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天狼诀2 > 第六十五章北燕使者有想法(上)

天狼诀2 第六十五章北燕使者有想法(上)

簡繁轉換
作者:风流萧书生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7-17 14:53:42 来源:源1

第六十五章北燕使者有想法(上)(第1/2页)

北燕龙城的清晨,总是带着一丝凛冽的寒意。建光三年的秋风比往年更烈,卷起城墙上的旌旗,发出猎猎声响。慕容宏站在燕王府的丹墀下,望着冯跋皇帝手中那枚鎏金虎符,指尖不自觉地收紧了衣袖。

“北魏铁骑已屯兵幽、并二州,”冯跋的声音带着久病后的沙哑,却依旧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拓跋嗣虽遣使通好,实则觊觎我辽西之地。你此次出使平城,既要稳住局势,更要探清北魏的虚实。”

慕容宏躬身领命,玄色朝服上的云纹在晨光中浮动。他今年二十七岁,是前燕皇室旁支,祖父在参合陂之战中战死,父亲隐居龙城以书画为生。三年前,他因在朝堂上驳斥北魏的领土要求,被冯跋破格擢升为谒者仆射,专司外交事宜。

“臣此去,必不辱使命。”他的声音沉稳如潭,目光扫过殿外那株落了叶的老槐树。树下停着一辆乌木轺车,车帘上绣着北燕的图腾——一只展翅的玄鸟。

出发前夜,母亲将一方绣着燕隼的锦帕塞进他行囊:“平城不比龙城,万事小心。你父亲留下的那卷《纵横策》,或许能帮上忙。”慕容宏望着母亲鬓边的白发,忽然想起十岁那年,父亲教他辨认地图上的山川河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唯有知势顺势,方能在乱世中保全自身。”

三日后,使团抵达渔阳郡。郡守在驿站设下宴席,席间不断打探北魏的动向。慕容宏只是含笑举杯,说些天气收成的闲话。夜深人静时,他铺开地图,手指沿着濡水蜿蜒而下。北魏的骑兵若要南下,必经此水,而守将正是相国崔浩的门生。

“公子,”随从慕容德轻声进来,捧着一件锦盒,“这是郡守刚送来的,说是平城特产的胭脂。”

慕容宏打开锦盒,里面却是一叠密信。最上面的字迹苍劲有力:“崔相国欲见你,于平城东南青岩寺。”他眉头微蹙,将密信焚于烛火。崔浩是北魏重臣,为何要私下见他?

北魏都城平城的城门比龙城高大许多,青灰色的城砖上布满箭痕。守城的士兵查验过符节,目光在慕容宏的佩剑上停留片刻,才放行入内。街道两旁的胡商与汉民交错而行,鲜卑语与汉语混杂在一起,竟有种奇异的和谐。

驿馆位于城南,是一座四合院落。刚安顿好,北魏礼部侍郎李顺便来访,寒暄过后,说:“明日陛下将在太极殿召见,崔相国也会出席。”他说“崔相国”三个字时,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忌惮。

次日清晨,慕容宏身着朝服,跟随内侍穿过层层宫阙。太极殿的梁柱上雕刻着龙纹,拓跋嗣端坐于龙椅上,面容清瘦,眼神却锐利如鹰。崔浩站在文官之首,一袭绯色官袍,须髯花白,目光落在慕容宏身上时,带着审视的意味。

朝会的议题围绕着边境贸易展开,拓跋嗣频频发难,崔浩却偶尔插言解围。慕容宏应对得体,既维护了北燕的利益,又未触怒北魏皇帝。退朝时,崔浩忽然停下脚步:“慕容使者年少有为,老夫佩服。今日午后,可愿到寒舍一叙?”

慕容宏拱手道:“能得相国垂青,是在下的荣幸。”

崔府位于城东,门前的石狮子气势恢宏。管家引着慕容宏穿过花园,绕过一座假山,忽然听到一阵环佩叮当。只见假山上的亭子里,坐着一位少女,正临窗读书。她穿着月白色的襦裙,乌黑的长发松松挽起,一支玉簪斜插发间。阳光透过窗棂,在她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竟让满园的秋菊都失了颜色。

“那是小女婉儿。”崔浩的声音在身后响起,带着笑意,“让使者见笑了,她总爱在这里看书。”

少女闻声回头,看到慕容宏时,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起身行礼,动作轻盈如蝶。“父亲,这位是?”

