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天狼诀2 > 第五十五章西凉来使

天狼诀2 第五十五章西凉来使

簡繁轉換
作者:风流萧书生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7-17 14:53:42 来源:源1

第五十五章西凉来使(第1/2页)

深秋的祁连山笼罩在铅灰色的云层下,李墨昶裹紧狐裘,望着车队前方缓缓升起的狼烟。这是他作为西凉国主李重冒亲封的礼部侍郎,第三次踏上出使大唐的路途。车队中三百匹骆驼驮着的不仅是玛瑙、葡萄美酒,还有父亲临终前塞给他的半块青铜虎符。

“公子,甘州城的烽火台又加了柴。”贴身侍卫阿史那隼策马靠近,玄铁刀在暮色中泛着冷光。李墨昶伸手接住一片飘落的雪花,指尖的凉意让他想起三个月前在凉州王府的那个夜晚。

李重冒剧烈的咳嗽声穿透雕花木门时,李墨昶正对着铜镜束发。二十三年来,他第一次见到父亲咳在丝帕上的血是黑色的。“昶儿,”李重冒招手让他靠近,枯槁的手指死死攥着半块虎符,“把这个交给唐皇...告诉他,西凉的十万铁骑永远记得贞观年间的盟约。”

马蹄踏碎薄冰的脆响将李墨昶拉回现实。甘州城外,大唐戍边将领王玄策率领三百玄甲军等候。这位传闻中一人灭一国的战神目光如炬,扫过车队时,李墨昶分明看见他腰间的横刀上还凝结着未干的血迹。

“李侍郎的队伍比往年多了二十辆马车。”王玄策突然开口,惊起芦苇丛中的白鹭。李墨昶笑着掀开锦缎车帘:“将军见笑,此番陛下特意准备了西凉特有的夜光杯,说是要让长安的贵人们也尝尝我们西域的月色。”

进入玉门关时,李墨昶偷偷将虎符塞进贴身的羊皮袄。暮色中,远处的烽燧连成一条蜿蜒的金线,恍若大唐帝国伸出的手臂,将他们这些化外之民轻轻揽入怀中。然而他知道,这条通往长安的路,从来都不是坦途。

长安朱雀大街的繁华让阿史那隼瞪大了眼睛。街道两旁酒旗招展,胡姬在酒肆门口跳着胡旋舞,波斯商人的骆驼队与高头大马擦身而过。李墨昶却无心欣赏,他的目光始终停留在太极宫方向——那里不仅有执掌天下的天子,还有父亲临终前托付的秘密。

在鸿胪寺安顿下来的第三日,李墨昶收到入宫面圣的旨意。穿过层层宫门时,他注意到守卫的甲胄上都新铸了日月纹章,那是武周改制的标志。太极殿内,垂拱帘后的武则天身着十二章纹衮服,凤目扫过群臣时,李墨昶突然想起甘州城外王玄策腰间的血。

“西凉此次进贡的葡萄酒倒是比往年醇厚。”武则天转动着夜光杯,琥珀色的酒液在烛火下泛着诡异的红光,“听说李侍郎的父亲病重?”李墨昶跪地叩首,额头贴着冰凉的青砖:“回陛下,家父染了风寒,特命臣代他向陛下请安。”

殿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宦官捧着密函疾步上前。武则天展开密函的瞬间,李墨昶看见她眼角的细纹骤然收紧。“王玄策奏报,吐蕃赞普调集大军,似有东进之意。”武则天将密函掷于阶下,“李侍郎以为,西凉可愿助我大唐一臂之力?”

