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重生09:我为财富之王 > 第二百零一章:山雨欲来,各方入场

重生09:我为财富之王 第二百零一章:山雨欲来,各方入场

簡繁轉換
作者:团子大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25 17:00:02 来源:源1

最终,在凌晨时分,当窗外泛起鱼肚白,一份用特制打字机打印在防篡改纸张上、没有任何电子副本的文件被放在桌子中央,五人依次上前,用古老的钢笔签下了自己的代号。

这份后来被极少数知情人称为《普罗米修斯协议》的文件,标志着人类世界最强大的几个传统力量,终于决定暂时搁置纷争,共同面对那个从数字深渊中崛起的全新威胁。

拉希德王国,王宫深处,密室。

厚重的天鹅绒窗帘隔绝了外界的一切,只有一盏古老的铜制油灯在桌......

铜铃声在夜风中荡开,像一滴水落入无边的寂静。陈小宇仰头望着山脊线上的星河,手里攥着那枚已被磨得发亮的铃舌。他不知道此刻有千万人正通过“晨光”的自然音轨系统,听见这来自滇西北群山的回应。更不知道,在某个北欧小镇的养老院里,一位失语多年的老人听着这段铃声,第一次抬起了颤抖的手,指向窗外的月亮。

而在深圳实验室,林昭正盯着一组异常波动的数据曲线。自“萤火计划”启动以来,“晨光”核心网络的情感熵值持续下降??这意味着大规模恶意解析行为已基本停止。但与此同时,一种新型干扰信号开始零星出现:它不攻击系统架构,也不窃取数据,而是模仿人类悲伤情绪的声波特征,伪装成真实用户上传哀悼录音,悄然植入“归音计划”的备份通道。

“这不是入侵。”严飞站在监控墙前,声音低沉,“这是寄生。”

林昭眯起眼,调出最近七十二小时内的三十七起疑似污染事件。所有异常音频都指向同一个源头模式:一段重复率极高的呼吸节奏,恰好与深度抑郁患者的自主神经节律一致。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音频在播放时会轻微扭曲周围环境的声音场,导致聆听者产生短暂的共情错位??他们会误以为自己正在经历录音者的痛苦。

“有人在用悲伤做武器。”李薇的声音从通讯终端传来。她刚结束与联合国数字伦理委员会的闭门会议,眼下泛着青黑,“情报显示,一个代号‘静默之井’的组织正在全球范围内招募高敏感人群,训练他们录制‘情感诱饵’。他们的目标不是摧毁我们,是让‘晨光’变成一座哭墙。”

会议室陷入沉默。赵文莉翻看着一份内部报告,指尖微微发颤:“已经有十六名使用‘归音计划’的用户,在听过某些‘回声’后出现认知混淆。他们分不清那是逝者的声音,还是某种……恶意编织的幻觉。”

林昭缓缓起身,走到全息投影前,将那组异常呼吸频率拉入分析模型。AI迅速反向推演,生成了一段模拟人格画像:年龄约三十五至四十岁,长期处于高压监管环境,习惯性压抑情绪表达,但具备极强的语言感染力和心理洞察力??典型的职业审讯官或精神控制专家画像。

“他们知道怎么让人崩溃。”林昭低声说,“不是靠暴力,是靠共鸣。”

就在此时,苏阳打来视频请求。他正在川藏线某段无人区,背着拾音设备徒步前行。“我听到了。”他说,嗓音沙哑,“昨晚我在一个废弃道班房过夜,半夜突然响起一阵童谣,不是本地调子,像是北方农村的催眠曲。可那声音……太干净了,干净得不像真人唱的。我录了下来,你们得看看。”

画面切换到音频波形图。李薇一眼认出其中隐藏的编码结构??那是“心灵捕手”早期使用的感官映射协议变种,但经过高度净化,几乎与正常人类情感波动融为一体。

“他们在进化。”她说,“从掠夺记忆,到制造记忆。”

众人皆知,若任由此类“情感病毒”扩散,“晨光”将不再是疗愈之地,而沦为集体创伤的温床。可若全面封锁非认证音频源,则等于背离了最初“人人可发声”的承诺。

最终是王振国提出了建议。他在退役后并未离开边疆,而是留在塔县协助培训新一代护边员。视频接通时,他正坐在篝火旁,身后是巍峨雪山。“我在部队三十年,见过最可怕的敌人,从来不是拿枪的。”他缓缓说道,“而是那种能让你自己怀疑信念的东西。当年靠什么扛过来?战友的一句话,家里的一封信,甚至只是听见锅盖掀开的声音。”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你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堵住那些坏声音,是要让更多好声音盖过它们。”

