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九龙夺嫡,我真不想当太子 > 第三百八十章 衍圣公,你是否有帝皇之志

九龙夺嫡,我真不想当太子 第三百八十章 衍圣公,你是否有帝皇之志

簡繁轉換
作者:三山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01 17:14:55 来源:源1

四皇子的话音刚落,孔瑜瑾就觉得眼前一黑,脚下一软,差点没有当场晕倒。

要是真按四皇子说的办,这哪是分家?

这分明是要把我孔家连根拔起,打包发往全国各地的节奏啊!

偌大的孔家,虽不至于...

三月的风还带着料峭寒意,但千灯原野已悄然泛起绿意。那株桃树在启言殿废墟前挺立着,嫩芽初绽,像一簇微弱却倔强的火苗,在断壁残垣间烧出了一片生机。孩子们种下的土尚未完全压实,林远舟蹲下身,用掌心轻轻抚过湿润的泥土,仿佛在安抚一段沉睡的记忆。

他没有再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阳光斜照,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一直延伸到那块曾矗立“真言之柱”的地基上。如今那里只剩下一个圆形石台,青苔斑驳,像是被时间咬了一口的月亮。

可他知道,有些东西从未消失,只是换了形态。

几天后,教育部组织了一场全国性的“倾听教师培训营”,地点就设在青海湖畔的试点静坐亭附近。来自三百多个城市的教育工作者齐聚于此,他们中有乡村小学的班主任,有重点中学的心理辅导老师,也有特殊儿童学校的语言治疗师。他们的任务不是学习如何引导学生表达,而是练习??如何闭嘴。

林远舟担任主讲人之一。第一堂课,他没有讲话,只放了一段录音。

那是三个月前,深圳一名自闭症少年与母亲在夜谈亭中的共处记录。全程四十七分钟,没有任何对话。监控数据显示,少年的心率从每分钟一百二十次逐步降至七十六次,手部痉挛频率下降了百分之八十三。而母亲,则在第十九分钟时第一次停止了啜泣。

“你们听到了什么?”林远舟问。

有人答:“安静。”

他摇头。

“我听到他在哭。”一位女教师低声说,“不是用声音,是用身体。”

林远舟点头:“对。真正的倾听,是从放弃‘听懂’开始的。”

课程持续七天。每天清晨六点,学员们要赤脚走过一片碎石路,然后进入静坐区,与一位陌生人并肩而坐四十分钟。不允许眼神交流,不许传递纸条,甚至连呼吸节奏都不能刻意调整。许多人刚开始坐不住,总觉得对面的人是不是在评判自己,或是怀疑自己是否做得不够好。直到第三天夜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打湿了帐篷区,一群人挤在临时搭建的遮雨棚下取暖时,才终于有人轻声说:

“原来……不说话也能这么暖。”

那一刻,没有人回应,但他们全都笑了。

与此同时,“灯火计划”第三阶段正式启动。新一批夜谈亭不再局限于城市公园或社区中心,而是深入监狱、戒毒所、精神病院和战后创伤康复中心。第一批试点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云南边境的一座女子劳教所。

这里关押着四十一名因网络暴力致人死亡而被判刑的女性。她们大多曾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过极端言论,有的是匿名喷子,有的是流量博主,更多则是被情绪裹挟的普通人。入狱前,她们几乎都经历过长期抑郁、家庭破裂或校园霸凌。

项目负责人是一位名叫苏婉的前心理医生,也是“清语同盟”解散后首批转岗的社会工作者。她坚持不让这些女性讲述自己的罪行,也不要求她们忏悔,而是每周安排一次“双人静坐”。每次随机pairing,两人相对而坐,仅通过生物传感器感知彼此的生命节律。

起初,抗拒极为强烈。有人冷笑:“我又不是来做冥想疗愈的。”有人直接拒绝参与:“我对不起谁都不重要了,反正这辈子毁了。”

但第四次活动时,出现了转折。

那天,编号07和13被分到一组。07曾是一名网红主播,因煽动粉丝网暴一名抑郁症少女致其跳楼;13则是那位少女的母亲,三年前亲手将女儿葬在老家后山。

她们不知道对方身份。

两个多小时里,两人始终沉默。监测数据显示,她们的心跳一度剧烈波动,尤其在第三十八分钟时,同时出现长达十二秒的屏息现象,像是共同经历了一场窒息般的记忆闪回。

结束时,07突然伏在桌上痛哭失声。她说不出为什么,只觉得胸口压着一块冰,而那冰正在融化,流出的水全是悔恨。

13离开前,在心灯系统中点亮了一盏灯,亮度92%,持续了整整一夜。她在匿名留言栏写下三个字:“她累了。”

后来调查发现,这是她三年来第一次没有梦见女儿坠楼的画面。

消息传开后,舆论震动。支持者称这是“灵魂的司法”,反对者则指责这是“纵容犯罪的情感操纵”。最高法专门召开研讨会,讨论“非言语共情”是否可作为量刑参考因素。林远舟受邀发言,他说了一句让全场寂静的话:

“我们总以为正义必须有声音,可有时候,最大的惩罚,恰恰是终于听见了自己曾经屏蔽的一切。”