李墨昶的掌心沁出冷汗。羊皮袄内的虎符硌着肋骨,他想起父亲说过,西凉与大唐的盟约在太宗年间便已定下,可如今坐在龙椅上的,终究不是李氏子孙。“陛下明鉴,”他抬起头,目光与武则天对视,“西凉虽偏居西域,却始终记得‘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的誓言。”

当夜,鸿胪寺突然闯入一队金吾卫。李墨昶正在研读《唐律疏议》,烛火被踹门的劲风扑灭。为首的将军提着滴血的陌刀:“有人密报,西凉使团私藏违禁兵器!”黑暗中,阿史那隼的弯刀出鞘声与金吾卫的甲胄碰撞声交织。

李墨昶摸索着掏出虎符,借着月光,他看清了将军胸前的豹纹补子——这是千牛卫的标志。“且慢!”他高举虎符,“此物乃太宗年间赐予西凉的信物,见符如见天可汗!”将军的刀刃在虎符上方三寸处停住,火把照亮他惊愕的脸。

风波平息后,李墨昶在鸿胪寺的庭院中遇见了王玄策。这位战神倚着廊柱,腰间横刀换成了一把西域弯刀。“李侍郎好手段,”王玄策抛来一坛西域烈酒,“千牛卫可不是随便就能吓退的。”李墨昶接住酒坛,辛辣的酒香勾起他对大漠的思念。

“吐蕃的动向...”王玄策突然压低声音,“比密奏中说的更凶险。陛下怀疑,有人在暗中勾结吐蕃。”李墨昶握紧酒坛,羊皮袄内的虎符仿佛变得滚烫。他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大唐若有难,西凉必倾国相助。”可如今,大唐的难,究竟来自外患,还是内忧?

接下来的日子,李墨昶频繁出入大明宫。他发现武周的朝堂暗流涌动,以宰相狄仁杰为首的保皇派与武则天的亲信势力剑拔弩张。一次朝会后,狄仁杰拦住他的去路,苍老的声音中带着恳切:“李侍郎,西凉铁骑若能相助,或许能避免一场血流成河的政变。”

深夜,李墨昶在鸿胪寺的密室中展开地图。凉州、甘州、玉门关,每一个地名都牵动着他的心。阿史那隼递来一封密信,是李重冒的亲笔:“国之大义,不可违背。若唐室有难,可便宜行事。”

政变发生在腊月廿三。李墨昶记得很清楚,那天他正在教鸿胪寺的官员跳胡旋舞。突然,朱雀大街传来喊杀声,浓烟从玄武门方向升起。他带着阿史那隼和百名西凉武士赶往大明宫,却在含元殿前被千牛卫拦住。

“李侍郎这是要去哪?”千牛卫大将军张易之握着剑柄,眼中闪烁着寒光。李墨昶正要出示虎符,身后突然传来马蹄声。王玄策率领玄甲军赶到,横刀直指张易之:“陛下有旨,命李侍郎入宫护驾!”

太极殿内,武则天端坐在龙椅上,四周是持剑对峙的两派势力。李墨昶看见狄仁杰倒在血泊中,胸前的官服被鲜血浸透。“来得正好,”武则天的声音依旧沉稳,“李侍郎,你说,这天下,该姓武,还是姓李?”

李墨昶取出虎符,缓缓走向龙椅。羊皮袄内的虎符早已被体温焐热,青铜上的纹路仿佛活了过来。“陛下,”他跪在阶前,“西凉十万铁骑,只为守护大唐的万里河山。至于这江山姓什么...”他抬起头,目光扫过殿内所有人,“百姓心中自有答案。”

政变最终以和平方式解决。李显复位那天,李墨昶站在丹凤门前,看着大唐的旗帜重新升起。王玄策拍着他的肩膀:“没想到,你这文弱书生,关键时刻比我们武将还硬气。”李墨昶笑着摇头,羊皮袄内的虎符随着呼吸轻轻起伏,那是父亲留给他的,也是西凉与大唐的千年之约。

回程的路上,李墨昶在玉门关遇见了前来迎接的李重冒。父亲的气色比之前好了许多,看见他腰间的虎符,眼中泛起泪光。“做得好,昶儿。”李重冒抚摸着虎符,“这半块虎符,终于完成了它的使命。”

