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九龙夺嫡,我真不想当太子 > 第三百一十二章 存留皆由太子一念而决

九龙夺嫡,我真不想当太子 第三百一十二章 存留皆由太子一念而决

簡繁轉換
作者:三山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0-08 04:44:04 来源:源1

沈叶没把这本书翻完!

但他已经很清楚这本书的分量了。

只要这本书在手,那这本书上所有写了名字的官员,基本上就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了。

这简直就是一张精准定位的“封神榜”!

而他自...

夜雨未歇,东宫密室烛火摇曳。沈昭端坐案前,手中紧握那半幅地图残片,指腹反复摩挲着边缘那行细若蚊足的小字:“真图在心,不在物;破局在势,不在力。”每一个字都像是一根针,刺入他心底最深处的痛处。

母妃……您早知今日?

他闭目深吸一口气,脑海中浮现出那个温婉如兰、却始终带着一抹哀愁的女子??淑妃陈氏。她临终前三日焚毁血书时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那时他还年幼,躲在帷帐后偷看,只听见她说了一句:“若有一日,吾儿执掌天下,切记莫信表象,当察人心之暗流。”

如今想来,那一句句低语,皆是遗训。

他睁开眼,目光如寒星般冷冽。晋王南下,十一皇子发难,朝中老臣倒戈,皇帝动摇……这一切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分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围猎。而他自己,正是那只被逼至悬崖边的孤狼。

可他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赵恒。”他低声唤道。

门开,一道黑影闪入,雨水顺着蓑衣滴落在地。赵恒摘下兜帽,脸色苍白,眼中却燃着怒火:“殿下,边军探子回报,晋王大军已驻扎于潼关以东三十里,打着‘贺寿’旗号,实则封锁要道,截断粮草。更可怕的是……”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极低,“兵部尚书裴文远之子裴承志,昨夜秘密出城,据线报,他是去接应晋王前锋营。”

沈昭冷笑:“果然,裴家虽遭流放,但根系未断。他们不过是蛰伏待机,如今终于等到了反扑之时。”

“殿下,我们还有多少时间?”赵恒问。

“三日。”沈昭缓缓起身,走到墙边舆图前,指尖划过从晋阳到京城的路线,“晋王不会贸然攻城,他要的是名正言顺。所以他必须先废我太子之位,再以‘清君侧’为名入京,挟天子以令诸侯。只要父皇点头废储,他的铁骑便可长驱直入。”

“可三司重审幽兰案,证据全无,如何翻案?”赵恒焦急道。

“证据?”沈昭嘴角微扬,“谁说我们要靠证据?”

赵恒一怔。

“我们要的,是**人心**。”沈昭转身盯着他,“你立刻派人放出风声:太子掌握晋王勾结南疆巫医、私炼禁药‘九阴断魂散’,并以此毒杀先淑妃的铁证。此证藏于冷宫密匣,将在三日后朝会当场呈上。”

“可……并无此证!”赵恒惊道。

“不必有。”沈昭眸光森然,“只要世人相信它存在,就够了。晋王越是急于阻止,越显得心虚。我要让他自乱阵脚,逼他提前动手。”

赵恒恍然大悟:“您是要借谣言为刀,乱其军心?”

“不仅如此。”沈昭取出一枚玉符,交予赵恒,“持此符前往城外十里坡,见七位老臣之后,令其率私兵布防西山隘口。另传令靖安死士,潜伏各城门,一旦晋王使者进城联络内应,务必活捉。”

“若……若陛下真的下旨废储呢?”赵恒咬牙问道。

沈昭沉默片刻,忽然笑了,笑得凄凉而决绝。

“那就让我这位父皇,亲眼看看什么叫‘忠孝两难’。”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急促脚步声。一名亲卫推门而入,双手捧着一封染血密函:“殿下!苏州急报!”

沈昭接过,拆开一看,瞳孔骤缩。

信中写道:“柳芸失踪,尼庵遭焚。静尘师太昨夜暴毙于途中,尸身已被火化。属下搜得其贴身佛珠一串,其中一颗暗藏纸卷,上书八字:‘癸未年,湖心祭’。”

“癸未年,湖心祭?”赵恒喃喃重复。

沈昭猛地站起,脑中电光一闪??

癸未年三月十七,正是那块烧焦木牌上的日期!

而“湖心祭”,绝非寻常祭祀。他猛然想起母妃日记中曾提过一句:“每逢癸未,湖心岛必有香火,乃前朝旧制,今已废。”当时他以为只是闲笔,未曾在意。

但现在看来,这根本不是什么祭祀,而是**一场秘密仪式**!

“韩烈为何会死?”沈昭低声道,“因为他找到了不该找的东西。那艘沉船,并非藏档之所,而是……封印之地。”

赵恒浑身一震:“封印?封什么?”