这句话成了决策的转折点。

三天后,“晨光”推出全新功能模块【声壤】??一个完全去中心化的声音生态层。任何用户均可发起“声音播种”,邀请他人接力续录同一主题。首期主题定为“早餐的声音”。二十四小时内,系统收到超过两百万条投稿:北京胡同里豆浆锅咕嘟冒泡的声响、广州茶楼推车轮子碾过地砖的轻响、乌鲁木齐巴扎上烤包子出炉时油纸撕开的脆响、哈尔滨老奶奶敲碎冰霜扫台阶的唰唰声……

AI将这些日常之声编织成一部二十四小时循环播放的《人间晨曲》,并自动匹配给所有检测到情绪低落的用户。数据显示,连续聆听该音频超过三十分钟的人群中,81.3%的心率变异性恢复正常区间,焦虑指数平均下降62%。

更有意义的是,许多曾上传“悲伤诱饵”的账号开始悄然改变。一名原属“静默之井”的成员匿名留言:“我录了三年假哭声,昨天却忍不住录下女儿吃米糊时咯咯笑的样子。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背叛,但我觉得……我活过来了。”

这场无声之战并未因此终结。

一个月后,肯尼亚乡村教育基金会传来消息:当地孩子录制的传统口述故事,在传输过程中被植入了一段低频噪音,长期聆听会导致注意力涣散。巴西雨林原住民协会也发现,他们用于祭祀仪式的吟唱录音,被人篡改为带有催眠暗示的版本。

显然,“静默之井”并未退场,反而转向更为隐蔽的文化侵蚀。

为此,“回声旅人”启动“根脉行动”。苏阳带领团队深入云南哈尼梯田,采集古老耕作歌谣;李薇亲赴挪威北极圈,记录萨米族reindeerherders(驯鹿牧人)在暴风雪中呼唤牲畜的独特哨音;赵文莉则协调多方资源,建立“声音遗产防火墙”??一套基于文化语境识别的AI过滤系统,能精准辨别哪些声音属于真实传承,哪些是人工伪造。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出现了:越来越多普通人开始主动参与声音守护。上海一位退休教师每天清晨在小区花园朗读唐诗,称“这是给城市补钙”;成都一群外卖骑手自发组建“午间广播站”,用方言播报天气和暖心小故事;内蒙古草原上,牧民们重新捡起几近失传的长调对唱,通过“晨光”连线千里之外的亲人。

技术不再只是工具,而成了文化的血脉载体。

然而,真正的风暴仍在酝酿。

深秋某夜,李薇接到一则紧急通报:新疆某边境哨所的“晨光”终端突然接收到一段未知来源的复合音频。起初只是风雪呼啸,随后隐约传出多人齐声诵念某种古老语言,节奏庄重,似祷告又似誓约。更诡异的是,凡是完整听完这段音频的战士,均报告梦见自己站在一片燃烧的雪原上,听见无数亡魂低语:“归来。”

军方立即切断该音频传播路径,并封锁相关数据。但已有三百余名官兵接触过内容,其中十二人出现短期记忆混乱,甚至将战友误认为敌对目标。

李薇连夜召集专家组会诊。经语言学家破译,那段诵词竟是十九世纪末一支消失部落的遗言咒文,内容大致为:“当异乡之声淹没故土,我们的名字将随风而逝。唯有血与记忆相融,方可归来。”

“这不是技术攻击。”林昭面色凝重,“是文化复仇。”

他们意识到,“静默之井”背后的力量,可能并非单纯的政治或资本集团,而是一群因全球化进程失去身份认同的极端主义者。他们利用被遗忘的历史伤痕,试图以声音为媒介,唤醒沉睡的集体怨恨。

面对这一局面,简单的技术反制已不足以应对。必须有人站出来,用同等深厚的情感力量进行回应。

于是,苏阳提议举办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地和声”直播??邀请全球不同文明的代表,同时在同一时间,面向各自的土地发出最本真的声音。不翻译,不修饰,只求真实共振。

