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科幻 > 刑档2000:我在旧案里缉凶 > 第43章 陈默的加入

刑档2000:我在旧案里缉凶 第43章 陈默的加入

簡繁轉換
作者:吃啥掰我一块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9-09 15:49:13 来源:源1

2006年9月11日上午八点半,仙台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接到市第一人民医院打来的电话。值班民警记录后,立即将情况上报。副队长王劲松接到通知,带上两名队员驱车赶往医院。

李主任在办公室接待了他们。他拿出林浩的化验单和病历,直接说明情况。

“患者目前深度昏迷,肝肾功能严重衰竭,我们进行了常规解毒和支持治疗,但效果不明显。从损伤类型和进展速度来看,极有可能是化学毒物所致。”

王劲松今年四十三岁,从警二十年,处理过不少中毒事件。他仔细翻看化验报告,问道:“有没有可能是误食或者药物过敏?”

李主任摇头。“常见的毒物比如有机磷农药、重金属,症状和指标都不完全吻合。而且患者之前没有基础疾病,突发到这种程度,非常罕见。我建议你们介入调查。”

林浩的父母是清晨六点多赶到医院的,听到医生的推测后当场崩溃。林母哭着拨打了110。王劲松安排一名女警安抚家属,自己则带队展开工作。

上午十点,王劲松和队员抵达仙台大学研究生宿舍楼。学校保卫处已经将302室封闭。王劲松让人撕掉封条,穿戴好现场勘查装备进入室内。

宿舍是四人间,布局简单。林浩的书桌靠窗,桌面上放着几本专业书和笔记,一个旧搪瓷杯里还有小半杯水。

王劲松指示技术民警对杯子进行提取,同时对宿舍里的饮水机、水桶及周边物品进行取样。勘查人员对垃圾桶内的废纸、食品包装袋等逐项检查,分别装入证物袋标注。

王劲松注意到宿舍里没有明显的打斗或翻动痕迹。他让保卫处的人叫来三名室友:赵磊、张远和王鹏。询问在宿舍楼的管理员办公室进行。

赵磊显然还没从昨晚的惊吓中恢复,说话有些语无伦次。他重复了林浩发病的经过:“我们大概九点四十还说过话,他喝了水,没多久就喊肚子疼……”

“然后就倒在地上。”王劲松问他林浩最近有没有异常,或者是否与人结怨。赵磊表示没有,“浩子人挺好的,就是学习比较拼。”

张远显得冷静许多。他补充了自己陪同就医的经过,并说明林浩在途中意识逐渐丧失,到医院后很快转入ICU。

王劲松问他是否注意到林浩近期接触过可疑物品或人员,张远回答:“我们都是医学研究生,平时不是实验室就是宿舍,没看到什么异常。”

王鹏事发时不在场。他表示自己在图书馆学习到十点多,回宿舍时救护车已经离开。他提供了几位共同自习的同学联系方式,并表示愿意配合调查。

技术民警完成了现场物品的采集工作,共取得二十一件证物,包括水样、杯子、食品包装等。所有物品均按规定封装,送往市局技术部门做初步筛查。

下午,王劲松分派队员走访林浩的同学、导师及食堂工作人员。

反馈信息一致:林浩学习成绩优秀,为人谦和,未与人发生矛盾。食堂当日无其他学生出现中毒症状,食材来源也未发现异常。

傍晚,技术科传来初步结果:在林浩的搪瓷杯内壁检出微量不可辨残留物,但具体成分需进一步分析。饮水机和水样未发现异常。宿舍内其他物品未有可疑发现。

9月12日,王劲松召开案情讨论会。大家认为,如果确系投毒,毒物种类、投毒方式和动机都不明确,侦查难度较大。

他决定将提取的关键证物送至省厅刑侦总队毒化实验室进行专项检测。由于当年检测条件有限,结果最快也需三天才能出来。

在结果出来之前,王劲松安排人员对林浩近期活动轨迹进行细化梳理,重点排查其参与实验的医学院实验室,并对其社交关系进行深入走访。同时要求医院全力救治,并注意保护病历和检测样本。

侦查工作暂时陷入僵局。王劲松清楚,如果最终检测不出毒物,案件将很难推进。而一旦确定为投毒,则意味着一起恶性案件的发生,破案压力不言而喻。

2006年9月14日上午,省公安厅刑侦总队毒化实验室的加急检测报告送达仙台市公安局刑侦支队。

副队长王劲松接过那份薄薄却重逾千钧的报告纸,迅速翻到结论页。几行冰冷的专业术语映入眼帘:

“送检样本中,检出N-二甲基亚硝胺成分,含量为1.7mg/L。该物质属高毒性合成化合物,对肝脏具极强损伤作用,可导致急性肝坏死……”

王劲松的心猛地一沉,手指捏紧了报告纸边缘。

果然是投毒。

他立刻召集队员通报情况。“结果出来了,N-二甲基亚硝胺。这不是意外,是人为投毒。”

“下面工作重点很明确:第一,查毒源。这玩意儿不是市面上随便能搞到的,重点排查医学院相关实验室,查购买记录、使用登记、保管情况。”

“第二,查接触条件。谁能接触到毒物?谁有机会投毒?林浩9月10号全天的行踪、饮食、接触的人,再给我过一遍筛子!”