“封口。”沈昭眼神冰冷,“封住一段被抹去的历史。那批所谓的‘密档’,其实是当年参与幽兰案的共谋者名录。而湖心岛上举行的‘祭典’,实则是每五年一次的歃血盟誓??所有知情者齐聚,确认彼此忠诚,以防有人泄露真相。”

他缓缓踱步,思绪如潮水奔涌:“所以晋王能提前设伏,不是因为他知道地图,而是因为??他本就是主持‘湖心祭’的人之一!裴文远、皇后、林嬷嬷……甚至某些早已死去的老臣,都是这个隐秘同盟的成员。他们用毒、用权、用命,编织了一张横跨二十年的巨网。”

“那柳芸呢?”赵恒颤声问,“她也是……?”

“不。”沈昭摇头,“她是监视者。母妃安排她在皇后身边,不只是为了传递消息,更是为了记录每一次‘湖心祭’的参与者名单。她每月初一赴尼庵,便是与静尘交接情报。而静尘,则是当年冷宫唯一幸存的见证人。”

他握紧拳头,指甲陷入掌心。

“现在我明白了。母妃之所以不写血书全貌,是因为她怕这份名单一旦落入敌手,反而会被用来清洗无辜。她宁愿让它随风而逝,也不愿掀起更大腥风血雨。”

“可如今……”赵恒苦笑,“名单恐怕早已落入晋王之手。”

“未必。”沈昭忽然抬头,“静尘临死前留下佛珠,说明她还有后手。那颗藏纸的佛珠,或许只是引子。真正的名单,应在别处。”

他迅速提笔,写下一道密令:“命人彻查永昌三年至七年之间,所有曾在湖心岛停留超过一日的官员名录,尤其是那些后来突然升迁或暴富之人。同时,调阅当年太湖官船登记簿残卷,重点标注‘癸未年三月十七’进出船只。”

赵恒领命欲走,却被沈昭叫住。

“还有一事。”他从怀中取出一块青铜小牌,约拇指大小,刻有奇异纹路,“这是我在母妃遗物中发现的,背面有‘癸未?湖心’四字。你带去给城南那位老匠人,问他是否识得此物来历。”

半个时辰后,老匠人颤巍巍送来回话:“此非中原制式,乃南疆蛊族所用‘魂引牌’,用于召唤亡灵作证。传说唯有在特定时辰、特定地点焚烧此牌,方可唤醒死者记忆。”

沈昭心头剧震。

魂引牌……唤醒死者记忆?

难道母妃早已预料到自己无法亲口说出真相,所以留下了这枚通往冥界的钥匙?

他当即下令:“备船。我要去一趟太湖。”

“殿下不可!”赵恒惊呼,“此时离京,万一被人知晓,必遭弹劾!况且晋王大军压境,您若有失,大局尽毁!”

“正因为大局将倾,我才必须去。”沈昭目光坚定,“母妃留下的不只是线索,更是责任。若我不去完成她未竟之事,何谈为她洗冤?又如何面对那些因她而死的忠仆?”

当夜,沈昭换上平民粗衣,携两名心腹死士,乘一艘不起眼的渔船悄然出城。沿运河南下,三日后抵达太湖畔。

夜色沉沉,湖面雾气弥漫。三人登岸后直奔湖心岛。岛上荒草丛生,残垣断壁间依稀可见昔日庙宇痕迹。沈昭手持魂引牌,在岛上四处搜寻,终于在一处坍塌的地窖入口发现刻痕??正是“癸未”二字。

他毫不犹豫跳入地窖。

地下潮湿阴冷,蛛网密布。角落里堆着几具腐朽棺木,棺盖上皆绘有诡异符咒。沈昭逐一查看,最终在一具最小的棺材底部摸到一道暗格。打开后,里面赫然藏着一本薄册,封面写着四个血字:《癸未盟录》。

翻开第一页,名单赫然在目:

>**永昌三年三月十七,湖心岛密盟。**

>

>出席者:

>

>-兵部尚书裴文远

>-皇后王氏

>-内侍监高德全

>-太医院院判林嬷嬷

>-晋王沈恪

>-南疆巫医巴图尔

>-……

沈昭的手微微发抖。

果然!晋王名列其中!

而更令人震惊的是,名单末尾竟有一行小字:“嗣后五年一聚,违者诛三族。若有泄密,魂引焚身,永世不得超生。”

这就是他们的誓言。

而母妃,正是因为触碰了这条禁忌,才被设计毒杀。

“殿下……我们该回去了。”一名死士低声道。

沈昭点头,将《癸未盟录》小心收入怀中。正当他们准备离开时,忽听头顶传来脚步声。

“找到了。”一个沙哑的声音响起,“我就知道你会来。”

沈昭抬头,只见地窖口站着一人,披黑袍,戴面具,手中握剑。

“你是谁?”沈昭冷冷问。

那人轻笑:“我是最后一个活着的守誓人。奉命清除叛徒之后。”

话音未落,剑光乍起!

