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天狼诀2 > 第五十六章后赵来使

天狼诀2 第五十六章后赵来使

簡繁轉換
作者:风流萧书生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7-17 14:53:42 来源:源1

第五十六章后赵来使(第1/2页)

羯鼓声声,震碎襄国冬日的霜雪。石甫跪在石勒的龙榻前,望着帝王枯槁的手指抚过胡床雕花,鎏金兽首在烛火下泛着幽光。“石卿,”石勒剧烈咳嗽,血丝染红了绣着狼头的丝帕,“朕听闻大唐有‘贞观之治’,万邦来朝......你替朕去看看,这盛世是否真如传说。”

石甫叩首时,额头贴着冰凉的青砖。他腰间新铸的环首刀尚未开刃,却已沉甸甸压着使命。三日后,当使团穿过玉门关,望见敦煌的飞天壁画时,随行的羯族武士阿豺突然勒住马缰:“大人,这壁画上的佛陀,竟与我族信奉的袄教神像相似。”

石甫凝视着壁画中衣袂飘飘的神女,想起临行前石勒说的话:“若大唐果真强盛,便求一纸盟约;若不过尔尔......”他握紧了袖中的羯族图腾——那是由九根狼尾编织而成的符节。此时,远处传来驼铃声,一队身着胡服的粟特商人迎面而来,他们的商队中,竟夹杂着几辆绘着大唐云纹的马车。

长安朱雀大街的繁华令使团瞠目结舌。酒肆里,龟兹乐师弹奏着琵琶,胡姬在胡旋舞中甩出的银铃,与街边小贩的叫卖声交织成曲。石甫却无心欣赏,他的目光始终落在城墙上——那些用夯土与青砖筑成的防御工事,比襄国的城墙足足高出两丈。

鸿胪寺卿热情接待了他们,却在查验国书时皱起眉头:“贵国自称‘大赵天王’?我盛唐天子方称‘皇帝’,此称谓......”石甫按住腰间环首刀,笑容却不减分毫:“我主石勒,起于羯族奴隶,一统中原,称‘天王’有何不可?”空气骤然凝固,直到鸿胪寺卿哈哈一笑,命人呈上西域美酒。

面圣那日,太极殿的龙椅比想象中更为巍峨。李新宇身着十二章纹冕服,腰间玉带嵌着的和田玉在晨光中流转。石甫行羯族单膝礼时,余光瞥见殿下群臣中,有位身着鲜卑服饰的将领正打量着自己。“听闻后赵善骑射,”李新宇突然开口,声音如洪钟般响彻大殿,“石卿可愿与朕的玄甲军切磋一二?”

校场上,石甫翻身上马,抽出环首刀。对面的玄甲军将领手持陌刀,刀锋寒芒逼人。鼓声响起的刹那,两骑对冲,石甫的弯刀堪堪擦过对方脖颈,却见玄甲军突然弃刀,以骑兵摔跤术将他扯下马。围观的盛唐将士爆发出喝彩,石甫却在尘土中露出笑容——这一败,倒让他看清了唐军的虚实。

深夜,石甫在鸿胪寺遇见那位鲜卑将领。对方递来一壶马奶酒:“我乃契苾何力,见将军刀法精奇,特来结交。”石甫嗅着酒香,突然压低声音:“贵军装备精良,却有破绽。骑兵近战弃刀,若遇我羯族的‘飞爪索’......”契苾何力瞳孔微缩,随即大笑:“原来将军故意落败!”

此后数日,石甫游走于长安权贵之间。他发现,看似歌舞升平的大唐,暗流涌动。太子李煜乾与魏王李煜泰的党争已到白热化,而边境的突厥残部,正与薛延陀暗中勾结。在一次诗会上,石甫结识了谏议大夫魏徵的门生,对方酒后吐真言:“皇上虽有天可汗之名,可这内忧外患......”

变故发生在月圆之夜。石甫正在翻译《唐律疏议》,阿豺突然撞开门:“大人!鸿胪寺被围,说是有人举报我们私通突厥!”火把照亮庭院,三百金吾卫将使团团团围住。为首将军高举密诏:“石甫勾结外敌,意图谋反,就地格杀!”

