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没钱当什么乱臣贼子 > 0672 轻重缓急

没钱当什么乱臣贼子 0672 轻重缓急

簡繁轉換
作者:最爱睡觉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24 04:26:57 来源:源1

裴元唱完,向着邓亮一伸手。

邓亮赶紧把刚看完的书信又递还了回来。

裴元的目光落在了康海的名字上,又着重看了康海所献的平定玄狐教的策略。

其中言语不多,却把关中的山河形势尽数道明。

...

秋意渐浓,金陵城外的稻田泛起金黄波浪,农人弯腰挥镰,笑声在风中起伏。田埂上插着一面面小旗,写着“工分登记点”,穿青布衫的审计员坐在树荫下,手持册子记录劳作时长。一名老农递上沾泥的竹牌:“昨儿修渠三时辰,今早又挑了两担土。”审计员核对无误,在其名下画了五道红杠,笑道:“再攒二十工,就能换一匹细布,给孩子做冬衣了。”老农咧嘴一笑,眼角皱纹如田垄般舒展。

政事堂内却无半分闲适。林雪伏案疾书,笔尖沙沙如蚕食桑叶。她正审定《共和盟约》实施细则,其中最难的是“联邦税赋均输法”??北方诸州贫瘠,南方富庶,若按人头均摊,则江南不堪重负;若全免北方赋税,又恐滋生惰政。窗外传来脚步声,王铁柱推门而入,肩头还带着露水气息。

“刚从栖霞村回来,”他坐下,接过茶盏,“那边百姓问,为何他们的孩子不能和金陵孩童一样,每日领一碗豆浆?”

林雪搁笔,揉了揉太阳穴:“粮仓尚可支撑三个月,但豆种得从湖广调,运费比豆价还贵。”

“那就建本地作坊。”王铁柱道,“用工分抵原料费,让妇人轮值熬煮。孩子吃饱了,才有力气读书。”

“可审计院怕出贪弊。”

“那就把每勺油、每瓢水都记进公示簿。”王铁柱目光沉静,“我们不怕账目复杂,怕的是人心寒了。”

话音未落,陈烈快步进来,手中捧着一封火漆密函。“洛阳急报!黄河决口,在温县与武陟之间,淹了十七个村子,灾民逾两万。周元甫已开仓放粮,但缺医少药,请求联合赈灾兵团立即北上。”

林雪霍然起身:“原定十月组建的兵团,现在才六月……”

“等不了那么久。”王铁柱站起,“命钱有道即刻调度江淮三省信票储备,优先采购药材、净水炭、帐篷布。另传令各州县医护队,凡自愿赴灾区者,每人记一百工分,并保障家属三月口粮。”

陈烈迟疑:“若有人借机冒领工分呢?”

“真去救人的人,不会计较工分。”王铁柱望着窗外飘起的细雨,“倒是那些缩在屋里算计的人,才该被工分抛弃。”

三日后,第一支赈灾船队启程。船上不仅有药品与干粮,还有五十名女子医护队员,带头的是曾在抗洪中背过伤员的织工阿梅。她临行前将仅有的银簪交给妹妹:“若我不回,拿它供侄儿上学。”岸边送行的母亲们默默流泪,却无人阻拦。孩子们举着纸折的小船,放入江中,口中念着新编的童谣:“姐姐去救苦,哥哥守学堂,人人出一份,天地共安康。”

与此同时,京城方向再传变故。周元甫派快马送来加急文书:原禁军统领赵崇山勾结旧皇族残余,趁夜突袭紫微城,妄图复辟帝制,已被临时执政团击退,但宫城东阙焚毁,三十余名支持共和的文官遇害。信末附有一份名单,皆是被捕逆党供出的南方“内应”??赫然有王铁柱之名。

林雪看完,脸色发白:“这是要挑起南北猜忌。”

“正是如此。”王铁柱冷笑,“他们知道我们最怕什么:不是刀兵,是信任崩塌。”

“那你打算如何回应?”

