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大唐:八岁逛青楼,父皇你也在啊 > 第432章 三年之约

大唐:八岁逛青楼,父皇你也在啊 第432章 三年之约

簡繁轉換
作者:笨笨的古月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22 03:43:00 来源:源1

第432章三年之约(第1/2页)

李福走进银号总铺时,崔明正在核对最后一本账册。

“殿下。”

崔明起身时带倒了砚台,墨汁在账册上晕开个黑团,他慌忙用衣袖去擦,

“臣这就收拾......”

“不必了。”

李福按住他的手,指尖触到账册上熟悉的朱批。

那是他当年逐笔核对的军饷记录,每笔数字旁都标着“西州军”“泾阳守”。

“这些账册,你比我熟。”

他从袖中掏出一枚铜印,印面刻着“大唐银号总领”,边角已被磨得光滑。

“这是父皇亲赐的印信,往后银号的事,你全权做主。”

崔明的手抖得厉害,接过铜印时差点掉在地上:

“殿下......臣何德何能......”

“你有一颗不贪的心。”

李福笑了,目光扫过墙上的银号章程,那是魏征当年亲笔所书,

“三年前你顶着崔家压力,把贪墨的族叔送进刑部,这份胆气,比账本上的数字可靠。”

崔明满脸泪水,对着李福深深一揖:

“臣定不负殿下所托,银号的每一文钱,都用在明处,记在账上!”

李福拍了拍他的肩膀,转身时瞥见案上的新稻种账本。

那是他昨晚熬夜核完的,最后一页写着“江南新稻,西州试种,亩产增益三成”。

他没有带走,只是轻声道:

“让西州分铺的人盯紧些,别让士族抢了农户的好地。”

走出银号时,东宫的内侍已在门口等候。

东宫的议事厅里,房玄龄已带着几位老臣等候。

案上摊着漕运淤塞的卷宗,江南的粮船在淮河滞留半月,户部与工部互相推诿,竟没人敢牵头督办。

这是李承乾特意给李福的第一道题,说是“储君理事,当从最难处着手”。

“太子殿下,”

房玄龄指着舆图上的淤塞段,

“淮河沙淤已有十年,历任官员都只敢小修小补,皆因沿岸士族占了滩涂,动土就要拆他们的庄园。”

工部尚书跟着叹气说道:

“去年臣请旨清淤,刚动了三户人家的码头,崔家就联合江南士族告到御前,说臣‘扰民误农’,最后只得作罢。”

李福的指尖划过“崔家庄园”的标记,想起银号账册里的记录。

崔家在淮河沿岸有十二座粮仓,半数建在违规占有的滩涂上,每年借着漕运不畅哄抬粮价,获利不下十万贯。

“江南的商户,可有怨言?”

李福忽然问道。

房玄龄一愣,随即答道:

“怨声载道。

粮船滞留,他们的丝绸茶叶运不出去,损失惨重,不少人已联名递了诉状。”

“那就好办了。”

李福的目光亮起来,

“让银号给商户放贷,利息减半,但有个条件。

他们得派船帮着清淤,工钱由银号垫付,将来从贷款里抵扣。”

工部尚书眼睛一亮:

“商户的船多,熟悉水道,比官府的役夫管用!

可士族那边......”

“士族的庄园,若占了河道,按市价赎回。”

李福的语气平静,

“银号出这笔钱,但要在他们的田契上注明‘官赎’,往后再敢违规占地,加倍罚没。”

房玄龄抚着胡须笑了:

“殿下这招,既解了漕运之困,又给商户行了方便,还没直接与士族翻脸,高!”