夕阳西下,祁连山被染成金色。李墨昶望着车队扬起的烟尘,突然明白,所谓盟约,从来不是冰冷的青铜器上的铭文,而是刻在血脉里的承诺。西凉与大唐的故事,就像这河西走廊的风,永远不会停歇。

玉门关外的朔风裹挟着细沙,扑打在李墨昶的脸上,他望着渐渐远去的大唐疆土,心中泛起复杂的情绪。此次出使,他不仅完成了父亲交付的使命,更在大唐的朝堂风波中,见证了权力更迭的残酷与无常。然而,他没有想到,西凉国内,一场更大的危机正在悄然酝酿。

回到凉州王府的当日,李重冒虽强撑着精神迎接儿子,可李墨昶还是敏锐地察觉到父亲的身体愈发衰弱。深夜,书房内烛火摇曳,李重冒将一卷羊皮地图摊开在案上,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西凉边境的各个隘口。“昶儿,”李重冒的声音沙哑,“吐蕃在与大唐议和后,却在我们西凉边境频繁增兵,恐怕另有图谋。”

李墨昶凑近细看,发现原本平静的白兰道附近,赫然出现了吐蕃军队的标记。他握紧拳头:“父亲,难道吐蕃想绕过大唐,从我们西凉打开缺口?”李重冒叹了口气,咳嗽了几声才说道:“吐蕃赞普野心勃勃,如今大唐刚经历政变,无暇西顾,我们西凉必须做好万全准备。此次派你出使大唐,虽稳固了与唐的盟约,但也让周边势力看到了西凉在大唐心中的分量,树大招风啊。”

就在李墨昶准备着手部署边境防御时,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西凉东部的回鹘部落突然叛变,投靠了吐蕃。原来,吐蕃暗中派人以重金和土地为诱饵,说服了回鹘酋长。回鹘的倒戈,使得西凉东部防线顿时变得脆弱不堪,更糟糕的是,回鹘还掌握着西凉不少军事机密。

李墨昶主动请缨,率领五千精锐骑兵前往东部平叛。当他们赶到回鹘部落时,眼前的景象让人心寒。原本亲如一家的西凉子民,此刻却在吐蕃人的教唆下,与西凉军队刀剑相向。李墨昶不忍对同胞痛下杀手,试图通过谈判让回鹘回头,可回鹘酋长却铁了心跟随吐蕃,还在阵前羞辱西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五十五章西凉来使(第2/2页)

无奈之下,李墨昶只能下令进攻。战场上,箭矢纷飞,战马嘶鸣,李墨昶挥舞着长剑,在敌军中左冲右突。阿史那隼始终紧紧跟在他身边,为他挡下了数不清的攻击。这场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西凉军队凭借着出色的战术和顽强的斗志,最终击溃了回鹘叛军。然而,李墨昶看着满地的尸体,心中满是悲凉,他知道,西凉的元气大伤,而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吐蕃见回鹘叛变失败,不再遮遮掩掩,直接集结大军,向西凉的白兰道发起猛烈进攻。白兰道地势险要,是西凉的重要门户,一旦失守,吐蕃军队便可长驱直入,直捣凉州。李重冒强撑病体,亲自坐镇白兰道指挥防御,李墨昶则负责后勤补给和预备队的调度。

战斗打响后,吐蕃军队凭借着数量优势,不断发起冲锋。西凉守军依托城墙和险要地形,顽强抵抗,箭矢、滚石如雨点般砸向敌军。然而,吐蕃军队却仿佛无穷无尽,一波又一波地涌来。七天七夜的激战,白兰道的城墙被鲜血染红,西凉守军的伤亡数字不断攀升。

李墨昶心急如焚,他深知这样下去,白兰道迟早会失守。于是,他决定冒险派出一支奇兵,绕道敌后,袭击吐蕃的粮草辎重。他挑选了三百名最精锐的骑兵,趁着夜色,悄悄出发。这支奇兵在荒漠中艰难跋涉,避开了吐蕃的巡逻队,终于成功抵达吐蕃的粮草大营。

