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天狼诀2 > 第六十四章你想气死朕吗?

天狼诀2 第六十四章你想气死朕吗?

簡繁轉換
作者:风流萧书生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7-17 14:53:42 来源:源1

第六十四章你想气死朕吗?(第1/2页)

长安城的春柳刚刚抽芽,太极殿内却弥漫着令人窒息的肃杀之气。李新宇捏着手中的奏折,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怒视着阶下的御史大夫魏征阳:“你说朕广开恩科是‘乱了祖宗法度’?朕倒要听听,这法度如何乱了?”

魏征阳白发苍苍却腰杆笔直,朝服上的獬豸补子随着他的动作微微晃动:“陛下!自武德年间起,科举取士皆有定制,如今突然增设‘农商特科’,让贩夫走卒与寒窗学子同场竞技,这不是乱法是什么?昔日隋文帝开科举,亦未敢如此逾矩!”

殿内鸦雀无声,世家出身的大臣们眼神闪烁,暗暗期待这场君臣之争的结果。李新宇冷笑一声,将奏折狠狠掷在丹陛之上:“隋文帝?他若有魄力打破门第之见,何至于让关陇门阀把持朝政数十年?朕问你,去年青州大旱,上报灾情的奏折竟被当地刺史压了半月,若不是那个出身商贾的赵元礼冒死进京告御状,要枉死多少百姓?”

魏征阳梗着脖子:“赵元礼此举虽是忠义,但怎能以偏概全?陛下若因个别事例就动摇国本……”

“够了!”李新宇猛地起身,龙袍下摆扫落案上的奏章,“你自诩谏臣,却连‘国本’二字都不懂!百姓才是国本,人才不分贵贱!”他大步走下台阶,站在魏征阳面前,“明日起,朕要在洛阳、扬州增设分考场,你若还有话说,不妨写篇《谏开恩科疏》,朕倒要看看,你能说出几分道理!”

退朝后,李新宇在御花园来回踱步。春光明媚,百花争艳,却无法驱散他心中的郁结。“陛下,”贴身内侍李德全捧着茶盏上前,“魏征阳那老儿实在不知好歹,要不要……”

“住口!”李新宇打断他,“魏征阳虽迂腐,却是个直肠子。朕要的就是敢说话的臣子,只要说得在理,哪怕骂朕几句又何妨?”他接过茶盏,却未饮,只是望着波光粼粼的太液池,“去把张嘉贞、张九幽叫来,朕要听听他们的想法。”

张嘉贞和张九幽匆匆赶来时,李新宇正在临摹《贞观政要》中的《求贤篇》。“陛下召臣等前来,可是为了恩科之事?”张九幽目光落在皇帝未写完的“野无遗贤,万邦咸宁”八个字上,心中已然明了。

李新宇放下笔,将魏征阳的奏折递给二人:“看看吧,这是御史大夫的‘肺腑之言’。”

张嘉贞看完后皱眉道:“魏征阳大人虽忠心耿耿,却过于守旧。如今朝廷急需通晓实务之人,农商特科既能选拔出了解民生疾苦的人才,又能让百姓看到陛下求贤若渴的决心,实乃一举两得。”

张九幽点头补充:“臣在江南巡查时,见过许多经商世家的子弟,他们精于计算,熟悉各地风土人情,若能入朝为官,必能在漕运、市舶司等职上大展拳脚。”

李新宇眼中闪过一丝欣慰,却又叹了口气:“道理朕都懂,可朝堂之上,守旧派势力庞大,魏征阳不过是个出头鸟。”他突然起身,目光灼灼,“明日早朝,朕要你们二人与魏征阳当面对质!”

次日清晨,太极殿内气氛凝重。魏征阳早早准备了洋洋洒洒数千字的奏疏,而张嘉贞和张九幽则带着厚厚的案卷,上面记录着各地农商子弟的事迹。

“陛下,”魏征阳展开奏疏,声音洪亮,“臣以为,科举取士当以经史为根本,农商之流,虽有一技之长,却难登大雅之堂……”

张九幽打断他:“大人此言差矣!臣在洪州治理瘟疫时,正是一位药商出身的郎中献出祖传药方,才遏制住疫情蔓延。难道这样的人,不算人才?”