“这是北燕来的慕容使者。”崔浩介绍道,“婉儿,快向使者问好。”

“婉儿见过慕容使者。”她的声音清脆如莺啼,脸颊泛起淡淡的红晕。

慕容宏躬身还礼,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落在她手中的书卷上——那是一本《楚辞》,书页上有密密麻麻的批注。“崔小姐也喜欢屈原的诗?”

崔婉儿点点头:“屈子的忠贞之志,令人敬佩。”她抬起头,目光清澈如溪,“使者来自燕地,那里曾是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之地,想必也有许多忠义之士吧?”

慕容宏心中一动,正欲答话,却被崔浩打断:“婉儿,不得对使者无礼。”他转向慕容宏,“小女顽劣,让使者见笑了,请随我到书房详谈。”

离开花园时,慕容宏忍不住回头,见崔婉儿已重新坐下看书,阳光洒在她身上,宛如一幅绝美的画卷。

崔浩的书房堆满了书籍,从儒家经典到兵法战策,无所不有。两人屏退左右,开始谈论天下大势。崔浩长叹一声:“如今北方虽暂归北魏,但柔然在北,南朝在南,局势依旧动荡。北燕夹在中间,实属不易。”

慕容宏道:“相国所言极是。我主愿与北魏互通有无,共抗柔然,不知相国意下如何?”

崔浩端起茶杯,沉吟道:“陛下虽有此心,但朝中主战派不少。况且,”他话锋一转,“听说冯王近来身体欠安,北燕内部恐生变故。”

慕容宏心中一凛,崔浩竟连此事都知晓。他不动声色地说:“我主龙体安康,国中安定,相国不必多虑。”

崔浩笑了笑,不再追问,转而谈论起经学。他对《春秋》的见解独到,慕容宏也颇有心得,两人相谈甚欢,竟忘了时间。

告辞时,崔婉儿正站在府门前,手中捧着一个锦盒。“使者,这是我临摹的《兰亭序》,请您收下。”她将锦盒递过来,指尖微颤。

慕容宏接过锦盒,触手温润。“多谢小姐厚爱,在下定会珍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六十五章北燕使者有想法(上)(第2/2页)

回到驿馆,慕容宏打开锦盒,里面果然是一幅临摹的字帖,字迹娟秀,颇有风骨。他忽然发现,字帖的最后一页,写着一行小字:“青岩寺初三有法会,愿往。”

初三这天,慕容宏借故外出,来到青岩寺。寺庙依山而建,香火鼎盛。他在大雄宝殿前徘徊片刻,忽见崔婉儿一身素衣,正与一位老尼说话。她看到慕容宏,眼中闪过一丝惊喜,随即示意他到后院相见。

后院的竹林里,秋风飒飒。崔婉儿道:“使者,家父让我转告您,北魏军方已在边境集结,不日可能南下。”

慕容宏大惊:“此话当真?”

“千真万确。”崔婉儿从袖中取出一张地图,“这是我偷偷临摹的布防图,你快收好。”

慕容宏接过地图,手指抚过上面的山川关隘,心中百感交集。“令尊为何要帮我?”

崔婉儿低下头,轻声道:“家父说,北燕若亡,北魏唇亡齿寒。况且……”她抬起头,眼中带着一丝复杂的情绪,“他欣赏你的才华。”

慕容宏望着她微红的眼眶,忽然明白,这份情报背后,或许还有别的原因。“多谢小姐,这份恩情,北燕永世不忘。”

“不必言谢。”崔婉儿转身欲走,又停下脚步,“使者此去,多保重。”

慕容宏带着布防图,连夜返回驿馆,即刻修书一封,派人快马送往龙城。随后,他再次求见拓跋嗣,以北燕愿意增加岁贡为由,拖延时间。拓跋嗣虽有疑虑,但在崔浩的劝说下,暂时同意暂缓出兵。

几日后,慕容宏接到冯跋的回信,信中说已加强边境防御,并让他尽快回国。启程前夜,崔浩在府中设宴饯行,崔婉儿也在座。席间,崔浩频频举杯,说些惜别之语。慕容宏看着崔婉儿,她始终低着头,沉默不语。