混战中,石甫的环首刀劈开两名金吾卫。阿豺为保护他,后背中箭,临死前将一卷羊皮塞进他手中。突围后,石甫躲进一间废弃的佛寺。展开羊皮,竟是一幅标注着大唐边境布防的地图,角落还有李承乾的私印。

“原来如此。”石甫冷笑。李煜乾想借后赵使团挑起事端,打压魏王势力。他望着佛殿中残破的壁画,突然想起石勒的话:“人心比刀剑更锋利。”此时,佛寺外传来马蹄声,竟是契苾何力单骑而来:“将军快走!魏徵大人已查明真相,可太子党羽不会善罢甘休!”

逃亡路上,石甫遇到了西行的玄奘法师。这位高僧听闻他的遭遇,合掌叹道:“施主可知‘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盛唐虽有乱象,然陛下心怀苍生,终会拨云见日。”石甫望着法师远去的背影,握紧了腰间的羯族符节——或许,这趟出使的意义,远不止一纸盟约。

回到襄国时,石勒已病入膏肓。石甫将大唐见闻一一禀报,最后呈上那卷地图:“陛下,盛唐虽强,却非无懈可击。但......”他顿了顿,“臣以为,此时开战非明智之举。大唐百姓安居乐业,人心归附,若贸然进犯......”

石勒挣扎着坐起,枯瘦的手抓住他的衣袖:“石卿,你变了。”石甫叩首:“臣只是见了真正的盛世,方知‘打天下易,治天下难’。”窗外,羯族孩童的歌谣随风飘来,唱着石勒当年“十八骑取幽州”的传奇。

数月后,石勒驾崩。新君石弘继位,石甫呈上一份奏折:“臣请与大唐通好,派羯族子弟入长安求学,习其典章制度......”他望向襄国城外的原野,那里,第一批学着种植粟米的羯族百姓,正在田间忙碌。

多年后,当大唐使者回访后赵,在襄国看到了仿照长安城建造的坊市,听到了用汉语吟唱的《大风歌》。石甫站在城楼上,抚摸着腰间那把从未开过刃的环首刀。远处,丝绸之路的驼队蜿蜒而来,驼铃声响彻云霄,仿佛在诉说着,两个时代碰撞出的,不只有战火,还有文明的交融与新生。

石甫站在襄国城楼上,望着首批前往大唐求学的羯族子弟渐行渐远的身影,心中五味杂陈。初春的风裹挟着沙尘掠过城墙,他下意识握紧腰间那把未开刃的环首刀。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亲卫统领神色慌张:“大人!中山王石虎求见,已至王府!”

石虎踏入王府时,铁甲上的铜钉在阳光下泛着冷光。这位后赵最凶悍的将领,目光如鹰隼般扫过墙上悬挂的《大唐舆图》:“石甫,你竟敢撺掇新君与盛唐交好?当年先帝铁骑踏遍中原,何时向人低过头?”石甫不动声色地将案上记载着盛唐水利技术的竹简收入匣中:“王爷,如今时局不同。盛唐的科举取士、均田制度,皆有可取之处。”

“哼!”石虎猛地抽出佩刀,刀锋劈在檀木案几上,木屑纷飞,“不过是些花架子!我已集结五万铁骑,待秋高马肥,定要让盛唐知道,羯族的弯刀才是真理!”石甫望着案上那道裂痕,想起长安街头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沉声道:“王爷若执意开战,后赵百姓又要生灵涂炭。”

当晚,石甫便收到密报:石虎暗中勾结鲜卑段氏,欲发动政变。他攥着密信,在书房踱步至深夜。烛火摇曳间,墙上“以和为贵”的唐楷条幅被映得忽明忽暗。突然,窗外传来异响,石甫抽刀而出,却见一人影翻入庭院——竟是数月前从长安归来的羯族学子阿史那云。

“大人!”阿史那云满身血污,怀中紧紧护着一卷文书,“这是太子李承乾谋反的证据,我在长安无意中所得。盛唐使者明日便至,石虎打算借此诬陷您与大唐合谋!”石甫展开文书,上面赫然有李承乾与突厥可汗的密信,信中提及要借后赵之力扰乱大唐边境。

第二日,盛唐使者王玄策抵达襄国。这位曾一人灭一国的传奇将领,目光如炬地打量着迎接的群臣。石虎抢先一步呈上伪造的密函:“王大人请看,石甫私通大唐叛党,意图颠覆后赵!”石甫不慌不忙,将阿史那云带来的文书呈上前:“王爷怕是看错了。此乃李承乾谋反实证,与我后赵毫无干系。”