春天渐深,桃花开了又谢。启言殿废墟前的小桃树落了一地粉瓣,被风吹进残垣缝隙,覆住了几片破碎的陶瓷碎片??那是当年焚毁的共感终端残骸。

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净语协议”余毒仍未彻底清除。尽管主控服务器已被摧毁,但仍有零星感染者在深夜听见幻听。一名退役特种兵在凌晨三点惊醒,耳边不断回放战友临终前的惨叫,实际上,那位战友早已阵亡多年。他还未开口,泪水已浸透枕巾。

这促使林远舟提出一项大胆构想:建立“反噬修复中心”,专门收治因过度压抑情感而导致神经系统的逆行性损伤患者。这类人往往具备极强逻辑思维能力,却无法识别基本情绪信号,甚至对亲人的哭泣无动于衷。他们不是冷血,而是大脑的情感通路被人为切断过。

首个修复中心落户贵州山区,依托一座废弃雷达站改建而成。这里的治疗方式极为特殊:所有医护人员都不使用语言沟通,全部采用肢体动作、音乐节奏和环境温度变化来传递信息。患者入住第一天就被剥夺了说话权利,必须通过观察他人表情、触摸物体质感、感受空气流动来理解周围世界。

一位曾在军方实验室服役十年的心理学家成为首批志愿者。他曾亲手设计出“情感剥离训练程序”,导致十七名青少年永久丧失共情能力。如今他自己也陷入严重失眠与人格解体状态,常常分不清梦境与现实。

他在日记本上写道:“我以为理性是最坚固的盔甲,没想到它是一口密封的棺材。”

在这里,他学会了用手指描摹树叶的脉络,用耳朵聆听雨水滴落在不同材质上的声响,用手掌感受另一个人握手时的力度与颤抖。三个月后的一天傍晚,他站在山坡上看夕阳,忽然转身抱住了一位护理员,像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

那是他二十年来第一次流泪。

消息传回北京,国务院特别批准设立“国家情感修复基金”,并将“非言语疗法”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将“灯火计划”列为人类文明进步典范案例,并提议在全球设立十座“共鸣纪念碑”,纪念那些在沉默中重新学会倾听的人。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仍在涌动。

四月中旬,一封匿名信寄到了守言学院。信纸是手工竹浆纸,墨迹略显晕染,内容只有短短两行:

>“你说静默之碑是回应,可你有没有想过??它是求救?

>它不是外星文明,也不是集体意识,它是被困住的声音。”

随信附有一段加密音频。技术团队破解后发现,这段声音源自二十年前一次失败的深空探测任务。当时我国发射的“启明七号”探测器在穿越小行星带时失联,官方宣布其已损毁。但这段音频显示,它并未坠毁,而是被某种未知力量捕获,并持续向地球发送低频脉冲信号长达十八年,直至能源耗尽。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信号的编码结构,竟与“静默之碑”的初始波形高度吻合。

林远舟连夜调阅绝密档案,终于找到了尘封已久的真相:“启明七号”搭载的并非普通科研设备,而是陈知白年轻时主导研发的第一代“原始之声捕捉仪”。该项目旨在探索宇宙中是否存在超越语言的情感共振场,曾被军方视为“精神武器”潜在技术而强行接管。

而在最后一次通讯记录中,陈知白留下了一句未公开的话:

>“如果我们能听见星星的心跳,也许它们也在等一个人类说:我在。”

林远舟坐在办公室里,窗外春雷滚滚。雨点敲打着玻璃,像无数细小的手指在叩门。他打开共感终端,调出陈知白临终前留下的那段纯意识波形图,将其与“启明七号”的最后信号进行叠加比对。

屏幕上,两条曲线缓缓重合,最终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

那一刻,他终于明白老师为何要在生命尽头释放那样一段无法解读的信息??那不是告别,是接力。

第二天,他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名为《星语计划》的提案,建议重启深空情感探测项目,目标不再是寻找外星生命,而是向外发射人类集体的“存在证明”:一段由千万人共同参与录制的无声心跳合集,包含喜悦、悲伤、恐惧、希望、犹豫与原谅。

“我们不必知道宇宙有没有答案。”他在报告结尾写道,“但我们必须告诉它??我们已经开始学习提问的方式。”

提案通过当天,全国各地的心灯网络同步亮起一轮蓝色光潮,象征“新的启程”。

而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一所小学里,一个维吾尔族小女孩正趴在课桌上画画。她画的是夜晚的星空,星星连成了耳朵的形状,中间漂浮着一颗发光的心脏。旁边写着一行汉字:

“老师说,宇宙也想听故事。那我要讲一个关于爸爸回家的。”

窗外,春风拂过沙丘,卷起一阵细微的鸣响,如同大地在低语。

林远舟站在千灯原野的新建观测台上,望着远方渐渐升起的晨雾。手中那枚老旧的共感终端屏幕忽明忽暗,似乎感应到了什么遥远的波动。他没有查看数据,只是轻轻按下关闭键,将它放进衣兜。

他知道,真正的连接,从来不需要验证。

东方既白,新的一天开始了。

新的灯,仍在路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