“公开审讯全程。”王铁柱提笔写下命令,“请北方特派使节团全程监督,所有口供誊抄三份,一份存档,一份送金陵,一份张贴洛阳街头。我要让天下人看见,连敌人的声音,我们也敢放出来。”

半月后,审讯实录送达。其中一段供词令人动容:一名年轻士兵哭诉,赵崇山许诺事成之后赐他百亩良田、娶官家小姐为妻,他信以为真,直到看见对方私藏的密信??上面写着“事毕即斩参与兵卒,以防泄密”。那士兵跪地叩首:“我原以为能光宗耀祖,谁知不过是条待宰的狗。”

这份供词被制成木刻版,在南北各省印刷散发。民间议论纷纷,有老秀才叹道:“从前皇上说‘朕即天命’,如今贼人也学着说‘我替天行道’,可百姓的眼睛亮了,不再听空话。”更有乡塾先生将此案编成评书,在村口说唱:“话说乱世双雄争天下,一个许你做主人,一个骗你当奴才……”

就在局势稍稳之际,钱有道悄然找到王铁柱。“有个事,我一直没敢说。”他神色罕见地凝重,“咱们的信票体系,有个致命漏洞。”

“你说。”

“不是伪造,也不是挤兑。”钱有道低声道,“是时间。我们现在发行的信票,都是‘终身可兑’,可谁来保证百年之后的政府还会认账?若后人篡改制度,宣布旧票作废,百姓岂不血本无归?”

王铁柱沉默良久,忽而问道:“你小时候读过《春秋》吗?”

“略识几段。”

“里面有句话:‘君子之言,信而有征。’”王铁柱缓缓起身,“我们要做的,不是让一张纸永远有效,而是让‘信用’本身成为传统。”

“怎么做?”

“立碑。”王铁柱眼中闪过决意,“在金陵、洛阳、扬州、成都、广州、燕京六地,各建一座‘民信碑’,将《民宪章程》全文镌刻其上,并注明:此约非属一人一党,乃亿万生民共有之契。每十年,由全民代表大会推选贤达,对照原件校勘一次,若有改动,须经三分之二代表同意。”

钱有道怔住:“这……等于把权力钉死在石头上。”

“正是。”王铁柱微笑,“石头不会说话,但它站着,就没人敢轻易否认过去。”

工程随即启动。工匠们选用整块青石,字迹仿欧阳询楷体,端方峻拔。最动人一幕发生在扬州工地:一位盲童学堂的学生,虽看不见碑文,却执意用手抚摸每一笔划。老师问他为何,他答:“我要记住它的温度,将来讲给我的孩子听。”

冬至前夕,六座民信碑同时落成。仪式上,王铁柱亲自点燃篝火,焚烧了一批库存的旧式铜钱。“这些金属曾让人跪拜千年,”他对围观百姓说道,“今天,我们烧掉的不是货币,是奴性。”火焰腾起时,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然而,真正的考验仍在暗处酝酿。某夜,王铁柱正在灯下查阅各地工分报表,忽觉胸口一阵剧痛,笔坠于地。林雪闻声赶来,见他面色青灰,急忙唤来医女。诊断结果令人震惊:长期饮食不规律、忧思过度,加之早年征战留下的内伤复发,已致心脉受损,需静养半年以上。

“不能倒下。”王铁柱躺在榻上,仍坚持口述政令,“明年春耕前,必须完成水利图志编纂,否则汛期又要出事。”

林雪含泪按住他的手:“你若倒了,整个体制都会动摇。”

“那就让更多人站出来。”他喘息着说,“明日召开紧急会议,提议设立‘轮值执政团’,三人一组,每月轮替主持日常政务,重大决策仍由全民大会定夺。”

“你放心交权?”

“我不是交权,是还权。”王铁柱闭目轻语,“当初我们起义,不是为了自己掌权,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能说话。”

次日清晨,政事堂外聚集了数百民众,听说王铁柱病重,纷纷自发前来祈福。有人献上亲手编织的草鞋,寓意“步步平安”;有老农挑来一担新米,说是“愿您早日尝到明年丰收的滋味”。最令人动容的是一位盲童,由母亲牵着走到门前,递上一只陶笛:“这是我用工分换的,吹给您听。”

笛声呜咽,如溪流穿石,似春风拂柳。王铁柱倚门而立,眼眶湿润,轻轻接过笛子,回赠一枚刻着“信”字的竹牌:“等我能走路了,去你们学堂上课。”

风波未平,新的挑战接踵而至。开春之后,南方多地爆发蝗灾,虽未及大患,却暴露了一个深层问题:基层议政代表中,真正懂农事者不足三成。许多决策出自书生之手,纸上谈兵,脱离实际。一名老农在巡回听证会上直言:“你们说‘以工代赈’好,可我家老头子七十岁了,扛不动沙袋,难道就该饿死?”