两名死士瞬间拔刀迎战,但对方武功极高,三招之内便将其重创。沈昭趁机跃出地窖,却被黑袍人一掌击退,重重摔在地上。

“你以为拿到名单就能翻盘?”黑袍人居高临下,“可你知道这份名单真正的用途吗?它不只是记录名字,更是启动‘焚魂阵’的钥匙。只要集齐七名签署者之血,便可点燃整个湖心岛下的火药库??那是当年前朝埋下的军械库,足以炸平百里方圆。”

沈昭心头一凛:“你想同归于尽?”

“不。”黑袍人缓缓摘下面具,露出一张苍老却熟悉的面孔??竟是已“病逝”多年的陈妈妈!

“我没死。”她冷冷道,“我只是替娘娘守到最后。可你也看到了,这些人,宁可毁掉一切,也不愿让真相曝光。”

沈昭震惊不已:“那你为何还要阻拦我?”

“因为我答应过娘娘……**不要让仇恨吞噬你的心**。”陈妈妈眼中泛泪,“她不要你复仇,她只要你活着,清醒地活着,做一个不一样的帝王。”

沈昭怔住。

“拿着名单回去吧。”陈妈妈将剑插入土中,“但我警告你,若你以此掀起血雨腥风,我必亲手取你性命。这不仅是我的誓言,也是娘娘的遗愿。”

说完,她转身走入迷雾,身影渐消。

沈昭跪坐在地,久久不能言语。

良久,他掏出《癸未盟录》,凝视着那一排排名字,最终轻轻合上。

他知道,自己不能再按常理出牌了。

回到京城当日,他并未公开名单,反而主动向皇帝请罪,称此前所查皆为误信谗言,请旨辞去太子之位,愿贬为庶人,以谢天下。

满朝哗然。

皇帝震怒:“你可知你在说什么?”

“儿臣知错。”沈昭跪伏于殿中,额头触地,“儿臣急于为母洗冤,以致行事偏激,牵连无辜。今愿承担一切后果,只求陛下保全宗庙社稷,勿使外患乘虚而入。”

群臣动容。

就在此时,晋王大军距京城仅五十里,派使者进宫,要求“清查奸佞,还政于贤”。

皇帝犹豫之际,沈昭忽然抬头,朗声道:“叔父既有此心,何不亲自入宫面圣?若真为国为民,何必屯兵城外,形同逼宫?”

使者语塞。

而这一句话,经由东宫密布的眼线迅速传遍全城。

百姓议论纷纷:“太子自愿退位,仁义至极!”

“晋王拥兵自重,意欲何为?”

“莫非真要上演兄弟相残一幕?”

民意沸腾。

与此同时,赵恒依计行事,散布“太子掌握通敌铁证”之说。更有传言称,晋王与南疆勾结,欲引蛮兵入关,自立为帝。

军心动摇。

三日后,晋王被迫下令撤军,自称“误会”,愿入京请罪。

皇帝大喜,召百官议定迎驾事宜。

唯有沈昭,在东宫庭院中静静焚毁了《癸未盟录》。

火光映照着他平静的脸庞。

他知道,真正的胜利,不在于揭发多少罪行,而在于不让仇恨延续。

数日后,晋王入京,态度谦卑,主动交出兵权。皇帝感其“忠心”,赦其无罪,令其归藩。

十一皇子沈昱见势不妙,连忙上书自辩,称受人蛊惑,恳请宽恕。皇帝念其年幼,贬为郡王,遣往边地。

幽兰案就此搁置,三司不再重审。

一个月后,皇帝突然病重,卧床不起。临终前召沈昭入寝宫。

“朕……一直不信你母有罪。”皇帝握着他的手,老泪纵横,“可朕也被困在这座宫城里太久。有些人,有些事,不是不想查,而是不能查。”

沈昭低头不语。

“现在,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了。”皇帝闭上眼,“做个……不一样的皇帝。”

七日后,先帝驾崩。

沈昭登基,改元“景和”。

新帝即位第一道诏书:追谥生母为“恭懿皇后”,建陵奉祀,永不加罪言者。

第二道诏书:废除冷宫制度,释放所有幽禁宫人。

第三道诏书:设立“谏鼓院”,凡百姓有冤,可击鼓直诉天听。

朝野震动,万民称颂。

某日清晨,沈昭独自登上太液池畔的观星台。远处,一轮红日正破云而出。

赵恒悄然走近:“殿下,陈妈妈来信了。”

沈昭接过信,展开只有一句话:

>“她看见了。”

沈昭仰望朝阳,轻轻说道:“母妃,儿做到了。”

风拂过湖面,涟漪荡漾,仿佛回应着那未曾远去的灵魂。

九龙夺嫡,终究落幕。

但他知道,真正的治世,才刚刚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