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用户中心
搜书趣 > 科幻 > 刑档2000:我在旧案里缉凶 > 第57章 南州布控

刑档2000:我在旧案里缉凶 第57章 南州布控

簡繁轉換
作者:吃啥掰我一块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9-28 16:13:52 来源:源1

2006年10月20日,上午九点整。

云溪县公安局指挥部,电话听筒紧贴着赵刚的耳朵,他另一只手快速在摊开的本子上记录着,笔尖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声响。

“确认了吗?17号下午四点发往南州的那班车,确实有一个用‘王强’身份证买票的?”赵刚的声音低沉急促。

电话那头是云溪县长途汽车站的调度主任:“确认了,赵队。售票记录查到了,身份证号是假的,信息根本对不上。座位是最后一排靠窗,票是当天下午三点五十分左右卖的,差点没赶上。”

“司机呢?还能找到当班司机吗?”

“能找到,李师傅今天正好当班。我让他过来跟您说?”

“好,麻烦快一点。”

几分钟后,听筒里换了一个略显沙哑的男声:“喂,警察同志?”

“李师傅,我是县公安局的赵刚。麻烦您仔细回忆一下,10月17号下午,您开四点那班去南州的车,最后一排靠窗那个男的,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李师傅在电话那头咂咂嘴,似乎在努力回想:“最后一排靠窗……哦,有点印象。那人低着头,帽檐压得老低,看不清脸。一路上没啥动静,也不跟人说话。”

“对了,中途在清塘镇休息了十来分钟,让大家下车方便,他没下车买东西,就站在车旁边抽了根烟。”

“然后呢?他上车了吗?”

“没有!”李师傅语气肯定起来,“我记得清楚,因为发车时间到了,我点人数,就差他一个。我还按了两下喇叭,没人应。旁边小卖部老板说,看见那男的往镇里走了,没往回看。”

”我不能再等了,一车人呢,就直接开走了。他还有个灰色布包搁座位上,我交给清塘镇车站调度室了。”

“灰色布包?”赵刚的心猛地一跳,“什么样的布包?”

“就普通的灰色旅行包,半旧不新的,看起来没装多少东西。”

赵刚立刻向旁边的陈默和局长递了个眼神,捂住话筒低声道:“司机说汪正国在清塘镇下车了,还有个灰色布包落在车上,交到清塘镇车站了。”

局长立刻对旁边民警下令:“联系清塘镇派出所,马上找到那个布包!控制起来,不准任何人动!”

陈默走到墙上的区域地图前,手指点出清塘镇的位置:“清塘镇是云溪县最东边的镇,和临市接壤,交通便利,是很多长途车的经停点。汪正国在这里下车,绝不是偶然。”

他转向赵刚:“他肯定料到我们会查到大巴终点站南州,所以提前在半路下车,想换乘其他不登记身份的车辆继续往南州方向走,或者暂时躲藏观望。”

“2006年,这种交界小镇管理相对松散,私营中巴很多,是潜逃的好跳板。”

赵刚放下电话,迅速传达完局长的指令,补充道:“李师傅还说,那人手里拎着个灰色布包下车了,但落了一个在车上。这说明他可能有两个包,或者那个包本身就是个障眼法?”

“不一定。”陈默摇头,“更可能是他下车时匆忙,只拿了一个随身的小包,把装杂物的大包落车上了。这种长途车,旅客有时会把暂时不用的行李放座位上。”

“他做贼心虚,听到喇叭响,可能以为暴露了,仓促逃离,连包都顾不上拿。”

局长拍板:“赵刚,你立刻带一队人,去清塘镇!以汽车站为中心,排查所有私营中巴的司机、售票员,看17号傍晚有没有一个符合汪正国特征的男人坐车去南州方向或者其他地方。”

“同时,清查镇上所有小旅馆、网吧、录像厅、澡堂子,特别是那种不用登记身份证的小店,查17号晚上有没有单独入住的中年男性旅客。汪正国身上现金不多,应该会选最便宜的住处。”

“是!”赵刚抓起外套就往外走。

陈默补充道:“重点问一下,有没有人捡到或者看到过一个灰色布包。司机交到调度室的那个包,很可能已经被其他人动过甚至拿走了。小镇车站管理不严,这种事常有。”

三辆警车再次驶出县公安局,直奔东北方向的清塘镇。

清塘镇距县城约五十公里,路况尚可,但沿途多弯道。上午十一点,赵刚带队抵达清塘镇派出所。

派出所只有三名民警和一名辅警,所长是个五十岁左右的老民警,听说县里专案组来查灭门案的凶手,可能潜逃到本镇,顿时紧张起来。

“灰色布包?”老所长听完赵刚的要求,猛地一拍大腿,“哎呀!有这么个包!车站老刘前天是拿过来一个,说是车上落的。我看着也没啥特别的,就让他们先放失物招领处了。”

“快带我们去!”赵刚心头一紧。

所谓失物招领处,就是车站调度室角落的一个旧木箱。里面堆着几把雨伞、一件旧外套、几本破杂志,根本没有灰色布包的影子。

“包呢?”老所长问值班的调度员。

调度员是个年轻小伙,一脸茫然:“啊?那个灰包?昨天早上好像还看见来着……对了,昨天下午搞卫生的张婶好像收拾过东西,是不是她动了?”