深夜,李墨昶一声令下,三百骑兵如鬼魅般冲进营地,四处放火。刹那间,火光冲天,吐蕃的粮草辎重被熊熊大火吞噬。负责守卫粮草的吐蕃士兵惊慌失措,还没来得及组织有效的抵抗,就被西凉骑兵杀得四散奔逃。粮草被毁的消息传到前线,吐蕃军队顿时军心大乱,进攻的势头也缓了下来。

李墨昶在丹凤门前目送大唐旗帜升起,心中却没有预想中的轻松。回程的驼铃在河西走廊响起时,他抚摸着怀中的虎符,总觉得那青铜纹路里藏着未说尽的秘密。凉州城的烽火台上,李重冒亲自迎接使团,可李墨昶发现父亲的眼神不再如往日那般笃定,反倒多了几分难以言说的忧虑。

当夜,李重冒屏退左右,将一卷密报推到李墨昶面前。泛黄的羊皮纸上,密密麻麻的字迹描绘出令人心惊的局势:吐蕃赞普赤德祖赞整合诸部,二十万大军陈兵大非川,剑锋直指陇右。更要命的是,密报末尾赫然写着“大唐安西四镇兵力空虚,河西诸州粮草不足”。

“昶儿,”李重冒剧烈咳嗽起来,苍白的手指敲击着案几,“你在长安所见所闻,可印证这些消息?”李墨昶回想起大明宫政变时,守卫宫门的千牛卫竟有半数是临时征调的新兵,心中一沉:“父亲,大唐表面繁华依旧,内里却似朽木。武周遗党与李唐旧臣争斗不断,朝堂政令朝令夕改,边防军饷时常拖欠......”

话音未落,殿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亲卫统领神色慌张地闯进来:“陛下!吐蕃使者求见,已到宫门!”李重冒与李墨昶对视一眼,从彼此眼中看到了不安。片刻后,一个头戴金冠、身披氆氇的吐蕃使者大步而入,腰间镶嵌绿松石的弯刀寒光闪烁。

“西凉王,”吐蕃使者操着生硬的汉话,语气却充满威压,“赞普听闻大唐内乱,特命我送来厚礼。”他拍拍手,门外涌入数十名吐蕃武士,抬着的木箱打开后,竟是成堆的黄金与精良的吐蕃兵器。李墨昶嗅到一丝危险的气息,这些看似礼物的东西,分明是**裸的诱惑。

吐蕃使者阴笑着说:“赞普说了,只要西凉与吐蕃结盟,共伐大唐,河西之地尽归西凉。若不然......”他突然抽出弯刀,寒光掠过李重冒的咽喉,“吐蕃铁骑踏平西凉,不过是旬月之事。”殿内气氛瞬间凝固,亲卫们纷纷按住刀柄,却被李重冒抬手制止。

送走吐蕃使者后,李重冒在书房独坐至天明。第二日,他召集群臣商议,朝堂上争论不休。主战派高呼“大唐有恩于西凉,不可背盟”,主和派则忧虑“吐蕃势大,大唐自顾不暇,西凉独木难支”。李墨昶沉默不语,他想起长安街头那些面黄肌瘦的流民,想起王玄策曾私下说“陇右防线形同虚设”。

深夜,李墨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阿史那隼神色凝重:“公子,吐蕃使者秘密求见,说有要事相商。”李墨昶披上外衣,在庭院的暗影中见到了吐蕃使者。对方这次没有了白天的嚣张,而是低声说:“李侍郎,赞普知晓西凉难处。只要你们假意结盟,吐蕃绝不为难西凉百姓。待拿下大唐,西凉可保一方安宁。”

这番话让李墨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矛盾。回到住处,他取出那半块虎符,青铜的凉意透过掌心。当年太宗皇帝赐下虎符时,西凉与大唐曾有过生死与共的情谊。可如今的大唐,真的还值得西凉以举国之力相护吗?

