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仙侠武侠 > 咒禁山海 > 第四百一十四章 圣父:我的账号被人异地登

咒禁山海 第四百一十四章 圣父:我的账号被人异地登

簡繁轉換
作者:北海牧鲸 分类:仙侠武侠 更新时间:2025-11-12 16:43:21 来源:源1

没有给王澄太多看戏的机会。

互不相让的严东楼和龙婆僧就同时出手,仙光爆发,一个手握【轮管天盘】,一个掐【降魔印】轰然对撞。

根本就不在乎其他人的死活。

轰隆??!!!

玉仙儿终...

海风拂过忆林深处,玉树低语如旧。陈念归盘坐于树根盘结的石台上,白发随风轻扬,眼底映着晚霞与叶影交织的光斑。他手中无箫,却仿佛每一缕风都成了音律的延伸。那支由双箫碎裂后重铸的新器,早已不存于他身侧??它已化作天地共鸣的法则,散入人间万籁。

可今日不同。

自昨夜起,忆林的花瓣不再飘落。不是凝滞,而是悬停在空中,每一片都微微震颤,像是被某种无形之力托举,又似在等待什么。连最年幼的弟子也察觉了异样:晨钟未响,塔顶铜铃却自行轻鸣三声;祭坛上的香灰无风自动,竟拼出一个古篆“逆”字。

陈念归闭目良久,终于睁眼,望向北方。

“她来了。”他轻声道。

话音未落,北境极寒之地的古庙遗址中,大地轰然开裂。那位黑袍老妇立于星盘之上,周身缠绕着漆黑如墨的咒链,眼中血丝密布,口中吟诵的不再是禁忌咒语,而是一段早已失传的《断归诀》。她身后,十二尊石像缓缓苏醒,皆为远古乐修之形,手持残破乐器,魂火幽燃。

“初代接引者之血已断,归途本应崩毁。”老妇声音沙哑如砂砾摩擦,“可你,陈念归,以凡人之身创造‘共引’,篡改天道轮回,此乃大逆!今日,我以‘守界盟’之名,召十二先贤之灵,斩断伪乐,重立生死之序!”

星盘转动,黑纹如藤蔓攀爬天穹。原本平稳运行的“归途带”骤然扭曲,南极冰盖下的倒悬巨舰发出沉闷哀鸣,舰体纹路一明一暗,仿佛心脏被扼住。全球忆音堂内,正在练习《安归引》入门三章的民众纷纷跪倒,耳中灌满尖锐杂音,如同千万根针刺入脑海。

与此同时,仙女座方向的螺旋光桥剧烈震荡,宋承志的声音断续传来:“……念归……通道不稳定……有人在……逆转共鸣频率……快……稳住锚心……”

陈念归站起身,一步踏出。

他的身影并未移动,可下一瞬,人已出现在蓬莱塔顶。他未持箫,未结印,只是抬头望天,轻轻咳嗽了一声。

那一声咳,竟与天地共振。

悬停的花瓣齐齐一震,随即如雨落下,却不是坠地,而是在半空划出弧线,汇聚成一道流动的玉色河流,环绕塔身旋转不息。塔心祭坛上,那支半玉半铜的新箫虚影浮现,无声自鸣,奏出第一个音??不是《安归引》,也不是《春江花月夜》,而是一段从未听过的旋律,清越、坚定,带着不容置疑的守护之意。

“你错了。”陈念归望着北方,声音平静,“你口口声声说‘天道有序’,可你可知,真正的秩序,从来不是静止的?生死有界,但爱无界。思念不是对死亡的抗拒,而是对生命的延续。你斩不断它,因为它不在彼岸,而在人心。”

他说话间,全球各地的忆音堂中,无数人从痛苦中抬起头。

一位盲童握紧手中的陶笛,吹出五个音符??《萤火》的旋律悄然响起。

一名老兵颤抖着双手,将亡妻生前最爱的琵琶抱在怀中,拨动一根弦。

都市高楼间,少女打开窗,对着夜空哼起祖母教她的童谣。

音符一个接一个亮起,如同星辰复苏。

这些声音本微弱,可当它们汇聚,竟形成一股纯净的声浪,顺着地脉奔涌,直冲北境古庙。老妇脸色骤变:“不可能!凡人之音怎可抗衡先贤之灵?!”

