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九龙夺嫡,我真不想当太子 > 第三百五十七章 上岸第一剑

九龙夺嫡,我真不想当太子 第三百五十七章 上岸第一剑

簡繁轉換
作者:三山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01 17:14:55 来源:源1

甄演的脸色变来变去,心里那叫一个挣扎。

他当然知道沈叶并没有骗他,可他也清楚,这一步要是迈出去,代价会非常大。

但要是不迈呢?

不迈,恐怕也是死路一条。

是当一个哗众取宠的卑鄙...

雪落无声,万寿山巅的松枝压弯了腰,仿佛不堪重负。赵承渊伫立崖边,任寒风卷起素袍,吹散鬓角残雪。他已在此站了整整一夜,手中那枚铜戒始终未曾离手。晨光初透时,谢无咎悄然上前,递上一件厚氅,低声道:“太上皇,该下山了。”

赵承渊未动,只轻轻摇头:“再等等。”

远处村落的鸡鸣声渐次响起,炊烟袅袅升腾,与山间薄雾交融成一片朦胧。他知道,这是百姓最寻常的一日开端??柴门轻启,灶火燃起,孩童揉着眼睛奔出门外追逐雪球,老农拄着锄头望天看云。这般安宁,他曾以为此生无缘得见。

“你说,七哥若能看到今日,会不会笑?”他忽然开口,声音沙哑如旧年枯叶摩擦石阶。

谢无咎沉默片刻,道:“他会的。他一直盼着你能活下来,活得比谁都久。”

赵承渊闭目,脑海中浮现出那个雨夜的画面:玄冰台冷铁刺骨,七皇子被拖入暗室前回眸一笑,血染白衣,却仍低声叮嘱,“九弟,别回头……活下去。”

十年了。他终于可以坦然说出这句话:我活着,且未辜负你所托。

就在此刻,山道上传来急促脚步声。一名灰衣小宦气喘吁吁攀上峰顶,跪地呈上一封密函:“慈恩寺急报!昨夜子时,佛塔地宫突现异响,守僧开启封门查看,发现原本空置的地窖中多出一具棺椁,上有朱砂符咒镇压,棺首刻字??‘待君归来’。”

赵承渊猛然睁眼,瞳孔微缩。

谢无咎接过信函细看,眉头紧锁:“地宫乃当年柳嬷嬷亲手封印,除她之外无人知晓入口所在。如今竟有人能悄无声息打开禁地,还留下棺木……莫非是皇后余党死而不僵?”

“不。”赵承渊缓缓转身,目光如刀,“那是母妃的遗命。”

三人疾步下山,踏雪而行。慈恩寺内香火缭绕,老主持合十迎候于山门前,神色凝重:“施主所封之地,昨夜雷鸣三声,地面震动,而后一道红光自塔基冲天而起。贫僧不敢擅动,唯以梵音镇魂,直至天明。”

赵承渊径直走入塔底地宫。青砖缝隙间残留着淡淡朱砂痕迹,中央确有一具黑漆棺椁,通体无钉,仅以符纸封合。他蹲下身,指尖轻抚棺首刻字,忽觉一阵心悸??这字体,竟是母亲亲笔!

“开棺。”

“不可!”谢无咎拦住,“万一有诈?”

“若真是母妃所留,便不会有害;若是阴谋,我也该面对。”

一声令下,僧人焚香诵经,符纸化为灰烬。棺盖徐徐掀开,内中并无尸身,唯有一卷黄绢、一枚玉簪、一本泛黄日记静静安放。赵承渊颤抖着手取出那本册子,翻开第一页,熟悉的字迹跃入眼帘:

>“吾儿承渊:

>若见此书,说明你已走过血路,登临绝顶,却又主动退下。娘知你心中仍有疑团未解??为何我会在临终前说‘只要老九不死,咱们都得完’?为何我明知真相却不揭发?又为何宁肯饮毒自尽,也不愿多活一日?”

