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其他 > 我父刘玄德 > 第512章 抵达寿春

我父刘玄德 第512章 抵达寿春

簡繁轉換
作者:网文老大爷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5-25 01:31:41 来源:源1

一秒记住【笔趣阁】xbiquge365,更新快,无弹窗!

第512章抵达寿春(第1/2页)

成功抵达寿春城外的刘封,遇到了前来迎接他的九江太守简雍、九江郡丞兼都尉陈登、摧锋军军主太史慈,挽澜军军主赵云等诸多大小两千石的迎接。

这一路走来,刘封已经巡视遍了扬州绝大部分重要的县邑,以及顺路的普通县邑,如今的扬州可谓是欣欣向荣,一片生机勃勃之态。

在简雍等人的簇拥之下,刘封入住了九江郡府之中,安顿下来之后,刘封询问起了挽澜军的编组情况。

根据刘封的命令,将程普、韩当等摧锋军骑将自副手的位置上调出,调任挽澜军担任正职。

挽澜军这一轮补充极其重要,物资充沛,足有战马四千多匹,其中铁甲两千套,全身皮甲四千余套,半身皮甲一千五百套,长短兵两万余。

如今摧锋军、挽澜军这两部已经成为了刘封手中的王牌,战力堪称天下无双。

不但是由刘封最为忠心勇武的诸多战将所统领,同时也集结了最为精锐善战的老兵,更装备了刘封手中最好的装备。

仅仅只是这两个军,就配备了铁甲一万套,各式战马驭马一万匹,两万四千套全身皮甲,六千套半身皮甲,长短兵器十八万件,大小弓弩八千余张(含骑弓、箱式连弩、手弩和车驽等多种),精铁箭头一百万支,塔盾四千面,圆盾六千面。

这些物资即便是以刘封辛辛苦苦打下的工业基础,想要补充起来也得一两年的时间。

其他东西还好说,哪怕铁甲如今产量也已经达到了年均数千套的规模,可唯有战马补充困难,完全靠对外采购在支撑。

虽然刘封在淮泗组建了大量的马场,可这些马场建立不过两年,距离第一批马驹成熟还需要两到四年。而且战马是极为脆弱的生物,可偏偏却是充当锋矢箭头的重担,因此折损消耗起来是相当大的。

短时间内,刘封是没法再组建类似摧锋军、挽澜军这样庞大的多兵种混合兵团了,采购来的战马能够维持着两部的消耗,再有所盈余就很不错了。

毕竟贾逵、高顺、周瑜、蒯越等部中,虽然没有类似摧锋军、挽澜军这样大战术骑兵部队,但一个军两万人,多少也总装备了数百乃至千余匹一、二等的战马、以及三等的驭马,累积起来也不是个小数字。

这些战马一旦遭遇消耗,也是需要补充的,甚至比摧锋军、挽澜军更为紧缺,毕竟这些战马可都是各部军队中的侦查力量,战术等级上要更高。

因此,短时间内,刘封是没法再编组类似摧锋、挽澜这等一等一的甲等精锐军了。倒是纯步兵为主力的野战新军可以考虑,毕竟铁甲产量还是比较高的,补充完损耗后还能有不少盈余。

“挽澜军战备情况如何?”

刘封沐浴更衣之后,再次出来见人,第一个问的就是赵云关于挽澜军的情况。

赵云恭敬的如实回答道:“得蒙少主恩典,太史将军助力,挽澜军如今编组已成。只是部曲之间还需要磨合,且补充了一定荆州新兵,也需要时间安定下来。”

挽澜军所部此次战损,尽数补充的是荆州降卒,同时还抽调出了八千人的老卒用以组建新军,而补充这部分的抽调的兵力来源于两部分,其中三千人是跟随程普、韩当转入的摧锋军老卒,剩下的五千人也是荆州降卒精锐。