宴席散后,慕容宏在庭院中等待,果然见崔婉儿提着一盏灯笼走来。“使者,这是我为你准备的伤药,边境多战事,或许用得上。”她将一个药盒递过来,指尖冰凉。

慕容宏握住她的手,她微微一颤,却没有抽回。“婉儿,待北燕安定,我定会再来平城。”

崔婉儿抬起头,眼中泪光闪烁:“乱世之中,世事难料。你……多保重。”

回到龙城,慕容宏向冯跋详细汇报了平城之行,献上布防图。冯跋大喜,当即重赏了他,并派他前往幽州,协助守将慕容云防御北魏。

幽州的冬天来得早,寒风如刀。慕容宏时常在灯下展开那张《兰亭序》,想起崔婉儿的模样。他听说,北魏最终还是出兵了,但因北燕早有准备,双方在濡水两岸对峙,战事陷入胶着。

一日,慕容云送来一封密信,竟是崔浩所写。信中说,拓跋嗣对崔浩产生怀疑,崔府已被监视,让慕容宏勿要联系。慕容宏心中焦急,却无可奈何。

春暖花开时,战事暂时平息。慕容宏回到龙城,得知冯跋病重,太子冯翼监国。朝中暗流涌动,有人主张向北魏求和,有人则坚持抵抗。慕容宏力主抵抗,却遭到部分大臣的反对。

冯跋的病情日益严重,中常侍胡福趁机勾结冯跋的弟弟冯弘,图谋篡位。慕容宏察觉后,连夜入宫,欲向冯跋禀报,却被胡福拦在宫外。

“慕容使者,陛下已经安歇,有什么事明日再说吧。”胡福皮笑肉不笑地说。

慕容宏知事不妙,转身欲走,却被侍卫拦住。“使者请留步,冯弘大人有请。”

冯弘在偏殿召见了慕容宏,开门见山地说:“陛下病重,太子懦弱,难当大任。我已决定登基,你若归顺,可保荣华富贵。”

慕容宏怒斥道:“你身为宗室,竟敢谋逆篡位,不怕遭天谴吗?”

冯弘脸色一沉:“敬酒不吃吃罚酒。来人,将他打入天牢!”

慕容宏被关在天牢中,日夜思索脱身之计。他想起崔婉儿送的药盒,打开一看,里面除了伤药,还有一把小巧的匕首。他用匕首撬开镣铐,趁看守不备,逃出了天牢。

逃出龙城后,慕容宏一路向西,想去平城寻找崔婉儿。他听说,冯弘篡位后,大肆杀戮宗室,冯翼等百余人被杀,北燕陷入混乱。北魏趁机再次出兵,龙城危在旦夕。

途经渔阳郡时,慕容宏遇到一支逃难的队伍,其中竟有崔府的管家。管家见到慕容宏,大哭道:“使者,您可算来了!崔相国被拓跋嗣处死,小姐……小姐也被赐死了!”

慕容宏大惊失色:“这是怎么回事?”

管家泣不成声:“拓跋嗣怀疑相国通敌,将他打入天牢。小姐为救父亲,自请入宫为质,却被赐毒酒……”

慕容宏只觉天旋地转,一口鲜血喷出。他想起崔婉儿清澈的眼眸,想起她送他地图时的决绝,想起她灯下读书的模样,心如刀绞。

慕容宏来到青岩寺,寺中的老尼认出了他,将一封崔婉儿的绝笔信交给了他。信中写道:“慕容郎,乱世相逢,实属缘分。婉儿自知命薄,不能与君相守。唯愿君安好,北燕无恙。若有来生,愿生于太平盛世,与君共赏《兰亭》。”

慕容宏跪在青岩寺的佛像前,泪水模糊了双眼。他将那幅《兰亭序》和绝笔信一同焚化,火光中,仿佛又看到了崔婉儿的身影。

不久后,龙城被北魏攻破,北燕灭亡。慕容宏隐姓埋名,在青岩寺附近结庐而居,每日抄录《楚辞》,思念着那位如兰花般的女子。

多年后,有人在青岩寺的石壁上,发现了一首诗:“燕使西行路,平城遇佳人。青岩一语诺,生死两离分。烽火照残卷,泪洒故园春。若问相思处,空留月一轮。”

无人知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只知道每逢月圆之夜,总会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在青岩寺畔徘徊,口中喃喃自语,似在呼唤着一个名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