李福却皱起眉继续说道:

“只是治标。

要想根治,还得立规矩。

淮河沿岸三丈内,不许私建庄园粮仓,由工部与银号联合巡查,违规者,银号停贷,官府追责。”

他提笔在卷宗上写下“立规为先,恩威并施”,字迹比在银号时更显沉稳。

老臣们交换眼神,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欣慰。

这位新太子,果然没辜负陛下的期许。

议事过半,内侍匆匆来报:

“殿下,崔尚书在殿外求见,说有要事启奏。”

崔雄走进来时,脸上堆着不自然的笑容,手里捧着个锦盒:

“太子殿下,这是江南士族给您备的贺礼,一点心意。”

锦盒打开,里面是颗鸽卵大的夜明珠,在晨光中泛着幽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32章三年之约(第2/2页)

李福认得这珠子。

银号的账册记着,去年吐蕃贵族用三颗这样的珠子,从崔家换了三千石粮食,转手就卖给了突厥。

“崔尚书的心意,孤心领了。”

李福合上锦盒,退了回去,

“只是父皇教导,储君当以节俭为本,这珠子太贵重,还是留给江南的百姓换粮吧。”

崔雄的笑容僵在脸上:

“殿下是嫌礼物轻了?”

“不。”

李福的目光落在他身上,

“本王是嫌这珠子沾了血。

吐蕃人用它换粮,是为了打西州。

士族用它送礼,是为了护着违规的庄园。

崔尚书觉得,这样的珠子,配进东宫吗?”

崔雄的脸瞬间涨成猪肝色,捧着锦盒的手微微发颤:

“殿下......老臣不知......”

“现在知道也不晚。”

李福翻开漕运卷宗,指着崔家庄园的标记,

“淮河清淤,崔家的十二座粮仓,得拆七座。

银号会按市价补偿,足够再建三座合规的,剩下的钱,不如捐给江南的学堂,也算积德行善。”

崔雄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被房玄龄用眼色制止。

房玄龄慢悠悠地开口说道:

“崔尚书,太子殿下已是网开一面。

去年清淤,那三户人家可是连补偿都没有的。”

崔雄终究没敢再争,对着李福拱了拱手,灰溜溜地退了出去。

议事厅里恢复安静,房玄龄望着崔雄的背影,对李福说道:

“殿下这一手,既敲了士族,又给了台阶,比当年魏相的硬顶,更显圆融。”

李福却摇头说道:

“不是圆融,是不想把事做绝。

银号的账本告诉我们,士族里也有明事理的,逼得太急,反而会抱团对抗。”

他拿起笔,在“官赎”二字旁添了行小字,

“补偿款分三年付清,每年与他们的田赋抵扣,让他们慢慢接受。”

老臣们纷纷点头,心里愈发认可这位新太子。

他不仅懂民生,更懂制衡,知道什么时候该紧,什么时候该松。

午时,李福去太极殿向李承乾复命。

李承乾正在看西州的军报,李禄的铁骑刚击溃一股突厥残部,缴获的战马清单上,每匹都标着“赠予西州商户,抵偿去年借粮”。

“禄儿倒是学乖了。”

李承乾笑着递过军报,

“知道用战马抵粮,比抢商户的体面。”

“是父皇教得好。”

李福接过军报,目光落在“商户联名谢恩”的字样上,

“就像淮河的事,逼得太紧,商户和士族都得反。

给条活路,他们反而会帮着朝廷做事。”

李承乾看着他,突然问道:

“银号交给崔明,舍得吗?

那可是你一手建起来的。”

“舍得。”

李福的语气笃定,

“银号是大唐的银号,不是太子的私产。

崔明能守住账本,比我守着更重要。”

他顿了顿,补充道,

“儿臣今日才明白,父皇让儿臣管银号,不是要儿臣当账房先生,是要儿臣看懂。

江山的账本,比银号的账本更复杂,也更重。”

李承乾拿起案上的核桃,这是他常用来练手劲的,此刻却递给李福:

“试试。”

李福接过核桃,指尖用力,外壳“咔嚓”裂开。

果仁饱满,带着清甜味。

“这核桃,得砸开壳才能吃。”

李承乾的声音意味深长,

“治天下也一样,光有仁厚不够,还得有砸开硬壳的力气。

淮河的事,你做得不错,既有仁心,又有手段。”

李福将果仁分成两半,递一半给父亲:

“儿臣还有很多要学的。

比如如何平衡士族与寒门,如何让武将们放心......”

“慢慢学。”

李承乾接过果仁,放进嘴里,

“父皇给你三年时间,把东宫的差事理顺。

三年后,这太极殿的账本,就该交给你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