同时,摧锋军中抽调出来的兵力,也一样补充入了荆州降卒精锐。

这是刘封精心安排的结果,从而保证摧锋、挽澜两军三万人中,半数是徐州、豫州、河洛(河内,河东,雒中)老卒,剩下的半数则是扬州、荆州的降卒。

如此一来,不但能消耗掉一万五千人左右的荆州降卒精锐,同时也能抽调出一万五千徐、豫、河洛的精锐组建新军。

刘封的目的自然是为了进一步提升麾下军队的质量和数量,同时也能安定荆、扬两州的人心,更有打碎军中山头派系的目的。

这些荆州降卒精锐,本身在刘表手底下就享有一流的待遇,若是贸然降低,军心势必不稳,而且也不利于维持这等精锐战力。而将他们编入摧锋军、挽澜军中,享受刘封麾下第一等待遇,这些降兵必然会感恩戴德,而且也会疑虑尽消,更重要的是,日后建功立业,也会有荆、扬两州籍的勇士崭露头角。

派系永远都会有的,即便硬是拆分了,日后也会有新的派系诞生。

所以刘封从来没有打算消灭派系,毕竟伟人都曾经说过: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

可见抱团是人的本性,难以根除。

故而刘封想的是压制,不让一家独大,同时派系越多越好。

只要荆、扬两州的人才起势,那么豫、徐两州的老臣们就有了牵制和平衡,不会一家独大,刘封自然也就少了被老臣裹挟的风险。

不过如此一来,摧锋、挽澜两军军中必然是需要补充入大量新兵的。

虽然这些新兵也都是荆州军的精锐,可他们却是同摧锋、挽澜军中的老卒泾渭分明的,甚至在不久之前,双方还是你死我活的敌人。

要想重新拧成一股绳子,不但需要这两军从上到下的将领、军官们严格训练、整合和教育,同时也需要不少的时间。

关于这一点,太史慈和赵云都觉得如今军中的战力恐怕只有往日的五成,如果有三个月的时间,当可以恢复到七成,半年之内,可以恢复到八、九成。

眼下是十一月了,天气开始转冷,听北方情报,袁绍军也在整军备战,拣选精锐,汰除老弱,整理军械,调配物资。

情报中提到,袁绍欲大拣全军,拣选二十万精锐,号为河北军,同时命令河北铁管营日夜不息,打造兵器甲械,以备南下勤王。

以目前的情报来看,袁绍年内是不可能出兵的了,最早恐怕也得越过年关,明年开春之后才会动兵。况且即便出兵,也有曹操顶在前面,短时间里绝无可能冲到江淮的。

与袁绍相对应的,曹操据说也在整军,欲拣选精锐,号为河南军,不过规模就小多了,听说只能编练六到八万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12章抵达寿春(第2/2页)

不过可以预料,这六到八万人必定是野战之师,决战使用的精锐王牌。

这个时空中的曹操地盘的确要小了许多,可在钱粮收入、以及战略态势上,却是远胜原时空之中。

原先的时候,曹操居于中原腹地,北边是大敌袁绍,南面是袁绍的铁杆盟友刘表,东面是听宣不听调,态度暧昧的徐州藩镇臧霸,西面更是马腾、韩遂等西凉贼寇。唯一明面上的盟友江东孙策,成天想的却是长途奔袭,偷袭许昌。

怎一个惨字了得。

可现在,除了北边袁绍的威胁依旧外,其他方向上却无疑要好上太多了。

南面荆州直接白得了南阳盆地,只需数千人即可镇抚地方,袁绍的死党刘表也被刘封赶入朝中。

至于原来那个成天想着偷袭自己的盟友也换成了信誉良好的刘备,双方还约定了攻守同盟,同时,东面、南面也都是刘备的地盘,不需要过多驻防,无疑大大减轻了曹操的军事压力,使得他在兵力的集中上,也远远胜过原时空中。

这才有了曹操拣选全军,编制精锐的事情。

如此算来,摧锋、挽澜二军时间充裕,最少也有半年可以休整。

另外,从这二军中抽调出的一万五千人,可俱是百战精锐,可建第三军之基础,只需补充五千荆州降兵,即可成军。

第三军虽然不可能再像摧锋、挽澜二军那样拥有两个骑兵营,甚至连一个骑兵营都建不起,但还是可以组建一个以步兵为核心的精锐合成野战军,训练整合的时间也差不多只需要半年。