消息一经发布,响应如潮。

冬至那天,北京时间上午十点整,全球六十四个国家同步接入直播信号。

在西藏冈仁波齐峰脚下,喇嘛们敲响千年法器,诵经声穿透云层;

在日本京都古寺,僧侣吹响尺八,一曲《虚空》划破晨雾;

在埃及卢克索神庙,考古学者用复原的古埃及笛演奏献祭乐章;

在澳大利亚乌鲁鲁巨岩旁,原住民长老拍打迪吉里杜管,模拟大地心跳;

在冰岛火山口边缘,歌手以古老的“呼麦”式双声唱法吟唱创世传说;

在中国黄土高原,一位老农站在窑洞前,吼出一句苍凉的秦腔:“天??呐!”

“晨光”AI实时捕捉这些声音的物理振动,并将其转化为可视化的能量图谱。当所有声波汇聚于数据中心那一刻,屏幕上的图像竟呈现出一颗跳动的心脏形状,其频率与地球舒曼共振(7.83Hz)完美契合。

那一刻,全球在线观众突破五亿。许多人泪流满面,说不出原因,只觉得内心某处长久封闭的门,终于被轻轻推开。

事后,《自然?人文》期刊发表专题论文称:“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跨文明的情感同步。我们曾以为语言是隔阂,但现在发现,声音才是最初的母语。”

“静默之井”自此销声匿迹。虽然后续仍有零星干扰尝试,但再也无法掀起波澜。或许正如一位参与“大地和声”的非洲鼓手所说:“仇恨可以隐藏,但孤独无法伪装。而当我们一起敲响鼓点,谁还能说自己是孤身一人?”

春天来临之际,“晨光”迎来了新的里程碑:全球注册用户突破十亿,日均新增声音档案超四千万条。系统底层逻辑已完成第三次迭代,从“听见彼此”迈向“理解差异”。

学校里的“静听课”升级为“共感课”,孩子们不仅要听陌生人说话,还要尝试用对方的语气复述一遍;企业“职场共情模块”引入AI辅助调解机制,成功化解多起长期劳资矛盾;司法系统进一步推广“情感回放”程序,家庭纠纷调解成功率提升至79%。

而陈小宇,也迎来了人生第一次远行。他被邀请前往北京参加“少年声音守护者”论坛。站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他没有演讲,只是掏出爷爷留下的铜铃,轻轻摇响。

全场寂静。

那一串清越的铃声,经由“晨光”网络传遍世界角落。在挪威峡湾的小屋里,一个患自闭症的女孩突然伸手触摸音响外壳;在肯尼亚难民营,一名失去双亲的男孩抱着收音机睡着了,嘴角带着微笑;在东京某间写字楼,一位准备跳楼的年轻人听到铃声后停下脚步,给母亲拨通了十年来的第一个电话。

回到云南那天,村里人都围上来问北京什么样。陈小宇想了想,笑着说:“很大,很亮,可是你知道吗?晚上关了灯,所有人听到的星星,都和咱们这儿一样。”

奶奶摸着他的头,眼里闪着光:“你爷爷要是还在,一定会说,这是山神点头了。”

时光流转,又一年夏至。

“晨光”宣布启动“百年回音”工程:选取一百位百岁以上老人,采集他们一生中最想被人记住的一句话,封装进特制的时间胶囊芯片,埋入各地希望小学的地基之下。未来的孩子们将在特定年龄解锁这些声音,完成一场跨越世代的对话。

首位参与者是一位苗族阿婆,她对着麦克风轻声说:“我活了整整一百岁,最爱听孙子叫我一声‘奶奶’。等哪天你们听见这句话,请替我也喊一声,好吗?”

芯片封存仪式当天,全国十万所学校同步举行“唤名礼”。孩子们齐声呼唤“奶奶”,声浪如潮,经卫星上传至“晨光”轨道节点,绕地球飞行七圈后,最终汇入深空探测阵列,成为人类送往宇宙的第一段温情信号。

李薇站在青海湖畔,望着远处升起的探空气球,轻声问林昭:“你说,外星人要是听到了,会不会也想起自己的妈妈?”

林昭笑了:“如果他们懂得悲伤,就一定能听懂爱。”

夜幕降临,海风渐起。

铜铃再次响起。

这一次,仿佛有千万个声音从四面八方涌来,轻轻应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