张嘉贞也呈上一卷图纸:“陛下请看,这是陈留县一位木匠设计的水车图纸,比传统水车效率提高三成。若能将此人招入将作监,必能造福百姓。”

魏征阳涨红了脸:“这些不过是雕虫小技……”

“够了!”李新宇猛地拍案,“魏征阳,你口口声声祖宗法度,可曾想过,若太宗皇帝当年墨守成规,哪来的贞观之治?朕意已决,恩科照常举行,任何人不得阻拦!”他扫视全场,“再有非议者,以扰乱朝纲论处!”

散朝后,魏征阳跪在丹凤门前,白发在风中凌乱。他不顾侍卫阻拦,大声喊道:“陛下若执意如此,老臣唯有效仿比干,以死明志!”

李新宇站在城楼之上,看着倔强的老臣,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这场关于人才选拔的争斗,才刚刚开始。

恩科考试如期举行,洛阳、扬州的分考场外挤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考生。有背着算盘的商贾子弟,有挽着裤脚的农夫,还有手握图纸的工匠,他们眼中都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然而,开考第三天,长安主考场却爆出惊天丑闻。有人举报,考官之一的礼部侍郎崔明远收受考生贿赂,泄露考题。李新宇得知消息后,怒不可遏:“立刻封锁考场,将崔明远及涉事考生全部缉拿归案!”

刑部连夜审讯,案情很快水落石出。崔明远与荥阳郑氏勾结,将三道时务策的题目卖给了七名世家子弟,每人收取黄金百两。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世家子弟中,竟有人连答卷都是雇枪手代笔。

“陛下,”刑部尚书战战兢兢呈上供状,“此案牵连甚广,荥阳郑氏、河东裴氏都有人涉案……”

李新宇冷笑一声:“好啊,朕广开恩科,他们却把考场变成了交易场!传朕旨意,崔明远斩立决,其余涉事考生永不录用,相关官员一律贬为庶民!至于荥阳郑氏、河东裴氏……”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取消两族子弟三年内的科举资格!”

旨意一出,朝野震动。世家大族纷纷上书求情,连病中的魏征阳都拖着病体前来劝谏:“陛下,郑氏、裴氏皆是百年望族,如此重罚,恐生变故……”

“变故?”李新宇看着老臣,语气冰冷,“若不重罚,何以服天下?朕要让所有人知道,在朕的朝堂上,只有真才实学才能立足!”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平息。就在崔明远被斩首的当夜,长安西市突发大火,数十家商铺被烧毁,坊间传言是世家大族雇凶纵火,以示报复。

李新宇站在城楼上,看着冲天的火光,握紧了腰间的佩剑:“李德全,传羽林军,封锁东西市。明日一早,朕要亲自审问纵火之人!”

次日清晨,太极殿内站满了被押解而来的嫌犯。李新宇扫视众人,目光落在一个面色苍白的年轻人身上。此人正是荥阳郑氏的旁支子弟郑元礼,据说此次纵火便是他一手策划。

“郑元礼,”李新宇的声音不怒自威,“你可知罪?”

郑元礼梗着脖子:“陛下如此打压世家,与桀纣何异?我等不过是为了捍卫祖宗基业!”

“祖宗基业?”李新宇突然大笑起来,笑声中充满讽刺,“你们所谓的祖宗基业,就是霸占官位、欺压百姓、买卖考题?来人,将郑元礼杖责八十,流放岭南!其余人等,按律处置!”