张婶是车站雇的临时清洁工。

她被叫来时,手里还拿着扫帚:“那个破包啊?我看扔那儿好几天没人领,昨天下午就打开看了看,里面就几件臭烘烘的旧衣服,还有把锈得要命的柴刀,吓死个人。”

“我觉得不吉利,就……就扔到镇西头那个垃圾池去了。”

“什么时候扔的?具体扔哪个垃圾池了?”赵刚急问。

“就昨天下午四五点吧?镇西头老刘旅馆后面那个大垃圾池,全镇的垃圾都往那儿倒,明天一早环卫站才来拉走。”

“快!带我们去!”赵刚的声音陡然升高。

一行人几乎是小跑着冲到镇西头的垃圾池。那是一个用砖头半围起来的大坑,里面堆满了生活垃圾,散发出阵阵酸臭味。

几个民警和带来的辅警也顾不上脏臭,在张婶指认的大致区域,用带来的铁锹和棍子开始翻找。

时近中午,秋日阳光直射下来,垃圾堆里的气味更加浓烈。几个人翻找了十几分钟,满头大汗,终于,一个辅警用铁锹钩出来一个灰色的、脏兮兮的尼龙旅行包。

“找到了!是不是这个?”

赵刚示意技术民警戴上手套上前。包的外表沾满了菜叶和污渍,拉链半开着。技术民警小心地将包提到旁边一块相对干净的空地上,打开强光手电,缓缓拉开拉链。

包里是几件揉成一团的男性衣物,散发着汗臭和霉味。技术民警用镊子一件件取出:一件灰色的确良衬衫、一条黑色化纤长裤、两条发黄的内裤。

衣物取出后,包底赫然躺着一把用破布缠绕着刀身的柴刀。技术民警小心地拿起柴刀,解开布条,刀身锈迹斑斑,刀刃上有几处明显的缺口,靠近刀柄的锈蚀处,能看到一些暗褐色的斑点。

“赵队,你看!”技术民警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激动。

赵刚凑近,强光手电照射下,那些暗褐色斑点呈现出熟悉的、令人心悸的色泽。

他立刻拿出对讲机:“陈教授,局长,清塘镇找到了汪正国落下的灰色布包,里面有一把柴刀,刀上有疑似血迹的残留物!”

对讲机那头立刻传来陈默的声音:“立刻封锁现场!所有接触人员隔离!柴刀和包裹原物不动,等县局技术队过来现场勘查!重点提取柴刀上的附着物进行血迹预实验和DNA比对!”

“明白!”赵刚回应,随即下令,“技术队,最快速度赶来清塘镇!其他人,以垃圾池为中心拉警戒线,张婶、调度员,还有车站所有接触过这个包的人,全部带回所里问话,暂时不要离开!”

县局技术队的勘验车拉着警笛再次呼啸出动。等待期间,赵刚让派出所民警找来一个干净的纸箱,将翻找出的灰色旅行包和柴刀原地放置,派专人看守。

下午一点,技术队赶到清塘镇。他们对整个垃圾池周边进行了拍照固定,然后重点对灰色旅行包和柴刀进行了细致的勘查。

技术员首先对柴刀刀身,特别是那些暗褐色斑点进行了喷洒式联苯胺预实验。试剂喷洒后,斑点区域迅速呈现出明显的翠蓝色反应。

“阳性!是人血!”技术员低声道。

接着,他们小心翼翼地从刀身不同部位,特别是锈蚀缺口和斑点处刮取微量附着物,放入专用的证物袋中。这些样本将立刻送回县局,进行更精确的DNA检验。

同时,技术员也对旅行包内部进行了仔细检查。在包内一个不起眼的侧袋里,用镊子夹出了一张小小的、边缘磨损的黑白照片。

照片上是一个年轻些的汪正国和另一个男人的合影,背景像是一个建筑工地。翻过照片背面,用蓝色圆珠笔写着几行歪歪扭扭的字:

“南州白云区三元里村张志剑(收)”

“张志剑?”赵刚盯着这个名字,“汪正国在南州的联系人?”