这句话如惊雷炸响。林雪连夜召集改革小组,提出“专业议政席位制”:除普选代表外,增设农业、水利、医卫、工匠等十二类专业技术席位,由行业内部推举德高望重者担任,享有同等表决权。此举初遭质疑,有人讥讽“难道要让泥腿子决定国家大事?”

王铁柱在病榻上得知后,提笔批注:“千年前,贵族笑商贾逐利;五百年前,士子嘲匠人造物;今日我们若再鄙视劳动者的声音,便是背叛初心。”

方案最终通过。首批推举会上,一位常年研究稻瘟病的老农当选农业代表,他上台第一句话是:“我不识字,但我认得虫子咬过的叶子。”全场肃然起敬。

与此同时,北方传来喜讯:联合赈灾兵团成功堵住黄河缺口,更利用灾后重建之机,推广“共济工坊”模式??灾民以劳动换取建材与工具,自行修建房屋,既恢复家园,又积累技能。周元甫派人送来影像卷轴,画面中,男女老少齐心协力夯土筑墙,孩童在新屋前放纸鸢,天空湛蓝如洗。

王铁柱观罢,久久不语。良久,他对林雪说:“我们总以为变革始于口号,其实不然。它始于一个人肯为陌生人冒雨送药,始于母亲让孩子去读一本没有皇帝的书,始于一群老人愿意相信,未来的日子不必再跪着过。”

身体稍愈后,王铁柱重返政事堂。第一件事便是推动“青年巡政计划”:选拔百名十八至二十五岁的青年,分赴边疆、矿区、渔村、驿站,实地考察民生,归来撰写《民情实录》,作为政策修订依据。其中一名叫李昭的少年,从岭南归来,呈上厚厚一册报告,详细记录了瑶寨女子无法继承山林的困境。他在结尾写道:“她们砍柴养家,却不能拥有柴山;她们唱歌传史,却被排除在族谱之外。所谓平等,不应只停留在纸上。”

这份报告引发激烈辩论。保守派坚持“祖制难违”,改革派则主张“法随情变”。最终,经三次全民投票,修正案通过:少数民族地区可在尊重传统基础上,试点女子继承权改革,期限五年,成效显著者推广全国。

夏日炎炎,金陵河岸绿柳成行。一日黄昏,王铁柱独自漫步至九江大堤,驻足于“人民万岁”四个鹅卵石大字前。夕阳西下,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与堤坝融为一体。一名小学生跑过来,仰头问:“叔叔,这字是谁写的呀?”

“很多人一起拼的。”王铁柱蹲下身。

“那为什么要写这个呢?”

“因为以前,有人觉得只有皇帝才配称‘万岁’。”他指着远处玩耍的孩子们,“但现在我们知道,每一个能自由呼吸、安心读书的人,都值得活一万年。”

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蹦跳着离去。王铁柱望着他的背影,忽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他知道,这场始于贫穷的革命,早已超越了金钱与权力的争夺。它是一场关于尊严的觉醒,一场绵延千里的播种??在无数普通人的心田里,种下了“我可以改变世界”的信念。

夜幕降临,秦淮河上灯火choвa亮起。一艘画舫缓缓驶过,舱内传出清朗诵读声,是孩子们在练习《公民启蒙读本》第一章:“我们生而自由,因协作而成社会;我们各有不同,因尊重而共存。治理国家者,非天授神权,乃民之所托……”

王铁柱站在岸边,听着那稚嫩却坚定的声音,如同听见春天的河流破冰前行。他知道,前方仍有风雨,仍有暗礁,但只要这声音不停,希望就不会熄灭。

而这希望,从来不靠金银堆砌,只源于一颗颗不肯低头的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