处置完纵火案后,李新宇又下了一道旨意:在各地设立“举报箱”,凡发现科举舞弊、官员贪腐者,皆可匿名举报,经查属实,举报人可获重赏。

这一系列雷霆手段,让世家大族噤若寒蝉,也让天下寒门士子看到了希望。一个月后,恩科放榜,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其中既有寒窗苦读的书生,也有出身农商的奇才。

当李新宇看着这些新科进士们意气风发的面孔时,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自己离心中的盛世,又近了一步。而在这背后,是无数次的斗争,是无数次的坚持,更是对人才的无限渴望。

正当李新宇致力于整顿吏治、选拔人才之时,边疆突然传来急报:吐蕃赞普赤德祖赞亲率二十万大军,进犯河西走廊,攻陷了廓州、洮州。消息传来,长安城内人心惶惶,世家大族又开始蠢蠢欲动,暗中散布“寒门子弟误国”的言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六十四章你想气死朕吗?(第2/2页)

“陛下,”兵部尚书郭元振神色凝重,“吐蕃此次来势汹汹,我军在河西兵力不足,需立刻增派援军。”

朝堂上,守旧派大臣纷纷进言:“陛下,此战关系重大,当派世家宿将挂帅,方能稳操胜券。”

李新宇却想起了那个在制科考试中提出“以夷制夷”策略的王琚,以及在诺真水之战中大破突厥的薛讷。“薛讷、王琚听令!”他目光坚定,“朕命薛讷为陇右道行军大总管,王琚为行军长史,领十万大军驰援河西!”

薛讷和王琚领命而去。临行前,李新宇亲自为他们送行:“河西百姓的安危,就托付给二位了。若有需要,朕将倾尽国库,支援你们!”

薛讷单膝跪地:“臣定当竭尽全力,不教吐蕃一兵一卒越过黄河!”

王琚则献上一份详细的作战计划:“陛下,吐蕃军队虽多,但后勤补给困难。臣建议先坚守城池,断其粮道,再联合回纥、党项等部落,从侧背袭击。”

李新宇点头:“好!一切由你们便宜行事!”

薛讷和王琚抵达河西后,立刻整顿防务。他们加固城墙,训练士兵,同时派出斥候深入吐蕃境内,侦查敌军动向。王琚利用自己在西域积累的人脉,成功说服回纥、党项等部落出兵相助。

一个月后,吐蕃军队兵临凉州城下。赤德祖赞看着城楼上严阵以待的唐军,冷笑一声:“听说唐朝皇帝重用寒门子弟,今日倒要看看,这些土鸡瓦狗能挡得住我吐蕃铁骑吗?”

然而,他很快就为自己的轻敌付出了代价。薛讷指挥若定,利用城池坚固的优势,多次打退吐蕃的进攻;王琚则率领回纥、党项的骑兵,绕到吐蕃军队后方,烧毁了他们的粮草辎重。

赤德祖赞得知消息后,暴跳如雷:“该死的唐朝人!给我猛攻凉州,三日内必须破城!”

但吐蕃军队早已军心不稳,粮草断绝后,士兵们开始逃亡。薛讷抓住时机,大开城门,率军出击。王琚率领的骑兵也从侧背杀出,吐蕃军队顿时陷入混乱。

这一战,唐军大获全胜,斩杀吐蕃将士三万余人,赤德祖赞仅率残部逃回吐蕃。捷报传回长安,李新宇大喜过望,亲自到朱雀门迎接凯旋的将士。

“薛卿、王卿,”李新宇握着二人的手,激动地说,“你们不仅守住了河西,更证明了朕重用寒门士子的决策是正确的!”

他当即下旨,擢升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王琚为兵部侍郎,参知政事。同时,为表彰回纥、党项等部落的功绩,李新宇赐予他们大量财物,并开放边境互市。

这场胜利,不仅稳固了大唐的边疆,更让李新宇在朝堂上的威望达到了顶峰。那些曾经质疑他的守旧派大臣,也不得不对他心服口服。而魏征阳,经过此次事件,对李新宇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陛下,”一日朝会后,魏征阳罕见地主动进言,“老臣以前太过迂腐,如今才明白,陛下不拘一格用人才,实乃社稷之福。”

李新宇笑着拍了拍老臣的肩膀:“卿能明白就好。朕要的,不是只会说‘不可’的谏臣,而是能一起开创盛世的肱骨之臣。”

第九章治水安邦,民生为本

解决了边疆危机后,李新宇将目光转向了国内的民生问题。黄河流域连年水患,沿岸百姓苦不堪言。他召集户部、工部大臣商议治水之策,却发现朝堂上竟无人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陛下,”工部尚书擦着冷汗说,“黄河水患由来已久,历代都未能根治,臣等实在……”

