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军事 > 世子稳重点 > 第829章 收拾善後

世子稳重点 第829章 收拾善後

簡繁轉換
作者:贼眉鼠眼 分类:军事 更新时间:2025-08-06 03:13:39 来源:源1

第829章收拾善后

汴京的混乱结束了。

燕云边军彻底掌控了汴京城防和延福宫,舆论风向被迅速拨乱反正,枢密院和殿前司出具了新的调兵公文,严令将士各自归建,若无军令不得擅出大营。

汴京城防全部交由燕云边军接管,城内宵禁三日。

这场混乱很难定义,汴京全城仍在戒严,市井坊间的百姓众说纷纭。

有人说这是一场预谋已久的谋反,也有人说这是赵佶倒行逆施,成王殿下奉太后懿旨平叛。

坊间的百姓散播着各种捕风捉影的传闻,越传越邪乎。

当各种版本的传闻越来越多,赵孝骞好不容易平息了混乱,但坊间却因为各种传闻而变得人心动荡不安。

那麽,接下来必须要善后了。

混乱结束后的当天黄昏,延福宫钟鼓楼的钟声悠然响起。

群臣穿着官服入宫朝会。

这是一次特殊的朝会,是混乱结束后的第一次朝会。

朝野人心动荡之时,延福宫内却异常平静。

被赵佶杀戮的宫人尸首已被搬走,地上的血迹被清洗乾净,皇宫仍如往常般肃穆庄重,每一座宫殿楼阁都在无声地散发出淡淡的皇权威严。

群臣入宫,走在乾乾净净的白玉石板上,空气中隐隐透着一股淡淡的血腥味,可肉眼所见到的一切却与往常没有任何区别。

怀着各异的不安的心情,群臣走入大庆殿。

被赵佶破坏的大庆殿已经恢复,殿内缺了不少摆设,但皇帝的龙椅还是恢复如初。

太后被赵孝骞下令接回了宫,此时的她坐在龙椅旁,脸色有些苍白,似是惊魂未定。

赵孝骞仍低调地站在朝班内,尽管无数朝臣的眼神情不自禁地瞥向他,赵孝骞仍不为所动。

从昨夜开始发生的变乱,直到今日下午才结束。

虽然没人宣扬变乱的具体过程,但群臣多少都有自己的消息渠道,他们知道这场叛乱是由燕云边军平定的,而指挥平定这场叛乱的主帅,正是成王赵孝骞。

群臣皆住在汴京,亲身经历了这场叛乱后,对平定叛乱的首功之臣赵孝骞,他在人们心中的分量愈发重了。

汴京三品以上朝臣大多聚在大庆殿内,也有几个缺席的,不是他们不想来,而是被今日的兵祸无辜牵连。

这一日汴京城内发生的命案不少,大部分都是不信邪出门观望的人,其中也包括了那些倒霉的朝臣们。

章惇站在御阶下,眼神威严地环视殿内,目光在经过赵孝骞时,不自觉地多停留了片刻。

然后章惇神情威严,沉声道:「今日汴京之乱,是有人谋逆,夺取了殿前司的兵权,幸好在成王殿下的帷幄指挥下,叛乱已被平定。」

殿内群臣哗然。

章惇这番话不是什麽开场白,而是直接将今日的汴京之乱定了性。

当着太后和群臣的面,宰相亲自定性,也就意味着今日之乱已盖棺定论了,日后的史书上都必须这麽写。

没错,就是谋逆,是叛乱。

正与邪,善与恶,胜利者说了算。

叛乱不止要从军事上平定,更要在政治上平定,所以,大乱之后朝堂必须迅速对这场混乱定性,更要将朝野的舆论平息下来,把正与邪彻底板上钉钉,永无翻案的可能。

这便是章惇今日召集朝会,开场的第一句话就定性的原因。

或者说,现在的这场朝会,就是为了定性叛乱而举行的。

朝堂只有站在正义的高地上,接下来清算也好,造势也好,做起来才更方便。

章惇定性之后,群臣哗然,殿内窃窃私语。

章惇也不忙着开口,而是静静地站着,等到群臣议论得差不多了,才继续道:「今日之乱,源于赵佶和曾布。」

「曾布犯下滔天大罪,他执迷不悟铁心支持赵佶,为此不惜以枢密使的身份闯入殿前司。」

「他下令斩杀殿前司都指挥副使韩颂,夺取殿前司兵权,鼓动禁军将士封闭城门,包围皇宫,意图挟持太后,强迫太后应允赵佶重新登基即位。」

章惇顿了顿,继续道:「所幸燕云边军驻扎边境城外,更幸太后提前收到风声,在赵佶占领皇宫前,太后出宫暂避。」

「然后太后下懿旨送至成王赵孝骞,令赵孝骞亲自统领燕云边军攻破汴京金耀门,进城平定赵佶曾布之乱。」

「成王殿下和燕云边军不负太后之托,很快破了金耀门,并活擒曾布,拿回殿前司兵权,最后边军包围皇宫,将首恶赵佶拿下,至此,叛乱即平。」

「太后果断下旨,成王帷幄决胜,方能迅速平定叛乱,大宋国都未曾造成严重的损害,汴京臣民并无死伤,此乃大幸也。」

说完章惇转了个身,面朝赵孝骞躬身长揖一礼,肃然道:「老夫代汴京朝官和百姓,多谢成王殿下危急之时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殿下此次平定叛乱,功在社稷,青史流芳。」

