“叔父,可是发生了什么好事?”

蒯祺嘴角勾起,点点头:“交州大事已定也!”

蒯祺愣了一下,心想刚才自己说这话,还被叔父批了一顿,怎么现在蒯越自己倒是说起这些来了。

像是看出了蒯祺心中所想,蒯越却是将文书拿给对方:“你且看看。”

蒯祺跟在蒯越身边,名为文书,实为历练,当即就接过文书看了起来。

原来这文书乃是扬州传信,士家入左将军幕府朝贡。

文书中详细记录了士族子弟1等三人入扬朝贡,并代表士燮以及其兄弟四人,向刘封请封。

之所以是朝贡请封,其实也就是换个说法的乞降,毕竟士燮只是因为道路偏远而割据一方,别说起兵造反了,就连违逆朝廷都没有过,自然算不得逆贼。

既然不是逆贼,那么现在刘封统管交州诸事,士燮作为朝廷重臣,自然是要过来迎谒的。

但不论表面上什么称呼,实质上就是士家服软了,愿意归顺。

连士家都归顺了,那这交州诸事,还真就是大事已成了。

“恭喜叔父,贺喜叔父!”

蒯祺当即反应过来,转身冲着蒯越屈身下拜,连连恭喜。

“元吉,不可如此。”

蒯越摆了摆手,示意对方起来:“此非我之功也,实乃是左将军威名赫赫,故此才有士威彦远来恭顺。不过如今省去了一番刀兵,当真是功大莫焉。士威彦必得左将军青眼,日后相见,更需谨慎,不得无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