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军事 > 世子稳重点 > 第778章 日薄西山

世子稳重点 第778章 日薄西山

簡繁轉換
作者:贼眉鼠眼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5-07-13 14:47:27 来源:源1

第778章日薄西山

皇权其实也是一桩买卖,需要与各方面的人谈条件。

条件谈拢了,作为臣子我支持你当皇帝,而且不遗馀力地帮你治理好江山。

若是谈不拢,那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世界的本质没有那麽多的真善美,普通人根本想像不到,隐藏在阳光背面的东西有多麽阴暗。

此刻赵孝骞也身处阴暗中,看着赵信咬牙切齿却不得不妥协的样子,赵孝骞笑了。

对赵估和太后来说,这是一场很认真的交易,他们当真了。

「燕云兵权交给我,我可为端王平灭辽夏,端王即位两年内,说不定便成就文成武德一代圣君,在你的治下大宋一统江山,足够你在列祖列宗牌位前得瑟了。」赵孝骞笑道。

赵信不置可否地笑了笑。

他对大宋一统天下的兴趣并不大,他只想当皇帝,从此在后宫骄奢淫逸地生活一辈子,手握皇权,醉卧美人膝。

人的志向决定了他的高度和成就。

赵信不是赵煦,他没有太高的志向,他当皇帝是为了权欲,以及安享太平盛世,让自己心底里的各种**彻底放飞,无人阻拦,

现在赵估还没即位,便已经具备亡国之君的潜质了。

见双方已经谈拢,太后最为高兴,欣慰笑道:「既如此,本宫便与两位说定了,官家—之后,朝堂商议新君之时,还请两位慷慨陈词,坚定支持端王。」

顿了顿,太后似乎有些不放心,于是补充道:「子安想要的,端王已经给了,这样的条件拿到简王面前,可不一定能答应,再说素闻简王性情暴戾,不比佶儿有儒雅君子之风,选择端王是你最正确的决定。」

赵孝骞笑了笑,道:「太后所言甚为有理,臣也一直觉得端王比简王强多了,为大宋万世社稷计,臣会坚定不移地选择端王。」

四人坐在殿内,各自相视一笑。

一项关于皇权过渡的交易,就算真正达成了。

宫宴自然是吃不下去的,赵颢父子于是识趣地起身告辞。

走出庆寿殿,赵颢的心情显然很不错,肥胖的身子走得缓慢,嘴里却哼着不知名的黄色小调儿赵孝骞一手着他,忽然道:「父王,您觉得端王刚才信了我们吗?」

赵颢冷笑道:「信了才怪,你可是他的仇人,换了是你,你会如此轻易相信仇人倒戈帮你吗?」

赵孝骞点头:「孩儿也是这麽认为的,这个时候的结盟,谁都靠不住。」

赵颢警了他一眼,道:「你与章已经结盟了?」

赵孝骞笑了:「没错,现在事情变得越来越有趣了,章支持简王,坚决反对端王,孩儿与他结盟。」

「今日太后支持端王,孩儿又与端王结盟,咱们父子这是两头吃,左右逢源,主打一个谁也不得罪。」

赵颢嗯了一声,道:「不过这种左右逢源的事,只能瞒得一时,你我行事尤须谨慎,否则一旦露馅儿,咱们要面对的就是两面围剿。」

赵孝骞淡定地道:「无妨,听说官家昨夜昏迷,这次比较严重,可能大限在即了,燕云的大军也该调动了。」

「我有大军在手,且看谁能将我围剿。」

赵颢左右环视一圈,低声道:「你所造的那种红衣大炮,老夫已令死士造出了两百门,正秘密运往京畿,有此神器,汴京禁军我等亦不惧也。」

「父王,运输途中小心点,莫被人察觉到了。」

「呵呵,昼伏夜出运输,又刻意绕开沿路城镇,不会被发现的,这可是咱们鼎定江山的杀手,老夫宝贝得不行,不会有任何意外的。」

赵孝骞点了点头。

皇权更迭,各出权谋,但最终还是要靠实力说话。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时,也不见他苦口婆心劝服李建成把皇位让给他,最后还是靠着杀人流血才达到了目的。

