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帝李承乾:在李世民面前杀李泰 > 第527章 政令,需因地制宜

大帝李承乾:在李世民面前杀李泰 第527章 政令,需因地制宜

簡繁轉換
作者:丰裕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21 03:41:14 来源:源1

第527章政令,需因地制宜(第1/2页)

“趁这次去到南方一片水国之地,也就是自古就很有名的云梦泽那一带。

云梦泽那一带,有山有水有沼泽,日常最易云雾缭绕。

一年到头,地面都是湿漉漉的,能够干爽的没几天。

那种地方,一旦发洪水,基本是一片泽国。

朕之前曾经下了诏,让各地在秋冬季疏通河道,这道圣旨是波及全国范围的。

那一片,倒是把朕的命令执行很完美。

可是,朕在当地打听之后,船夫却告诉朕,朕这是吃饱了没事干!

人家说,要不是去疏通河道有钱赚,没有一个愿意的。

尔等觉得,人家说得有没有道理?”

“哄……”

一时间,含元殿非常嘈杂。

因为百官的第一反应是不敢相信,有人敢跟李承乾这么说话。

第二反应是:刁民!

没错,之所以这么嘈杂,是因为他们的本心之中,还有那种高高在上的本质存在。

听到李承乾这么说之后,他们心里很不舒服。

这就好像,他们自己为国为民,结果反而有屁民说他们的不是。

要知道,像这个疏通水利的工程,本身就属于多部门配合的,李承乾口中的那人这么说,那不就是否定他们吗?

李承乾双手一抬,往下一压,全场本能的安静了。

“朕没有听清楚你们说什么,但是朕大约能够明白。

因为朕第一次听到的时候,心里面也很不舒服。

朕心里在想,真可谓是无知刁民,哪里知道这其中的好处。

可是,生气之后再想,为何这位百姓要如此说,为何他认为朕是吃饱了没事干!

朕仔细之思索之后,突然发现,他说得有道理。”

百官瞠目结舌,目瞪口呆的看着李承乾。

被一个百姓这么说,作为皇帝居然不生气,这怎么可能?

他们也没怀疑,李承乾是在编一个故事。

毕竟他们眼里的刁民,有些时候说的一些话,的确是非常混账。

“朕思索之后认为,在云梦泽一片,本身就是属于泽国。

对当地的百姓来说,若是当年雨水泛滥,到处都变成了一片湖泊,对他们来说也无关紧要。

因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他们本身大多是打渔为生。

日常的时候,由于云梦泽的名气,所以总是有那么些文人,喜欢跑去泛舟,去吟诗作对什么的。

如此,对于他们来说,也就有了生计。

他们并不需要靠种粮为生,无非就是种一些来保障家庭,以免出现某些意外。

这种情况下,他们并不需要多少能够种庄稼的土地,需要的反而是一片水域。

朕这个疏通河道的命令下去,在他们看来就是吃饱了没事干。

因为他们那边的河道,最多就是行船的时候使用,平时水面并不比陆地要矮多少,稍微有些水就会蔓延到陆地上来。

这疏通河道,并不能给他们带来任何改变。

第二,那一片的地域特殊,缺水的时候水往外流,涨水的时候反而会洪水倒灌。

这样一来,疏通了河道之后,反而会导致缺水的时候水流更快,洪水倒灌的时候也水流更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27章政令,需因地制宜(第2/2页)

诸位爱卿,抛开成见,仔细想想,疏通河道对他们有好处吗?

若是疏通过度,甚至遗祸无穷,对是不对?”

“……”

百官张着嘴巴,一个个如梗在喉,却哑口无言。

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云梦泽的情况,可是在李承乾的形容之下,他们还是能够知晓一二的。

疏通河道这个水利工程,如果是在那种情况下的话,好像的确只有坏处而没有好处。

毕竟这个时候的官员,还不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他们就算完全不接触民间,也不是脑子缺了的人。

道理是很好理解的,很容易就能够想出来的那种后果。

“因地制宜,这四个字很容易理解,可真的好难做到!

朕当初说,保留各民族的特色,这也是一种因地制宜。

文化的认同不是一朝一夕,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如果强制性的想要消灭某种文化,除非人家就只有几十人,几百人或者几千人,直接杀完了事!

可几万人,几十万人,甚至几百万人,这就不可能靠杀了。

互相尊重,互相体谅,互相融合,互相接纳,找到平衡点,就是最好的结果。

剩下的,交给时间就好。

文明本来就是慕强的,对于强势的文明,弱势的文明自然会去学习,不需要谁去逼迫。

这就跟现在说的因地制宜一样,不能强硬的去规定,必须要怎么怎么做!

朕也不是万能的,有些事情朕也得认个错。

政策没有好坏,只有合适不合适。

这一点,朕吸取这个教训,尔等也要吸取这个教训。

不要高高在上久了,就完全不知民间疾苦了。

这次朝会结束之后,朕会下一道圣旨,让各地因地制宜。

就好比种树那个政策,在北方比较实用,可是在南方的话,说实在话,除非整个山头都薅秃了,否则没有那个必要。

现在的南方还地广人稀,瘴气密布,本身就需要多多砍伐的时期,也不需要种植,凭着南方的天气,树木丛林就会长得很好。

这是一次教训,朕与尔等都要好好吸取这次教训。

但是,政令虽可因地制宜,圣旨却无法用因地制宜的方式去写。

否则,那就是模棱两可,地方官员就会有话说。

这其中的度,是非常难以把控的。

因此,政令和圣旨,依然以全面考虑的方式去写,去执行。

不过,到时候各地有权写奏疏上报,指出相应政令的不合适之处。

如果确实有理有据,朕改之!

可效仿民族政策一样,可执行部分甚至不执行,不过需要朕亲自批准。

否则,一律按抗旨论处!”

“陛下英明!”

“陛下英明!”

“……”

这个事情,百官觉得对自己也有好处,算是给他们开了一个门。

如果有些东西,他们觉得不合适,或者对自己的利益不利,就可以找个借口上书。

只要这个借口,让李承乾反驳不了就好,这里面大有可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