王玄策接过文书,仔细查验后,抚掌大笑:“好个一石二鸟之计!石虎王爷,你这戏码可演砸了。”石虎面色骤变,正要拔刀,四周突然涌出石甫的亲卫。“王爷,”石甫语气冰冷,“看在你是先帝兄弟的份上,就请在府中好生反省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五十六章后赵来使(第2/2页)

风波过后,后赵与盛唐的交往愈发频繁。石甫主持建立的“鸿文馆”里,羯族学子们日夜研习《唐律》《农政全书》。一日,一位学子兴奋地跑来:“大人!我们改良了盛唐的水车,灌溉效率提高了三成!”石甫望着田野里转动的水车,想起李世民说过的“民为邦本”,心中涌起一丝欣慰。

然而,平静并未持续太久。北方柔然部落突然南下,边境告急。石虎余党趁机煽动:“都是石甫的‘怀柔政策’,让柔然以为我后赵软弱可欺!”朝堂上,主战派与主和派争执不下。石甫站出,呈上一份奏折:“臣请组建羯汉联军,效仿大唐府兵制,战时为兵,闲时为农。”

联军组建那日,石甫与王玄策并肩而立。汉军将领望着羯族士兵娴熟地使用陌刀,惊叹道:“没想到短短数年,羯人竟将我盛唐兵器学得如此精妙。”王玄策拍着石甫的肩膀:“石兄,你这‘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法子,倒是比打仗更厉害。”

战场上,羯汉联军以盛唐的“鸳鸯阵”大破柔然骑兵。石甫挥舞着改良后的唐横刀,在乱军之中救出被围困的阿史那云。战后,柔然遣使求和,送来的贡品中,竟有从盛唐学来的丝绸纺织技术。

这一战让石甫声名远扬,却也引来了新的危机。新君石弘日渐猜忌,忌惮他在军中的威望。一日,石弘突然下旨:“石卿劳苦功高,可去幽州任刺史,好好休养。”明升暗降的意图昭然若揭,阿史那云等人纷纷劝他起兵:“大人,以您的威望,定能取而代之!”

石甫望着幽州城外的长城,想起在长安时魏徵的教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婉拒了众人:“我所求的,不过是后赵百姓能过上如大唐般的太平日子。”在幽州任上,他推行盛唐的“两税法”,减免百姓赋税;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幽州百姓感恩戴德,为他立了生祠。

数年后,石弘病逝,后赵陷入内乱。各方势力争夺皇位,战火纷飞。石甫却闭门谢客,每日与学子们翻译大唐典籍。阿史那云再次来劝:“大人,百姓盼您出山主持大局!”石甫望着案头的《贞观政要》,缓缓道:“权力争斗,只会让生灵涂炭。我能做的,是让后赵永远记得大唐的文明之光。”

临终前,石甫将毕生心血——三十卷《羯唐通鉴》交给阿史那云:“告诉后人,战争或许能赢得一时,唯有文化交融,方能长治久安。”他的目光最后一次望向长安的方向,嘴角带着微笑,永远闭上了眼睛。

多年后,一位游历四方的大唐诗人来到幽州。在石甫的祠堂前,他看到羯族孩童用汉语诵读《论语》,看到汉人与羯人共同耕作的田野。诗人感慨万千,挥毫写下:“羯鼓唐音共一城,千年丝路月同明。将军未老书生志,留得文明万世名。”这首诗,随着商队的驼铃,传遍了中原与塞外,诉说着那段跨越时空的交往传奇。

石甫离世后的幽州城,秋意来得格外早。阿史那云摩挲着《羯唐通鉴》泛黄的书页,窗外的胡杨树叶簌簌飘落,如同那场永远改变后赵命运的出使,虽已远去,却在岁月里留下斑驳的印记。而此时的襄国皇宫,一场腥风血雨正在酝酿。

石虎的儿子石邃继位后,彻底撕毁了与盛唐的通好协议。他在朝堂上砸碎从盛唐带回的唐三彩,咆哮道:“那些繁文缛节有何用?唯有弯刀与铁骑,才能让后赵立于不败之地!”随即,他征调全国青壮,组建起一支二十万人的大军,矛头直指大唐边境的灵州。