就在李墨昶犹豫不决时,长安传来消息:李显沉迷酒色,朝政被韦后把持,边防军因粮饷不足哗变不断。与此同时,吐蕃大军开始试探性进攻陇右,大唐守军一触即溃。李重冒的病情愈发严重,他将李墨昶唤到病榻前,气若游丝地说:“昶儿,为父恐怕等不到......你要为西凉百姓......”话未说完,便永远闭上了双眼。

国丧期间,吐蕃使者再次登门,这次带来了赞普的亲笔信:“三日后若不答复,大军即刻西进。”李墨昶站在凉州城头,望着远方连绵的雪山。西凉百姓的安危、大唐昔日的恩情、吐蕃的威逼利诱,无数念头在他脑海中盘旋。城下,百姓们排着长队领取救济粮,老人们的叹息声随风飘来。

最终,李墨昶做出了决定。他召集群臣,宣布与吐蕃结盟。消息传出,西凉举国哗然,不少老臣以死相谏。李墨昶跪在宗庙前,对着列祖列宗的牌位重重叩首:“祖宗在上,非昶儿不忠,实乃为保西凉万千子民......”

结盟仪式在边界举行,李墨昶与吐蕃大将歃血为盟。看着吐蕃军旗在西凉土地上飘扬,他的内心五味杂陈。然而,吐蕃并未信守承诺。结盟后不久,便以“协防”为名,派兵进驻西凉各重要城池,还强行征收粮草、马匹。西凉百姓苦不堪言,纷纷咒骂李墨昶是“卖国贼”。

李墨昶暗中联络旧部,试图反抗吐蕃的压迫。他派阿史那隼秘密前往长安,想寻求大唐援助,却得知韦后之乱爆发,李显被毒杀,大唐陷入更大的内乱。阿史那隼带回的消息,让李墨昶最后的希望破灭。

在吐蕃的高压统治下,西凉百姓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李墨昶表面顺从吐蕃,暗中组织义兵。一日,他收到一封密信,竟是王玄策所写。原来,王玄策因直言进谏被贬,如今在陇右招兵买马,准备抗击吐蕃。信中写道:“墨昶兄,大唐虽乱,但血性未灭。若西凉愿反戈一击,我等里应外合,或可扭转局势。”

李墨昶握着信,泪水夺眶而出。他终于明白,投靠吐蕃从不是保全西凉的良策,唯有奋起反抗,才能夺回西凉的尊严。他立即召集心腹,制定起义计划。然而,就在起义前夕,吐蕃人察觉了异动,大军将凉州城团团围住。

城破之时,李墨昶手持虎符,站在王府的断壁残垣中。吐蕃大将举着弯刀步步逼近:“叛国者,当诛!”李墨昶大笑:“我背叛的从来不是西凉!”说罢,他将虎符奋力向天空抛去,虎符在夕阳下划出一道金色的弧线,随后重重摔在地上,裂成碎片。与此同时,远处传来喊杀声——王玄策率领的唐军及时赶到。

混战中,李墨昶身中数箭,却仍挥舞着长剑拼杀。恍惚间,他仿佛看到了父亲李重冒,看到了长安的繁华,看到了西凉百姓的笑脸。最终,他倒在血泊中,手中还紧握着虎符的残片。

这场战乱过后,西凉元气大伤。但李墨昶的故事却在百姓中流传开来。有人骂他是叛徒,有人赞他是英雄。而在敦煌的壁画中,一位身着胡服的将军,手持半块虎符,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仿佛在诉说着那个动荡年代里,西凉人不屈的抗争与无奈的抉择。

多年后,大唐平定内乱,重新收复河西。当新的节度使来到西凉时,百姓们将李墨昶的故事讲给他听。节度使望着残破的城墙,长叹一声:“在那风雨飘摇的岁月里,又有谁能真正分清,何为忠,何为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