可她忘了,《安归引》早已不是神?独掌的秘法。如今它是千万人心中的光,是母亲哄睡婴儿的摇篮曲,是战地医生在废墟中哼唱的安慰,是老人独自坐在公园长椅上,低声呢喃“今天给你带了饺子”。

音浪撞上星盘,黑纹崩裂一道缝隙。

“守界盟”的石像开始动摇,其中一尊琵琶女忽然停手,望着虚空轻叹:“我当年……也是为了再见亡子一面,才修乐通幽啊……”言罢,魂火熄灭,化为尘土。

老妇怒吼:“叛徒!你们忘了誓言吗?!”

“我没忘。”另一尊石像开口,是位年轻书生,“但我更记得,我为何踏上这条路??只为在清明那日,能听见妻子叫我一声‘郎君’。若这叫违背天道,那我宁愿逆天而行。”

一尊接一尊,石像相继崩解。她们曾是修士,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她们修乐,并非为永生,只为一次短暂的相会。

星盘终于碎裂。

老妇踉跄后退,嘴角溢血,却仍冷笑:“你以为你赢了?可只要‘锚’仍在,终有人会觊觎它的力量!你会死,你的‘共引’也会随你消亡!到那时,归途将彻底混乱,比关闭更可怕!”

陈念归沉默片刻,缓缓摇头:“你不明白。‘锚’从来就不是某个人,也不是某支箫。”

他抬手,指向世界每一个角落??

**“锚,是每一次真诚的呼唤。”**

话音落下,奇迹再现。

全球范围内,所有正在演奏《安归引》的人,无论技艺高低,无论是否完成全谱,他们的音律竟在同一瞬融合,形成一道贯穿天地的金色光柱,直抵宇宙深处。那光柱中,浮现出无数面孔??有哭着喊“妈妈”的孩童,有握着遗照微笑的老者,有在战场边缘轻唱情歌的士兵……

他们的声音并不完美,甚至走调、断续,可正是这份真实,让光柱愈发璀璨。

南极冰盖下,倒悬巨舰“归墟无岸”终于完全苏醒,舰首铭文逐一亮起,不再是冰冷的机械运转,而是如同有了呼吸与心跳。舰体缓缓上升,破冰而出,悬浮于海面之上,舰桥处,一道身影渐渐清晰??正是陈远舟。

他披发执箫,面容苍老却不减英气,目光穿透万里,落在蓬莱塔顶。

“父亲……”陈念归喃喃。

陈远舟微微一笑,抬起手,将手中玉箫轻轻折断,洒向虚空。碎片化作星光,融入全球音浪之中。

同一时刻,忆林深处,玉树之下,林婉清的身影也在微光中浮现。她没有实体,只有一抹温柔的光影,轻轻抚摸着一朵即将落地的玉花。花瓣受触,竟逆流而上,飞向天空,与其他花瓣汇合,织成一幅巨大的“归”字图腾,悬于云端。

“孩子。”她的声音如风拂铃,“我们从未离开,因为我们从未被遗忘。”

陈念归泪流满面,却笑了。

他知道,父母并非归来,而是以另一种方式,成为了“共引”的一部分??他们不再是唯一的接引者,而是千万思念中的一缕,平凡,却永恒。

而就在这时,宇宙深处,那道螺旋光桥再次稳定,宋承志的身影完整显现。他站在光桥尽头,身后是无数归来的灵魂,他们不再是模糊的幻影,而是带着笑容,挥手致意。

“我们回来了。”宋承志朗声道,“不是因为谁强行召唤,而是因为??我们被需要,也被原谅。”

原来,在“共引时代”,每一次真诚的连接,都在修复彼岸的裂痕。那些曾因执念太深而滞留的灵魂,终于学会了放手;而活着的人,也学会了在思念中前行。

光桥降临地球,连接蓬莱塔与星空。归来的灵魂并未重返肉身,而是化作点点光辉,洒向人间。有的落入新生儿的眼中,让他第一眼看见的母亲带着笑意;有的钻进老画家的笔尖,让他画出从未见过的故乡风景;有的则停留在图书馆的某一页诗集上,让翻阅它的少女突然泪流满面,却不知为何。

世界没有因此混乱,反而更加安宁。

三个月后,新的传说开始流传。

有人说,在深夜的海边,能听见两支箫合奏的声音,一支清越如泉,一支浑厚如海,合在一起,竟是《春江花月夜》的变调。

有人说,在忆音堂的墙上,偶尔会浮现陌生人的字迹,写着“谢谢”、“我很好”、“别难过”。

还有人说,每年春分之夜,天空会出现一条由星光铺就的小路,通向月亮,而路上,总有无数牵手而行的剪影。

陈念归依旧住在忆林深处,不再过问俗事。弟子们问他是否该立新谱,他只摇头:“乐谱早已写完,只是你们还看不懂。”