会议室气氛凝重。有人提出:“王队,这种物质容易挥发,会不会是通过饮水机投毒后,残留已经挥发了,所以之前水样没检出?”

“有可能。但作案人总要取毒、存毒、投毒,只要做了就会留下痕迹。技术队,重新勘察302宿舍,尤其是饮水机,每一个缝隙、接口都不要放过,用最新到的气相色谱仪再测一遍。”

就在这时,支队长彭欣力的电话打到王劲松手机上。

“老王,案子我听了,校园投毒,性质恶劣,社会影响太大,市局领导高度关注。我给你推荐个人,山泰警院的陈默教授。”

“他搞刑侦多年,对微量物证和逻辑推理很有研究,经验丰富。你联系他看看,或许能打开思路。”

王劲松立刻想起陈默的名字。他几年前在市局刑侦战线经验交流会上听过陈默破的案子,印象很深。

电话接通时,陈默刚结束上午的《刑事侦查学》课程,正讲到“微量物证在疑难案件中的突破作用”。他站在讲台边整理教案,听筒里传来王劲松简洁扼要的案情介绍。

“N-二甲基亚硝胺……我知道了。我下午没课,现在就可以过去。”陈默放下粉笔,拍了拍手上的灰,“把所有现有材料准备好,包括现场照片、勘查记录、询问笔录和化验报告。”

下午两点,陈默准时出现在刑侦支队办公室。王劲松将一摞卷宗递给他。

陈默坐在沙发上,快速而仔细地翻阅材料,偶尔用铅笔在笔记本上记录几个关键词。窗外市区的嘈杂隐约可闻,办公室里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十几分钟后,他抬起头。

“这种毒物不稳定,易挥发,投毒方式需要一定专业性。日常生活里很难获取,实验室是最可能的来源。医学院那边对这类剧毒试剂的管理制度怎么样?有没有漏洞?”

“问了,几个相关实验室都说有严格登记制度,但还在核查实际执行情况。”王劲松回答。

“投毒时间,”陈默继续道,“根据毒发时间和毒物代谢速度推算,大概率在9月10日晚饭后到发病前这几个小时。

林浩当晚只喝了饮水机的水,这是最大疑点。虽然初次检测饮水机和水样阴性,但不能排除投毒后毒物挥发或被稀释的可能性。另外,饮水量也很关键。他当晚喝了多少?”

“室友赵磊说,林浩大概九点四十左右接了大半杯水喝下去。搪瓷杯容量约300毫升。”

“剂量不小。”陈默合上卷宗,“去宿舍再看一眼。”

第二次进入仙台大学研究生楼302室,陈默没有急于动作。他站在门口,目光缓缓扫过整个房间布局。

四张上床下桌,布局紧凑。饮水机摆在宿舍中央靠墙的角落,紧邻一张书桌。他走过去,先观察饮水机顶部的水桶接口,然后蹲下,检查底座、接水盘和背后的电源线附近。

“这里,”他指着底座与地面接触的一圈缝隙,“有没有提取过?”

现场技术员愣了一下:“当时主要取了水样和接口涂抹……”

“缝隙容易积存微量液体或残留物,毒物若被无意滴落,可能在此处浓缩。”陈默示意技术员用细棉签蘸取蒸馏水,小心擦拭缝隙,然后放入专用样品管密封。

接着,他依次查看了三名室友的书桌。赵磊桌上堆着游戏杂志和电脑配件,王鹏的书整齐码放,多是外文专业书。走到张远书桌前时,陈默停住了。

桌面上除了几本医学专业书,还放着一本《毒物化学》,书脊磨损明显。

他戴上手套,拿起书翻了几页。书中“亚硝胺类化合物”一章有频繁翻阅的痕迹,页边空白处有铅笔写的批注,字迹工整。

一张对折的便签纸夹在其中,展开是几行化学分子式和英文缩写。

这时,张远被请到宿舍门口。他是接到通知过来配合补充询问的。

“这本书是你的?”陈默拿起《毒物化学》。

“是我的。”张远扶了扶眼镜,语气平静,“我的研究方向是肝病,有时会涉及到肝毒性物质,借来看看。”

“这笔记也是你写的?”

“看书时随手记的点,主要是帮助理解。”

陈默点点头,没再多问。

离开宿舍楼,陈默对王劲松说出自己的看法:“张远值得重点调查。他的专业方向与毒物相关,具备相关知识,饮水机紧邻他的书桌,他接触和操作的机会最多;而且……”

他顿了顿,“他表现得太冷静了。从送医到多次询问,情绪控制极好,这不完全符合常理。”

“但目前没有直接证据。”

“所以要从两方面下手:一是查他的社会关系和近期行踪,尤其9月10日前后的活动,有没有异常接触或出行。”

“二是彻底核查医学院所有N-二甲基亚硝胺的来源、保管和使用记录,看他是否有权限或机会接触。另外,他个人的电脑、储物柜,也可以申请检查。”

王劲松立刻部署人手兵分两路,一路围绕张远的社会关系、通话记录、银行流水展开外围调查,另一路再次进入医学院,彻查毒物管理情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