消息传到长安,李新宇望着边关急报,神色凝重。殿内寂静无声,唯有谏议大夫的笏板叩地声:“陛下,后赵背盟,我军当以雷霆之势惩戒!”李新宇却抬手制止,目光落在墙上的《西域舆图》:“先派使者,再探虚实。”这个决定,让大唐与后赵的关系陷入了微妙的僵持。

阿史那云得知石邃起兵的消息后,心急如焚。他带着石甫留下的门生故吏,星夜赶往襄国,试图劝阻。然而,当他们抵达时,石邃的大军已经开拔。皇宫内,石邃醉醺醺地把玩着从盛唐掠夺来的金银,冷笑道:“石甫那老东西,妄想用书本教化羯人?笑话!”阿史那云怒目而视:“王爷可知,后赵百姓已被赋税压得喘不过气?此番开战,必是生灵涂炭!”石邃闻言,勃然大怒,下令将阿史那云等人投入大牢。

在牢狱的黑暗中,阿史那云并未放弃。他与狱卒里应外合,趁夜逃出襄国。此时的后赵境内,因战争导致的流民潮已如汹涌的潮水。阿史那云看到,百姓们扶老携幼,在寒风中啃食树皮,往日研学盛唐耕作技术开垦的良田,如今已长满荒草。他痛心疾首,决心前往大唐,寻求化解战争的转机。

当阿史那云抵达长安时,正赶上大唐为抵御后赵做战前准备。他在鸿胪寺见到了王玄策,这位昔日的旧友如今眉头紧锁:“阿史那云,石邃来势汹汹,大唐不得不战。”阿史那云扑通跪地:“将军,后赵百姓不愿战!石邃此举,不过是满足一己私欲!”他将后赵国内的惨状一一道来,听得王玄策神色动容。

与此同时,后赵军中也出现了裂痕。长期的征战让士兵们疲惫不堪,军中甚至流传起石甫的故事,许多羯族士兵开始怀疑,这场战争是否真的有意义。石邃的弟弟石宣察觉到了机会,暗中联络军中将领,准备发动政变。

战争一触即发之际,阿史那云带着王玄策的密信,冒险潜入后赵军营。他找到石邃麾下的羯族将领,晓之以理:“我们的父辈,曾与盛唐使者把酒言欢,学习他们的文化,那时的后赵,百姓富足。如今为了一场不义之战,值得吗?”这些话如同一颗颗种子,在羯族将领心中生根发芽。

石宣的政变比预想中来得更快。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率领心腹冲入石邃的营帐。石邃在睡梦中被惊醒,却发现自己的亲卫早已倒戈。“兄长,你将后赵带向了灭亡!”石宣的长剑刺入石邃胸膛时,远处的烽火台正映红半边天。

石宣继位后,立即派人向盛唐求和。李新宇接到求和信后,陷入沉思。卫徵进谏:“陛下,后赵内乱,正是收复失地的好时机。”李新宇却摇了摇头:“战争只会带来更多仇恨。”他决定派使者前往后赵,商议和平协议,同时带去大唐的种子、农具,帮助后赵恢复生产。

阿史那云作为盛唐使者的随员,再次回到襄国。当他看到曾经荒芜的田野重新长出嫩绿的麦苗,看到百姓们用大唐传来的水车灌溉农田,泪水模糊了双眼。在石甫的祠堂前,他立下誓言:“先生,您的心愿,我会继续完成。”

此后的数十年间,后赵与大唐虽偶有摩擦,但和平始终是主流。石宣推行石甫生前未竟的改革,在襄国建立起“太学”,教授盛唐的儒家经典与律法。羯族青年们不仅学习骑射,也开始研习诗词歌赋。长安的集市上,后赵的胡商带来精美的毛毯与香料,大唐的丝绸瓷器也源源不断地运往西域。

一位来自波斯的商人,在游历后赵与盛唐后,将他的见闻写进了游记:“在这里,我看到了两个强大帝国的碰撞与融合。羯人的骁勇与唐人的智慧,如同两条河流,最终汇聚成一片汪洋。”这些文字,随着丝绸之路,传到了遥远的罗马与阿拉伯,让世界看到了东方文明交融的奇迹。

时光流转,石甫的雕像被矗立在襄国与长安的交界处。雕像上,他手持一卷《羯唐通鉴》,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每当夜幕降临,过往的商队总会在这里驻足,听老人们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讲述一个使者如何用智慧与勇气,在战火与和平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的桥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