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玄幻 > 天狼诀2 > 第六十二章谗臣之话不要信

天狼诀2 第六十二章谗臣之话不要信

簡繁轉換
作者:风流萧书生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7-17 14:53:42 来源:源1

第六十二章谗臣之话不要信(第1/2页)

江南的雨,总带着一股子化不开的黏腻。天圣三年的黄梅季,润州城郭记布庄的后院里,十三岁的郭悠之正蹲在青石板上,用一根枯枝在泥水里划着圈。屋檐下漏下的水珠砸在他单薄的肩头,溅起的泥点糊住了粗布短褐的袖口,可他浑然不觉,目光死死盯着那团被雨水泡胀的棉絮——那是今早被账房先生扔出来的次品,据说要拿去填灶膛。

“悠之,还愣着做什么?”布庄掌柜的呵斥声穿透雨幕,“这批云锦的边角料得赶紧理出来,要是耽误了给织造局的供奉,仔细你的皮!”

郭悠之猛地抬头,雨水顺着他尖瘦的脸颊滑落,那双眼睛里没有少年人该有的怯懦,反而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冷静。他默默起身,将散落的丝线拢进竹筐,指腹被粗糙的布料磨出细小的红痕。

布庄的东家是他远房表舅,收留他不过是碍于族中情面。后厨的婆子总说他“眼高于顶”,账房先生更是常当着众人的面斥责他“手笨心懒”。这些话像针一样扎在郭悠之心上,却从未让他红过眼眶。有次表舅娘故意将馊掉的粥给他,他端起来面无表情地喝下去,事后却在柴房里用石块刻下“辱我者,必百倍偿之”七个歪扭的字。

十五岁那年,润州知府巡视市集,郭悠之趁着人群混乱,故意撞翻了知府的仪仗。当差役将他按在地上时,他突然高声喊道:“大人!小人有要事禀报,关乎织造局贪墨大案!”

知府本想发作,却被他眼中的狠劲吸引。郭悠之伏在地上,将平日在布庄听来的只言片语拼凑成一套“证据”,添油加醋地指控表舅勾结官吏、偷工减料。他知道这些话多半是假的,但他更清楚,当官的就爱听这种“秘闻”。

三日后,表舅的布庄被查封,一家人流放岭南。知府觉得郭悠之“有功”,便让他在府衙当了个杂役。那天晚上,郭悠之站在曾经的柴房里,看着墙上模糊的刻字,第一次露出了笑容。他发现,语言原来可以成为最锋利的刀,不用沾血,就能杀人。

府衙的日子让郭悠之见识了权力的滋味。他每天端茶送水,却总在不经意间竖起耳朵,记下官吏们的闲谈。谁与谁结了怨,谁收了贿赂,谁想往上爬,这些信息像蛛丝一样在他脑中编织成网。

他很快发现,刑房的李典吏与户房的张书吏积怨颇深。李典吏曾因一桩案子得罪了张书吏的亲戚,两人明争暗斗许久。郭悠之瞅准机会,在给李典吏送公文时,“不小心”掉出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张书吏与某乡绅密会的时间地点——这是他凭空捏造的。

李典吏果然上钩,带人“抓现行”,虽没抓到实质证据,却让张书吏在知府面前失了颜面。事后,李典吏觉得郭悠之“机灵”,常把一些跑腿的活交给她。郭悠之借着这个机会,又在张书吏面前暗示是李典吏故意刁难,挑得两人斗得更凶。

这般借刀杀人的把戏,郭悠之玩得越来越熟练。他懂得在恰当的时机说恰当的话,比如在知府抱怨赋税收不上来时,他会“无意”中提起某乡绅家的粮仓堆到了屋檐;在知县发愁盗案频发时,他又会“恰巧”看到某捕头与贼寇在酒馆碰面。这些话半真半假,却总能戳中当官的痛点。

二十二岁那年,知府升迁至京城,点名要郭悠之随他赴京。临行前,郭悠之回到润州城外的破庙,那里埋着他唯一的朋友——一个曾与他一起讨饭的孤儿。当年那孩子病重,郭悠之本能去找郎中,却被一个老乞丐拦住:“救他?你有这个力气,不如想想怎么活下去。”最终,他眼睁睁看着朋友断了气。此刻,他对着坟头倒了一碗酒,轻声说:“我活下来了,而且会活得比谁都好。”