>

>答案不在宫闱权谋,而在血脉根源。”

赵承渊呼吸骤停。

>“你不是先帝亲子。”

雪光透过地宫狭窗洒落,映照在他惨白的脸上。

>“你的生父,是前朝最后一位太子赵昭衡。当年宫变之夜,先帝弑兄夺位,将嫂嫂与腹中胎儿一同囚于冷宫。我恰巧怀胎十月,产下一女早夭。趁乱之中,我用死婴调换了你,将你抱回身边抚养。先帝不知真情,只道你是他的骨肉,故而对你宠爱有加。”

>

>正因如此,皇后才真正惧怕你。

>她知道你是前朝遗脉,一旦身份曝光,整个江山正统都将动摇。但她更怕的是??你会不会选择复辟前朝?会不会为母族复仇?

>所以她必须让你痛苦、挣扎、背负罪孽,在权力漩涡中沉沦,最好亲手毁掉自己。”

赵承渊跌坐于地,手中日记几乎脱手。

谢无咎惊骇欲言,却被赵承渊抬手制止。

>“我不曾告诉你,是因为不愿你背负双重身份的枷锁。你是赵承渊,是我儿子,也是这个时代的王者。至于过去……让它埋进土里吧。

>可如今你既已放下皇位,或许也该知道全部真相。

>棺中玉簪,是你生母临终前所戴之物,她至死紧握不放。黄绢之上,写着前朝宗庙祭祀之礼,若你愿意,可择日秘密祭拜。”

>

>最后一句话,娘想说:

>我为你偷来一条命,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宽恕。

>??母字”

良久,赵承渊缓缓将玉簪贴于额头,闭目哽咽:“原来……我一直错怪了您。”

他原以为母亲临终那句话是在诅咒他,实则是保护他??唯有让他看似“已死”,才能让那些潜伏在暗处的敌人放松警惕。她以死换他生,以沉默护他行。

“所以皇后真正害怕的,不是九皇子查出七皇子被害的真相,而是前朝血脉觉醒?”谢无咎喃喃。

“不止。”赵承渊睁开眼,目光清明如洗,“她是怕一个不属于当今正统的人,竟能凭借德行与功业赢得天下人心。这才是对她信仰的最大颠覆。”

老主持轻叹:“阿弥陀佛,因果轮回,终有归处。”

赵承渊将日记小心收好,对着棺椁深深三拜。随后取出随身佩刀,割下一缕青丝,放入空棺之中:“从今往后,前朝赵昭衡之子,已随母妃葬于此塔之下。世间唯有赵承渊,慈恩寺畔一闲人耳。”

回返别苑途中,天色阴沉,乌云压顶。刚至院门,游璧策马飞驰而来,滚鞍下跪:“太上皇!江南急讯??那位盐商遗孀虽已被擒,但其府中婢女携幼童逃逸,日前在徽州现身,据查,那孩子眉眼酷似皇后年轻之时!”

赵承渊脚步一顿。

“更可怕的是,”游璧声音低沉,“那孩童今年正好十岁,生辰与已故七皇子完全相同。民间已有流言,称七皇子未死,藏身江南,将来必会归来清算诸王。”

谢无咎怒道:“荒谬!七皇子早已……”

“等等。”赵承渊抬手止住他,眼中闪过一丝锐光,“你说她逃到了徽州?”

“正是绩溪县,靠近龙川古村。”

赵承渊嘴角竟浮现一抹笑意:“龙川……那是母妃出生的地方。”

当晚,渊庐书房烛火彻夜未熄。赵承渊提笔疾书,写下三道密令:其一,命锦衣卫封锁徽州全境,暗中搜寻那对主仆踪迹,但不得惊扰百姓;其二,调遣工部匠人秘密修缮龙川祖宅,按旧制恢复陈设,尤其要重建东厢书房??那是母亲幼时读书之处;其三,派遣两名精通医术的女官,伪装成游方郎中,务必找到那名孩童,为其诊脉验身,确认是否真有皇室血缘。

七日后,消息传回。

那孩童确系女子,容貌肖似皇后,但经查验,并非七皇子转世,而是皇后庶妹私生之女,自幼被寄养在外。所谓“七皇子重生”之说,纯属盐商家族为制造混乱散布的谣言。

赵承渊长舒一口气,却并未下令抓捕。反而批示:“赐田二十亩,银百两,准其安居龙川,永不受扰。”

谢无咎不解:“为何放过她们?她们可是皇后血脉。”

“正因为是血脉,才更要善待。”赵承渊望着窗外飘雪,“若我连一个无辜女孩都不容,岂非成了另一个皇后?”

