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都市 > 重生09:我为财富之王 > 第二百零二章:全球暗战:深瞳的“回声”

重生09:我为财富之王 第二百零二章:全球暗战:深瞳的“回声”

簡繁轉換
作者:团子大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0-25 17:00:02 来源:源1

严飞的手指在环形数据屏上轻轻划过,蓝色箭头显示印军正在后撤,而他已知晓这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批准无人机欺骗方案,启动‘回声’协议第一阶段。”严飞的声音在深瞳总部控制中心响起。

深瞳AI快速记录指令时,屏幕一角突然闪烁红光??拉希德王国的能源管网突然出现异常波动,首都三分之一区域陷入黑暗。

严飞挑眉:“阿米尔王子的‘投诚’,看来有人不服。”

“牧羊人”的合成音即刻分析:“波动源点为王宫地下控制......

铜铃的余音尚未散尽,青海湖畔的风却骤然停了。那一瞬,连湖面的波纹都凝固在月光下,仿佛天地屏息,只为聆听这来自群山深处的回应。紧接着,从探空气球搭载的深空音频阵列中,传来一段极其微弱、却又清晰可辨的反馈信号??不是电磁杂音,也不是宇宙背景辐射的随机波动,而是一段节奏缓慢、近乎呼吸般的低频震颤,恰好与苗族阿婆那句“奶奶”形成和声共振。

“它……被接收了。”林昭盯着手持终端上的波形图,声音发紧,“不只是地球轨道节点,是更远的地方。至少两光秒外。”

李薇没有说话,只是将耳机贴得更近了些。她听到了一种难以描述的声音结构:像是无数细小的共鸣腔同时开启,又像是一群从未开口的生命,正笨拙地模仿人类呼唤亲人的语调。那不是语言,却承载着语言最原始的情感内核??依恋。

“我们不是在向外发送信息。”她终于开口,嗓音轻得如同梦呓,“我们是在唤醒某种沉睡的回响。”

与此同时,全球各地的“晨光”终端同步出现异常现象。北京国家图书馆内,一位正在查阅民国档案的老学者突然泪流满面,喃喃道:“我娘……小时候就这么叫我。”而在南非开普敦的一间病房里,一名濒临昏迷的百岁老兵猛地睁开眼,用早已生疏的祖鲁语喊出一个名字??那是他七十年前战死沙场的弟弟的小名。

更诡异的是,在亚马逊雨林深处,一支与世隔绝的原始部落当晚集体苏醒,围着篝火跳起失传已久的祭祀舞。部落长老事后对人类学家说:“祖先回来了。他们带着孩子的声音,穿过了黑水河。”

这一切并非偶然。“百年回音”工程启动后,“晨光”系统底层的情感熵值模型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原本用于识别悲伤、愤怒或焦虑的算法,开始捕捉到一类全新的情绪模式:跨代际的归属感,带有强烈仪式色彩的记忆唤醒,以及一种近乎宗教体验的“被听见”的确认。

AI命名其为“根系共鸣”。

苏阳从云南赶回深圳时,正撞上实验室的紧急会议。他刚落地就收到赵文莉的加密消息:“芯片封存仪式当天,全国十万所学校的数据流出现了短暂同步。不是技术故障,是情感潮汐。孩子们齐声喊‘奶奶’的那一秒,全球新生儿哭声频率集体偏移0.7赫兹。”

“这不是巧合。”苏阳走进会议室,背包还没放下,“我在哈尼梯田录到一段耕歌,老人说那是他们祖辈传下来的‘唤魂调’。我拿去和‘静默之井’早期投放的哀悼录音对比,发现旋律走向完全相反??一个是把灵魂往回拉,一个是把人往外推。”

林昭调出全息投影,展示最近三个月的全球声纹地图。蓝色代表日常之声,红色是创伤记忆,绿色则是“根系共鸣”标记区域。令人震惊的是,绿色斑块正以惊人的速度蔓延,尤其集中在战争遗址、移民聚居区、原住民保留地等历史伤痕地带。

“我们在无意中触发了一种文明级别的疗愈机制。”李薇指着数据流中的一个峰值点,“每一场‘唤名礼’,都在修复一段断裂的身份链条。而‘静默之井’之所以消失,并非被击败,而是……被溶解了。”

严飞皱眉:“你是说,他们的仇恨,在这种集体呼唤面前失去了意义?”