李新宇皱起眉头,突然想起了张嘉贞。此人曾在蒲州治水,颇有成效,或许能担此重任。“传张嘉贞入宫!”他下令道。

张嘉贞很快被召来,看着殿内愁眉苦脸的大臣们,心中已然明白。“陛下,”他展开一卷黄河流域的舆图,“臣以为,黄河水患的根源在于泥沙淤积。若想根治,需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在上游植树造林,减少泥沙入河;二是在下游疏浚河道,加固堤坝。”

他详细讲解了自己的计划,包括如何组织民夫、如何调配物资、如何分段施工。李新宇越听越兴奋:“好!就依你所言,朕命你为都水监,全权负责黄河治理!所需人力、物力,朕无不允!”

张嘉贞领命后,立刻奔赴黄河沿岸。他亲自勘察地形,制定方案,还发明了一种“柳石枕”,用来加固堤坝。这种用柳枝和石块编织而成的枕状物,既轻便又耐用,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然而,治水工程并非一帆风顺。施工到一半时,遇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户部尚书上奏:“陛下,治水已耗费银钱百万,国库空虚,实在难以继续……”

李新宇果断下令:“停建一切皇家宫殿,裁减宫中用度,将节省下来的钱全部投入治水!”他还亲自到洛阳、长安等地,号召富商大户捐款。

在李新宇的支持下,张嘉贞克服重重困难,历时两年,终于完成了黄河治理工程。新修的堤坝坚固无比,疏浚后的河道畅通无阻,黄河沿岸的百姓再也不用担心水患之苦。

为了感谢李新宇和张嘉贞,百姓们自发修建了许多生祠。在郑州,有一座生祠内,百姓们将李新宇和张嘉贞的画像挂在一起,尊他们为“黄河守护神”。

消息传到长安,李新宇感慨万千:“朕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如今看到他们安居乐业,朕便心满意足了。”

而此时的魏征阳,彻底被李新宇的治国方略所折服。他再次上书,请求辞去御史大夫之职:“陛下,老臣年迈,且见识短浅,已不堪大用。如今朝堂人才济济,老臣愿致仕还乡,给年轻人让路。”

李新宇却没有批准:“卿乃三朝老臣,德高望重。朕需要你继续留在朝堂,匡正朕的过失。至于进贤任能,朕自有主张。”

魏征阳老泪纵横,跪倒在地:“陛下如此信任老臣,老臣虽死无憾!”

时光飞逝,李新宇登基已十载。这十年间,他广纳贤才,改革吏治,平定边疆,治理水患,将大唐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长安城内,车水马龙,万邦来朝;丝绸之路上,驼铃声声,贸易繁荣;黄河两岸,麦浪滚滚,百姓富足。

这年中秋,李新宇在大明宫举办盛大的宴会,宴请各国使节和文武百官。宫殿内灯火辉煌,歌舞升平,西域的胡旋舞、江南的采莲曲轮番上演,美酒佳肴摆满了宴席。

李新宇举杯向群臣致意:“今日之盛景,皆赖诸位爱卿和天下贤才的努力。想当初,朕登基之时,内忧外患,百废待兴。如今,我们终于实现了‘野无遗贤,万邦咸宁’的理想!”

群臣纷纷起身,高呼:“陛下万岁!大唐万岁!”

酒过三巡,李新宇将张嘉贞、张九幽、薛讷、王琚等人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说:“你们来自五湖四海,出身各不相同,但都是朕的肱股之臣。朕希望,你们能继续辅佐朕,将这盛世传承下去。”

张嘉贞等人齐声答道:“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

此时,魏征阳颤颤巍巍地走上前来,手中捧着一卷书册:“陛下,老臣这十年来,将陛下的治国方略和诸位大臣的功绩整理成书,名曰《开元新政录》,望陛下过目。”

李新宇接过书册,翻开一看,只见上面详细记录了他登基以来的各项改革措施,以及张嘉贞治水、张九幽察吏、薛讷破敌等事迹。他感动地说:“卿有心了。此书当传之后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