京城的繁华远超郭悠之的想象,也让他更加渴望权力。知府将他安排在吏部当差,虽然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吏,却能接触到各路官员的档案。他像海绵一样吸收着信息,很快就摸清了官场的派系:以丞相为首的文官集团与手握兵权的镇国公势同水火,而皇帝则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

一次偶然的机会,郭悠之听到丞相的门生抱怨镇国公在边关虚报军饷。他连夜将此事整理成密折,却没有直接交给皇帝,而是托人转交给了丞相的心腹。果然,不出三日,朝堂上就掀起了轩然大波,镇国公被暂时解职查办。丞相觉得郭悠之“识时务”,便将他调到自己府中担任幕僚。

住进相府的那晚,郭悠之站在雕梁画栋的庭院里,望着天上的月亮,突然想起表舅流放前的眼神——那里面有震惊,有愤怒,还有一丝不解。他轻轻笑了笑,原来权力的滋味,比江南的蜜饯还要甜。

丞相府的幕僚生涯,让郭悠之的谗言术臻于化境。他不再满足于搬弄是非,而是开始系统性地构陷异己。他发现,最有效的谗言往往不是直接诋毁,而是迂回包抄,用看似无意的细节拼凑出致命的假象。

镇国公被解职后,兵部尚书萧衍成了丞相的新目标。萧衍为人正直,素有威望,多次在朝堂上反对丞相的新政。郭悠之仔细研究了萧衍的履历,发现他十年前曾在西北任职,而当时的副将如今因贪腐入狱。

郭悠之买通狱卒,让那副将在供词中“无意”提及萧衍当年曾收受西域商人的“谢礼”。随后,他又在丞相与御史大夫闲聊时,状似随意地说:“萧大人近日总与西域使者往来,听说还收了一匹汗血宝马,真是好福气啊。”

御史大夫本就与萧衍不和,立刻上奏弹劾。尽管萧衍极力辩解,拿出证据证明那匹马是朝廷赏赐,但“收受谢礼”的流言已传遍京城。皇帝虽未降罪,却也渐渐疏远了萧衍。郭悠之看着萧衍在朝堂上日渐沉默,心中竟生出一种庖丁解牛般的快感。

他的手段越来越隐蔽。有次皇帝想提拔正直敢言的翰林学士温彦博,郭悠之就在皇帝批阅奏折时,轻声说:“温大人学问是好,只是前几日臣听闻,他在酒桌上说陛下过于宠爱外戚……”话未说完,便低头退下。皇帝脸色铁青,提拔之事就此搁置。

温彦博得知后,气得直拍桌子,却抓不到任何把柄。郭悠之就像一条毒蛇,躲在暗处,一口一口地吞噬着朝堂的清明。他懂得利用人性的弱点:皇帝的多疑,大臣的嫉妒,官员的自保,都成了他手中的棋子。

为了巩固地位,郭悠之开始刻意迎合皇帝的喜好。皇帝痴迷长生术,他便四处寻访“异人”,献上所谓的“仙药”;皇帝喜欢古玩,他就搜罗奇珍异宝,美其名曰“民间敬献”。在皇帝眼中,郭悠之不仅“懂事”,而且“贴心”,渐渐对他言听计从。

有次黄河泛滥,灾民流离失所。户部尚书恳请拨款赈灾,丞相却想将钱款挪作修建行宫之用。朝堂上争论不休,皇帝犹豫不决。郭悠之在御书房侍奉时,突然“不慎”打翻茶盏,烫到了手。皇帝关切询问,他却忍痛说:“臣这点小伤算什么?只是想到那些灾民,若是陛下不修行宫,他们就能有饭吃了。可臣又想,陛下日理万机,也该有个清静地方休养……”

这番话看似矛盾,实则将难题抛给了皇帝。皇帝果然大手一挥:“朕岂能与百姓争利?只是行宫乃国体所在,稍减些规模便是。”最终,赈灾款被削减了大半,无数灾民死于饥荒。消息传来时,郭悠之正在家中把玩着新得的玉佩,脸上没有丝毫波澜。