朝臣闻言又是一片哗然。

今日朝会上,章惇说的每句话都有目的。

首先是给事件定性,然后再给人物定性,两个定性,整件事的是非黑白,人物忠奸已然铁板钉钉。

章惇说完后,人群里有人发出不满的怒哼,显然并不赞同章惇的说法。

这些人大多是旧党官员,他们倒也不是掌握了反转的证据,纯粹是党系之争。

敌人赞同的,我们一定要反对,就这麽简单。

再说这场叛乱的背后,也代表着各方利益的重新洗牌,旧党官员在朝堂上生存本就艰难,现在章惇首先定了性,就意味着新党与参与平叛的人在背后已然重新分配了利益。

而一直被章惇刻意排除在外的旧党,在这次叛乱里自然是什麽都没得到,反而可能会失去更多,以后旧党在朝堂生存将愈发艰难。

听到人群里不满的怒哼,章惇一点也不惯着他们,转身面朝群臣冷着脸道:「谁若有异议,自己站出来,莫做藏头露尾见不得人的事。」

朝班里没人吱声。

反对归反对,那是站在旧党这个集体的立场上,但若是让他们单独站出来承受章惇和新党的撕咬,基本没人有这般胆魄。

大殿内沉寂许久,向太后终于开口了。

「章相公所言属实,没有半句虚言,本宫可为章相公作证。今日汴京之乱,成王和燕云边军平叛之功青日可鉴,并无虚假,汴京臣民皆亲眼所见,诸公若有异议,便请查实后上奏。」

有了向太后的亲自背书,旧党官员们更不敢吱声了。

显然,今日平叛一事已然坐实,断无更易。

向太后望向赵孝骞,道:「成王,今日之乱全因成王和燕云边军方平定,接下来朝堂当如何处置善后,成王不妨畅言。」

殿内又是一阵寂静。

太后这话很明显是在抬捧赵孝骞,树立威信也好,营造声势也好,总之,信号很强烈。

赵孝骞站出朝班,神情不卑不亢,朝太后行了一礼后,缓缓道:「臣以为,政事堂和枢密院以及开封府应马上颁下安民告示,事不必忌讳隐瞒,前因后果说清楚,以消坊间百姓之忧,收拢安抚民心。」

「此次赵佶叛乱,汴京坊间有百姓伤亡者,朝廷应拨重金抚恤,开封府妥善安排死者丧葬之事,殿前司和燕云边军将士伤亡者,朝廷亦应重金抚恤,以示天家和朝廷之恩德。」

「另,京畿及大宋各地官府,也应该马上送去邸报,将汴京之乱详细述之,严令各地官府控制民间舆论风向,若有散播恐慌污蔑谣言者,严惩重罚,以儆效尤。」

「赵佶和曾布的党羽,亦应严查到底,但凡与今日之乱有牵连者,朝廷绝不姑息,必须揪出来严惩。」

「汴京殿前司及上三军将士以安抚示恩为主,立威为辅,朝廷只惩首恶,从者不究。国库拨出钱款,当月发放殿前司和燕云边军,以示奖赏和安抚,如此,诸事可定矣。」

一番话有理有据,赵孝骞说完后,群臣纷纷点头赞许。

无论新党还是旧党,终究都是大宋的臣子,出了事还是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解决,而不是处处互相唱反调。

赵孝骞的这番话无懈可击,新党和旧党都没理由不赞同。

向太后含笑道:「不愧是天纵英才的成王,虽然年轻,但处事却十分周全老道,难怪能为朝廷立下偌大的功劳。」

说着向太后环视殿内,悠悠地道:「诸公,成王所言,可妥否?」

群臣沉默一阵后,纷纷躬身道:「臣无异议。」

太后点头:「既然大家都无异议,政事堂便正式发下文书,照成王所言办理。」

旧党人群中,中书侍郎苏辙突然站了出来,沉声道:「太后,不知首恶赵佶和曾布二人当如何处置?」

太后眸光一闪,一言不发地再次望向赵孝骞。

赵孝骞还没说话,章惇却站了出来,眼中凶光闪烁。

「夺取殿前司兵权,妄图挟持太后,放任禁军宫闱杀戮宫人,抢掠财物,毁坏宫中装饰陈设……等等!诸多罪状,罄竹难书,臣以为,赵佶和曾布二人,当斩!」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