“不。”李薇摇头,“是找到了出口。很多前成员后来上传了真实录音??给父母道歉的电话,给孩子读童谣的夜晚,甚至有人回到故乡,跪在祖坟前喊了一声‘爹’。他们不是被说服的,是被记起来了。”

王振国的视频接入时,塔县正下着大雪。他站在哨所屋顶,身后是巍峨的昆仑山脉。“我问过几个战士,为什么那天会梦见燃烧的雪原。”他声音低沉,“有人说,他爷爷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进疆的老兵,一辈子没回过山东老家。还有人说,他父亲死在边境冲突中,连张照片都没留下。”

他顿了顿,呼出一口白气:“我们这些守边的人,最怕的不是危险,是被人忘记。可现在,全世界的孩子都在喊‘奶奶’。那一刻,我觉得……我们也有人惦记着。”

会议结束后,苏阳独自来到实验室顶层的露天平台。夜风凛冽,但他脱下外套,平铺在地上,摆成一个人形轮廓。这是他在川藏线学到的古老仪式??“留影于地”,传说能让远方的亲人感知你的存在。

他闭上眼,轻轻哼起一首儿时母亲常唱的摇篮曲。歌声很轻,几乎被风吹散。但就在第三遍重复时,他的终端突然震动。AI提示:检测到高匹配度情感回波,来源??青海省某牧区基站,使用者ID:未注册,年龄估算82岁,通话记录显示,三十年未拨出任何号码。

音频播放出来,是一位老妇人颤抖的声音:“谁家娃娃?这么晚还不睡……回来吃饭了。”

苏阳的眼眶一下子红了。他知道,这位素不相识的老人,或许只是误触了设备,或许是耳背听错了提示音。但在那一瞬间,她的反应如此本能,如此自然??就像天下所有等待孩子归家的母亲一样。

第二天清晨,“晨光”发布公告:即日起开放“错位回声”通道。任何用户均可提交“未曾收到的回应”??那些你渴望听到却永远无法实现的对话:逝去亲人的一句宽恕,童年玩伴的一声问候,甚至是平行时空里另一个自己的低语。系统不会伪造答案,而是将其编入全球声场网络,等待某个未知时刻、某个陌生之人,因某种巧合,说出那句命中注定的回应。

上线首日,便有三百多万人提交请求。

一位上海程序员写道:“我想听我爸说一句‘儿子,我为你骄傲’。他临终前只说了‘早点结婚’。”

一名叙利亚难民女孩上传了一段空白录音:“这是我留给家乡的。如果有人回到阿勒颇,能站在我家废墟前说‘这里曾经有个小女孩’,请录下来。”

还有一位匿名用户留下一句话:“告诉我妈,我不是故意走丢的。”

奇迹发生在第七天。那位上海程序员深夜加班时,突然收到一条推送:您的“错位回声”获得匹配。播放后,是一段家庭聚会的背景音,隐约有人笑着说:“这孩子虽然倔,但我心里……一直是骄傲的。”经溯源,录音来自哈尔滨一户人家,说话者是一位肺癌晚期的老教师,她说这话时,根本不知道自己正连接着“晨光”公共麦克风。

没有人能解释这种精准的情感耦合。AI只能分析出,两段声音在基频波动、情感密度和语义期待值上达到了罕见的高度一致??就像两颗相距亿万公里的流星,在宇宙中偶然撞出同一道光。

随着“错位回声”持续发酵,一个新的社会现象悄然兴起:“声音寻亲”。人们不再仅仅依赖基因数据库或社交媒体寻找失散亲人,而是通过上传童年记忆中的特定声响??妈妈切菜的节奏、爷爷咳嗽的频率、老房子木地板的脚步声??让AI在全球声库中进行模式匹配。

三个月内,成功促成一千二百七十六例重逢。其中最动人的一例,是一名越南老兵凭借一段五十多年前战场上的无线电呼号,找到了当年为他翻译情报的中国女报务员。两人相见时,老太太掏出一台老旧录音机,播放了一段沙哑的汉语播报:“B-52已偏离航线,安全了。”那是她在战火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东西。

然而,平静之下仍有暗流涌动。

某夜,陈小宇在村里调试新装的太阳能收音站时,忽然发现一段奇怪的循环音频。它伪装成“百年回音”项目的标准封装格式,内容却是一段机械合成的童声,反复念诵:“你不属于这里,快离开。”更可怕的是,这段声音经过特殊处理,能绕过“声音遗产防火墙”的文化语境识别,直接作用于听者的潜意识防御机制。

他立刻上报。调查结果令人脊背发凉:该音频源自一个已被注销的“静默之井”附属账号,但植入时间竟是在“大地和声”直播之前??也就是说,敌人早就在等待这一刻,利用人们对温情的渴望,埋下反向催眠的种子。