他的权势越来越大,门下依附者众。官员们见了他,无不点头哈腰,生怕一不小心就被他抓住把柄。朝堂之上,敢说真话的人越来越少,只剩下阿谀奉承的声音。郭悠之站在权力的顶峰,俯视着这座被他搅得乌烟瘴气的京城,仿佛整个天下都在他的股掌之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六十二章谗臣之话不要信(第2/2页)

郭悠之的谗言如同藤蔓,紧紧缠绕着大胤王朝的命脉,而那些试图挣脱的忠良,无不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礼部侍郎苏子明是第一个公开反对郭悠之的大臣。他在朝堂上痛陈郭悠之“结党营私,惑乱圣听”,恳请皇帝将其罢黜。郭悠之却跪在地上,痛哭流涕:“苏大人误会了!臣一心为国,若有不妥之处,甘愿受罚,只是臣死不足惜,怕就怕有人借题发挥,动摇国本啊!”

皇帝本就对苏子明的直言不讳有些不满,听了郭悠之的话,更是觉得苏子明小题大做。郭悠之趁机暗中散布苏子明与废太子有旧交的流言,又让人伪造了几封“往来书信”。皇帝震怒,将苏子明贬为庶民,流放三千里。

苏子明离京那天,百姓夹道相送,不少人泣不成声。他望着巍峨的宫门,长叹一声:“奸臣当道,国将不国啊!”郭悠之站在城楼上,冷冷地看着这一幕,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接下来遭殃的是镇守北疆的大将军卫青。卫青战功赫赫,深受军民爱戴,却因拒绝了郭悠之的拉拢,成了眼中钉。郭悠之利用皇帝对武将的猜忌,不断进言:“卫将军手握重兵,又深得军心,若是有异心,后果不堪设想啊。”

他还买通卫青军中的一个小校,让其谎报军情,说卫青与匈奴暗通款曲。皇帝本就疑虑重重,立刻下令召回卫青。卫青刚到京城,就被打入天牢。老将在狱中悲愤交加,绝食而亡。消息传到北疆,军心大乱,匈奴趁机入侵,边境百姓死伤无数。

朝堂之上,再无人敢公开反对郭悠之。但仍有一些人在暗中积蓄力量,试图扳倒他。吏部尚书王晏就是其中之一。王晏为人谨慎,多年来一直默默收集郭悠之的罪证。他联合了几位正直的大臣,准备在秋猎时向皇帝呈上奏章。

郭悠之很快察觉到了动静。他没有直接下手,而是先将王晏的门生故吏一一贬斥,断其羽翼。然后,他在皇帝面前夸赞王晏“清廉正直”,推荐他负责河道治理——那是个耗资巨大且容易出错的差事。

王晏明知是计,却无法推辞。果然,工程进行到一半,郭悠之暗中派人破坏堤坝,造成洪水泛滥。他立刻上奏弹劾王晏“治水不力,殃及灾民”。皇帝本就对王晏有所不满,当即下令将其处死。临刑前,王晏仰天长啸:“郭悠之!我在九泉之下等着你!”

接连的打击让朝堂死气沉沉。官员们要么依附郭悠之,要么明哲保身。皇帝被隔绝在虚假的太平里,整日饮酒作乐,对民间疾苦一无所知。地方上灾害频发,流民四起,而郭悠之却趁机中饱私囊,将赈灾款据为己有。

有个叫张角的秀才,怀着一腔热血来到京城,想向皇帝上书陈情。他在宫门外跪了三天三夜,却连皇帝的面都没见到。郭悠之让人将他打了一顿,扔出城外。张角躺在破庙里,看着天上的星星,眼中燃起了怒火。他喃喃自语:“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不久后,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迅速席卷了半个国家,直指京城。皇帝这才慌了神,急忙召集大臣商议对策。郭悠之却还在粉饰太平:“不过是些乱民,很快就能平定。”他推荐自己的心腹统领禁军,结果一战即溃。

京城危在旦夕。皇帝这才意识到自己错得有多离谱,他指着郭悠之,气得浑身发抖:“都是你!都是你害了朕!”郭悠之却还想狡辩,可不等他开口,宫外传来消息,起义军已经攻破了城门。

