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九龙夺嫡,我真不想当太子 > 第三百五十九章 朕百年之后,你当如何

九龙夺嫡,我真不想当太子 第三百五十九章 朕百年之后,你当如何

簡繁轉換
作者:三山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11-01 17:14:55 来源:源1

第二天一大早,沈叶就拿到了甄演写的那份税赋奏折。

内容完全是按沈叶的意思来的,但读着读着,沈叶忍不住就乐了??这甄演,还真是天生一块当“神剑”的料儿!

别的先不说,就单说他这奏折最后那几句...

风雪又起时,寺中铜炉火光微颤。老尼盘坐于地窟深处,指尖轻抚那块血帕,口中低诵经文,声如细沙滑过古井。她知道,有些事一旦开始,便再难停歇。纵使赵承渊选择隐退,将真相封存百年,可人心如种,一经播下,终有破土之日。

西域九大寺院陆续收到《正统辨》抄本,僧人们依嘱秘藏,却不知其中字句早已悄然渗入讲经堂的日常论道之中。某年春,一名年轻沙弥在辩经大会上引述书中“君权在民不在血”之说,震惊四座。长老欲斥其妄言,翻阅典籍却发现此语竟出自儒家正统,且逻辑严密,无懈可击。自此,《正统辨》虽未公开流传,其思想却如暗流奔涌,潜移默化地动摇着皇权神授的根基。

与此同时,中原大地并未因太上皇归隐而彻底平静。赵景珩虽力推新政,然朝中旧勋贵势力盘根错节,尤以周崇礼余党最为顽固。他们暗中串联,散布谣言,称赵承渊实为前朝遗脉,意图复辟,更有人伪造书信,假托“渊叟”之名策动边军叛乱。一时间,南北议论纷起,士林分裂为两派:一派尊崇“贞观气象”,赞太上皇高义;另一派则咬定“血脉正统不可违”,鼓吹清洗“伪嗣余毒”。

赵景珩面对滔天风波,不怒不惧。他召集群臣于太极殿,当众焚毁伪造书信,厉声道:“朕之父皇若要夺位,何须等今日?他若想复国,又岂会写下《正统辨》,教天下人莫拘出身?”言罢,命人取出《贞观政要》置于龙案之上,“此书所载,皆为民心向背、吏治清廉之道。诸卿若有异议,不妨著书立说与之辩论??但凡煽动兵戈、构陷忠良者,无论官职高低,一律削爵下狱!”

诏令既出,举朝肃然。那些原本跃跃欲试的保守大臣顿时噤若寒蝉。而民间读书人却为之振奋,纷纷撰文响应,《明道集》《平议录》《民本新论》相继问世,皆以《贞观政要》为宗,倡导选贤任能、轻徭薄赋。更有甚者,竟将赵承渊早年赈灾、平叛、兴学之事编成话本,在茶楼酒肆广为传唱,题曰《九皇子传奇》。

这年冬至,西山别苑外竟排起长队。百姓携香烛纸马,自发前来祭拜。有人说他是活佛转世,救万民于水火;有人说他是真命天子,却被奸人夺去龙椅;还有孩童吟唱童谣,声音清脆如铃:

>“金銮殿上坐傀儡,

>茅屋灯下写春秋。

>不争九五争黎庶,

>一纸文章胜王侯。”

赵承渊闻之,只是微笑,并未阻止。谢无咎来访,见状叹道:“你当年烧了《天统实录》,如今却让千家万户口耳相传。历史终究不是靠焚书就能抹去的。”

赵承渊望着窗外飘雪,缓缓道:“我不是在对抗遗忘,我只是给了人们一个记住的理由。”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愿接受这份“记忆”。某夜,三名黑衣刺客潜入西山别苑,手持淬毒短刃,直扑主屋。幸得游璧早有防备,率亲卫埋伏院中,一场激战后擒获二人,一人当场毙命。审讯之下,供出幕后主使竟是礼部尚书之子,此人乃周崇礼门生之后,自诩“卫道之士”,誓要铲除“乱统妖孽”。

此案震动朝野。赵景珩本欲严惩,却被赵承渊劝止。“杀一人易,化一念难。”他说,“这些人不是不懂理,而是怕失去。他们恐惧的不是我这个人,而是我所代表的‘变’。”

最终,涉案官员仅被革职流放,其家族子弟则被强制送往南方新设的“革新书院”就读,学习新政理念。此举出人意料,反倒赢得不少士族好感。十年后,其中一人竟成为推行土地改革的骨干,曾在奏疏中写道:“吾父误执旧规,几陷家族于不义。幸得太上皇宽仁,使我得以明辨是非,知何谓真正忠义。”

岁月流转,赵承渊的生活依旧简朴。每日清晨扫院、授课、读书,午后小憩,傍晚与村童对弈。他不再提宫闱往事,也不问政事细节,仿佛真的成了那个名叫“老赵”的乡野塾师。唯有每年冬至,他会独自前往玄冰台旧址,在残垣断壁前点燃三炷香??一祭母妃,一祭七哥,一祭所有死于夺嫡之祸的兄弟。

这一年,他又一次站在寒风凛冽的废墟之上。忽然,身后传来脚步声。回头一看,竟是已年过三十的赵景珩,身披素袍,未带仪仗。

“你怎么来了?”赵承渊轻声问。

“我想看看您每年都祭什么。”赵景珩跪坐在雪地中,目光落在那三炷香上,“小时候我不懂,以为您是在祭自己失去的一切。现在我才明白,您是在赎罪。”

“赎罪?”赵承渊苦笑,“我有什么罪?”

