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历史军事 > 寒门布衣,开局捡个宝藏美娇妻 > 第612章:时代的过渡

寒门布衣,开局捡个宝藏美娇妻 第612章:时代的过渡

簡繁轉換
作者:登临九霄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9-09 04:08:18 来源:源1

第612章:时代的过渡(第1/2页)

“说得好!”另一个学生接口道,“新式科举考的是强国富民的真本事!只会空谈道德文章,于国何益?于民何益?陛下高瞻远瞩,岂是你们这些迂腐之言所能诋毁的!”

“你……你们这些黄口小儿,读了几天新学,就敢妄议圣贤之道!”老儒生气得胡子发抖。

“圣贤之道若不能与时俱进,造福于民,便是僵死之道!”陈瑜毫不退让,

“陛下七年时间,平倭寇、兴工业、均田地、办教育,哪一件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等寒门子弟能有今日,全赖陛下新政!谁若攻击陛下,便是与我等千万受益于新政的百姓为敌!”

茶馆内顿时分为两派,激烈争吵起来。但形势已然不同。

新式学生们人数众多,思路清晰,且背后站着的是无数因改革而改变命运的平民家庭,气势完全压过了人数稀少、只会引经据典的老派儒生。

更重要的是,并非所有读书人都反对。

许多较开明的中年儒生,甚至一些有名望的大儒,在苏渊过去七年的潜移默化和巨大功绩影响下,也逐渐接受了“经世致用”的新思想。

一位中年士子起身打圆场,但话语间却偏向新派:“诸位息怒。陛下之志,乃开万世太平。平等之说,或许激进,然其核心在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于国家强盛确有益处。

况且,陛下并非要毁弃所有传统,只是革除其中不合时宜之弊政……”

这样的争论,发生在帝都、省城、州府的每一个角落。报纸上更是笔战连连。

但舆论的风向,已然清晰。

工厂里的工人、田里的农民、学堂的学生、新兴的商人阶层……

这些占据了人口绝大多数的群体,他们是苏渊改革最直接的受益者。

皇帝陛下的威望在他们心中早已如日中天。

他们或许不懂高深的道理,但他们知道,是陛下让他们有了地、有了工作、有了盼头,如今更是废除了压在他们头上的“尊卑”大山,给了他们前所未有的尊严。

“陛下说人人平等!咱们以后见了官老爷,也不用跪了!”

“女娃也能上学堂了?太好了!陛下真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

“早就该这样了!凭什么他们生来就高贵?”

民间汹涌的支持声浪,加上新式学生们组成的“护驾”言论先锋,以及军队毫不迟疑的忠诚,使得那些老派儒生的抗议,很快就被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中,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有些可笑。

苏渊站在皇宫的最高处,俯瞰着这座正在飞速变化的京城。

他能感受到,那股延续了千年的、森严冰冷的等级思想,正在如同春日的冰雪般快速消融。

一种崭新的、强调平等、奋斗和国族认同的思想,正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和学堂的铃声,注入这个古老国家的灵魂。

他知道,这并非终点,旧的观念还会有反复。但他更确信,思想的闸门一旦打开,就再也关不上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612章:时代的过渡(第2/2页)

用不了多久,这种新思想就将如同燎原之火,彻底取代过去的陈旧观念,为华夏迈向工业时代,奠定最坚实的思想基础。

他的改革,终于触及了这个帝国最核心的灵魂。而他,依然是那个掌控着一切方向的开创者。

…………

启元七年,秋。苏渊那石破天惊的“平等新政”已颁布数月,其带来的波澜,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神京城(临渊城)乃至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神京城,西市。

曾经的“刘记布庄”招牌被取下,换上了崭新的“刘王氏纺织工坊”的匾额。

老板娘刘王氏,一个四十出头、精明强干的寡妇,正腰杆笔直地站在柜台后,拨弄着算盘,声音清晰地和伙计对账。

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女人当家,尤其是经商,总会引来闲言碎语和莫名的刁难。

但如今,隔壁粮店的赵掌柜过来串门,开口便是:“刘东家,今儿个生意不错啊?”语气自然,带着平等的尊重。

刘王氏笑着回应:“托陛下的福,新政下来了,女人家也能正经立户做生意,没人再敢说三道四。这不,刚接了官办纺织厂的一笔订单,正忙着呢!”

赵掌柜感慨:“是啊,陛下这政策,真是说到咱老百姓心坎里了。我家那丫头,吵着非要去上新式学堂,她娘本来不同意,我说去!

陛下都让去,咱就去!学点本事,将来不像她娘似的,只会围着锅台转。”

类似的对话,发生在无数家庭。父亲开始送女儿去学堂,虽然仍有迟疑,但“陛下说男女都能读书”成了最有力的理由。

工厂招工处,出现了更多女性的身影,她们或许还有些胆怯,但眼神中充满了对自食其力的渴望。

街头巷尾,女子行走间似乎都多了几分底气,因为法律赋予了她们与男子同等的地位,陛下为她们撑腰。

…………

京师大启女子师范学堂,这是新政后首批大规模招收女学生的学堂之一。

课堂内,几十名年龄不一的女子正襟危坐,专注地听着女先生讲解算术。

她们的眼神明亮而饥渴,紧紧跟着先生的粉笔。

下课的钟声响起,她们并未一哄而散,而是围在一起讨论课题,或奔向图书馆借阅新到的格物、地理书籍。

一个名叫周若兰的姑娘,父亲是个小吏,她激动地对同伴说:“我爹原想让我学两年字就回家待嫁。现在我不回了!我要像先生们一样,毕业后去教更多的女孩子读书识字!陛下给了我们机会,我们绝不能辜负!”

她的同伴,一个来自商户家庭的女孩用力点头:“对!我们不仅能相夫教子,也能和男人一样,做官、做事、做学问!陛下万岁!”

琅琅书声和这些充满希望的宣言,汇成了一股清新的潮流,冲刷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观念。也展现着旧时候跟新时代之间的过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