京城陷落的消息像惊雷一样炸响,皇宫里一片混乱。宫女太监们四处奔逃,官员们慌不择路,皇帝瘫坐在龙椅上,面如死灰。郭悠之却异常镇定,他早已收拾好金银细软,准备趁乱逃走。

他换上一身平民的衣服,带着几个心腹,想从后门溜出皇宫。刚走到宫墙边,就被一群禁军拦住了去路。为首的校尉冷冷地看着他:“郭大人,陛下有请。”郭悠之心中一沉,知道大事不妙。

他被带到皇帝面前,只见龙椅上的皇帝双目赤红,手里攥着一份血书——那是王晏的儿子冒死送来的,里面详细记录了郭悠之多年来的罪行。“你还有什么话可说?”皇帝的声音嘶哑,带着无尽的悔恨和愤怒。

郭悠之还想狡辩:“陛下,这都是污蔑!是乱党想挑拨离间!”可当皇帝一一念出他构陷忠良、贪污受贿、通敌卖国的罪状时,他的脸色变得惨白,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就在这时,宫外传来喊杀声。起义军已经攻进了皇宫。皇帝看着涌入大殿的起义军,突然拔出宝剑,朝着郭悠之刺去:“朕杀了你这个奸贼!”郭悠之慌忙躲闪,却被一名起义军士兵一脚踹倒在地。

士兵们认出了郭悠之,愤怒地围了上来。“就是他!害得我们家破人亡!”“杀了他!为苏大人报仇!”“剐了这个奸贼!”愤怒的喊叫声此起彼伏。郭悠之吓得魂飞魄散,连连求饶:“饶了我吧!我有钱!我可以给你们很多钱!”

可他的求饶在滔天的恨意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一名失去儿子的老兵举起刀,狠狠地砍了下去。郭悠之的惨叫声戛然而止,这个殃及灾民的谗臣,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皇帝看着郭悠之的尸体,又看看满目疮痍的皇宫,长叹一声,拔剑自刎。大胤王朝,就这样在谗言的侵蚀下,走向了覆灭。

起义军占领京城后,张角看着郭悠之的首级,眼中没有丝毫快意,只有无尽的悲凉。他想起了那些饿死的灾民,那些战死的士兵,那些冤死的忠良。如果当初皇帝能明辨是非,如果当初大臣们能坚守本心,如果当初没有人听信谗言,这一切或许都不会发生。

他让人将郭悠之的罪状刻在石碑上,立在京城最繁华的街头,警示后人:谗言如毒,能毁人,能灭国。

大胤王朝的覆灭,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谗言的巨大危害。郭悠之的故事,并非孤例,翻开史书,从赵高指鹿为马,到秦桧陷害岳飞,再到严嵩殃及灾民,谗臣的身影从未消失。他们用花言巧语蒙蔽君主,用阴谋诡计陷害忠良,最终将国家推向深渊。

那么,我们该如何识别谗言,避免重蹈覆辙呢?

首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表象迷惑。谗言往往披着美丽的外衣,迎合人的喜好,却掩盖了真实的目的。就像郭悠之,总是在皇帝耳边说些顺耳的话,却从不提及民间疾苦。我们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警惕那些只说好话、不说坏话的人。

其次,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皇帝如果能多听听不同的声音,尤其是反对的意见,就不会被郭悠之蒙蔽。我们在做决策时,也要多征求别人的意见,特别是那些敢于直言不讳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了解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

再次,要明辨是非,坚守原则。面对谗言,很多人因为害怕得罪人而选择沉默,甚至同流合污。就像大胤王朝的那些大臣,正是因为他们的纵容,才让郭悠之的势力越来越大。我们要像苏子明、王晏那样,敢于坚持真理,反对错误,即使付出代价也在所不惜。

最后,要加强制度建设,从根本上杜绝谗言的滋生。大胤王朝之所以会出现郭悠之这样的谗臣,与制度的不完善有很大关系。我们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谗言无处遁形。

郭悠之的故事已经远去,但它留下的教训却永远值得我们铭记。谗言如毒,能腐蚀人心,能败坏风气,能毁灭国家。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被谗言所迷惑,不被奸佞所利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创造一个清明、公正、繁荣的社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