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寒门布衣,开局捡个宝藏美娇妻 > 第610章:舆论宣传

寒门布衣,开局捡个宝藏美娇妻 第610章:舆论宣传

簡繁轉換
作者:登临九霄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09 04:08:18 来源:源1

第610章:舆论宣传(第1/2页)

“孙文远!你这忘恩负义的小人!当年若不是我等支持,你能坐上这县令之位?”刘茂才口不择言。

孙文远冷哼一声:“本官食的是朝廷俸禄,行的是陛下新政!尔等若再冥顽不灵,阻挠国策,就休怪本官按《妨害新政律》行事了!来人!”

他一声令下,更多的兵士从衙内涌出,枪尖闪烁着寒光。

强大的威慑力瞬间压倒了乡绅们的嚣张气焰。

他们看着那些冰冷的枪口,想起这位皇帝是如何打下江山的,如何踏平了倭国,气焰顿时矮了半截,只能色厉内荏地咒骂着,最终悻悻散去。

…………

半年过去,秋收时节。

曾经的佃户张老五家的院子里,堆满了金黄的稻谷。

他的妻子正在用新分到的石磨磨面,脸上是止不住的笑意。大儿子在县里的新办蒙学堂识字,小女儿在院子里追逐着几只鸡崽。

赵老根提着一条肉来看他:“老五,今年收成好啊!”

“老根叔!快坐!”张老五擦着汗,笑容灿烂,“何止是好!交了皇粮,剩下的够全家吃到明年秋收还有富余!娃能上学堂,隔三差五还能见点荤腥!这日子,以前做梦都不敢想!”

“是啊,”赵老根感慨道,“听说那刘茂才,当初闹得凶,后来见闹不过,乖乖拿了债券,好像投了城里新开的什么机器纺纱厂,据说也赚了钱,现在也不闹了。陛下这招,真是……绝了!”

“陛下是真龙天子,心里装着咱老百姓呢!”张老五媳妇插话道,语气里充满了虔诚,“要不是陛下,咱哪有这田地,哪有这饱饭吃?当家的,等卖了余粮,咱也请一幅陛下的圣像回来挂着!”

…………

县城茶馆里,人声鼎沸。说书人不再讲才子佳人,而是拍着惊堂木,讲着“苏陛下智取银山”、“新政惠民泽苍生”的故事。

茶客们议论纷纷:

“听说了吗?朝廷用赎买土地的银子,又要修一条到省城的铁路哩!”

“可不是嘛!以后咱这的粮食、布匹,都能更快运出去卖钱!”

“说到底,还是陛下圣明!打了倭寇得了银子,办了工厂给了活路,现在又分了田地让咱安身立命。千古以来,哪个皇帝能做到这样?”

“没错!以前那些地主老爷,吸咱的血汗。现在好了,陛下给咱撑腰,咱有自己的地,能给朝廷直接交粮,心里踏实!”

“要说有点怨气,也就是那些以前享福的老爷们了。可陛下也没把他们逼上绝路,给了债券和出路,算是仁至义尽了。”

茶馆里弥漫着一种对现状的满足和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那位远在京城的皇帝近乎崇拜的感激。

土地改革带来的不仅仅是土地的重新分配,更是一种深刻的心理变革——百姓不再是依附于地主的佃户,而是拥有资产、直接向国家纳税的“皇民”,

他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前所未有地与国家、与皇帝个人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610章:舆论宣传(第2/2页)

改革的阵痛被迅速发展的工业和妥善的安置政策所消化,而它带来的巨大红利——农民的拥护、社会的稳定、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以及国家财政基础的巩固——正让这个新兴的帝国,根基变得越来越坚实。

苏渊的威望,在这场触及灵魂与利益的巨大变革中,非但没有受损,反而如同那秋收的稻谷,沉甸甸地、金灿灿地,达到了真正的顶峰。

…………

京城,文宣阁。

这里是新成立的“华夏宣传部”总署,相较于六部衙门的肃穆,此处更显繁忙与……鲜活。

空气中弥漫着新印刷品的油墨味,墙上挂着巨大的宣传画草图——画面中央是苏渊身着戎装,手指远方,背后是喷吐烟烟的工厂和丰收的麦田。

几个年轻的文书员正抱着一摞摞刚印好的彩色画报匆匆穿行。

宣传部侍郎张谦,一个年富力强、目光敏锐的前翰林院编修,正恭敬地向苏渊汇报。

他手中展开的是一份刚出版的《京华日报》,头版头条用醒目的字体写着:“陛下圣谕:工业兴国,泽被苍生!”

旁边配着苏渊视察江南制造总局的木刻版画。

“陛下,”张谦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兴奋,“按照您的旨意,各州府县的宣讲所都已建立,‘说报人’每日在集市、茶楼诵读《京华日报》及宣传部下发的文稿。

新编的《陛下颂》、《工业强国歌》已在学堂和工坊传唱。还有这些画报,图文并茂,即便不识字的妇孺,也能看懂陛下的伟业和朝廷的恩德。”

苏渊接过报纸,目光扫过头版,并未停留太久,而是翻到了民生版块,上面刊登着新式纺织机如何提升效率、某地因兴建水库而免除旱灾的报道。

他微微颔首:“不错。宣传之要,在于润物无声。不仅要讲朕做了什么,更要讲百姓得到了什么,华夏因此强盛了什么。要让每个人都觉得,他们的努力与朕的指引,与国家的前途,是紧密相连的。”

“臣谨记陛下教诲!”张谦躬身,“如今民间舆论,对陛下的拥戴已达空前。茶馆酒肆,乡间地头,百姓言必称‘陛下圣明’……”

苏渊抬手打断他:“朕要的不是虚言奉承。你去吧,继续做好你的事。”

张谦连忙称是,退了下去。

苏渊信步走出文宣阁,并未摆銮驾,只带了两个便装侍卫,沿着京城新建的、铺着水泥的“永宁大道”漫步走去。

街道两旁商铺林立,人流如织。

叮当作响的,以蒸汽机为动力,轨道铺设于主要街道的大车,缓缓驶过,引来不少新奇的目光。

许多店铺的显眼处,都挂着官方发放的、印有苏渊肖像的宣传画,或是“陛下指引,工业强国”的标语。

他走过一个街角,看见一群孩童正围着一个卖糖人的摊子,嘴里哼唱着:“苏皇帝,打东洋,赚了银子建工厂;机器响,粮食满,娃娃们有新衣裳……”

语调稚嫩,却字字清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