赵孝骞要做的也是如此。

与端王达成交易,与章结盟等等这些,其目的不过是拖延和掩人耳目,燕云大军才是赵孝骞最后的底气和实力。

人在局中,别老以为自己是棋手,在棋盘上把对方杀个片甲不留。

冷静下来想一想,首先你要跳出棋盘外,环顾四周,确定自己不是棋子,更不是弃子,然后再平心静气与对手下棋。

古今中外太多失败的例子,他们有个统一的毛病,那就是全特麽以为自己是棋手。

赵孝骞不止一次让思维跳出了棋盘外,像森林里的一头猛虎,警觉地观察四周。

确定不是棋子,那是自保。

确定自己是棋手,才有资格谋算。

此刻提起燕云大军,赵孝骞脑海里更添几分凝重。

燕云大军是他的底气和实力,但他们同时也承担着为大宋成边的重任,与幽州相隔不到百里的北方,便是辽国境内。

大宋汴京风云涌动之时,赵孝骞更看重的还是边境安宁,若是因为他抽调了燕云驻军,而致辽军犯边,他赵孝骞便成了大宋的罪人。

父子俩并肩走出宫门,赵孝骞叫来了一直守候在宫门外的陈守。

「派个心腹亲信,去一趟辽国上京,与萧兀纳和萧奉先见面,转告几句话」赵孝骞低声叮瞩道。

辽国上京。

耶律延禧即位后,辽国的国策已经全然改变。

契丹人如今已认清了现实,军事方面已经主动转攻为守,边境上的辽军开始朝北方收缩。

尽管宋辽签下的盟书不大靠得住,但如今的辽国君臣已无暇顾及这些。

与大宋停战,不代表和平。

如今令辽国君臣焦头烂额的,是东北方面的女真部。

完颜颇剌淑完成了女真统一后,这个古老又苦难的少数民族部落,陡然焕发出惊人的生机与战斗力。

有了大宋经海路提供的粮食和军械后,女真部更是如虎添翼,不到一万女真战士,短短数月便攻下了吉州,英州,最后破了黄龙府。

黄龙府是辽**事重镇,随着它被女真部占领,辽国君臣大惊之下,终于认真起来。

恰好这时宋辽签下了和议,两国休战,于是耶律延禧将南方的兵力匆匆调往东北平叛。

可惜辽国势颓,军事上也已出现了颓势,毕竟国中**的风气早已传染了军队,辽军上下不能一心,战斗力自然是直线下降。

从南方抽调了近五万辽军,再加上东北统军司的近十万兵马,十几万人气急败坏地扑向黄龙府,试图收复。

然而这个时候的女真部已团结了各个饱受契丹欺凌的民族,如渤海族,奚族,生女真,达鲁古部,甚至还有契丹族内部的一些族人,然后完颜颇刺淑招兵买马,已经扩军至十万人。

十万女真战士守黄龙府,辽军根本攻不下,数月之后后勤粮草供应出现了问题,辽军只能灰头土脸撤兵。

至于被女真部占领的黄龙府,以及东北广的城池土地,辽国君臣一时间也拿他们无可奈何,

只能憋屈地默认现状。

无论辽国君臣愿不愿承认,现实就是,辽国确实已经日薄西山了,曾经被辽军碾压的大宋,他们已畏之如虎,就连向来被契丹人视作奴隶的女真部,如今都招惹不起了。

黄龙府丢了,东北广的城池土地也丢了,辽军试图收复却未果,只能捏着鼻子默认了现实,

不仅如此,为了安抚女真部,耶律延禧还忍着恶心遣使,亲自给完颜颇刺淑封了个名叫「惕隐」的官职。

官职当然是没有实权的,它主要的职司是管理辽国皇族内部事务,大致相当于大宋的宗正寺。

一个女真叛贼,让他管理辽国皇族的内部事,这不扯麽。

连续数月,又是和议又是安抚,辽国似乎恢复了和平,上京的权贵和富人们继续笙歌曼舞,四海升平。

没人注意到,这个烂到根子的腐朽帝国,已经风雨飘摇。

今日一大早,萧兀纳和萧奉先还在睡梦中,便被宫人匆匆叫醒。

耶律延禧召见。

二人穿戴官服,匆匆赶到辽宫,进殿行礼之后抬头,却见耶律延禧一脸喜色,多日阴霾的脸上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萧奉先是耶律延禧的大舅哥,二人这些年已经很熟了,于是萧奉先笑着问道:「陛下今日气色红润,不知因何事欣喜?」

耶律延禧从桌案上拈起一份密奏递给他,道:「你们先看看。」

萧兀纳和萧奉先二人扫了一眼,顿时露出惊之色。

这份密奏是从大宋境内传来的,辽国虽然转为守势,可辽国的眼线一直不曾间断对大宋的监视和打探。

密奏上只说了一件事。

大宋官家病危,燕云主帅赵孝骞或被大宋官家猜忌,已卸下燕云兵权,匆匆赶回汴京了。

萧兀纳和萧奉先飞快对视了一眼。

密奏上说的事,对二人来说算不得什麽新闻。

早在赵孝骞回京之前,他便派人告之了二人。

作为辽奸,萧兀纳和萧奉先这次对赵孝骞表现得很忠诚,尽管心里偶尔也冒出反水的念头,但最终还是十分理智地放弃。

他们对天下形势看得越来越透彻清醒了,无论燕云宋军的主帅是不是赵孝骞,对宋辽局势不会有任何改变。

辽国的灭亡,是迟早的事。

这不是悲观,而是铁一般的现实。

对唯利是图的萧兀纳和萧奉先来说,这个时候更要抱紧大宋的大腿,为将来的前程埋下伏笔。

这时候若是再次反水,跟特麽49年参加guo军有啥区别?

「陛下,臣已看完密奏,不知陛下的意思是——」萧兀纳试探着问道。

耶律延禧笑道:「天不亡我大辽,宋国官家病危,天下即将动荡,我大辽的机会来了萧兀纳苦笑道:「不,根本没有机会。陛下当知赵孝骞曾经也被宋国官家急召回京,那时先帝也觉得机会来了,连遣三路大军南下,结果被宋军歼灭了十馀万。殷鉴在前,臣请陛下三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