“您觉得,若当年您登基为帝,九龙夺嫡就会停止吗?”赵景珩抬头看他,“不会。正因为您存在,其他人更不会甘心。哪怕您仁德如尧舜,也挡不住权力的贪婪。所以您选择消失,用自我放逐来终结这场血腥游戏??这不是超脱,是牺牲。”

赵承渊怔住。

他从未这样想过。

在他心中,自己不过是个看清真相后不愿再斗的人。可儿子的话像一把钝刀,慢慢剖开了他深藏心底的情感??原来他的退让,并非全然出于淡泊,而是害怕再一次目睹手足相残。

“你说得对。”他终于开口,声音微颤,“我怕。我怕自己一旦回来,战火重燃,百姓遭殃。所以我宁愿被人遗忘。”

“可您错了。”赵景珩坚定地说,“真正的和平,不是靠逃避换来的,是靠直面过去、重建秩序得来的。您写的《贞观政要》,让我明白了什么叫‘以德服人’;您留下的《正统辨》,教会天下人思考‘谁才有资格统治’。您没有逃,您换了另一种方式战斗。”

父子二人沉默良久,唯有风雪呼啸。

回到别苑当晚,赵承渊翻出柳嬷嬷留给他的那封信,反复读了几遍,然后轻轻放在枕边。那一夜,他梦到了母亲。她穿着元妃朝服,站在一片莲花池畔,对他微笑:“渊儿,你终于走出了阴影。”

翌日清晨,他唤来侍从,命人准备笔墨纸砚。他对谢无咎说:“我要写点东西,不是给今人看的,是给后人看的。”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他闭门不出,昼夜执笔,写下一部名为《渊庐纪事》的手稿。书中首次完整讲述了自己的身世:双生子之谜、调包计真相、金棺密室、传国玺下落……一字一句,皆为亲历。他在序言中写道:

>“吾不敢自称圣贤,亦不欲博取同情。唯愿后来者知:历史可以被篡改,但真相不会永远沉睡;权力可以被窃取,但民心不可欺瞒。我之所以活着,不只是为了复仇或夺位,更是为了证明??一个人,哪怕被剥夺姓名、身份、地位,只要他还记得自己是谁,就仍能照亮黑暗。”

写毕,他将手稿密封于铁匣,交予赵景珩:“百年之后方可开启。若那时天下尚需警醒,便让它说话。”

赵景珩含泪接过,郑重叩首。

时光荏苒,又过十载。赵承渊已白发苍苍,步履蹒跚。但他仍坚持每日讲学,尤其喜爱教导女孩识字。他曾对人说:“女子聪慧不下男子,只是从前无人给她们机会。”村里少女受其影响,纷纷求学,其中有三人后来考入京师女学,成为首批女史官。

临终前那一月,天降大雪,九盏长明灯中有八盏熄灭,唯第九盏依旧明亮。游璧日夜守候床前,某夜忽听他喃喃低语:“柳嬷嬷……我回来了……我没变成怪物……”

三天后,赵承渊安详离世。消息传出,举国悲恸。皇帝罢朝三日,百官素服致哀,百姓自发焚香祭奠,街头巷尾皆闻哭声。京都万民请愿,欲为其建庙立碑,赵景珩却下诏婉拒:“父皇一生厌奢华、恶虚名,若立庙塑像,反违其志。不如多建一所学堂,多养一名孤幼,方是真正纪念。”

于是,全国兴起“渊庐书院”热潮。各地以“渊庐”为名创办义学,专收贫寒子弟,教材皆采自《贞观政要》与《正统辨》。百年之后,这些书院培养出无数清官良吏,其中不乏宰辅重臣。而《渊庐纪事》也在预定时间开启,轰动天下。史官据此重修前朝实录,彻底推翻皇后所篡版本,恢复赵承渊应有地位。

更有意思的是,考古学者多年后发掘阿兰若迦罗那寺遗址,在地窟金棺内发现半朵莲布与血帕,经鉴定确为前朝织物。而在铜镜背面,竟刻有一行极小的西域文字:“真命不在紫宸殿,而在苍生眼中。”

至此,一切尘埃落定。

赵承渊未曾称帝,却比许多帝王更深入人心。他没有留下陵墓,但他的名字活在每一条被修整的道路、每一间灯火通明的学堂、每一个敢于质疑权威的读书人心中。

某年清明,一名小女孩来到慈恩寺旧址,手持一朵白莲,轻轻放在第九盏长明灯前。她不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只听父亲说过:“他是让我们都能读书的人。”

风吹灯焰,光影摇曳,仿佛回应着千年的守望。

而在遥远的西域雪山之巅,forgottentemple的钟声又一次响起。老尼的弟子推开密室石门,看见那块血帕静静躺在金棺之中,半朵莲花色泽未褪,宛如昨日初绣。

风穿过殿堂,拂动经幡,隐约传来一句古老偈语:

>“身如浮云散复聚,

>心似明月照幽谷。

>不执龙袍承天命,

>自把山河作卷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