另外,刘封也久思过,十万大军屯于寿春,有些过于浪费了。

于是,他以一种商量的口气询问起陈登、太史慈、赵云等人:“如今寿春大军云集,计有十余万众,长此以往,恐九江不堪重负。我意调摧锋军于颍水一线,布置在项县、汝阴、慎县一线,必要时可沿颍水迅速北上,增援陈国乃至陈留郡。同时,调挽澜军于睢水一线,分驻梁国郡府睢阳、宁陵、谷熟一线,可与陈国、汝阴互成犄角之势,也可沿睢水增援陈留、济阴两郡。”

按照刘封的安排,如此一来,摧锋、挽澜两军就能在豫州、兖州一线展开,并有大河颍水、睢水连通,而两条河流之间,又有中原平坦大道相互连接,十分便于机动转移。

在完整战备之后,一旦战事爆发,只需要三到五天时间就能增援中原各处战场,同时,布置在这一线,又不会遭遇敌人的突袭,显然十分安全。

堪称名副其实的战略预备队。

最重要的是,这两地皆是沃野千里,不但土地平整,且肥沃富庶,产出丰饶,大军驻扎于此,粮食就先省了许多转运的靡费和运力。更不用这两处地区与九江寿春和彭城水路相通,补充军械物资起来也是事半功倍了。

陈登心思电转,第一个反应过来,便想开口赞同。

毕竟他所部也多布置于汝南郡平舆一线,若是太史慈、赵云两军按照刘封最新的想法展开,那对于他的照应是相当大的。

如此一来,他也就不再是独木难支,而是有了坚固可靠的侧翼友军了。

“以登之见,此案可行也。”

陈登当即开口赞同,如今平舆附近民生渐复,人口越来越多,以往荒废的田地也渐渐复耕了起来。

其中最大的功臣就是陈登,正是他出人出力,筹集钱粮,又向刘备主动请缨,不惜折节下问,笼络何仪、刘辟等黄巾降将的旧部,展开屯田,兴修水利。

这才在两年间,克服旱情,重开田地,屯田成功。

这一次屯田可比当初在徐州时要难多了,当初那是陶谦要屯田,自然筹集了一批资源给陈登,而陈登又是地头蛇,与徐州各方势力合作起来事半功倍。

可如今身在汝南,这里到处都是名门士族,百年豪强,随便哪冒出来的家姓,就是比他陈家在士林中还要清贵的存在。而且地方上鱼龙混杂,溃兵、败军、盗贼、劫匪、黄巾、豪强参差不齐,陈登这番屯田可是花了好大的心血,着实不想有所折损。

若是有了太史慈和赵云两军顶在前面,陈登这边压力锐减,汝南也会变得更加安全,屯田自然不虞为兵火所害了。

是以陈登大力赞同,支持刘封进行调整。

太史慈和赵云仔细想了想后也觉得可行,寿春这里交通便利,城高池深,面积广阔,又有支城数座,的确算得上是上佳的驻兵之所。

只是如今兵马着实有些过于庞大了。

摧锋、挽澜两军就有七万之众,再加上新建之军,这就已经是九万人了,这还没算寿春的郡兵,以及陈登所部驻扎寿春的三千人。

合拢起来,显然已经突破十万之数了。

更重要的是,日后荆、扬、交三州兵力北上,很大概率还是会汇聚到寿春。如此一来,摧锋、挽澜两军适当前压,反而更为合适,也可以保障自身有足够大的缓冲和纵深区域。

想到这里,太史慈和赵云也都齐齐点了点头,赞同刘封的看法。

“好,既然三位叔父俱是赞同,那就酌情移军吧。”

刘封当即就将移军的权力下放给了太史慈和赵云,让他们自己安排。

等他接下来前往徐州,自然会和刘备详加商量,尚还有河内一事,他也想要听听刘备、荀攸、郭嘉、鲁肃、刘晔等人的意见。

接下来,刘封的注意力转向了简雍,仔细询问起九江、庐江的情况。

之前简雍就曾多次给他发来文书,上面记录了江北两郡的旱情变化。

至今年秋后为止,旱情基本上算是结束了,天气开始恢复了正常,刘封这次过江北来,甚至还遇上了一场小雨。

听简雍说,今年的旱情已经比去年减缓了许多,粮食产量可望回复到正常年景的八成以上,少部分靠南靠江的水田,甚至都有望丰收。

一来是这些水田靠着长江,并不缺水,二来则是这些地方的旱情基本已经结束,才会有此结果。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