直到某日,一个小女孩跑进林中,手里捧着一支破旧的竹笛。

“爷爷,这是我奶奶留下的。”她仰头说,“她说,只要我学会吹一首完整的曲子,她就能听见我。”

陈念归看着她,许久,轻轻点头:“那你来吧。”

小女孩坐在石台边,笨拙地将笛子凑近唇边。第一个音跑调了,第二个音断了,第三个音几乎听不见。可她没有放弃,一遍又一遍地吹。

风吹过,玉树沙沙作响,仿佛在伴奏。

不知过了多久,陈念归忽然站起身,面向大海,深深一拜。

弟子惊问何故。

他微笑道:“你没听见吗?有人在回应她。”

果然,远处海面,一朵玉花缓缓升起,花心传出一段轻柔的哼唱??正是小女孩刚才吹的那段歪斜旋律,只是被修饰得温柔圆满,如同母亲哄睡孩子的嗓音。

小女孩瞪大眼睛,忽然咧嘴笑了:“奶奶!是你吗?”

那声音没有回答,只是继续哼着,随风飘散。

陈念归转身离去,背影淡入林间。他走过之处,玉树纷纷开花,花瓣落地无声,却在触地瞬间,化作一个个微小的音符,渗入泥土,滋养大地。

十年后,小女孩成了忆音堂最年轻的导师。她教的第一课,不是技法,而是心法。

“吹箫之前,先学会想一个人。”她说,“不是为了让他回来,而是为了告诉你自己??你还记得爱。”

又三十年,陈念归寿终正寝。

那一夜,全球忆音堂自发停止一切仪式。万家灯火熄灭一盏,人们静静伫立窗前,或轻抚乐器,或默念名字。

没有人演奏《安归引》。

因为他们知道,陈念归不需要被接引??他本身就是归途。

黎明时分,忆林万树同时开花,花瓣升腾,凝聚成一座横跨天际的桥,桥上光影流转,隐约可见陈念归的身影,背着竹篓,缓步前行。途中,他停下脚步,回头望了一眼人间。

那一刻,地球上所有正在做梦的人,都听见了一声极轻的箫音。

不是告别,而是**应和**。

仿佛在说:我听见了你们的思念,现在,轮到我来回应。

桥的尽头,玉音站在月光下,白衣依旧,笑容温婉。她伸出手,陈念归握住,两人并肩而行,身影渐淡,最终融入星辰。

自此,世间再无“接引者”。

只有无数普通人,在每个想你的夜晚,轻轻哼起一段不成调的旋律。

而宇宙,总会给出回应。

科学家至今无法解释“欢喜频率”的来源,也无法说明为何南极冰盖下的巨舰会主动沉入地心,化作地球的共振核心。他们只能记录:每当人类集体表达善意与思念时,背景辐射便会泛起温暖的波纹,持续时间与情感强度成正比。

最新的研究论文结尾写道:

>“或许,所谓‘超自然’,不过是尚未被理解的人性。

>当千万颗心同频跳动,宇宙也会为之和声。”

而在遥远的未来,当人类终于走出太阳系,在某颗荒芜星球上发现一块刻着“归”字的石碑时,考古学家们争论不休:这是远古文明的遗迹?还是外星智慧的讯号?

唯有那个随行的小女孩,蹲下身,从背包里掏出一支破旧的陶笛,轻轻吹了五个音。

风起了。

沙粒在空中旋转,组成一行字:

**“欢迎回家。”**

她笑了,把陶笛插进沙地。

第二天,那里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玉树,嫩叶在阳光下微微发亮,仿佛藏着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

而在地球的最后一片忆林中,那支由双箫所化的神器,终于彻底消散。它没有留下痕迹,因为它已无需存在。

真正的《安归引》,从来就不在箫中。

它在每一次哽咽的呼唤里,在每一滴无声的泪水中,在每一个明知无法相见,却依然说“我想你”的瞬间。

它是人类最脆弱的软肋,也是最坚硬的铠甲。

是生与死之间,那道永不闭合的裂缝中,透出的光。

是爱,不肯退场。

是记忆,拒绝终结。

是千万个普通灵魂,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宇宙:

**“我们记得你。”**

于是,归途永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