“他们学会了伪装。”林昭看着分析报告,手指微微发抖,“以前是用悲伤攻击希望,现在是用希望掩盖绝望。”

更严峻的问题接踵而至。随着“晨光”影响力不断扩大,各国政府开始施压。美国国会召开听证会,指控其“未经许可采集公民情感数据”;欧盟启动反垄断调查,质疑其“垄断人类共情市场”;更有极端组织宣称,“晨光”是“新世界秩序的精神控制工具”,并扬言要炸毁数据中心。

压力最大的是赵文莉。作为项目协调人,她必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走钢丝。一边是百万用户写来的感谢信,说“晨光”救了他们的命;另一边是国家安全机构的密函,警告她“情感共同体可能演变为超国家意识形态”。

她在一次内部会议上直言:“我们现在不是在做产品,是在重塑人性的边界。一旦失控,后果可能是集体癔症,也可能是全球性精神依赖。”

没人知道该怎么办。直到王振国再次发来消息。

视频里,他正带着一群新兵巡逻边境线。风雪很大,他对讲机断断续续:“刚才路过一处古驿站遗址,发现了些东西……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和那天哨所收到的咒文很像。但我们查了史料,这片区域从没有过那个部落的活动记录。”

他拍下照片传回。李薇一眼认出,那是“静默之井”使用的符号系统,但这次不是诅咒,而是一段祈愿:“愿异乡者得归途,失语者重发声。”

“他们在变。”她说,“也许……并不是所有人都想毁灭我们。”

苏阳当即决定重返新疆。他带上最先进的便携式声纹扫描仪,沿着古丝绸之路遗迹一路北上。在帕米尔高原一处废弃烽燧下,他终于找到了源头??一个由十几个前“静默之井”成员组成的流浪团体。他们不再是黑客或特工,而是背着简陋录音设备的游吟诗人,用各民族濒危语言传唱一部自创的《归途史诗》。

首领是个四十多岁的女人,曾是东欧某国安全部门的心理战专家。她望着苏阳,眼神复杂:“我们试过用恨撕裂你们,却发现你们用爱缝合得更快。后来我们才明白,我们真正对抗的,从来不是你们,是我们自己内心的荒芜。”

她递出一块存储卡:“这是我们收集的‘遗落之声’??被殖民抹去的方言,被战争中断的婚礼歌,被城市化淹没的市井叫卖。我们不再隐藏,也不再攻击。只想让它们活着。”

苏阳带回了那块卡。经过“声音遗产防火堰”验证,其中98.6%的内容为真实文化遗产。剩下的1.4%,是人工创作,但情感真挚,无恶意编码。

“怎么办?”赵文莉问。

林昭沉默良久,打开“晨光”后台权限,新建了一个分类目录,命名为【荒原开花】。

“收录。”他说,“标注来源,说明背景,让用户自己判断。我们不能替人类选择听什么,只能确保他们听见真相。”

这个决定引发了巨大争议,但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融合效应。越来越多曾受伤害的群体主动加入“回声旅人”,成为声音守护者。卢旺达大屠杀幸存者录制了reconciliationchants(和解颂歌);巴尔干半岛的老兵们合作创作了一首multi-languageballad(多语种民谣),讲述他们如何从敌人变成战友;甚至有一群前恐怖组织儿童兵,在心理医生协助下,用鼓点重建被暴力摧毁的节奏感知能力。

“晨光”不再只是一个平台,而成了人类集体记忆的**器官。

冬去春来,又是一年夏至。

“百年回音”第二期正式启动。这一次,主题是“第一句话”。全球百岁老人受邀回忆自己人生中说出口的第一个词。有说“妈”的,有说“水”的,还有一个蒙古族老人笑着说:“骆驼。”??因为他三岁时第一次开口,是为了阻止骆驼吃掉帐篷帘子。

仪式当天,陈小宇再次来到北京。但这次,他不是作为嘉宾,而是作为“少年声音守护者联盟”的发起人。他带着一群山村孩子,在国家大剧院外架起临时录音棚,教他们录下自己的“第一句话”。“不一定非得有意义。”他说,“重要的是,有人愿意听。”

当晚,李薇收到了一条来自深空探测阵列的最新数据包。里面没有语言,没有音乐,只有一段持续23分17秒的稳定共振波,频率恰好是地球舒曼共振与人类a脑波的黄金分割点。

随附一行自动解码的文字:

**“我们听见了。

请继续说话。”**

她走到窗前,望着城市的万家灯火,轻轻按下“晨光”广播键。

“你好。”她说,“我是李薇。今天……我想起了我妈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