他又道:“真正的胜利,不是斩草除根,而是让敌人再也找不到仇恨的土壤。”

春去秋来,又是一载冬至。

这一日,赵景珩亲赴西山,带来朝廷新政进展:均田限租令推行顺利,全国新开垦荒地六十余万亩,惠民仓储粮足以支撑三年大灾;科举殿试新增“实务策问”,专考地方治理之道,寒门学子录取比例首次超过世家子弟;更有奇事??北狄可汗竟遣其子前来求学,愿入国子监修习汉礼。

赵承渊听罢,只是微笑点头。

临别时,太子犹豫良久,终是问道:“父皇……不,太上皇,儿臣有一惑不解。您明明可以继续执掌天下,为何执意退隐?难道不怕我年轻识浅,误了社稷?”

赵承渊起身,携他步入庭院。梅树正开,白雪覆枝,暗香浮动。

“你可知为何我选在今日禅位?”

“因冬至阳生,万象更新?”

“不对。”他轻声道,“是因为这一天,阴阳交替,黑夜最长。我曾在那样的夜里走过太久,深知孤独与黑暗的力量。所以我必须在光明尚存之时离开,把太阳留给年轻人。”

他顿了顿,目光深远:“治国如养树。根深者不必常露于外,枝繁者方可遮荫四方。你在明处生长,我在暗处守望。这样,才是最好的安排。”

太子眼眶微红,叩首而拜。

待其离去,赵承渊独坐梅下,取出母亲遗留的黄绢,缓缓展开。上面记载着前朝祭文,字句庄重肃穆。他默默记下全文,而后将其投入炉火。

火焰升腾,照亮他平静的脸庞。

翌日清晨,他命人备马,独自前往玄冰台旧址。那里早已荒废多年,杂草丛生,唯余断壁残垣。他在昔日囚禁自己的地牢门口盘膝而坐,从怀中取出一本新写的簿册??《悔录补遗》,乃周崇礼临刑前所著最后一章,详细记录了皇后如何操控户部、勾结外敌、甚至企图借安南叛军之力逼迫皇帝退位的全过程。

赵承渊一页页翻过,最终停在末尾一行小字:

>“吾一生罪孽深重,唯有一事无悔:那日七皇子问我为何给他喝药,我骗他说是太医开的方子。可后来我才明白,真正开这剂毒药的,从来不是某一个人,而是这座皇宫本身。”

他合上书册,仰望苍穹。

“是啊。”他低声说,“毒不在人,而在制度。所以我改东厂,立察院,削权贵,均田赋……就是要让这座宫墙,不再吞噬人性。”

风起,卷走一片落叶。

他起身离去,再未回头。

数月后,民间传出一首童谣,流传甚广:

>“九龙争鼎血成河,

>一朝风雨洗山河。

>不见龙袍金螭印,

>只闻慈恩诵经多。

>谁言帝王无情义?

>却把江山换黎歌。

>若问圣君何处觅?

>松涛深处是渊庐。”

每当听到此谣,赵承渊只是微笑,从不辩解。

直到某日黄昏,一位白发老僧造访渊庐,自称来自极西雪山古寺,带来一封信。信封无字,内中仅有一枚褪色布片,绣着半朵莲花??正是当年柳嬷嬷失踪前缝在衣襟里的标记。

老僧合十道:“施主可愿随贫僧走一趟?西域有座forgottentemple(遗忘之寺),藏着一段被抹去的历史??关于先帝登基之夜,究竟谁才是真正死去的人。”

赵承渊凝视布片良久,终于点头:“好。”

第二日破晓,他留下一封信予太子,仅八字:

>“我去寻最后的答案。”

然后,孤身随僧而去,消失在茫茫雪原尽头。

世人再不知其所踪。

唯有每年冬至,慈恩寺僧人都会在塔前点燃九盏长明灯,象征九位皇子的命运流转。而第九盏灯,永远最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