陈默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立刻查这个张志剑!他很可能是汪正国在南州投奔的目标。”

“联系南州警方,协查白云区三元里村所有叫张志剑的人员信息,重点查外来务工人员,特别是2001年前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

“清塘镇这边的旅馆排查也不要停。汪正国17号下午下车,到18号早上布包被扔掉,这期间他很可能在镇上过夜了。他没有大件行李,但身上应该还有个小包,里面有钱和必需品。”

赵刚留下部分人员配合技术队完成后续现场处理,自己带着另一组人,开始在清塘镇全面排查旅馆。

清塘镇不大,只有一条主街,旅馆也就五六家,大多是家庭经营,条件简陋。赵刚带人一家家问过去,出示汪正国的照片协查通报。

前几家旅馆的老板都摇头表示没见过此人。下午三点多,赵刚带队来到镇西头的“老刘旅馆”。这是一栋二层旧楼,门面窄小,招牌上的字都褪了色。

老板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头,正在柜台打瞌睡。听了民警的询问,他眯着眼看了半天照片,犹豫地说:“有点眼熟……好像见过……老婆子!你出来看看!”

一个系着围裙的老太太从后面厨房走出来,在围裙上擦着手。她拿起照片只看了一眼,就肯定地说:“见过!就前天晚上来住店的嘛!戴个破草帽,遮着脸,说话声音低低的。”

“他登记了吗?”赵刚立刻问。

“没登记。”老太太摇头,“他说身份证丢了,赶路累得很,就想睡一觉。我看他样子挺累,也没多想,就收了五十块钱,让他住了一楼最里头那间单间,一晚上三十,没窗户那种。”

“什么时候入住的?什么时候走的?”

“大概……天快黑的时候来的,六七点钟?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透就走了,五点多吧?我起来开门,正好碰见他出去,低着头,没打招呼。”

“他带什么东西了吗?”

“就拎着个小的黑包,瘪瘪的,看着没多少东西。”

“房间打扫了吗?他走后有没有留下什么东西?”

“早打扫了。”老太太说,“那房间便宜,第二天就有人住进去了。没啥东西留下,就垃圾桶里有点废纸。”

虽然旅馆这条线没能找到更多物证,但老板娘的话印证了陈默的判断:汪正国确实在清塘镇过了一夜,并于18日清晨离开,前往南州方向。

他行事谨慎,选择不登记的小旅馆,并且清晨早早离开,以减少被发现的可能。

与此同时,县局情报中心根据照片背后的信息,很快从南州市警方反馈回消息。

白云区三元里村确有一个叫张志剑的外来务工人员,四十六岁,原籍湖西省,2001年至2003年间曾在南州多个建筑工地打工,目前登记的职业是废品回收。

南州警方已初步核实,此人与汪正国在2001年确实在同一工地干过活,有过交集。

更重要的信息是,南州警方通过技术手段了解到,张志剑在本月15日左右,曾接到一个陌生号码打来的电话,通话时间不长。

据张志剑向辖区民警回忆,打电话的人自称是他以前工友“老汪”,说最近要来南州“找点活干”,可能会来找他,但没说具体时间。

“号码查了,是一个云溪县境内的公共IC卡电话亭,位置在石坝乡乡街附近。”情报民警汇报,“通话时间是在10月15日下午。看来汪正国在逃跑前,就已经联系好了这个张志剑,作为他南州逃窜的潜在落脚点。”

所有信息汇聚到指挥部。

陈默站在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南州市白云区三元里村的位置:“汪正国一定会去找这个张志剑。他在南州没有其他可靠的社会关系,张志剑是他唯一的选择。

三元里村是典型的城中村,人口流动性大,环境复杂,出租屋、小作坊、废品回收站众多,非常适合藏匿。”

“他17号在清塘镇停留,一是为了观望风声,二是为了换乘更不引人注意的交通工具。现在可以肯定,他最终目的地就是南州,目标就是投奔张志剑。”

局长下达指令:“立刻与南州市公安局成立联合专案组,将张志剑及其社会关系、住所纳入严密监控范围。”

“赵刚,你挑选几名精干队员,立刻出发前往南州,会同当地警方,在三元里村及周边布控,张网以待!”

“汪正国身上可能已经没有凶器,但他极度危险,且求生欲极强。所有参与布控和抓捕的人员,必须提高警惕,确保万无一失!”

“是!”赵刚立正领命,转身快步走出指挥部,开始点兵选将,准备奔赴南州。

墙上时钟指向2006年10月21日下午五点十分。从10月14日案发,到锁定嫌疑人逃往南州的具体落脚点,已经过去了整整七天。

指挥部里烟雾缭绕,每个人眼中都带着疲惫。

跨省追捕的大网,悄然撒向南州那个鱼龙混杂的城中村。

秋日天黑得早,窗外天色渐暗,但云溪县公安局大楼,依旧灯火通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